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中将海洋分为具有密度阶跃的两层,设各层内各物理量与深度无关,用推广的ADI方法进行包括潮流和风海流的二层流场计算,待流场计算稳定后,与温度扩散方程和上均匀层深度预报方程相耦合,对黄渤海区表、底层温度和上均匀层深度作了为期4d的试报。然后,通过温度垂直剖面自模函数预报出三维的水温场。试报结果表明,整个模式的预报性能及试报结果与实测的吻合程度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2.
黄、渤海温度垂直结构三维数值预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文中将海洋分为具有密度阶跃的两层,设各层内物理量与深度无关,用推广的ADI方法进行包括潮流和风海流的二层流场的计算,待流场计算稳定后,与温度扩散方程和上均匀层深度预报方程相耦合,对黄、渤海区表、底层温度和上均匀层深度作了为期四天的试报.然后,通过温度垂直剖面自模函数预报出三维的水温场.试报结果表明,整个模式的预报性能及试报结果与实测的吻合程度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3.
张建华 《海洋预报》2004,21(3):81-88
在海表温度长期数值预报中,可以Galerkin法为基础,从三维海洋动力热力学方程出发构造具有海洋自由面σ坐标下的距平方程组,使模式能够适应于西北太平洋复杂的海洋状况。另一方面,引用西北太平洋上层温盐观测数据,诊断计算预报模式必需的上  相似文献   

4.
以考虑了地转和均匀背景流场影响的两层流体界面内波频散关系模型为基础,得到新的利用SAR遥感图像计算混合层深度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一幅南海北部SAR内波图像进行了实例研究,并且和时空同步的CTD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加入地转和均匀背景流场影响的模型更为合理,为更准确地反演混合层深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历史水温资料分析建立无维温度θT和无维深度η,进而建立水温垂直剖面的无维自模函数θT=f(η)。在此基础上,利用热传导方程在忽略平流和侧向涡动效应条件下建立描述表层水温,底层水温和上均匀层厚度的一维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黄渤海海区水温资料建立了无维深度η和无维温度θT以及相应的水温垂直剖面的相似函数θT=f(η)。在此基础上,设:上均匀层厚度h=h(x,y,t)、表层水温TS=TS(x,y,t)、上均匀层以下的温度TZ=YZ(YZ(x,y,z,)、底层温度TH=(x,y,t)、流速分量u=u(x,y,t)和v=v(x,y,t)及海面起伏ξ=ξ(x,y,t),提出了水温垂直结构的准三维数值预报模式。模式的求解是用“ADI”和“HN”法进行。文中引列了预报时效为4d的试报结果,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C.A.等(1963。1965)提出的海洋上层温度结构特征的无因次普遍函数,利用1957~1964年暖半年渤海、黄海、东海159个站次连续站的资料和作者(1983)提出的海面热量平衡的简易计算公式计算海面的热量收支,建立了海洋上均匀层厚度、温跃层强度和跃层下界深度的半经验半理论模式。该模式反映了形成海洋上层温度结构特征的主要因子及其作用,同时避开了一般理论模式中的起算点和目前难以获得的物理海洋学参数,而可以直接利用表面水温、气温和风速进行海洋上层温度特征的计算。  相似文献   

8.
海洋上层温度结构特征的参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С.А.Китайгородский等提出的海洋上层温度结构特征的无因次普遍函数,利用1957-1964年暖半年渤海,黄海,东海159个站次连续站的资料和作者提出的海面热量平衡的简易计算公式计算海面的热量收支,建立了海洋上均匀层厚度,温跃层强度和跃层下界深度的半经验半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非结构网格RANS方法螺旋桨空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粘性流理论探索螺旋桨空泡研究的有效方法,从而揭示螺旋桨空泡特性与其周围流场特征之间的关系.利用基于非结构网格的雷诺平均纳维-斯托克斯方程(RANS)来预报螺旋桨在均匀入流下的不同空化现象.用体积分数将混合两相流作为统一流体处理后,采用k-ω二方程湍流模型和全空化模型联立求解基于混合两相流的 RANS方程.将RANS数值计算结果与INSEAN的实验数据相比较后显示,产生空化的螺旋桨性能、导边空化与叶梢空化发生位置和形状与实验观察结果一致.研究表明此方法对均匀入流下的螺旋桨空化预报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根据海水温度和盐度平流扩散方程给出一种数值计算方案并采用混合长度理论给出垂直涡动粘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对于温度和盐度方程,其平流过程采用了Lax-Wendroff格式,水平扩散采用显格式,垂直扩散采用隐格式。时间步长主要受平流过程的Courant-Friedrichs-Lewy条件限制。垂直涡动粘性系数计算依据Prandtl混合长度理论,并考虑了海水层化的抑制作用,因而其数值与流场及密度场结构有关。温度、盐度及垂直涡动粘性系数的计算与动力方程中内模态的计算同步进行。应用本模式模拟渤、黄、东海由潮流、密度流和风海流迭加而成的综合海流,得出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二维流体动力学方程和深度平均盐度扩散方程在河口径流量以及蒸发和降水之差为已知情况下构成的闭合方程组,预报出深度平均盐度,然后利用底层盐度与度平均盐度、水深和时间之间的经验关系,给出底层盐度的二维预报。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等(1963,1965)提出的海洋上层温度结构特征的无因次普遍函数,利用1957—1964年暖半年渤、黄、东海159个站次连续站的资料和作者(1983)提出的海面热量平衡的简易计算公式计算海面的热量收支,建立了海洋上均匀层厚度、温跃层强度和跃层下界深度的半经验半理论模式。该模式反映了形成海洋上层温度结构特征的主要因子及其作用,同时避开了一般理论模式中的起算点和目前难以获得的物理海洋学参数,而可以直接利用表面水温、气温和风速进行海洋上层温度特征的计算。  相似文献   

13.
潮流场永久预报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方法的特点是以一个假想的引潮天体来代替月球和太阳的引潮作用.用该引潮天体星下点处的引潮力作为预报指标,对海区的整个潮流场进行计算与预报。在本方法中,把潮流场分为两种类型:把周日不等最弱的流场,称为Ⅰ型流场;把周日不等最强烈的流场,称为Ⅱ型流场。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流场,则为过渡性的流场,流场的周期是与星下点处引潮力的周期相同。本方法已运用于渤海和北黄海.提供了该海区的表层流场永久预报图,并成功地进行过多次预报。  相似文献   

14.
文中根据黄、渤海区水温资料建立了无维深度η和无线温度θT以及相应的水温垂直剖面的相似函数θT=f(η).在此基础上,设:上均匀层厚度h=h(x,y,t)、表层水温Ts=Ts(x,y,t)、上均匀层以下的温度Tz=Ts(x,y,z,t)、底层温度TH=TH(x,y,t)、流速分量u=u(x,y,t)、v=v(x,y,t)和海面起伏ζ=ζ(x,y,t),提出了水温垂直结构的二维数值预报模式,模式的求解是用“ADI”和“HN”法进行.文中引列了预报时效为4天的试报结果,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5.
以海洋上部混合层(UML)存在为基础,建立了考虑UML深度变化的二维层模式。探讨有限区域的短期海表温(SST)业务数值预报模式。预报方程有三:低频流(黑潮及其分支)的无幅散化余流方程组、动力预报方程和模式物理学方程。本模式用于3~5d的SST预报,同时也给出UML平均漂流的预报。指出在大风状况下的降温,UML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并与UML为平底时情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第三讲海表温度长期数值预报 1引言 在海表温度长期数值预报中,可以Galerkin法为基础,从三维海洋动力热力学方程出发构造具有海洋自由面σ坐标下的距平方程组,使模式能够适应于西北太平洋复杂的海洋状况.另一方面,引用西北太平洋上层温盐观测数据,诊断计算预报模式必需的上层海洋(深至400m)的有关海洋变量(流速与温、盐等)的气候场,其中流速是按地转流假定计算的.同时,对模式需要的海面气象数据(温、压、湿、风速矢量等)的气候场进行处理,对模式中物理过程的参数化进行调整与补充.  相似文献   

17.
从海洋流场计算的原理出发,简要地分析了海洋流场数值预报方法,并以浅水流场为例介绍了流场数值模拟的过程,讨论了数值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二层非线性原始方程海洋模式,研究海洋在自身不同热力结构下对热带气旋的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初始混合层(ML)深度和层强强度对海表温(SST)和ML深度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始ML深度对海流量值影响较大,层结强度则较小。东海陆架区特殊的海洋热力结构,极易造成SST下降。海洋对7002号台风响应的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较一致。  相似文献   

19.
渤海三维潮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本模型以具有自由面的三维非线性Navier-Srokes方程为基本方程,经σ坐标变换得到模式方程。基于过程分裂法,将三维流动中的快过程与慢过程劈开,并对每部分选用适合其物理特性和数值行为的计算格式,然后耦联求解。应用本模型详细计算了渤海的三维潮运动。其中,潮波系统模拟获得理想的结果;采用十层模式计算了M2潮流,以较高的辨率揭示了潮流的空间结构特征。最后本文给出了三维潮流预报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二层非线性原始方程海洋模式,研究海洋在自身不同热力结构下对热带气旋的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初始混合层(ML)深度和层结强度对海表温(SST)和ML深度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始ML深度对海流量值影响较大,层结强度则较小。东海陆架区特殊的海洋热力结构,极易造成SST下降。海洋对7002号台风响应的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较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