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1956-2003年开展的l679例乳腺癌扩大根治术临床资料,选取病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共4个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可能相关的因素,分析不同情况下内乳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在选取的4个因素中,肿瘤大小不是影响内乳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腋窝淋巴结状况为内乳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情况下,肿瘤位置和年龄对内乳淋巴结转移的影响也不同。腋窝淋巴结阴性病人的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为4.4%,腋窝淋巴结1-3个阳性为18.8%,腋窝淋巴结4-6个阳性为28.1%,腋窝淋巴结≥7个为41.5%。结论有4个或以上腋窝淋巴结转移、内侧肿瘤合并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0cm的年轻病人是内乳淋巴结转移率的高危病人。  相似文献   

2.
乳腺     
不同前哨淋巴结的定义标准对核素法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的影响;区域血流灌注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耐药基因表达的影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的变化;乳腔镜治疗乳腺良性肿瘤68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研究;1679例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在浸润性乳腺癌腋窝及内乳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的10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术前完善CEUS检查,动态观察淋巴结的灌注顺序、增强模式及增强顺序。比较转移性淋巴结与良性淋巴结的CEUS特征;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EUS评估淋巴结状态的诊断效能。结果 100例患者中28例患者术后病理活检确诊为转移性腋窝淋巴结,CEUS评估腋窝淋巴结状态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分别为71.4%、87.5%、83.0%、69.0%和88.7%。9例患者CEUS检查提示内乳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5例患者内乳淋巴结为转移淋巴结,CEUS的阳性预测率为55.6%。结论 CEUS能较好地评估腋窝及内乳淋巴结的转移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内乳淋巴结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分析国内、外关于内乳淋巴结的相关研究,总结乳腺癌中乳腺内乳淋巴结的分布、转移、检测及临床治疗的效果. 结果乳腺内乳淋巴结主要分布在胸骨附近,沿胸内乳动、静脉走行,在乳腺癌中能够发生早期转移且转移率随腋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多而增加,对内乳淋巴结的活检和治疗能影响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结论内乳淋巴结的活检和治疗有助于乳腺癌的精确分期、治疗和预后判断, 同时也是防止乳腺癌复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内乳淋巴结在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内乳淋巴结复发的原因,强调内乳淋巴结在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以内乳淋巴结转移为首先复发的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初发病时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术后病理分期以及治疗经过。结果40例患者内乳淋巴结复发与患者年龄、经期状况、手术方式无关(P>0.05)。而与原发肿瘤直径、部位、腋窝淋巴结阳性数、临床病理分期相关(P<0.05)。结论位于乳腺内侧区、中央区的大块肿瘤(>3cm),腋窝淋巴结阳性数多(>3),且临床病理分期晚(IIb IIIab)的乳腺癌患者,内乳淋巴结转移机率较高,须加强术后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内乳区淋巴结的转移状况是乳腺癌的独立预后指标,也:是乳腺癌淋巴分期的重要依据之一。内乳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随着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型注射技术的出现,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显像率显著提高,经肋间行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可以最小的风险评估内乳区淋巴结状况,并进一步完善乳腺癌的淋巴结分期.有助于为患者制定更为准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乳腺癌经肋间隙内乳淋巴结切除活检在乳腺癌分期与辅助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03年5月至2014年1月期间305例(根据是否行新辅助化疗分为新辅助化疗组和无新辅助化疗组)行乳腺癌各式改良根治术与经肋间隙内乳淋巴结切除活检患者的相关临床与病理资料,包括患者年龄、腋窝淋巴结、内乳淋巴结转移状况等信息,分析内乳淋巴结对乳腺癌分期与治疗的影响。结果新辅助化疗组共收集乳腺癌患者67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者45例(67.2%),内乳淋巴结转移者23例(34.3%);乳腺癌淋巴结病理(pN)分期改变者23例(34.3%),乳腺癌肿瘤病理(pTNM)分期改变者8例(11.9%)。无新辅助化疗组共收集乳腺癌患者238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55例(65.1%),内乳淋巴结转移者30例(12.6%);乳腺癌pN分期改变者30例(12.6%),pTNM分期改变者23例(9。66%)。新辅助化疗组的内乳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无新辅助化疗组(χ2=15.7,P〈0.05),pTNM分期改变率也明显高于无新辅助化疗组贸(χ2=5.3,P〈0.05)。结论经肋间隙内乳淋巴结活检对乳腺癌pN分期、pTNM分期有一定的影响。新辅助化疗不能使所有内乳淋巴结转移癌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经肋间隙内乳淋巴结活检不仅可完善乳腺癌pN和pTNM分期,而且能够指导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减少内乳区局部过度治疗,有助于乳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因素,为其有效预防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06-01—2011-06临床资料完整的乳腺癌患者39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年龄、肿瘤家族史、月经状况、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手术方式、内乳淋巴结转移、腋淋巴结转移数、辅助放/化疗情况和术后内分泌治疗对局部复发的影响。结果 (1)3年累计局部复发38例,复发率9.55%。(2)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内乳淋巴结转移、腋淋巴结转移数、术后放疗和内分泌治疗对局部复发有影响。(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OR=2.121)、腋窝淋巴结转移个数(OR=2.445)、术后放疗(OR=0.173)和临床分期(OR=1.834)是局部复发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早期诊断是防止乳腺癌复发的关键,术后放疗可降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术后无病生存期(DFS)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接受保乳手术治疗的102例乳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展开研究,其中DFS≥3年有82例,DFS<3年有20例。比较两组年龄、婚姻状况、生育状况、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放化疗情况的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术后DFS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年龄、婚姻状况、生育状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后放化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后放化疗均是影响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术后DFS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后放化疗均是影响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术后DFS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对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乳淋巴结状态与乳腺癌转移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对收治的100例乳腺癌并内乳淋巴结转移患者内乳淋巴结术后大小、转移情况以及长度厚度比进行比较,根据患者淋巴结情况将其分为增大组、减少组以及未变化组,同时根据患者随访结果将其分为转移复发组、未转移复发组。并以健康体检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对患者淋巴结增大组、减少组以及未变化组其乳腺癌复发转移率分别为61.54%,6.90%,6.25%(P<0.05);转移复发组、未转移复发组以及健康对照组内乳淋巴结长度厚度比分别为1.55±0.82,2.73±0.53,2.69±0.71(P<0.05),转移复发组明显小于健康组以及未转移复发组患者。结论:淋巴结的状态可作为一种观测指标,为临床治疗以及预后提供间接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