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研究危重(重度、特重度)烧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对病情严重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以我院烧伤科收治的113例危重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SIRS组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按各凝血指标值分为凝血指标正常组和异常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Ⅲ(APACHEⅢ).结果入院时SIRS组FIB、PLT显著高于非SIRS组(P<0.05),PT、APTT较非SIRS组显著缩短(P<0.05).死亡组D-dimer、PLT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PT、APTT较生存组显著缩短(P<0.05).凝血指标异常组APACHEⅢ评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危重烧伤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明显异常,其中PT、APTT、D-dimer、PLT对病情严重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对病情严重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以ICU收治的107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按各凝血指标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小板(PLT),同时记录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Ⅲ。结果MODS组FDP、D-dimer明显高于非MODS组,PLT明显低于非MODS组,PT、APTT明显较非MODS组延长。死亡组D-dimer明显高于生存组,PLT明显低于生存组,TT、APTT、PT明显较生存组延长。凝血相关指标异常组APACHEⅢ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显著异常,其中PT、APTT、D-Dimer、PLT对病情严重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4-12~2007-01收住我院ICU和EICU的脓毒症休克患者,通过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PLT)分为凝血功能正常组和凝血功能异常组,追踪其预后情况判断凝血功能障碍与病情严重度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PT异常组、PT和APTT均异常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其结果正常的对照组(P<0.05);而APTT异常组和PLT异常组分别与其结果正常的对照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下降组和PT异常组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PLT正常组和PT正常组(P<0.05).结论 与凝血功能相关的主要指标 PLT、PT、APTT的检测对判断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及评估病情严重度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重度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6,他引:14  
目的 探讨重度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2002年11月至2005年3月收住全国20家三级医院脓毒症并发急性器官功能不全患者694例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凝血指标的差异及主要凝血指标异常与病情严重度(APACHE-Ⅱ评分)的关系.结果 (1)死亡组患者与凝血功能相关的主要指标:血小板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D-dimer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凝血酶元时间(PT)、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TT均较生存组延长(P<0.05).(2)血小板下降、血小板下降与D-dimer同时升高,APTT和FDP异常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 与凝血功能相关的主要指标:血小板、D-dimer、PT、APTT、TT的检测对判断重度脓毒症的预后及评估病情严重度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28例多发伤患者按ISS评分分为ISS≤25组(A组)及25ISS≤75组(B组),并根据患者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研究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各个时间段,A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显著小于B组,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均显著高于B组,存活组患者第1d ISS评分、APACHⅡ均显著低于死亡组,GCS评分显著高于死亡组,P均0.05。此外,患者ISS评分、APACHⅡ与PLT、FIB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与PT、APTT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GCS评分与PLT、FIB存在明显正相关,与PT、APTT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结论 :多发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异常,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05~2013-06本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收治的62例老年脓毒症患者,根据28 d转归将病例组分为生存组( n=39)和死亡组( n=23)。入院24 h内检测蛋白C ( PC)活性、血小板计数( PLT)、D-二聚体( DD)、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和纤维蛋白原( FBG),计算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APACHEⅡ)。比较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及与病情严重程度( APACHEⅡ评分)的关系。以同期3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PC活性、PLT水平降低( P<0.05或P<0.01),DD水平升高( P<0.01),PT、APTT、TT及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生存组( P<0.01), APACHEⅡ评分与 PC、PLT 呈显著负相关性(r=-0.690,r=-0.461,均P<0.01或0.05),与DD呈显著正相关性(r=0.477,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PC活性(OR=1.104,P=0.006)、APACHEⅡ评分≥20分(OR=15.556,P=0.003)为老年脓毒症死亡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脓毒症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PC活性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是老年脓毒症患者死亡危险因素之一,对判断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凝血异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AE-COPD合并呼衰患者80例,检测动脉血气(PO2)、计算氧和指数(PaO2/FiO2)、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imer)水平。结果:死亡组患者PT、APTT延长,AT-Ⅲ减低,FIB、D-Dimer增加,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ECOPD合并呼衰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程度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肝硬化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凝血酶原(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时间,血小板(PLT)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结果:肝硬化child B级组、C级组血浆D-二聚体(D-dimer)、PT、APTT、PLT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肝硬化Child B级组、C级组(FIB)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硬化Child C级组D-dimer、PT、APTT分别与肝硬化Child B级组比较其差异性更显著(P〈0.01),肝硬化Child C级组FIB、PLT与肝硬化Child B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凝血及纤溶指标对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出血危险性的D-dimer、预后估计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者凝血指标变化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分析2013-07-2015-05我院ICU收治的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28d预后分为存活组(n=45)和死亡组(n=35)。入院24h内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并进行APACHEⅡ及SOFA评分。以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评价各组间凝血指标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死亡组PLT、Fib水平显著降低,PT、APTT、TT显著延长,D-D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存活组PLT降低,PT、APTT延长,D-D水平升高(均P0.01)。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TT显著延长,Fib水平显著降低(P0.01)。死亡组APACHEⅡ及SOFA评分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T(OR=1.089,95%CI:1.012~1.173,P=0.024)和APACHEⅡ评分(OR=1.142,95%CI:1.051~1.240,P=0.002)为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TT及Fib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2s(95%CI:0.570~0.813,P=0.003)和2.35g/L(95%CI:0.595~0.834,P=0.00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因此监测脓毒性休克患者凝血指标变化,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急诊老年危重患者进行APACHE Ⅱ评分,观察凝血纤溶指标异常是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进而将凝血纤溶异常引入APACHE Ⅱ评分系统,以寻求更好的评分方法,提高病情评估与预后预测的准确率.方法 入选2006-10-01~2009-04-01期间入我院急诊科年龄≥60岁,符合SIRS诊断标准且APACHE Ⅱ评分≥10分的危重患者223例.24 h内抽静脉血进行凝血指标(APTT、PT、TT、FIB、D-D、AT-Ⅲ、PC、PAI-1等)检测.根据28天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按照MODSE诊断标准分为MODSE组和非MODSE组.结果 ①PT、D-D、PAI-1与APACHE Ⅱ评分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338、0.318和0.346,P<0.05);AT-Ⅲ、PC与APACHE Ⅱ评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470和-0.569,P<0.01).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D-D、PC对MODSE的发生及死亡预后具有独立预测意义,将D-D、PC引入APACHE Ⅱ评分进行联合评分(SYSU评分).APACHE Ⅱ评分与SYSU评分进行预测价值比较,SYSU评分对MODSE的预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7%和89.2%)较APACHE Ⅱ评分(分别为70.0%和83.8%)高,SYSU评分对死亡预后的预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2%和83.7%)亦较APACHE Ⅱ评分(分别为70.8%和76.7%)高.结论 凝血、抗凝、纤溶的紊乱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PT延长、D-D升高以及PC、AT-Ⅲ下降、PAI-1升高提示病情严重且预后不良.将D-D、PC与APACHEⅡ评分进行联合评分(SYSU评分),可以提高病情早期评估及预后预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提高预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多发性创伤患者凝血功能改变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多发性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入住ICU多发性创伤患者68例,检测凝血功能与血小板计数,记录伤后生命体征及器官功能变化进行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评分。结果:多发性创伤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凝血功能改变,凝血功能改变明显者其APACHE评分也越高,病情越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越高。死亡组D-二聚体(D-dimer)明显高于生存组,PLT明显低于生存组,TT、APTT、PT明显较生存组延长。结论:监测多发性创伤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变化,对评估伤情、判断预后和指导早期治疗,以减少MODS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必净联合乌斯他丁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随机分为血必净联合乌斯他丁治疗组(实验组)和乌斯他丁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6天观察APACHEⅡ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CRP)、凝血功能(APTT、PT、PLT等)等指标。结果:在治疗后第4、8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APACHEⅡ评分、CRP明显下降,凝血功能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联合乌斯他丁能有效阻断SIRS病理过程,改善SIRS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3.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方法将入住急诊监护病房的患者分为SIRS组50例和非SIRS组30例,另选健康对照组30例,分别测其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I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PC)、蛋白S(PS)、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11项与凝血功能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结果 SIRS组中TT、APTT、PT、DD、TM和PAI-1均高于非SIRS组及对照组(P<0.05);PC、PS、TPA、PLT、FBG均低于非SIRS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①SIRS时存在着凝血功能紊乱.②SIRS时凝血系统功能紊乱主要特征表现为各种促凝物质增加,机体抗凝物质减少,纤溶系统被抑制,而纤溶系统抑制在SIRS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止凝血功能指针的变化,了解宫颈癌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意义。方法将78例宫颈癌患者按病理分期分为Ⅰ~Ⅱ期组(49例)、Ⅲ~Ⅳ期组(29例),采用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不同分期的宫颈癌患者和62例宫颈良性病变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结果宫颈癌患者的FIB、D-dimer水平与健康体检者和宫颈良性病变患者相比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T、TT、AP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恶性程度分期为Ⅲ~Ⅳ期患者血浆FIB、D-dimer水平均高于Ⅰ~Ⅱ期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TT、APT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常伴随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改变,监测患者体内FIB、D-dimer的改变可作为预防血栓形成及慢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凝血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且能为宫颈癌的病情进展与临床分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为采用抗凝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将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分为SIRS组30例,非SIRS组25例,另选取健康对照组30例,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等与凝血功能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结果 SIRS组中PT、TT、APTT、DD[分别为(16.48±1.57)、(22.67±1.48)、(43.56±4.33)s与(2.25±0.18)mg/L]均高于非SIRS组[分别为(12.83 ±1.23)、(17.05±1.97)、(33.34±2.38)s与(0.58 ±0.15)mg/L]及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2.04±0.98)、(16.88±1.37)、(29.84±1.98)s与(0.43 ±0.11)mg/L](P均<0.05),PLT、FIB[分别为(110.69±50.23)×109/L、(2.05±0.33)g/L]均低于非SIRS组[分别为(180.58±45.70)×109/L、(3.54±0.29)g/L]及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04.95±46.83)×109/L、(3.78±0.54)g/L](P均<0.05).结论 SIRS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其主要表现为凝血激活,促凝物质增加、抗凝物质减少、纤溶系统受抑制,凝血系统异常可能在SIR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按照脓毒症诊断标准,将76例患者分为生存组50例和死亡组26例,一经确诊即抽血检查凝血四项、D-二聚体浓度、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结果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的APTT、PT显著延长,D-二聚体浓度、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纤维蛋白原浓度、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其中D-二聚体浓度、血小板计数与脓毒症的严重程度有显著相关性,对判断患者的预后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指标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227例肝病患者及96例健康对照者,检测样本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对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与肝功能Child-Push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t检验分析各组指标的差异.结果:肝硬化组凝血功能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肝炎组的凝血功能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pT<0.05、PAPTT<0.01、PTT<0.05、PFIB<0.05).肝硬化Child-Push C级的凝血功能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且与Child-Push A级有显著性差异(PpT<0.01、PAPTT<0.05、PTT<0.05、PFm<0.01).肝硬化Child-Push B级的凝血功能与健康对照组亦有显著性差异(PPT<0.05、PAPTT<0.01、PTT<0.05、PFm<0.05).肝硬化组的血小板总数及相关指标与健康组有显著性差异(PPLT<0.01、PMPV<0.05、PPCT<0.01、PPDw<0.01),慢性肝炎组血小板总数及相关指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PLT<0.058、PpCT<0.05).结论: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相关指标的检测对评价肝脏受损程度、评估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时期的凝血功能状况及患者预后评估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围术期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DIC 产妇40例(DIC 组),选取在我院体检正常的健康孕妇40例(健康孕妇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非孕妇(健康非孕妇组)为研究对象,对三组凝血与纤溶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健康孕妇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显示,PLT、FIB 明显升高,PT、T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孕妇组比较发现,PLT、FIB 明显降低,而 PT、TT 和 APTT 明显延长,D-D 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PLT、FIB 降低,而 P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除 APTT 与 PT 之间无关外,DIC 组组内其他的凝血与纤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P <0.05)。结论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于围术期产妇 DIC 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APTT、PT 和 TT 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凝血功能下降,而 D-D 的升高则说明纤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6例肝硬化患者和80名正常对照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进行检测,测定两组人群血流变参数及血小板参数.结果 肝硬化患者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纤维蛋白原低于正常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参数中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压积低于正常对照组,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平均血小板体积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变参数中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常规检测血小板参数、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有助于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0.
吴金根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2):1910-1911,1913
目的探讨急诊骨折创伤患者血小板(PLT)及凝血功能与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救120所送骨折创伤患者82例,按受伤程度分成3组:A组(n=33):肢体单处骨折;B组(n=24):肢体单处开放性骨折;C组(n=25):肢体2处及2处以上骨折伴血管损伤或脏器损伤。3组分别于入院时、术后24h、术后3d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A、B组PLT、APTT、FIB检测项目均在正常范围,两组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PLT、FIB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APTT与A组及B组各期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各期D-D检测在正常范围内,而在B组及C组中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B组各期与C组各期比较,C组各期有明显增高。结论骨折创伤特别是多发性创伤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纤溶增强。检测PLT和凝血功能对临床骨折患者静脉栓塞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提供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