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奇奇核170Ta高自旋态及旋称反转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97MeV的19F束通过155Gd(19F,4n)170Ta反应布居了奇奇核170Ta的高自旋态,将170Ta的3个转动带推向了更高的自旋态,并观测到了半退耦带的旋称反转点,将其自旋值定在了19.5h.首次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稀土区半退耦带的旋称反转系统规律,并比较了该核区半退耦带与晕带的系统性差异,特别是这两个带在能量劈裂程度上存在着系统性差异.从这一现象出发,探讨了半退耦带与晕带旋称反转系统性差异的成因,指出p-n剩余相互作用在这一现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152Sm(19F,4n)167Lu反应观测到167Lu的一个新的转动带.发现其高自旋γ跃迁能量与163Lu和165Lu三轴超形变的十分相近.按基于推转壳模型的总转动位能面计算,167Lu和前人工作中的171Ta[660]1/2转动带被指定为三轴超形变带.讨论了该核区三轴超形变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利用在束γ谱学技术和173Yb(18O, 4n)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187Pt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建立了包括3个转动带的187Pt高自旋态能级纲图. 基于187Pt周围核结构的系统学和比较带内B(M1)/B(E2)比率的实验值和理论值, 建议上述3个转动带的组态 分别为11/2+[615], 7/2[503]和1/2[521]. 对各转动带的带交叉频率、顺排增益、旋称劈裂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周小红  张玉虎  郑勇 《中国物理 C》2002,26(10):991-997
利用在束γ谱学方法,通过反应144Sm(28Si,1p3n)169Re研究了169Re的激发态能级结构.实验进行了X-γ符合、γ-γ符合、DCO系数和带内B(M1)/B(E2)比率测量.基于这些测量,建立了组态为π9/2[514]的强耦合带和组态为π1/2[541]的退耦合带.通过比较169Re的转动带与邻近奇质子核已知转动带的结构和B(M1)/B(E2)比率,指定了169Re转动带的组态.实验观测到π9/2[514]和π1/2[541]转动带的中子AB带交叉的转动频率分别为0.23和0.27MeV.着重讨论了169Re转动带的中子AB带交叉频率、转动角动量顺排和旋称劈列等,并讨论了奇ARe核转动带结构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52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谱的测量,对丰中子奇A核107Ru的高自旋态集体转动带重新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新的能级纲图.将基带转动带的自旋态扩展到27 2h,证实并扩展了以前发表的基于中子h11/2激发产生的集体转动带,并新观测到一个基于(9/2)能级的集体转动带.研究结果澄清了早期发表的结果与近来别人发表的结果之间的矛盾,对新建立的107Ru能级结构的某些重要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和在束核谱学实验方法研究了奇A 核183Au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扩展并更新了183Au的能级纲图. 首次建立了183Au的πi13/2转动带的能量非优先带. 分析并讨论了183Au中πh9/2转动带的能量非优先带和πf7/2转动带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52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射线的多重符合测量,对丰中子核116,118,120Cd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实验是利用美国罗仑兹伯克利实验室的超级γ球探测装置进行的.118Cd的晕带自旋扩展到18h,而116,120Cd的晕带扩展到16h.利用推转壳模型对带结构进行了计算,对这几个核晕带很陡的回弯现象做了讨论.在每个核中观测到了5和7能级,对其特性进行了讨论.在118Cd中还观测到一个基于7能级的准转动带  相似文献   

8.
利用能量为170MeV的35Cl束流, 通过157Gd(35Cl,4n)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188Tl的 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依据实验结果建立了188Tl基于πh9/2×υi13/2组态的转动带. 根据双奇Tl核能级结构的相似性, 指定了188Tlπh9/2×υi13/2扁椭球转动带的自旋值. 结果表明在188Tl中, πh9/2×υi13/2扁椭球转动带在低自旋区具有旋称反转性质. 利用包含了质子-中子剩余相互作用的准粒子-转子模型, 定性地解释了πh9/2×υi13/2扁椭球转动带的低自旋区旋称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9.
利用在束γ谱学方法,通过反应144Sm(16O,3n)157Yb研究了157Yb的激发态能级结构.实验中使用的16O束流能量为90MeV.基于实验得到的γγ符合关系、γ射线的各向异性度和DCO系数,建议了157Yb的高自旋能级纲图.157Yb的能级纲图主要由两串跃迁性质明显不同的级联能级组成,它们分别对应于νi13/2转动带和单粒子激发态.着重讨论了157Yb的形状共存和νi13/2转动带随角动量的结构演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重核252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谱的测量,对非常丰中子核113Ru的能级结构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较高自旋态的能级纲图,识别了基于中子h11/2轨道激发产生的集体转动带,最高自旋态达31/2h.还发现了另一个可能基于9/2能级的集体转动带,对新建立的113Ru的集体带的一些重要特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利用16O重离子束轰击142Nd和147Sm同位素靶分别生成153Er和157Yb.借助氦喷嘴带传输系统和X-γ、γ-γ符合测量方法分离鉴别核素并测量其衰变性质.首次建立了153Er和157Yb的EC/β+衰变纲图.从中指认出153Ho的一个新三(准)粒子态和两个新单粒子态,指认出157Tm的一个新的同质异能态和一条新转动带.低位能级系统分析表明:在Ho和Tm这两条奇A核的同位素链中基态形状的转变区都在中子数86和88之间.  相似文献   

12.
用组态相关推转Nilsson-Strutinsky模型研究了131La转动带结构性质.对一些特殊组态带的形状共存和带终止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并把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理论计算结果表明,131La是软γ形变核,很多具有不同组态的转动带都有形状共存.实验上测量的131La的宇称和辛量子数为(π,α)=(+,±1/2)的转动带的组态是[02,8],即组态π(h11/2)2⊙ν(h11/2)8,其中负辛量子数带几乎达到该带的带终止理论预言值I=41.5h,但是该带对实验上测量带终止不利,因为接近带终止态时能量增加太快.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重核252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谱的测量, 对丰中子核105Mo的能级结构进行了研究. 除确认与扩展了基带转动带外, 新识别了3个转动带, 它们分别被指定为建立在Nilsson能级3/2+[411], 1/2+[411]和5/2+[413]轨道上的单中子激发带, 并对这些集体带的特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利用融合蒸发反应116Cd(14N,4n)126Cs布居了126Cs的高自旋态.观测到了100多条新的γ跃迁和相应的能级,建立了双奇核126Cs由9个转动带构成的能级纲图.尝试性地指定了大部分能级的自旋和宇称以及各转动带的Nilsson单粒子组态.极大地丰富了已有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
陈永静  徐辅新 《中国物理 C》2001,25(12):1191-1196
简述了超形变原子核全同带的研究进展情况,并以Bohr-Mottelson的I(I+1)展开转动谱公式对部分典型的超形变带进行了分析.发现所谓全同带的确只是两个带的J(2)比较接近,它们的J(1)和J0并不相等,而且signature对偶带更接近全同.  相似文献   

16.
董保国  马海亮 《中国物理 C》2006,30(Z2):106-108
用组态相关推转Nilsson-Strutinsky模型研究了38K, 36Ar, 32,34S和35Cl的超形变转动带结构性质. 对一些特殊的近转晕线组态的性质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并预言了其带终止态的自旋值, 尤其是预言了38K有利于实验测量到超形变带终止态的自旋值为19h, 而其四极形变值达ε2~0.50. 36Ar的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较好的一致表明这些预言结果是较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147Sm(19F,4nγ)162Lu反应研究了162Lu的高自旋态. 由7个带BGO康普顿抑制的高纯锗探测器和一个小平面探测器进行了在束γ测量,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62Lu转晕带的能级纲图. 发现在低转动频率下,162Lu的转晕带能级发生符号因子反转. 对质量数A=160核区双音核的转晕带重新进行了分析和考察,讨论了转晕带能级符号因子反转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169Re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建立了组态为π9/2[514]的强耦合带和组态为π1/2[541]的退耦合带,推转壳模型(Cranked shell model)计算结果表明组态相关的不同形变能够解释这些转动带的不同带交叉频率,在已知的奇ARe核中,169Re的9/2[514]转动带在低自旋时具有最大的能量旋称劈裂,当一对i13/2中子顺排后,旋称劈裂发生了反转,并且劈裂的幅度非常显著地减少了,另外,还观测到了一个三准粒子激发带,并指定了它的最可能组态为π9/2[514]⊙νAE。  相似文献   

19.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159Tb(20Ne,5n)174Re,并通过激发函数、KX-γ和γ–γ符合测量,研究了174Re核的高自旋态.鉴别并指定了174Re核的一个基于л1/2[541]⊙v1/2[521]准粒子组态上的双退耦带.还发现了两个分别具有半退耦特征和强耦合特征的转动带,定性地讨论了它们的粒子组态.  相似文献   

20.
通过熔合蒸发反应65Cu+19F,66Zn+18O及68Zn+16O,在3种入射束流的能量分别为75MeV,76MeV及80MeV研究了80Rb高自旋态的能级结构.增加了20多条新的γ跃迁,在已知负宇称转晕带上建立了两条新的边带.将原有的第二条负宇称带的自旋态从12推高到了22,并首次观察到这个带的回弯,它的回弯频率为0.49MeV;负宇称转晕带在15时出现了旋称反转,第二负宇称带存在明显的旋称劈裂,但没有观察到旋称反转,这两条负宇称带的结构均与其同中子数核82Y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