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测定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学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监测56例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呈规律性变化,急性排斥反应组sVCAM-1水平明显高于移植肾功能稳定组和CsA肾中毒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对激素治疗敏感的排斥反应患者,sVCAM-1逐渐降至正常水平;耐激素的排斥反应患者应用ATG治疗后,sVCAM-1在排斥反应后1个月内仍维持在较高水平.CsA肾中毒组sVCAM-1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sVCAM-1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sVCAM-1可以作为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后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学监测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动态监测 5 6例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sICAM 1的变化。结果 肾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 ,其sICAM 1水平 (390 .6 μg/L±91.0 μg/L)明显高于移植肾功能稳定者 (137.3μg/L±16 .8μg/L)和环孢素A(CsA)肾中毒者 (132 .7μg/L±2 4.8μg/L)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抗排斥反应治疗有效后 ,sICAM 1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CsA肾中毒者的sICAM 1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患者血清sICAM 1水平的变化 ,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抗排斥治疗的疗效评价 ,可以作为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6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患者的移植肾组织及5例正常肾组织行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染色及HE染色。结果表明ICAM-1,VCAM-1在正常肾脏和慢性排斥反应移植肾脏上的表达分布不同。结果提示,它们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简述细胞粘附分子与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探讨利用CAMs单抗减少排斥反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简述细胞粘附分子(CAMs)与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探讨利用CAMS单抗减少排斥反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在肾移植排斥反应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和L929靶细胞法对41例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中sICAM-1和TNF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肾移植术后血清sICAM-1和TNF出现相似的变化;术后肾功能稳定恢复组,环孢素A(CsA)肾中毒组与尿毒症组及正常对照组间血清sICAM-1和TNF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当发生急性排  相似文献   

7.
慢性排斥移植肾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HLA-DR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排斥移植肾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HLA-DR表达与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对20例慢性排斥肾移植受者进行肾活检,采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检测移植肾内ICAM-1和HLA-DR的表达。结果:ICAM-1在慢性排斥移植肾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微小动脉内皮细胞表达增强,而HLA-DR表达则普遍上调,尤其在远曲小管。此外,在ICAM-1和HLA-DR表达增强的局部血管周围和小管间质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慢性排斥移植肾中ICAM-1和HLA-DR表达增强可能在排斥反应中起诱导作用,尤其是间质炎细胞的浸润及抗原递呈,同时它们又可能使表达上调的细胞成为免疫反应效应支的靶细胞,从而参与慢性排斥的细胞免疫损伤及移植肾间质损害过程。  相似文献   

8.
雌激素预防大鼠同种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Fisher大鼠作供者,雌性Lewis大鼠作受者进行同种肾移植,为排除排卵周期及相应的内源性性激素变化的影响,肾移植均在非排卵期进行,后治疗组大鼠隔日给予25μg/kg雌二醇皮下注射。移植后16周作肾功能、移植肾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测定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及β-机动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移植后治疗组24d尿蛋白持续保持较低的水平(P<0.01),血清肌酐水平降低(P<0.01),肌酐清除率升高(P<0.01),移植肾组织管内膜增厚、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程度减轻(P均<0.01),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减少(P<0.01),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mRNA表达减少(P均<0.01)。结论 雌激素对移植肾功能有保护作用,其机理与影响上述细胞因子在移植肾的表达有关,提示雌激素可能为一类潜在的抗慢性排斥反应药物。  相似文献   

9.
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与肾脏移植排斥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CAM-1是介导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细胞粘附分子。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肾脏组织ICAM-1表达增加,血,尿中可溶性的ICAM-1同。动态监测肾移植术后患才血,尿中sICAM-1的变化,有助于肾移植急性排斥的诊断和抗排斥反应的疗效评价,应用ICAMP-1单克隆抗体,可以提高肾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S108抑制大鼠肾移植排斥反应时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大鼠移植肾的表达,旨在探索S108抗排斥作用的机理以及对ICAM-1的表达有无抑制作用。共分5个实验组:即同品系且,不用药对照组,短期单用环孢素A组、小剂量CsA联合S108组及单用S108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肾移植后患者尿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动态检测20例肾移植患者术后2个月内尿中sICAM-1浓度的变化。结果:急性排斥反应(AR)时,sICAM-1的升高较临床诊断提早数天,并且显著高于环孢素A肾中毒组;对甲基氢化泼尼松敏感的排斥反应,抗排斥治疗数天后sICAM-1下降到排斥前水平。结论: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受者尿中sICAM-1浓度有助于AR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肾移植排斥反应时血浆骨桥蛋白( OPN)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46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及生物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移植肾组织学检查结果,46例受者被分为3组:移植肾功能稳定,且移植肾组织学检查未显示有排斥反应证据者16例,为非排斥组;移植肾组织学检查证实有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者22例,为急排组;移植肾组织学检查证实为慢性移植肾肾病(CAN)者8例,为慢排组.另以6名亲属活体供者作为对照组.于移植肾组织样本采集前抽取外周血,用人OPN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浆OPN水平,参照Banff 03标准对排斥反应进行分级.结果 对照组血浆OPN水平为(12.23±5.95)μg/L,非排斥组稍高,为(19.38±8.23)μg/L,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慢排组血浆OPN水平为(27.77±12.27)μg/L,与非排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排组血浆OPN水平为(41.84±18.51)μg/L,与非排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慢排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排组血浆OPN水平与排斥反应的级别具有正相关性(r=0.87,P<0.05),发生Ⅰa级排斥反应和Ⅱb级排斥反应者间血浆OPN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OPN水平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关系密切,其水平高低与排斥反应的级别呈正相关,可以作为诊断移植肾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评估其严重程度的一个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血清可溶性HLAI类抗原(sHLAI) 与肾移植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的关系。 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动态监测36 例肾移植受者sHLAI水平。 结果 尿毒症组sHLAI水平为(2-94±0-34)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76±0-33)μg/L(P< 0-05) 。移植后功能稳定组sHLA降至(0-63±0-31 )μg/L,显著低于尿毒症组( P<0-05)。sHLAI在发生排斥反应前3 天及感染后5~7 天显著升高。 结论 sHLAI可作为监测肾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的参数。  相似文献   

14.
肾移植术后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后活动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发生率、感染的原因以及CMV感染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检测187例肾移植受者和供者术前血清抗-CMV抗体;受者术后定期检测体内CMV DNA、对CMV DNA阳性的部分患者给予抗CMV治疗,并比较各组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无论是供者还是受者,术前如血清抗-CMV抗体阳性,受者术后发生活动性CMV感染者明显增多,这些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  相似文献   

15.
Aim: Serum levels of soluble intra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sICAM‐1), 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sVCAM) and 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 (MCP‐1), are elevated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PAD). However, the levels of these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haemodialysis (HD) are unclear. Method: A total of 112 HD patients were included and PAD was diagnosed using the ankle‐brachial index and Doppler ultrasound. Serum levels of sICAM‐1, sVCAM‐1 and MCP‐1 were assayed using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Results: Out of 106 HD patients, 31 (27.7%) were diagnosed with PAD. After adjusting for risk factors, higher serum levels of sVCAM‐1 and sICAM‐1 were associated with PAD in HD patients, with an odds ratio of 5.3 (95% CI 3.3–65.5) and 2.7 (95% CI 1.2–21.8) respectively. Using sVCAM‐1 and sICAM‐1 for diagnosis of PAD in HD patients, sVCAM‐1 had a sensitivity of 72.4% and specificity of 62.3% for sVCAM‐1 and sICAM‐1 had a sensitivity of 89.3% and a specificity of 40%. MCP‐1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PAD in HD patients. In addition, the fistula of HD patients with PAD had a lower A‐V access flow. Conclusion: sVCAM‐1 and sICAM‐1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isk of PAD in HD patients. Moreover, HD patients with PAD had a lower blood flow and lower A‐V access flow.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sVCAM‐1 and sICAM‐1 may be used as screening markers for PAD in HD patient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D4+T淋巴细胞内腺苷三磷酸(ATP)含量(ImmmuknowTM法)检测细胞免疫功能在老年肾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监测仪通过生物发光法测定52例老年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全血CD4+T淋巴细胞ATP含量的变化.结果 52例中,33例术后移植肾功能稳定(稳定组),未发生感染或排斥反应,其ATP值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与普通尿毒症患者(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例出现肺部感染和皮肤疱疹病毒感染(感染组),跟踪监测其ATP值进行性降低,其中4例ATP值降至100 μg/L以下,出现重症肺部感染,与稳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例出现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AR组),跟踪监测其ATP值进行性升高,与稳定组和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术后动态监测老年肾移植受者ImmuknowTM ATP水平的变化,有助于了解术后细胞免疫状态,以利于预防排斥反应和感染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肾移植早期血清及尿液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组及动态监测55例肾移植患者早期血清及尿液TNF水平。结果:术后3d血清和尿液TNF均明显升高,与术前和术后其他各组比较,P〈0.01。血清和尿液TNF在手术1周后均显著下降,但血清TNF水平仍高于术前,尿液TNF水平低于术前。血清TNF水平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显著增高,术后平稳组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组无明显变化。急性排斥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