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早搏(简称室早)颇为常见。虽多见于心脏病患者,但也见于心外疾病乃至正常人且随增龄而多发。有的无症状,有的发生严重症状甚至猝死。近年虽开展了电子器械或手术等疗法。但仍以药物疗法最为常用。本文仅就药物治疗的适应征及其应用方法探讨如下。药物治疗的适应征室早是否需要药物治疗,须根据其严重程度和可能产生的后果而定。临床上依其严重度将室早分为简单型、频发型和复杂型。Lown倡议分为五级,并对千余例随访一年,证实3级以上的猝死率高3倍。Bigger依其产生的后果,将室早分为:恶性,即产生心室颤动(简称室颤)、反复发作持续型或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潜在恶性,即频发型和复杂型室早;良性,即偶  相似文献   

2.
慢性心功能不全(CHF)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是猝死[1]。心肌梗死后CHF的病人如室早超过1次/h或阵发性室速,猝死危险明显增大,消除这些心律失常可降低猝死危险性[2]。MERIT-HF研究显示应用美托洛尔可降低因缺血导致的死亡38%、降低猝死41%[3]。β-受体阻断剂对CHF病人的作用机理非常复杂,本文主要研究倍他乐克对梗死后CHF病人心律失常、心肌重构和收缩功能的影响。1资料和方法1.1资料病例选自2002年5月~2003年10月住院病人共47例,其梗死后心功能为Ⅱ~Ⅲ级,男3例,女8例,平均年龄59.3±9.8岁。入选标准:充血性心功能不全(CHF)病程…  相似文献   

3.
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1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进行分析,25例有室性心律失常(VA),2例猝死.≥Lown2级者血浆钾和镁浓度均较<2级者低,EF与VA级别及24小时室早数(VPC/24h)呈负相关(P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HRT在DCM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34例DCM心功能不全患者,动态心电图检出有室早,且室早前至少有3个窦性心搏,室早后有连续20个以上窦性心搏,测量计算TO、TS值。将患者分为心功能Ⅱ级、Ⅲ级组、Ⅳ级组与存活组、心源性猝死组、非猝死组,对各组间的TO、TS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心功能Ⅱ级-Ⅳ级组TO和/或TS均异常,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存活组与心源性猝死组、非猝死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HRT对DCM心功能不全患者心源性猝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室性早搏(简称室早)R落T上引致猝死,早为临床注意,而室早R落P上引起循环骤停,尚未受到应有重视。虽Kuang-Hung Tye等认为室早R落P上不直接引起室颤,但有导致循环骤停的报道。本文结合我院室  相似文献   

6.
室性心律失常(VA)是心性猝死的危险因子,发生在冠心病心肌缺血基础的危险更大。本文对116例冠心病合并VA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冠心病室早的相关因素,及药物治疗的原则、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116例冠心病伴VA患者,为1983~1998年的住院病人,其中男75例,女41例,年龄36~95岁。冠心病诊断依据WHO诊断标准。动态心电图测定的室早按Lown法分级,级31例,级41例,级8例,级36例。合并高血压组47例,未合并高血压组69例。据心脏超声结果分为左室大组,24例,左室正常组,92例。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原发病及抗心律失常治疗。1.…  相似文献   

7.
室性异位搏动(室早)的预后意义,大多数来自心脏病的研究,一般认为发生于心脏病预后差,心肌梗塞后发生此种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一个重要标志,无心脏病的正常人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此种异常时,是否具有同样重要性,研究的资料甚少。本研究首在检验无心脏病的男性人群中心电图上发现的室早及其特征,与其后发生缺血性心脏病(IHD)和临床表现特别是猝死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室性早搏(室早)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以往多强调发生部位、功能性还是器质性,认为功能性室早一般不需治疗,器质性室早可致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而猝死,应该积极治疗,但是对室早联律间期缩短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关注较少。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51例室早患进行了心功能检查,观测室早时桡动脉图形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46例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有关临床资料,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龄38-83(49.5±10.7)岁。收集患者的诱因、心电图(ECG)、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X线胸片、心电监护、电解质等资料,根据患者相关项目逐项进行分析。结果46例猝死患者占同期冠心病总住院数的2.2%。多数发生猝死的冠心病患者存在一定高危因素,电解质紊乱、Lown3-5级室早、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心脏扩大、左室肥厚、心功能不全、持续心肌缺血等因素均可触发致命性心律失常;猝死起始的ECG类型及其演变过程多有一定规律性。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2.2%。冠心病患者发生猝死与电解质紊乱、Lown3-5级室早、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心脏扩大、左室肥厚、心功能不全、持续心肌缺血等高危因素密切相关。有效控制危险因素能大大降低冠心病猝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室性早搏Lown分级的辩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室性早搏(室早)的临床意义并进行危险分层,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1971年,美国医生Lown和Wolf总结了室早和冠心病猝死的关系,通过2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电监测资料,按“危险性”对伴发的室早进行分级,进而推测不同级别的室早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后来,这一方案称为室早的Lown分级。该方案简单直观,很快得到临床广泛应用。然而.不少学者也指出Lown分级标准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猝死同室性心律失常有关,然而迄今未予足够重视.52±12(15~70)岁的65(男52、女13)例DCM患者参加试验.无一例冠状动脉任一主支狭窄>50%.动态心电图监测示:窦性心律54例,慢性(心)房颤(动)11例.检出房(性)早(搏)3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阵发性房颤6例.检出室性心律失常62例(95.4%),其中52例(80%)为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多形性室(性)早(搏)、成对室早和室(性心动过)速.24小时室早数同室性心律失常级别(修订的Lown分级法)不相关.室早<30次/小时的20例患者中,15例室性心律失常3~5级.29例患者  相似文献   

12.
于晓玲  宋敏  王倬 《心脏杂志》2001,13(3):243-243
室性早搏 (室早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既往的研究多强调室早的原因、产生机制及引起猝死的危险性 [1 - 3] ,而对室早所引起的心功能变化研究较少。本文作者从整体上分析了室早对心功能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心脏超声、血糖、血脂均正常 ,心电图除有室早外无其他异常者 40 (男 2 2 ,女 18)例 ,年龄 47± 8(32~ 6 2 )岁。1.2 方法 采用上海电子仪器厂生产的 SJ- 42型四道生理记录仪 ,以平静呼气末同步记录心电图、心阻抗微分图、心音图 ,纸速 5 0 mm / s,分别测定室早前第一个窦性心搏 (BB)…  相似文献   

13.
室早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意义在于是否导致室速或室颤而危及生命。新近认为室早的临床意义更多地取决于其存在的心脏病。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复杂型室早的存在与室速、室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且多变量分析发现[1],复杂型室早是最强的猝死预报因子。本文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198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着重分析影响室早分级的有关因素,并对药物治疗室早的利弊进行讨论。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198例OMI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1979年至1997年住院病人,男184例,女14例。年龄37岁至85岁。OMI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祥 《内科》2007,2(5):751-752
目的探讨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以来我院收治的70例DC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性50例(71.4%),女性20例(28.6%),发病年龄(48.0±14.2)岁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14例,Ⅲ级42例,Ⅳ级14例。63例(90%)患者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多源性室早、短阵室速、左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左心室同时增大和全心增大为主,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应用率70%和60%,16例死亡,其中死于心力衰竭8例(50%),猝死6例(37.5%),脑出血和肺部感染各1例。结论DCM患者确诊时大部分病例心功能已达到Ⅲ~Ⅳ级,并伴有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脏增大。2年和5年生存率已有明显改善,心力衰竭和猝死仍是DCM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5.
根据室性期前收缩(简称室早)的Lown分级,对我院242例室早的动态心电图(DCG)进行分析,从一个侧面反应Lown分级对室早临床意义的估测情况。认为:Ⅱ级以上的室早常属病理性,但分级中的RonT现象未必具有危险性。指出Lown分级中级别的高低对室早临床意义的估测价值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室性早搏Lown‘s分级与QT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d)与其室性早搏Lown's分级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顺序地观察了60例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Lown's级别与同日测量QTd及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室早Lown's4~5级冠心病患者QTd、QTcd、QTmax显著大于0级和1~3级患者(分别101±39.4vs62±22.9、60±23.4,115±53.7vs68±25.9、70±21.6和463±57.8vs430±41.4、422±29.3均P<0.05),而QTmin无显著改变(P>0.05)。而室早Lown's0级与1~3级患者比较则QTd及相关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室早Lown's4~5级冠心病患者QTd显著增大,预示其发生室性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昼夜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昼夜时间划分6h为一间期。结果发现104例患者24h室早≥100次,各间期的室早发生率分别为40%,26%,19%和15%。6Am~12Am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频度和高危级别显著高于其他间期。提示上午猝死发生率增高可能与频发室性心律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18.
<正>2012年,法国学者Laurent在JACC杂志发表文章,首次报道一种新的心脏钠离子通道病:多源希浦系室早综合征(multifocal ectopic Purkinje-related premature contractions, MEPPC)。[定义] MEPPC综合征患者以存在大量多源希浦系室早和非持续性室速为主出表现,其多源性室早起源于希浦系的多个部位。MEPPC是SCN5A基因突变所致,患者伴或不伴扩张型心肌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明显增加。[临床及心电图表现] MEPPC综合征的表现包括:①有心律失常和猝死家族史;②有希浦系起源的  相似文献   

19.
王嘉悌 《山东医药》1995,35(7):46-46
近年来,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临床意义及治疗指征均有新的认识,现结合文献浅述如下。1 分类1.1 Lown分级法 目前临床多采用此分级系统。0级示无室早;Ⅰ级示偶发、单个;Ⅱ级示频发、单个;Ⅲ级示多形、多源;Ⅳa示成对;Ⅳb示短阵室速,即≥3次的连续室早;Ⅴ级示RonT。近来认为,Lown分级有许多不足,因其未密切结合心脏病变程度、心功情况及预后等,故不能明确病人是否存在心脏病,有否症状,是否需要治疗,以及预后判断。Lown分级将RonT现象视为室性心律失常最严重的一级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与各种心律失常有关,包括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近来国内外也有少量报道频发性的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室早)也可导致心肌病的发生[1~3]。2000年10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