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7月11日,银西铁路二级高风险隧道庆阳隧道顺利贯通,标志着全线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为我国红黏土隧道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庆阳隧道全长13.9 km,最大开挖断面  相似文献   

2.
2008年3月29—30日,第五届铁路隧道年会在西安召开。本次会议是在我国开展大规模铁路建设和高速铁路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以铁路隧道建设安全及软岩修建技术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对铁路隧道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代表们还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郑西铁路客运专线黄土隧道。  相似文献   

3.
西安—安康铁路秦岭特长隧道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秦岭特长隧道的建设作了系统介绍和总结,秦岭特长隧道在设计与建设中要用了GPS全球定位系统、新型衬砌、新型弹性整体道床等新技术,并首次采用TBM法施工;在战胜地质灾害和建设管理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突破。秦岭隧道的建设,从整体上代表了我国现阶段建设铁路隧道的新水平和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铁路施工机械化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基于我国铁路建设的史料,讨论了机械化施工对铁路施工技术进步所起的作用,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铁路建设在桥梁、隧道、路基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设质量、建设速度、施工技术和工程设计多方面的进步都与机构化紧密相联。文章并为新的铁路建设阶段路施工机械如何进一步发展提出了适当的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铁路得到了飞速发展,高速铁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学习到领跑世界的转变,隧道技术的进步为高速铁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隧道作为铁路基础设施,占线路长度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川藏铁路达到了顶峰,最高达87%.本文简单介绍了我国铁路隧道的发展历史,展示了我国铁路隧道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展望了铁路隧道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建铁路隧道数量众多,地域分布广且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风险因素,历来是铁路建设安全事故的重灾区。"十二五"期间我国铁路建设安全生产形势明显趋于好转,尤其是隧道事故下降,伤害降低,带动事故死亡人数大幅下降。文章通过统计分析"十二五"期间铁路隧道工程安全事故的特点,从管理、技术、操作、环境等方面剖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总结隧道塌方涉险事故救援经验,分析隧道施工典型事故案例,对铁路隧道安全生产关键工作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供有关部门和铁路建设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刚刚闭幕的第三届铁路隧道年会传出了令人鼓舞的消息:今后6年,我国将要修建3 000 km铁路隧道,年均增加500km。这标志着我国将由世界隧道大国向隧道强国迈进。2005年,我国高标准、大规模的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已经展开,即将修建的铁路隧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设计标准高,隧道设计速  相似文献   

8.
铁道部委托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牵头组织编纂的大型专业史书———《中国铁路隧道史》,历时6年,现已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这部史书将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铁路隧道建设的实况载入史册,总结了铁路隧道百余年来建设的成就、经验教训和技术创新,为隧道工程技术的发展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史书内容包括: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铁路隧道建设;铁路隧道勘测设计、施工技术的发展;铁路隧道运营;铁路隧道科学技术与教育等6篇。另有隧道大事记、长隧道一览表、隧道获奖项目汇总表、隧道之最等10个附录。总计约110万字。铁道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孙…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我国规划修建的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将超过1 000 km,本文以“安全、优质、高效”地建设好客运专线铁路隧道为目标,着重研究、探讨了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建设的有关技术措施。研究方法:以满足客运专线高速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为切入点,分析了客运专线铁路隧道的工程和结构特点,从缓解空气动力学效应,确保隧道结构的耐久性和大断面隧道施工安全等方面,阐述了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具体的工程建设措施。研究结果:与常速铁路隧道相比,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具有其显著的工程和结构特点,建设过程中,必需在借鉴以往工程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完善,形成具有其技术特色的措施。研究结论:合理设置隧道断面和结构形式,加强隧道底部仰拱和填充混凝土结构,确保复合式衬砌隧道结构的耐久性和适应超大断面隧道的工程特点,坚持信息化施工原则等,是做好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建设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2月10日-11日,城市隧道及水下隧道技术交流会暨第六届铁路隧道年会在温暖的南国城市广州召开。 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赵勇处长介绍了我国铁路隧道的建设形势,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已投入运营的铁路隧道约9 000座,总长度超过6000 km,在建2 500座,总长度4 500 km,规划即将开工的铁路隧道超过5 000座,总长度超过9 000 km。  相似文献   

11.
六盘山隧道为新建天平铁路第一特长隧道。六盘山隧道设计断面较小,各工序之间施工干扰极大,机械通行会车困难。针对隧道的实际情况,通过在正洞内增设装碴段和掉头会车点,并采取移动式空压机进洞及衬砌台车加固横撑改为预埋拉筋固定等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小断面隧道快速施工方法可为同类隧道施工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2.
以渝黔引入贵阳枢纽铁路龙宝冲隧道下穿6座已建及在建隧道工程为例,结合现场,详细分析、介绍了下穿隧道施工方案、原则、施工方法;提出了新建铁路隧道近距离下穿隧道交叉点附近施工爆破控制、防护方案,以及新建、既有隧道的监控量测、超前地质预报、安全性评估与评价等施工技术;解决了下穿隧道施工中既保证新建隧道施工安全,又保证既有隧道不受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隧道内部轨下结构施工大多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全部现浇的形式或采用结构构件预制与现浇相结合的结构体系,而在国内轨下结构全预制拼装的施工方法尚属空白。依托京张铁路清华园隧道工程,研究出一种全新的盾构隧道轨下结构采用全预制拼装的节能环保绿色施工技术,本文详细阐述预制件的整个拼装过程,并与部分预制的实例效果进行对比。实践证明,轨下结构全预制技术机械化作业程度更高,资源消耗更少,同时还具有减少扬尘、降低噪声、减少固体废弃物产生等环保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新建川藏铁路隧道占比大、特长隧道及隧道群密集,高海拔隧道占比大,只有采用大型机械化配套技术,才能达到快速施工,以机代人,满足建设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现有隧道机械化施工为依据,分析当前隧道机械化配套施工存在的问题,研究并提出川藏铁路一次建成长大隧道集群应满足的机械化配套方案、解决影响施工进度的措施、施工进度指标、高原长距离施工供氧方案、通风方式以及智能建造装备配套管理等,为高起点、高质量建好川藏铁路高原隧道提供了参考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客运专线长大隧道设计施工的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我国客运专线隧道的概况,分析了客运专线隧道的特点,提出了客运专线长大隧道的设计施工原则,可供设计施工管理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6.
铁路地震灾害预警与应急系统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国内外铁路地震灾害预警与应急系统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地震灾害预警与应急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结合我国铁路建设实际情况,提出我国铁路地震灾害预警与应急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三连拱隧道衬砌荷载尚无成熟的计算方法且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相对较少,以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为例,研究在V级围岩地质条件下,大跨度深埋三连拱隧道设计计算方法及合理的施工工序。依据普氏平衡拱理论并借鉴双连拱隧道围岩荷载计算方法,提出深埋三连拱隧道围岩荷载模型,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三连拱隧道的合理施工工序。研究表明:三连拱隧道围岩压力可以看作拱部松散土压力及中隔墙所承受的压力之和;三连拱施工工序推荐采用先侧洞后中洞的工序,对于施工过程中保持围岩及支护结构体系的稳定较为有利;通过右洞围岩压力计算结果与现场检测结果对比分析,围岩压力最大相对误差在10%以内,全施工阶段监测情况一切正常,验证了解析法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及施工工序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大跨度隧道塌方处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家伟 《铁道工程学报》2007,24(5):86-88,94
研究目的:大跨度隧道洞口地形地质情况复杂,围岩完整性差,易出现塌方,对隧道施工进度和质量影响较大,本文结合大丽线禾洛山隧道出口段塌方的处理,对复杂地形地质情况下大跨度隧道洞口段的施工进行总结。 研究方法:针对禾洛山隧道出口段的地形、地质条件以及塌方情况,采用工程类比、数据分析和优化方案的方法,确定经济合理的处理措施,并对围岩、结构变形等进行了量测和分析,对主要结构进行了必要的检算。 研究结果:针对禾洛山隧道出口段具体的地形、地质以及塌方情况,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研究结论:大跨度隧道洞口段地形、地质情况复杂,围岩软弱,有效预防和处理隧道塌方,顺利通过洞口段是隧道施工成败的关键。本工程采用大管栅、小导管注浆联合超前支付、预留核心土开挖塌体的处理方法,使塌方得到了有效控制和处理,保证了安全顺利通过塌方段,解决了隧道施工进洞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铁路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铁路建设工程质量,为了保证铁路隧道隐蔽工程施工质量与效果,有必要研究隐蔽工程质量控制及效果评价方法。依托京张高铁新八达岭隧道工程,对隧道建设施工过程中初期支护、仰拱及拱墙衬砌等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现状进行阐述,提出通过施工信息化手段让隐蔽工程"去隐蔽化"是控制隐蔽工程质量的关键,针对较为重要的隧道爆破开挖和锚杆支护的施工质量效果评价进行探讨。其中,隧道爆破超欠挖质量控制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点云模型达到可视化效果;锚杆支护的施工质量评价则基于现行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通过制定各评定项目的权重,对锚杆支护施工质量进行量化,该方法在保证成果数据的时效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对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起到了有效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地温隧道修建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增多,高地温地区修建隧道逐渐成为工程界遇到的新难题。依托拉日铁路,提出高地温地区隧道选线原则和隧道施工降温除湿等系列技术;通过XRD衍射和SEM试验,探明特高地温隧道模拟养护条件下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抗碳化性能低于标准养护的原因;通过高地温隧道温度场和结构影响规律研究,因地制宜提出高地温隧道合理有效的施工组织模式;制定合适的隧道支护体系、混凝土配合比及衬砌结构防裂措施,同时提出保温隔热层、衬砌内置冷却管、耐热型复合防水板及新型防水材料等隧道隔热防水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