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突破地学研究思维的单一定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学研究思维形成一种单一的定势,即以归纳为主导的积累型研究方式为主流,并注重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直线型的过渡;但作为地学研究的基础地质现象,却只是地史演化、变革过程中留下的残迹,这就大大限制了归纳思维内在力度的发挥。只有突破这种定势,强化以演绎为主导的推测型研究方式,把握逻辑中断的契机,充分发挥非逻辑思维的作用,使研究思维由单维型向多维型,由传统型向开放型转化,方能增强我国地学研究思维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研究聚合物驱时,不仅要注重对驱油效果的研究,还要研究对油层可能造成的损害因素及其机理,采取保护油层措施,使聚合物驱有效地发挥提高采收率的作用。该文通过聚合物室内配伍性实验、流动实验和吸附实验等研究,评价聚合物驱中的油层损害,研究了油层损害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油层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月东油田是一个近期准备投入规模开发的海上稠油油田,通过近几年的钻探和测试,对于该油田有了一些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明确了开发指导思想,深入地质特征研究,充分认识原油的分布规律,进行潜力分析研究,优化了油井防砂工艺参数,并且充分利用月东人工岛积极开展各项开发试验研究,力求以扎实的基础实现该油田优质、快速、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4.
塔北西部火成岩岩性测井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塔里木盆地火成岩研究起步较晚。基于取心井岩心资料,对塔北西部火成岩的岩性进行了划分,归纳出适合该区的火成岩分类方案,利用测井资料,详细研究了不同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并进行总结。通过绘制测井属性交会图图版,建立了研究区火成岩岩性识别模式,并利用FORWARD平台,编制出一套基于测井属性交会图识别火成岩的应用软件,实现研究区火成岩岩性自动判别。该方法对于在该区未取心井中正确识别火成岩岩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深入开展塔里木盆地火成岩研究作好了铺垫,同时为塔里木盆地火成岩储层评价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断层垂向封闭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了断层垂向封闭性的形成机理、主要影响因素及当前的主要研究方法。目前,对断层垂向封闭性的研究还不成熟,研究中考虑的因素比较单一,且许多研究方法的应用范围具有局限性,应该发展多角度、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从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地球化学、计算机图形学等多学科,以及测井、地震、钻井、生产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6.
GJ油田为中低渗透油藏,经过5年的注水稳产开发,于2001年因见水井数增多,含水上升加快,注采井网不完善等问题,产量呈现递减趋势。为了延长GJ油田的稳产期,开展了构造模式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剩余油分布研究;水淹层测井识别研究;细分层系开发研究;稀井网开采研究。2004年日产液、日产油继续稳升,日产液由680t上升到853.2t,日产油由407t上升到443.6t,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户部寨气藏为一复杂断块气藏。分析了断块气藏的特点,并进行了构造精细研究、微构造研究、储层精细研究,在精细研究的基础上,对气藏的构造进行了精细认识,弄清了砂体的分布规律。通过对构造的精细研究,对剩余气的分布进行了重新认识,指出了剩余气的分布规律,和下步剩余气的挖潜方法,通过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系统概要(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广义的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泛指一切有关油气生,排,运,聚的机理性研究。中所说的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系统,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系发育的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含烃流体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上历史再现油气生,排,运,聚乃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这实际上是含油气系统意义上的一种定量动力学研究体系。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系统由模型研究与模拟研究两部分组成,在理论上集成了石油地质学的动力学研究成果,整个研究过程是在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系的三维格架上进行的,这个研究系统有强大的计算机工作平台支持,模型研究与模拟研究结果的迭代反馈降低了地质解释中的多解性,是新一代的石油地质勘探研究工作系统。该系统在珠江口盆地的实际应用,表明了这一研究系统的具体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CVD反应器中超细粒子粒度分布控制模型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CVD反应器中超细粒子的形成过程,详细分析了超细粒子的烧结和晶型转变,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晶体组成及含量的控制模型,并进行了晶体组成及含量的模型化研究。从方法论角度分析,晶体组成及含量的模型化研究方法和粒子粒度分布的研究方法一致,但前者以后老的研究为基础,体现了序贯研究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0.
川东北碳酸盐岩地区地震勘探技术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川东北山区针对碳酸盐岩储层开展的地震勘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面临诸多技术难点,主要有: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资料采集难,高陡构造地震成像难,碳酸盐岩地震储层预测难。对难点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难点的对策技术。这些对策技术可以归纳为以下4点:①加强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波场传播规律研究,加大单点高密度地震观测、三维地震观测的研究和应用力度;②从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加强照明分析在地震采集中的实用性研究,加大高陡构造的构造样式研究,提高构造建模能力,在考虑表层模型与地下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开展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应用研究;③加强多学科综合,探索地震-地质一体化的形式,提高碳酸盐岩地震储层识别和预测的精度,特别是碳酸盐岩优质储层的有效预测方法研究;④随着对精细勘探的要求,加大钻机、炸药、检波器、地震仪的研制和应用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11.
用程序升温氨脱附研究SO_4~(2-)/ZrO_2超强酸催化剂的酸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程序升温氨脱附研究了H2SO4的浓度、焙烧温度、氨水的浓度和锆前体的晶型等制备参数对SO42-/ZrO2催化剂的酸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大于1.0mol/L时催化剂表面主要为一种强酸中心。随着H2SO4浓度的增大,表面酸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变,不仅酸强度减弱,而且总的酸量减少。当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增至2.0mol/L时表面主要为一种弱酸中心。焙烧温度不高于773K时,表面主要为一种强酸中心,且酸量大。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向多种强度的酸中心并存转化,且强酸中心数量减少。用浓氨水制得的催化剂存在多种强度的酸中心,且酸量大。用稀氨水时催化剂表面主要为一种强酸中心。用H2SO4处理晶型ZrO2时得不到超强酸。  相似文献   

12.
SO_4~(2-)/ZrO_2超强酸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BET法分析了制备条件对SO_4 ̄(2-)/ZrO_2超强酸催化剂的比表面和孔结构的影响,用SEM观察了催化剂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引人SO_4 ̄(2-)后催化剂的比表面和比表面的热稳定性都增大了,在H_2SO_4浓度为1.0mol/1和焙烧温度约773K时催化剂的比表面较大。制备Zr(OH)_4时用浓氨水得到的催化剂的比表面、平均孔径和孔体积都较大。SO_4 ̄(2-)/ZrO_2催化剂的孔为平均孔径3-5nm的中孔。SEM结果表明,SO_4 ̄(2-)/ZrO_2催化剂的表面为很不平整的蜂窝状。  相似文献   

13.
杨锋  吴瑛  周小平  吴廷华 《天然气化工》2007,32(6):28-30,41
研究了一条甲醇制烯烃的新路线,即甲醇与氢碘酸水溶液的混合物经气化后通过HZSM-5和10%MxOy/HZSM-5(M=Al,Zn,Mn,Mg或Cu;x,y=1,2,3…)双催化剂固定床反应合成烯烃。研究发现10%CuO/HZSM-5是此反应的较好催化剂,在150℃较低反应温度下,甲醇的转化率达到98%以上,C2~C4烯烃的选择性达到86%以上,且催化剂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固体超强酸SO_4~(2-)/ZrO_2-NiO异构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利用尿素为沉淀剂,在常压较低反应温度下制备了具有对正戊烷有较高反应活性与很高异构化选择性的SO_(?)~(2-)/ZrO_2-NiO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系统研究了催化剂的掺镍量、灼烧温度、反应温度以及催化剂反应前处理条件对催化剂活性及异构化选择性的影响,发现当Zr:Ni=52:10(原子比)时,正戊烷的平均转化率可达44.6%,异构化选择性接近于100%,是相当理想的正戊烷异构化催化剂。  相似文献   

15.
王知彩  孙正俊 《石油化工》2005,34(10):954-958
利用甲苯与氯化苄的苄基化反应,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甲苯与氯化苄的摩尔比、催化剂用量、搅拌转速及催化剂的焙烧温度对SO42-/ZrO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并通过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苄基化产物的结构与组成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SO42-/ZrO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对苯与氯化苄的苄基化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4h、甲苯与氯化苄的摩尔比8、催化剂用量0.3g/mL、搅拌转速1 000r/m in、催化剂的焙烧温度650℃。在优化条件下,氯化苄的转化率可达到81.6%,产物的质量组成为57.7%的4-甲基二苯甲烷和42.3%的2-甲基二苯甲烷。  相似文献   

16.
徐锋  朱丽华 《石油化工》2012,41(10):1137-1142
采用自制的实验装置,开展了甲烷液相部分氧化制甲醇的研究,考察了反应溶剂、初始压力、反应温度、催化剂的种类及其用量对甲烷转化率和甲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游离SO3含量为50%(w)的发烟硫酸适于用做甲烷部分氧化制甲醇的反应溶剂;甲烷转化率随初始压力的升高而增大,而甲醇收率随初始压力的增加呈先增加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在160~180℃内,甲烷转化率和甲醇收率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以I2为催化剂时,当I2的添加量为1 778 mg(含50%(w)SO3的发烟硫酸70 mL)时,甲烷转化率和甲醇收率最大;以V2O5为催化剂时,随V2O5添加量的增加,甲烷转化率和甲醇收率均增大,但当V2O5的添加量超过2 546 mg(含50%(w)SO3的发烟硫酸70 mL)时,V2O5添加量对提高甲醇收率的作用不明显。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7.
V_2O_5催化剂液相选择性氧化甲烷合成甲醇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考察了过渡金属催化剂TiO2,V2O5.K2Cr2O7,KMnO4在发烟硫酸中对甲烷氧化的催化活性,发现它们对甲烷氧化为硫酸单甲酯CH3OSO3H均有活性。在此基础上,确定了V2O5体系的最优反应条件:甲烷初始压力4.0 MPa,反应温度180℃,V2O5用量0.017 5 mol,反应时间2 h,发烟硫酸中游离SO3为50%。在最优反应条件下甲烷的转化率可达54.5%,甲醇收率达45.5%。  相似文献   

18.
固体酸催化正己醇酯化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别以固体酸CsnH3 -nPW12 O40 和SO2 -4/ZrO2 为催化剂研究了正己醇酯化反应。考察了磷钨酸铯盐中铯含量和酸强度、SO2 -4/ZrO2 中酸浓度和酸强度以及不同有机酸对正己醇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正己醇的酯化反应活性随着固体酸的酸强度和比表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利用IR、XRD、空气吸附法等检测手段分别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9.
奚立民  柯中炉 《石油化工》2011,40(4):408-413
以棕榈油脱臭馏出物(PODD)和无水甲醇为原料,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固体酸催化剂,在自制的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酯化反应,合成了脂肪酸甲酯(生物柴油)。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反应时间、物料摩尔比对游离脂肪酸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333.15K、催化反应时间56.28min、甲醇与PODD的摩尔比17.25,在此条件下游离脂肪酸转化率为81.66%。同时提出了固定床脂肪酸催化酯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到动力学参数,酯化反应的活化能为47.761kJ/mol,指数前因子为59.641L/(kmol.min)。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固定床脂肪酸催化酯化的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20.
研制了分子筛复合超强酸催化剂ZrO2 Dy2 O3 /SO4 2 - HZSM 5 ,以柠檬酸和正丁醇的酯化合成为模型反应 ,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运用AES和XRD分别对催化剂的失活原因和物相组成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催化剂ZDSH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能使柠檬酸的转化率达到 97 6 7% ,反复使用 5次后活性只下降4 41% ;焙烧温度和 (NH4 ) 2 SO4 用量对催化活性有显著的影响 ;Dy2 O3 的添加 ,明显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 ;催化剂的失活主要是由于表面积炭引起的 ;催化剂中ZrO2 主要以T晶相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