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评估右美托咪定在ICU患者镇静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ICU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30例和咪达唑仑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在目标镇静范围内镇静时间的百分比、谵妄发生率、停药后唤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 留住时间、血压和心率不良反应事件等指标.结果 两组达到目标镇静范围内时间的百分比相似;右美托咪定组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右美托咪定组械通气时间和停药后唤醒所需时间短于咪达唑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ICU留住时间相似;右美托咪定组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更高,咪达唑仑组心动过速发生率更高;两组低血压发生率和高血压的发生率相似.结论 右美托咪定使ICU患者达到目标镇静的同时,唤醒时间和机械通气的时间缩短,谵妄发生率降低,可作为ICU镇静的推荐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联合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机械通气患者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的效果。方法:将70例AECOPD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每组35例,镇静目标BIS监测70~80,首剂负荷及维持剂量均按照说明书进行。比较2组患者带机时间、血压减低、呼吸抑制、谵妄发生、唤醒时间、ICU住院时间方面的指标。结果:2组达到镇静目标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唤醒时间方面,右美托咪定组与咪达唑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更容易唤醒。右美托咪定组ICU住院时间(7.3±0.9)d、机械通气时间(3.2±0.8)d均短于咪达唑仑组(8.5±1.2)d、(5.6±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抑制和谵妄发生率(5.7%和5.7%)低于咪达唑仑组(34.2%和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血压减低发生率(14.3%)低于咪达唑仑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BIS用于AECOPD机械通气患者施行早期目标导向镇静是可行的,镇静效果满意,可缩短ICU住院及机械通气时间,呼吸循环影响较小,谵妄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镇静在重症医学科(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4—11月收治的40例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各20例,分别给予右美托米定和咪达唑仑镇静。比较两组的镇静起效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镇静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美托咪定组停药后苏醒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味达唑仑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也低于咪达唑仑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安全有效,且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右美托咪定用于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短时镇静镇痛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估.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进行镇静镇痛治疗,应用咪达唑仑和吗啡作为补救药物.观察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平均SAS分值、静推咪达唑仑的次数和总量、有效镇静的比率、最高的NRS分值、静推吗啡的次数,比较两组患者的ICU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停用镇静药物后撤机时间、停药后的拔管时间、谵妄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镇静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的镇痛效果优于单独应用咪达唑仑(P<0.05);右美托咪定组患者停药后撤机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咪达唑仑组(P<0.05),而两组患者的ICU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患者谵妄的发生率低于咪达唑仑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用于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镇痛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并能缩短撤机和拔管时间,减少谵妄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2013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124例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72 h的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63例)和咪达唑仑组(61例)进行镇静治疗。两组均持续静脉泵注芬太尼0.7~1.5 mg·kg–1·h–1镇静治疗,每隔1 h根据白天及夜间RASS评分调整镇静药物剂量,维持恰当的目标镇静深度;按照ICU程序化镇静流程,镇静目标为白天RASS评分0~?1分,夜间RASS评分?1~?3分。右美托咪定组予右美托咪定(4 μg/mL)于初始20 min缓慢静脉泵注0.5~1.0 μg/kg负荷量,继而以0.2~0.7 μg·kg–1·h–1静脉泵注维持,直至获得满意的镇静目标;咪达唑仑组予咪达唑仑(1 mg/mL)2~3 mg负荷量,继而以0.05 mg·kg–1·h–1静脉泵注维持,直至获得满意的镇静目标。记录患者用药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谵妄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 结果 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均能使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达到镇静目标,并且镇静效果相似。与咪达唑仑相比,右美托咪定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119.37±47.76 h vs 142.66±43.77 h,t=?2.829,P=0.005),可缩短ICU住院时间(145.08±57.92 h vs 172.00±53.69 h,t=?2.682,P=0.008),并且降低谵妄发生率(9.52% vs 32.79%,χ2=10.12,P=0.0015),但显著增加心动过缓发生率(22.22% vs 4.92%,χ2=7.844,P=0.0051)和低血压发生率(22.22% vs 8.20%,χ2=4.699,P=0.0302)。 结论 右美托咪定用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满意,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降低谵妄发生率,同时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防止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改善危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AECOPD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AECOPD机械通气患者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咪达唑仑(对照组,16例)和右美托咪定(试验组,20例)镇静治疗,两组均常规给予吗啡持续静脉泵入镇痛,使镇静深度评分控制在3~4分,记录呼吸、心率、血压、谵妄发生率、Ramsay评分及唤醒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呼吸抑制、谵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两组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唤醒时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右美托咪定是ICU AECOPD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用于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术后机械通气(MV)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术后带气管导管人SICU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咪达唑仑(98例)和右美托咪定(102例)镇静治疗,两组均常规给予芬太尼持续静脉泵入镇痛,根据Prince-Henry镇痛评分调整芬太尼剂量,使疼痛评分维持在1~2分;根据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SAS)调整镇静药剂量,使镇静深度评分控制在2~4分;连续监测记录呼吸机参数、心电图、心率、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并进行血气分析。观察记录两组药物用量,MV时间,以及低血压、心动过缓、谵妄、恶心等副作用发生率。结果 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均能使患者达到镇静及镇痛目标评分,右美托咪定组更易唤醒并保持安静。与咪达唑仑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芬太尼用量(μg.kg-1· h-1)明显减少(0.23±0.13比0.41±0.12,P<0.01),MV时间(h)明显缩短(7.20±6.29比12.44±8.96,P<0.01),低血压发生率(27.45%比11.22%)和心动过缓发生率(24.51%比10.20%)明显升高(均P<0.05),谵妄发生率明显降低(3.92%比31.63%,P<0.01),恶心发生率降低(9.80%比11.22%,P>0.05)。将右美托咪啶组按是否发生低血压再分为两个亚组分析:低血压与非低血压组间术中失血量(ml/kg)、术中输液量(ml.kg-1.h-1)、术后当日及术后1d血乳酸含量(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失血量:12.79±12.13比13.52±11.62;术中输液量:11.91±4.59比13.09±7.05;术后当日乳酸含量:1.88±1.07比1.71±0.87,术后1d乳酸含量:1.43±0.98比1.37±0.79,均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用于外科术后MV患者镇静效果满意,易唤醒,谵妄发生率低,可缩短MV时间,减少芬太尼用量约50%,是一种较为理想的SICU镇静剂。但要加强用药期间的监测,防治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35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右美托咪定组和联合镇静组,每组45例。在感染性休克常规治疗与机械通气基础上,咪达唑仑组、右美托咪定组、联合镇静组分别采用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的镇静治疗方案,比较3组患者干预后1、6 h的Ramsay镇静量表(RSS)评分与生命体征、住院相关指标和预后情况。结果 干预后1 h,右美托咪定组RSS评分高于咪达唑仑组、联合镇静组,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MAP)低于咪达唑仑组、联合镇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干预后6 h, 3组RSS评分、HR、呼吸频率、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咪达唑仑组每日唤醒时间长于右美托咪定组、联合镇静组,舒芬太尼镇痛用量大于右美托咪定组、联合镇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 3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患者不良记忆发生率高于咪达唑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对ICU病房内AECOPD患者机械通气的镇静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AECOPD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啶镇静治疗,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镇静起效时间、苏醒时间、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镇静起效时间、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短于对照组,而脱机拔管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在ICU病房内AECOPD患者机械通气中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用于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及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10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ICU气管插管接受机械通气(24 h<机械通气时间<72 h)同时需要镇静镇痛治疗的患者8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咪达唑仑组(39例)和右美托咪定组(41例).两组均静脉持续泵入芬太尼0.7~1.5μg·kg-1·h-1镇痛治疗,镇痛目标为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OPT)评分0~3分,每小时进行1次疼痛评分,当COPT评分> 4分时追加芬太尼用量0.5μg/kg.达到镇痛目标后给予镇静治疗,其中咪达唑仑组给予咪达唑仑,2 min静脉推注0.05 mg/kg负荷量,之后静脉泵入0.03~0.30 mg·kg-1·h-1;右美托咪定组给予右美托咪定,20 min缓慢静脉泵入0.5~1.0μg/kg负荷量,之后持续泵入0.2~0.7μg·kg-1·h-1;每小时进行1次镇静评分,躁动镇静评分量表(RASS)>0分时增加镇静药物用量,RASS<-2分时减少或停用镇静药物用量.在此过程中,观察患者心率、血压、镇静镇痛药物用量、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入住ICU时间、使用镇静药物总费用、使用芬太尼总费用、入住ICU总费用及不良反应.结果 右美托咪定组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总量(mg/kg:0.03±0.01比3.35±1.39)、每小时镇静镇痛药物使用量(μg·kg-1·h-1:0.66±0.13比59.78±19.44)、芬太尼用量(μg·kg-1·h-1:0.40±0.21比0.57±0.26)、每小时使用芬太尼总费用(元:1.41±0.86比2.00±0.84)、每小时ICU总治疗费(元:264.42±99.55比297.80±138.70)均较咪达唑仑组明显减少(均P<0.05);每小时使用镇静药物总费用较咪达唑仑组明显增加(元:8.97±5.05比7.78±4.22);机械通气时间〔h:43.58(39.83,53.58)比58.58(46.17, 65.50)〕、拔管时间〔h:1.00(1.67,0.58)比3.67(2.00,5.50)〕、入住ICU时间〔h:57.25(47.33,67.37)比75.58 (64.67,90.83)〕 均较咪达唑仑组缩短(均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咪达唑仑组增高〔低血压:29.27%(12/41)比7.69%(3/39)、心动过缓:24.39%(10/41)比5.13%(2/39),均P<0.05〕;谵妄发生率较咪达唑仑组降低〔2.43%(1/41)比15.38%(6/39),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用于ICU患者镇静效果良好,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及入住ICU时间,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量,降低ICU的治疗费用,是较为理想的镇静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Dex)和咪达唑仑(MDZ)对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的镇静作用。方法收集247例在ICU治疗的患者,随机纳入D组和M组分别泵入Dex和MDZ,采用镇静-躁动评分(RASS)维持RASS评分(-2~+1)。记录各组出现躁动患者的百分比,目标镇静的维持时间,机械通气持续时间,ICU治疗总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D组躁动百分比为46.3%,M组为77.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目标镇静维持时间和ICU治疗总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机械通气时间D组小于M组(P<0.05)。D组易出现心动过缓,但其它不良反应较M组减少。结论Dex和MD对ICU患者目标镇静维持时间和ICU治疗时间无显著差异。但Dex显著缩短了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并在治疗中较少出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有创与无创序贯通气疗法在COPD急性加重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疗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4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治疗组给予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照组给予有创机械通气,均给予常规疗法、营养支持及必要时给予支纤镜下灌洗等综合处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病情变化,并对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s—associated pneumonia,VAP)、死亡数、气管切开发生率、气压伤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发生VAP的例数分别为2和8例(P〈0.05);气管切开例数分别为0和8例(P〈0.01);气压伤并发症例数分别为0和4例(P〈0.01);总机械通气时间为(8.1±7.3)d和(15.2±8.3)d(P〈0.05);住院时间为(11±5)d和(16±9)d(P〈0.05),死亡例数分别为0和5例。【结论】有创-无创序贯疗法结合支纤镜、营养支持及常规疗法等综合处理措施提高了AECOPD患者的疗效,特别是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疗法可有效地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生存率,降低VAP发生率,减少气管切开需求,减少气压伤发生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并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472例机械通气患者根据是否谵妄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谵妄发生的高危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90 d生存率。结果472例入选患者中有306例发生谵妄,谵妄发生率为64.83%。高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延长、高龄及咪达唑仑针镇静是谵妄的危险因素,程序性镇静是谵妄的保护因素。谵妄组90 d生存率为62.75%,非谵妄组为86.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5.27,P<0.05)。高反应性谵妄组90 d生存率为77.50%,低反应性和混合性谵妄组生存率为57.5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χ2=8.70,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存在较高的谵妄发生率,高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延长、高龄及咪达唑仑镇静是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谵妄会降低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疗法联合雾化吸入治疗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给予不同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生VAP例数分别为3例(9.6%)和15例(51.7%),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2.9±2.8)d和(18.6±3.5)d,住院时间分别为(16.3±3.7)d和(25.3±3.8)d,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部感染控制(PIC)窗指导下的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能够显著减少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ICU患者早期集束化气道干预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作用.方法 选取入住ICU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气道干预,观察组在4h内采取集束化气道干预(及时倾倒呼吸机管路冷凝水、人工气囊的压力保持在20~30 cmH2O、胸部物理治疗每2小时1次、持续声门下吸引、呼吸机采用热湿交换器、每4小时洗必泰口腔冲洗).观察并记录两组VAP发病率、平均机械通气时间、ICU平均住院时间及28 d的病死率.动态观察确诊VAP患者当天(0)、3、5、7、14 d时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APACHEⅡ评分.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VAP发病率(18.75%与35.94%)、平均机械通气时间(6.26±2.89)d与(10.54±4.36)d、ICU平均住院时间(11.88±3.97)d与(16.55±5.22)d,观察组均较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58、t=6.546、t=5.697,P<0.05或P<0.001).两组中确诊VAP3、5、7、14 d,CPIS评分分别为(7.01±2.24)、(8.74±2.33)分,(5.67±2.14)、(7.51±2.27)分,(4.36±1.44)、(6.95±2.98)分,(2.75±1.37)、(6.53±2.88)分,观察组的CPI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27.22,P<0.001;F组内=29.41,P<0.001;F交互=4.35,P<0.01);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7.02±7.06)、(22.48 ±7.31)分,(15.01±6.06)、(19.67±7.14)分,(12.40±4.17)、(16.13±5.33)分,(8.40±2.57)、(13.10±4.93)分,观察组的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47.43,P<0.001;F组内=45.36,P<0.001;F交互=4.25,P<0.01).结论 早期应用集束化气道干预可降低VAP的发生率,一定程度改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吸痰前气道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对机械通气患者各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ICU机械通气超过72h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吸痰前气道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5ml,对照组不注射0.9%氯化钠溶液,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痰培养阳性率、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VAP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为1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痰培养阳性率为47.5%,高于对照组的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95,P〈0.05);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分别为(7.35±3.89),(10.88±4.37)d,均高于对照组的(5.73±2.45),(9.00±3.5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分别为602.0,589.5;P〈0.05)。结论吸痰前气道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可提高痰培养阳性率,增加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入住时间,不应该作为常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单用以及两者联合用药对重症监护室危重病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它们对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影响。方法: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n=18)、右美托咪定组(n=22)及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组(n=20)。每组患者每24 h停药唤醒1次。咪达唑仑组:首次负荷剂量0.05 mg/kg,以后0.02~0.08 mg/(kg.h)静脉注射维持;右美托咪定组:首次负荷剂量1μg/kg(>10 min),以后0.2~0.7μg/(kg.h)静脉注射维持;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组:首次负荷剂量的咪达唑仑0.05 mg/kg,然后右美托咪定静脉注射维持0.2~0.7μg/(kg.h)。分别记录3组达镇静满意时间,持续用药24 h后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用药前CRP,用药24h和72 h后CRP,停药后唤醒时间,呼吸、心率抑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右美托咪定组4例患者出现心率减慢(<60次/min),停药后可随时唤醒,无呼吸抑制不良反应。咪达唑仑组6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平均停药后唤醒时间为40 min。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组无呼吸抑制、心率减慢等不良反应。咪达唑仑组达镇静满意时间显著短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停药后唤醒时间显著短于咪达唑仑组(P<0.05),咪达唑仑组用药前后CRP无显著变化(P>0.05),右美托咪定组及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组用药后CRP较用药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镇静起效较慢,无呼吸抑制,停药后可随时唤醒;咪达唑仑镇静起效快于右美托咪定,但存在呼吸抑制不良反应。右美托咪定对减轻应激反应有一定作用。两药联合应用可能是比较满意的镇静方式。  相似文献   

18.
右美托咪啶在重症监护病房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啶对重症患者的镇静、镇痛作用以及对机体的影响.方法 将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需要镇静、镇痛的73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右美托咪啶组(35例)和咪达唑仑组(38例).右美托咪啶组经静脉泵入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啶1μg/kg、10 min,继以0.2~0.7μg·kg-1·h-1维持;咪达唑仑组给予负荷剂量咪达唑仑0.06 mg/kg,再以0.04~0.20 mg·kg-1·h-1维持.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机械通气时间、顺行性遗忘情况、唤醒时间、血氧饱和度、血压和心率等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调整药物剂量使两组患者Ramsay评分均在2~4分时,右美托咪啶组视觉模拟法(VAS)评分低于咪达唑仑组[(2.38±0.48)分比(6.07±0.79)分,P<0.01];唤醒所需时间显著短于咪达唑仑组[(0.17±0.03)h比(1.63±0.56)h,P<0.01].右美托咪啶组有2例出现血压下降,自主呼吸频率无明显变化;咪达唑仑组有7例出现血压下降,2例出现自主呼吸频率下降(P<0.05).右美托咪啶组中有4例产生顺行性遗忘;咪达唑仑组所有患者均产生顺行性遗忘(P<0.05).右美托咪啶组和咪达唑仑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6±1.68)h比(5.21±1.56)h,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可作为ICU镇静、镇痛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与有创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有创(35例)和无创机械通气组(37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有创组机械通气2h后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心率、呼吸频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分别为(7.35±0.05)、(7.23±0.02),(92.4±14.5)、(51.3±9.4)mmHg,(56.0±7.7)、(82.6±8.1)mmHg,(10.5±1.1)、(8.5±1.2)分、(110±12)、(131±19)次/min,(26±4)、(35±8)次/min,P〈0.05或P〈0.01];而无创机械通气组仅PaO2、心率、呼吸频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分别为(78.6±8.8)、(53.1±8.9)mmHg,(110±24)、(128±23)次/min,(26±5)、(36±9)次/min,P均〈0.05],6h后pH、PaCO2、GCS才明显改善[分别为7.35±0.03、7.25±0.01,(59.0±6.3)、(79.8±7.0)mmHg,(10.6±2.0)、(8.5±2.5)分,P〈0.05或P〈0.01]。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分别为(15±4)、(14±4)d,t=1.102]、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68±25)、(170±23)d,t=1.214]、ICU病死率[分别为(22.8%(8/28)、21.6%(8/37),x2=0.016]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有创机械通气组可以更快地改善病情,无创机械通气组部分患者需要气管插管,但两组在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病死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