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国产氯吡格雷和进口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42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国产氯吡格雷治疗组224例,进口氯吡格雷治疗组202例,评价PCI术后12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各种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各种出血并发症无显著差异。结论国产和进口两种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基本相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硫酸氢氯吡格雷(波立维,Plavix)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及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影响.方法 将40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20例和氢氯吡格雷治疗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氢氯吡格雷,首次顿服300 mg,次日起75 mg/d,连服14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全部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及sCD40L浓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sCD40L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 );氢氯吡格雷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sCD40L降低程度较常规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 NSTE-ACS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氢氯吡格雷能明显降低血清hs-CRP、sCD40L浓度,有效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降低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应用氯吡格雷不同剂量的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345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11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ACS)患者134例,采用随机的方式,将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分为SAP1组105例、SAP2组106例,氯吡格雷剂量分别为75和150mg·d-1;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ACS)患者均分为NST-ACS1组、NST-ACS2组,氯吡格雷负荷量均为300mg,维持量分别为75和150mg·d-1。对冠心病患者分别于用药前、服用氯吡格雷负荷量24h、服用氯吡格雷120h取静脉血,测定血清sCD40L的质量浓度;选取健康人员50名作为对照组,不给予药物干预,同期取血样作对比研究。结果 (1)冠心病(SAP组、NST-ACS组)患者血清sCD40L的质量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相对SAP组,NST-ACS组血清sCD40L的质量浓度较高(P<0.05)。(2)相对用药前,SAP组用药120h血清sCD40L的质量浓度明显下降(P<0.05),且SAP1、SAP22组组间血清sCD40L的质量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3)相对用药前,NST-ACS组服用氯吡格雷负荷量24h血清sCD40L的质量浓度明显下降(P<0.05);NST-ACS组用药120h血清sCD40L的质量浓度明显下降(P<0.05),且NST-ACS1、NST-ACS22组组间血清sCD40L的质量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相对健康人群,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的质量浓度较高,氯吡格雷能有效地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的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GMP-140的变化及氯吡格雷的干预影响和临床疗效。探讨sCD40L与GMP-140关系,在UA发生、发展中作用及氯吡格雷的抑制炎症反应作用。方法59例U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9例,氯吡格雷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首次顿服300mg,次日起75mg/天,连服两周)30例。另选正常对照组(无任何治疗)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59例UA患者治疗前后及2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sCD40L、GMP-140浓度,并观察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结果UA患者血清sCD40L、GMP-140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氯吡格雷组和常规治疗组血清sCD40L、GMP-140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且氯吡格雷组下降水平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P〈0.01)。氯吡格雷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sCD40L可刺激GMP-140表达,可作为AS斑块不稳定的标志。氯吡格雷可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炎症反应,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江油市九〇三医院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的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大剂量的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用药后12h、24h血小板聚集情况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明显,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1年后,观察组冠状动脉再狭窄率为7.14%,对照组冠状动脉再狭窄率为26.79%,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2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使用大剂量氯吡格雷可以明显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血栓形成率,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泰嘉)对急性脉综合征(ACS)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泰嘉)50mg,Qd,对照组给予安慰剂2粒,Qd,疗程1个月。评估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心功能、心肌灌注和不良反应。结果(1)治疗前两组心绞痛指标、心功能指标、心肌灌注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心绞痛疗效:治疗后发作频率、最长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心功能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E/A比值和降低BNP值(P〈0.05~0.01)。(4)心肌灌注:核素心肌显像治疗组疗效显著,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改善心肌灌注及心肌缺血。(5)不良反应:两组无出血、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结论氯毗格雷(泰嘉)能够明显改善ACSPCI后心肌灌注和心肌缺血,有助于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文忠  郭华  杨宝刚 《中国医药》2006,1(3):138-139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9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平行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利尿剂和地高辛、卡托普利治疗;阿司匹林组加服阿司匹林75mg/d;氯吡格雷组加服氯吡格雷75mg/d。分别于入选时、入选后1月、6月、1年在静息状态下,利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晚期充盈速度之比(E/A)。结果氯吡格雷组可明显改善左心室的收缩功能,并存在一定的时一效关系,优于其它组(P〈0.01),而阿司匹林组疗效差;各组舒张功能的改善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疗加用抗血小板药物有意义,但应选氯吡格雷,尽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单用及联用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活血的影响。方法双抗组30例PCI术后患者,予氯吡格雷和拜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单抗组20例PCI术后患者,予单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前30min,术后2h、24h、48h、72h、1周、2周分别进行血小板活化指标水平(CD14+CD42a+)的检测。结果两组PCI术后的的血小板活化指标均明显高于术前,说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激活血小板的作用;且两组术后各阶段血液测试,发现血小板活化指标呈抛物线形态,即于72h以前呈上升趋势,于72h以后逐渐趋于稳定,72h达到峰值,术后1周时双抗组测量指标已经基本恢复术前状态,而单抗组2周测量指标仍未恢复术前状态。术前、术后2h、24h,两组活化血小板水平变化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8h、72h、1周、2周,两组活化血小板水平指标变化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血小板活化指标变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能够明显激活血小板活性因子,易造成血栓形成与血管的再堵塞,本研究表明PCI术后,氯吡格雷联用拜阿司匹林是控制血小板活性的有效方法,且较单用氯吡格雷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张阳 《中国药物评价》2017,34(3):175-179
【】 目的:探讨PCI术后患者服用氯吡格雷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10月在某三甲医院成功实施PCI术后6个月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91例 。采取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调查,评估患者术后6个月服用氯吡格雷药物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本次对91例PCI术后患者服用氯吡格雷依从性调查显示:有55例(60.4%)患者术后氯吡格雷依从性良好,有36例(39.4%)患者依从性差;在对影响患者服用氯吡格雷依从性相关因素的分析中显示:PCI术后患者性别(P=0.131)与依从性无显著相关性;PCI术后患者年龄(P=0.002),合并疾病(P=0.000),医疗付费方式(P=0.000)与患者服用氯吡格雷依从性有相关性。结论:PCI术后患者服用氯吡格雷依从性还有待提高;服用氯吡格雷药物依从性与患者的性别无关,而与患者的年龄、合并疾病、医疗付费方式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张晓斌 《北方药学》2022,(9):188-190
目的:观察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实施氯吡格雷的效果,总结其对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66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奇偶数分组方式,奇数组接受噻氯匹定治疗,偶数组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组间33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前血栓素B2、血小板聚集率及治疗后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栓素B2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实施氯吡格雷,可有效控制血栓素B2及血小板聚集,对心血管不良事件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早期干预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将4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22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mg治疗;B组(2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30mg治疗。另选2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设为C组,给予常规治疗。3组治疗3周后分别测定血清sCD40L、hs-CRP及血脂水平。结果 4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清sCD40L、hs-CRP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A、B组治疗3周后血清sCD40L、hs-CRP水平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3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无变化(P>0.05)。3组治疗前后sCD40L、hs-CRP水平呈正相关(r治疗前=0.98,r治疗后=0.99)。结论早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清sCD40L、hs-CRP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早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可使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获益更大。血清sCD40L、hs-CRP水平可成为预测冠心病不稳定斑块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 )检测联合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冠心病风险的价值。方法18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75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 A组,105例);另选45例冠脉造影检查阴性患者为对照组。冠心病患者行IV U S检查,对斑块形态进行判定;ELISA法检测血清sCD40L水平。结果 UA组血清sCD40L水平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1)。IVUS显示,UA组以易损、偏心斑块为主,斑块部位血管多发生正性重构;SA组以稳定型、向心性斑块为主,斑块部位血管多发生负性重构。易损斑块、偏心斑块及正性重构患者血清sCD40L水平分别高于稳定斑块、向心斑块及负性重构和无重构患者( P<0.01);而血清sCD40L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 r=0.0965,P>0.05)。结论检测血清sCD40L水平联合IV U S能更好地评价冠心病风险,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YKL-40水平及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探讨血清水平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科住院治疗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冠心病组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各40例,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YKL-40水平,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YKL-40水平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YKL-40水平与年龄、FPG、TG、HbAIC等因素存在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YKL-40可作为评估冠脉病变程度及血管壁炎症反应程度的重要指标;年龄、FPG、TG、HbAIC是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sFas和sFasL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放免法对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血清sCD40L、sFas和sFasL的检测,并与40例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 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前,患者血清sCD40L、sFas和sFasL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治疗后2周,则与正常健康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sCD40L、sFas和sFasL水平的变化对了解病情、观察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SA)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的表现特征;可溶性CD40L(sCD 40L)血清水平在SA、UA患者中的变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21倒SA、30例UA患者行冠脉造影,"犯罪"血管同时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另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NS);所有的患者均检测sCD40L血清水平.结果 SA组以稳定型纤维性斑块为主,UA组以不稳定型脂质斑块为主.SA组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或无重构,而UA组主要表现为正性重构.UA组的脂质斑块教、不稳定型宽块数、偏心指数(EI)、重构指数(RD)显著高于SA组.UA组的sCD40L血清水平显著高于SA组和NS组,SA组的sCD40L血清水平高于NS组.结论 SA患者和UA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成分和结构特点存在显著差异,sCD40L血清水平有可能成为预测冠心痛不稳定斑块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外周血sCD40L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儿体内的变化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30例患者治疗前后及30例正常儿童外周血sCD40L的水平,同时检测他们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抗体(PAIgG)水平。结果ITP患儿治疗前外周血sCD40L的水平比正常儿童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sCD40L的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sCD40L阳性的患儿血小板抗体水平显著增高,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P〈0.05)。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r=-0.83,P〈0.05)。结论sCIMOL可能是ITP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检测ITP患儿外周血sCD40L的水平对明确诊断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应用抗CIMOL单抗治疗ITP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0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稳定性心绞痛31例作为对照组,急性冠脉综合征75例作为观察组。进行冠脉狭窄评分,测定血PAPP-A和sCD40L的浓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APP-A和sCD40L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Gensini评分平均为(104.6±39.7)分,与PAPP-A呈正相关(r=0.2719,P<0.05);与sCD40L呈正相关(r=0.7328,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PAPP-A和sCD40L的表达与冠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影响.方法 行PCI手术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治疗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行PCI术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观察PCI术后的血流,血清hs-CRP和sCD40L.结果 梗死相关冠脉血流(TIMI)达到3级的对照组33例,治疗组40例,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后均明显改善了患者血清hs-CRP和sCD40L,并且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CI术中冠脉内使用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流,减少血清hs-CRP和sCD40L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sCD40L结合BNP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50例患者,分为3组,各50例,其中SCD40L升高者50例(A组),BNP升高者50例(B组),SCD40L和BNP均升高者50例(C组),随访1个月,比较3组发生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再梗、休克等事件的情况。结果24h、7d和1个月内C组发生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及休克的比率高于A组和B组(P<0.05),24h 内A组发生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及休克的比率高于B组(P<0.05),7d和1个月内B组发生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再梗的比率高于A组(P<0.05)。结论 sCD40L升高可预测心急梗死急性期发生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再梗及休克的几率升高,而BNP水平升高则对亚急性其发生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再梗及休克的几率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