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治疗多节段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采用一期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侧块钛板固定加前路减压支撑植骨钛板固定术治疗术前MRI显示三个节段以上 (含三个节段 )颈脊髓前后方受压 ,X线动态片显示颈椎失稳或后突畸形的 2 0例脊髓型颈椎病。结果 一期后、前路手术 2 0例 ,手术时间平均 5 5h (5~ 7h) ,失血量平均 5 0 0ml。术后 1~ 2d病人戴颈围离床活动 ,颈围外固定 1 2周 ,所有病例随访 6~ 1 8个月 (平均 1 0个月 ) ,无伤口感染 ,未见颈椎内固定及植骨块松脱移位 ,X线摄片显示术后 4个月前方植骨块与椎体融合。临床颈痛消失 ,四肢神经症状按Nurick分级均较术前上升一级以上 ,平均从术前 3 3级升至术后 2 4级。结论 一期后、前路颈椎管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为复杂棘手的多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在达到充分解除颈脊髓前后压迫同时稳定颈椎 ,预防了前方支撑植骨的松脱、颈椎的后突畸形发生 ,提高了植骨融合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M)的临床疗效.方法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MCM 21例,均取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骨及Orion钛板固定.通过观测神经功能改善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全部病人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术后mJOA评分及轴性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共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8例.结论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是治疗MCM的有效方法,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32~63岁,平均51.3岁,病程平均5.6年。术前病变节段:3节段16例,4节段12例。其中累及C2/3节段5例次、C3/4 21例次、C4/5 26例次、C5/6 28例次、C6/7 16例次。合并高血压病4例,糖尿病5例。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改良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联合前路选择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术后3、6及12个月随访时采用10秒握拳试验、双手握力、VAS评分、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并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颈椎曲度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本组后前路联合手术时间平均6.5h,出血量平均375ml。患者均得到1年及以上有效随访。1年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的9.8±2.1分提高到15.9±1.2分(P<0.05),平均改善率(84.7±9.2)%。术前、术后10秒试验:左手由11.2±3.1次提高到18.2±2.6次,右手由10.8±1.0次提高到17.8±3.9次(P均<0.05)。平均握力:左手由18.7±7.1kg提高到33.2±6.3kg,右手由19.2±3.6kg提高到35.8±2.5kg(P均<0.05)。颈部轴性疼痛VAS评分为2.1±1.1分。颈椎前凸角由21.5°±5.7°减少到19.60°±4.10°(P>0.05)。影像学随访示颈椎管减压充分,椎间植骨融合满意,未见相邻节段不稳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创伤小、可有效改善颈椎后路术后轴性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在后路手术基础上,前路选择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解除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一期前后路联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于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先行后路椎板切除后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随访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结果:术后未发生明显脊髓损伤加重表现,无切口感染,术前平均JOA评分为5~13分,平均9.7分,术后JOA评分增加至9-16分,平均为14.65分。改善率68.5%。优良率达67.9%。结论:一期前后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彻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一期前后路联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于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先行后路椎板切除后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随访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结果:术后未发生明显脊髓损伤加重表现,无切口感染,术前平均JOA评分为5~13分,平均9.7分,术后JOA评分增加至9~16分,平均为14.65分。改善率68.5%。优良率达67.9%。结论:一期前后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彻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7例多节段CSM分别采用前路手术(前路组)和后路手术(后路组)治疗。结果本组获随访12~24个月。前、后路组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分别为85.7%和8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疗效(JOA评分、前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一入路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CSM采用前路手术的疗效优于后路,可更大程度的恢复脊髓的受压,而对于来自脊髓后方的压迫,后纵韧带钙化、伴有颈椎椎管狭窄者,则以颈后路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和分析双开门侧块固定植骨技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优点和疗效.方法 自2000年7月-2005年2月,对1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入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术加C4-C6双侧颈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C3-C7椎板长条骨块植骨.术前JOA评分,0~4分1例,5~8分8例,9~12分4例,平均8.8分.随访1.5~6年,平均3.2年.按手术后JOA评分的改善率和失稳并发症的发生率来评定患者手术疗效.结果 术后11例(84.6%)患者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优3例,良6例,优良率达到69.2%;无效2例(15.4%).植骨融合率100%.无1例颈肩轴向痛、C5神经根麻痹、后凸畸形以及开门后再关门现象发生.结论 双开门侧块固定植骨技术不仅能使脊髓获得充分减压,还能增强颈椎的稳定和促进融合,大大减少了后路椎板成形术后颈椎失稳所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比性研究,评价两种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taphy,CSM)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9月针对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21例行前路长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笼内植骨、钛板内固定术(A组),18例行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减压联合钛笼、cage植骨融合术(B组)。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植骨融合率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生理弧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14~36个月随访,平均21个月。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8.6%、16.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4±30)min、(105±20)min,手术出血量分别为(160±45)mL、(110±20)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84.6%、95.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86.5%和81.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生理弧度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减压联合钛笼、cage植骨融合术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椎体骨质保留多、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路分段减压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56.87±11.89)岁,病程(7.91±3.71)年,病变节段C3-C636例,C4-C76例。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54.58±12.56)岁,病程(8.03±3.52)年,病变节段C3-C634例,C4-C78例。对照组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组行前路分段减压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的JOA评分和融合节段Cobb角。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植骨融合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3、6、9个月,观察组的JOA评分和融合节段Cobb角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前路分段减压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椎体切除少、减压彻底、术后稳定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促进脊髓功能及椎体稳定性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2种颈前路减压方法治疗相邻双椎间隙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自2005-06—2010-06诊治的相邻双间隙脊髓型颈椎病28例采用2种不同的前路减压治疗并随机分成2组。观察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椎间隙改变等情况。结果有27例得到随访平均28个月。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恢复情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组14例,C级2例中1例恢复至E级、1例恢复至D级,D级12例均恢复至E级。拱桥式减压组13例,D级13例中10例恢复至E级,3例改变不明显。椎间植骨均于12-18周达到骨性融合,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均维持良好。结论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较前路拱桥式减压术临床疗效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治疗方法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目的、术式选择、主要术式及评价、术后稳定等。前路分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能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2.
金毅  郑稼  赵炬才 《中国骨伤》2004,17(8):477-478
目的:探讨前路钛钢板加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及意义,方法:总结1998年至2002年期间收治的25例有2-3个节段突出的脊随型颈椎病行前路椎体次全切术前路钛钢板加钛网植骨内固定术,结果:经平均12个月的随访,25例患者植骨全部融合,无钛网移位脱落,无螺钉松动,钢板断裂,神经功能得到了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应用前路钛钢板加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有2-3个节段突出的脊髓型颈椎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前路分段开槽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4月至2004年1月期间,采用前路分段开槽减压法治疗并获随访的2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术后即刻、随访时的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的前凸或者后凸Cobb角,同时测量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HAB)、后缘高度(HPB),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经9~24个月(平均14.2个月)随访,所有病例内置物无松动、移位.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72.2%,其中优9例,占42.9%;良7例,占33.3%;中3例,占14.3%;差2例,占9.5%.术后即刻融合节段HAB、HPB及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9个月HAB、HPB及Cobb角与术后即刻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路分段开槽减压融合术能够兼顾减压及稳定性重建,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一期前后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先行后路单开门手术,再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1.4年,症状明显缓解或痊愈,有效率100%,优良率87.23%,术后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1).MRI复查显示:椎管内通畅,颈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单纯后路组),20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前后路联合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手术并发症,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手术时间:单纯后路组(100±30)min,前后路联合组(180±2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单纯后路组(200±50)ml,前后路联合组(300±6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单纯后路组术前(8.52±2.42)分,术后(14.12±2.33)分,P0.05;前后路联合组术前(8.66±2.50)分,术后(14.20±2.60)分,P0.05;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颈椎病神经功能改善相似,但前者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  相似文献   

16.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经前路行减压、植入椎间融合器(Cage)、钢板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行经颈前路减压、植入Cage钢板内固定术。结果3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8~36(23±1.5)个月,椎间隙在15~24周内融合,术中减压较彻底,术后恢复融合节段间隙高度,未出现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椎间融合率达100%。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结论经颈前路行减压、植入Cage加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满意,但对邻近节段退变现象仍需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MCS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7年3月手术治疗的62例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2例行选择性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前路组),30例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固定术(后路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虽然前路组手术时间[(168.4±36.4) min vs (118.5±33.8)min, P<0.05]、术中出血量[(686.5±133.6) ml vs (387.0±99.6) ml, P<0.05]显著多于后路组,但切口长度[(7.1±0.7) cm vs (10.7±0.7)cm, P<0.05]、并发症发生率[(7/32) vs (24/30), P<0.05]显著低于后者。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4.9±12.6)个月,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  相似文献   

18.
颈椎前路钢板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中的作用。方法 14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前路减压后自体髂骨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获得随访病例132例,随访时间平均20个月,观察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结果 单节段与两节段病变者术后3月均获得骨性愈合,融合率为100%,16例3节段病变者融合体为81.3%,内固定并发症为5/132(3.8%)。术后椎间高度与生理曲度均获得满意重建。JOA记分平均改善率65.8%。结论 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手术中应用带锁钢板内固定可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并有助于后路间接减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前后路不同术式的手术效果及各自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109例多节段CSM资料,前路组67例行分节段减压,钢板固定+(MC+(R))固定,后路组42例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ARCH)微型钛板固定.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手术前后JOA评分及远期轴性颈椎痛的发生率.结果 平均随访32个月,手术时间前路组(127.01±33.44) min,后路组(118.61±22.28)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失血量前路组(316.42±150.35)ml,后路组(676.60±300.1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前路组术前(9.34+2.03)分,术后(14.08±2.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路组术前(9.17±2.03)分,术后(13.86+1.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随访轴性颈椎痛前路组7例,后路组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多节段CSM前后不同入路的分析,认为对多数患者应采用前路手术效果更加理想,远期随访轴性颈椎痛的发生率前路明显少于后路组,前路手术还可以减少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两种前路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对比性研究,评价前路长节段减压法及分段减压法治疗多节段受累的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2004年1月,采用前路长节段减压法19例和分段减压法33例治疗并获随访的多节段受累的CSM患者资料,根据随访X线片及MRI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植骨融合率,根据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长节段减压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6.8%,包括内固定及植骨块松动移位,经翻修手术治愈;分段减压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1%,包括钛网下沉及植骨螺钉松动,经延长外固定时间治愈;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9~31个月随访,平均11.2个月.长节段减压组和分段减压组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84.2%和81.8%,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64.4%和70.4%;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段减压法治疗多节段受累的CSM更趋合理,其减压效果与长节段减压法相似,优势在于更利于脊柱稳定性的即刻重建及长期保持,为植骨融合提供稳定的局部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