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支架移植物Viabahn在TASC C及D型股腘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血管腔内治疗中的长期结果。方法对2013年9月至2020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接受Viabahn治疗的慢性股腘动脉闭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腔内操作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1、3、5年的靶血管一期通畅率、二期通畅率、免于临床症状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freedom from clinically-driven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 F-TLR)、大截肢率以及全因死亡率。结果 65例患者(67条下肢)接受了股腘动脉Viabahn植入。其中TASC C型病变20条(29.9%), TASC D型47条(70.1%)。平均病变长度(29.1±9.4)cm。48条(71.6%)原发性病变患肢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 CTO病变平均长度(26.1±10.4)cm。技术成功率98.6%。植入Viabahn的平均长度(31.3±10.1)cm。5年大截肢率4.2%, 全因死亡率23.1%, 术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Viabahn覆膜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5月~2020年11月,我科对1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腘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ISR,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经球囊或减容技术行充分管腔准备后,采用Viabahn覆膜支架植入技术重建原病变血管。结果16例股腘动脉ISR血管均重建成功,Viabahn覆膜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100%。术前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0.31±0.12,显著低于术后0.89±0.12(t=-48.257,P=0.000);术前后Rutherford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68,P=0.000)。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16例随访12个月,3例再发支架内再狭窄,6个月靶血管二期通畅率为100.0%(16/16),12个月二期通畅率为81.2%(13/16),12个月内未发生支架断裂和截肢的病例。结论股腘动脉ISR的处理,尤其是残余狭窄严重或合并支架断裂,使用Viabahn覆膜支架能有效扩张管腔,提高通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腔内治疗股腘动脉闭塞症效果及影响治疗后24个月一期通畅率的因素。方法 收集87例接受腔内治疗的股腘动脉闭塞症患者,观察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治疗后6、12及24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一期辅助通畅率及二期通畅率,以COX回归模型筛选术后24个月一期通畅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对87例共92侧下肢病变成功完成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100%(92/92)。围手术期5例(5/87,5.75%)出现并发症;随访期间3例(3/87,3.45%)截肢、6例(6/87,6.90%)死亡。治疗前日与治疗后1个月,踝肱指数、间歇性跛行距离、Rutherford分级及数字评定量表疼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治疗后6、12及24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9.13%(82/92)、78.26%(72/92)及47.83%(44/92),一期辅助通畅率分别为91.30%(84/92)、80.43%(74/92)及55.43%(51/92),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3.48%(86/92)、84.78%(78/92)及58.70%(54...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TurboHawk旋切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股腘动脉支架植入术后ISR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n=28)接受TurboHawk旋切联合DCB治疗,对照组(n=35)接受单独DCB治疗,对比2组临床效果及预后。结果 63例治疗均获成功,无死亡或截肢病例。术前、术后7天及6个月2组踝肱指数(ABI)差异,术前、术后即刻及6个月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径(ML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ABI、MLD均高于对照组,晚期管腔丢失率(LLL)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28/28)、89.29%(25/28)及78.57%(22/28),对照组分别为91.43%(32/35)、71.43%(25/35)及51.43%(18/35),2组术后3、6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28)。结论 血管腔内斑块旋切术联合DCB治疗股腘动脉ISR效果较好,近中期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支架内再狭窄(ISR)是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临床问题,然而,目前通过介入技术治疗ISR尚没有统一、有效的方法。药物涂层球囊(DCB)为股腘动脉ISR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近年来已得到初步尝试,与普通球囊相比,DCB治疗股腘动脉ISR术后6个月甚至1年血管通畅率更高,靶血管干预率更低,但其中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且研究发现支架内长段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管腔内更容易再次发生狭窄。DCB与"减容"技术联合治疗股腘动脉ISR被寄予很大希望,但目前尚缺少充分的研究报道。而且在治疗股腘ISR时,目前尚缺少DCB与新一代金属裸支架、药物释放支架、覆膜支架等的疗效对比,且DCB与这些方式的联合作用效果是否会更加理想还不清楚。尚需要高证据级别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将28例符合条件的股腘动脉病变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有中度至重度的间歇性跛行或缺血性静息痛(Rutherford 2~4级),狭窄程度为70%~99%,同时满足病变长度为4~20 cm,或者为累及股浅动脉至腘动脉近端的≤10 cm的闭塞性病变。其中17例采用DCB治疗(DCB组),11例采用金属裸支架(BMS)治疗(BMS组)。主要疗效终点指标为随访12个月后的一期通畅率,靶病变处血运重建和再狭窄的发生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个月后随访,DCB组与BMS组一期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88.2%vs.72.7%,P=0.35),但DCB组靶病变处血运重建率优于较BMS组(5.9%vs.45.5%,P=0.02);两组均未出现术中死亡或手术相关死亡,均未出现主要肢体的截肢,DCB组与BMS组靶病变处血栓形成率分别为5.9%vs.9.1%;12个月随访显示两组在功能改善效果相似。结论:DCB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无论通畅率或者预防再狭窄以及安全性方面均不劣于BMS。对于股腘动脉病变的患者,DCB可能是重要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Rotarex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接受Rotarex PMT联合DCB治疗的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评价治疗效果,统计并发症。结果26例手术均成功,随访期间无死亡或截肢,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2/26)。术后1周Rutherford临床分级较术前降低(P=0.012)。术后3、6、12个月踝肱指数(ABI)、间歇性跛行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术后6、12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6.15%(25/26)、84.62%(22/26),12个月免于靶血管血运重建(f-TLR)率为88.46%(23/26)。结论Rotarex PMT联合DCB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可能因素与操作技巧。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6月,89例(113条患肢)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对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并发症发生率和累计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成功开通病变肢体共106条,技术成功率93.8%。36条(34.0%)患肢出现并发症。75例患者(共92条下肢)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6.8%。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平均ABI分别为0.74±0.39、0.68±0.38和0.66±0.31,与术前比较(0.43±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64.6%、72.4%和81.5%。结论 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熟练的腔内操作技术和规范的术后指导是提高技术成功率和维持动脉早中期通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价值。方法 纳入接受DCB治疗的98例共111侧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于治疗前接受普通球囊逐级预扩张;病变长度5~46 cm、平均(25.19±10.63)cm,多为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病变及串珠样病变;Rutherford 3级及以下者占比38.74%(43/111);通过分析临床、手术及随访资料,评估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结果 出院时Rutherford 3级及以下者占比增至95.50%(106/111)。70例患者(84肢病变)接受随访,期间4肢截肢、11肢接受靶病变血运重建(TLR);DCB治疗后股腘动脉一期通畅率为73.81%(62/84),二期通畅率为84.52%(71/84)。上述84肢中,对16肢以2个DCB、68肢以单个DCB进行扩张,其一期通畅率[75.00%(12/16)vs. 73.53%(50/68)]及二期通畅率[93.75%(15/16)vs.82.35%(56/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13肢接受补救性支架植入术、71肢未植入支架,其一期通畅率[8...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urboHawk腔内减容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处理复杂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对2017年5月—2018年5月间21例股腘动脉ISR的患者采用TurboHawk腔内减容联合DCB治疗。其中男13例(61.9%),女8例(38.1%);术前ABI为0.45±0.14;Rutherford分级为2级1例(4.7%),3级3例(14.3%),4级7例(33.3%),5级8例(38.1%),6级2例(9.5%);Tosaka I级2例(9.5%),II级7(33.3%),III级12(57.1%)。 结果:21例患者均获技术与程序成功,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术后Rutherford分级为0级2例(9.5%),1级9例(42.8%),2级3例(14.2%),3级1例(4.7%),4级3例(14.2%),5级3例(14.2%)。1例(4.7%)术后9个月因冠心病而死亡,1例失访。18例随访至术后12个月时,ABI为0.69~1.45,平均0.84±0.12,一期通畅率为83.3%,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为88.9%。 结论:TurboHawk腔内减容联合DCB治疗复杂股腘动脉ISR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闭塞行腔内治疗和旁路转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67条肢体)股腘动脉闭塞(TASCⅡC/D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腔内治疗41例(47条肢体,腔内治疗组),旁路转流术19例(20条肢体,旁路转流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行走时间、踝肱指数(ABI)及随访1~4年的通畅率及保肢率。结果腔内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行走时间明显少于旁路转流术组(P0.01);两组术后ABI及技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的随访,腔内治疗组一期通畅率与旁路转流术组的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6%vs 50.0%,P0.05);术后18~48个月的随访,腔内治疗组二期通畅率及保肢率高于旁路转流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5%vs 50.0%,P0.05)。结论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治疗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患者在短期内均能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及较好通畅率;但腔内治疗有着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具有可重复操作性,有助于提高患肢远期血管通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应用Turbo Hawk斑块切除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6年4月—2017年10月,对17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患者应用Turbo Hawk斑块切除系统联合DCB治疗。17例患者平均年龄(66.9±10.5)岁;其中男14例,女3例;股腘动脉狭窄病变13例,闭塞性病变4例;术前Rutherford分级2~5级;术前踝肱指数(ABI)为0.49±0.18。结果:17例患者的血管病变全部经腔内开通成功,其中1例股动脉穿孔患者行补救性覆膜支架植入术,另1例远端栓塞患者经股动脉切开球囊导管取栓后血流恢复通畅,技术成功率88.2%。术后ABI为0.99±0.27,明显高于术前(P=0.03)。术后3、6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4.1%,88.2%,二期通畅率100%。结论:Turbo Hawk斑块切除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安全有效,早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TASCⅡC、D型股胭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可能因素与操作技巧.方法 2009年1月~20lO年6月,89例(113条患肢)TAsCⅡC、D型股胭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对患者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并发症发生率和累计通畅率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开通病变肢体共106条,技术成功率93.8%.36条(34.0%)患肢出现并发症.75例患者(共92条下肢)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6.8%.平均随访时间12.5个月.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平均ABI分别为0.74±0.39、0.68±0.38和0.66±0.31,与术前比较(0.43±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64.6%、72.4%和81.5%.结论 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熟练的腔内操作技术和规范的术后指导是提高技术成功率和维持动脉早中期通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86例(98条肢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男性56例,女性30例;年龄60~82岁,平均(70±6)岁.临床症状包括重度间歇性跛行54条肢体,静息痛28条肢体,肢体溃疡11条肢体,严重坏疽5条肢体.主髂动脉病变25条肢体,股腘动脉段病变33条肢体,胫腓动脉病变8条肢体,髂股腘动脉多节段病变32条肢体.全部患者接受下肢动脉腔内治疗,总结围手术期要点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 急诊手术8条肢体,择期手术90条肢体.单纯行球囊成形10条肢体,球囊成形+支架植入88条肢体.手术成功率95.9%,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5例(5.1%),其中心肌梗死2例,一期大腿截肢2例,不可逆造影剂肾病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全组83例患者术后随访1~35个月,平均(18±10)个月,随访率96.5%.随访期内死亡2例,病死率2.3%.血管一期通畅率83.7%,二期通畅率94.9%.踝关节以上截肢4例,保肢率95.9%;另有6例行截趾或截足.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效果与糖尿病史、缺血程度和病变范围相关.结论 下肢动脉腔内重建具有微创、安全以及可重复性等优点,应作为治疗老年下肢缺血首先考虑的治疗方法.糖尿病史、缺血程度和病变范围是影响下肢动脉腔内重建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ⅡC、D型股腘动脉慢性闭塞腔内支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46例(51条下肢)TASCⅡC型和D型股腘动脉闭塞患者腔内治疗的临床资料.46例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52~88岁,平均(70 ±8)岁.术前Rutherford症状分级:3级重度间歇性跛行29条,4级静息痛12条,5级轻微组织缺损6条,6级组织溃疡、坏疽4条.总结分析技术成功率、患肢术后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和通畅率.结果 技术成功率90.2% (42/51),治疗成功者共植入支架93枚.术后ABI 0.71 ±0.23,较术前0.42 ±0.13提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81,P<0.01).42例技术成功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4.6±1.2)个月.术后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累积通畅率分别为81.0%、88.1%、90.5%,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累积通畅率分别为66.7%、71.8%、79.5%.结论 TASCⅡC、D型股腘动脉慢性闭塞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非支架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接受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46例下肢动脉非支架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 男性29例, 女性17例;年龄(72.5±11.7)岁(范围:42~93岁);腘动脉病变44例(95.7%, 44/46), 股总动脉病变2例(4.3%, 2/46);狭窄病变15例(32.6%, 15/46), 完全闭塞病变31例(76.4%, 31/46);病变长度(7.3±2.7)cm(范围:3.0~13.2 cm)。术后6个月、12个月及之后每年1次随访, 进行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和CT血管造影检查。主要观察指标为靶血管一期通畅率, 次要观察指标为无大截肢生存率、技术成功率、补救性支架植入率、踝肱指数、靶血管再干预等。采用t检验比较术后6个月、12个月踝肱指数与术前的差异, 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下肢动脉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免于再干预率、无大截肢生存率。结果本组技术成功率为91.3%(42/46)。手术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减容装置Rotarex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FPA)长段支架内完全闭塞的效果。方法 29例(29肢)FPA长段(病变长度10 cm)支架内完全闭塞患者接受减容装置Rotarex联合DCB(紫杉醇)治疗;观察疗效及并发症,随访统计术后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和12个月避免靶血管重建(TLR)率。结果 29例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无相关严重并发症;术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显著提高(t=-15.611,P0.001)。6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6.21%(25/29),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72.41%(21/29);12个月避免TLR率为79.31%(23/29);12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或截肢事件发生。结论 Rotarex系统联合DCB治疗FPA长段支架内完全闭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股浅动脉支架与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股浅动脉闭塞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期间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简称"PTA/S术组")或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简称"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治疗股浅动脉闭塞病变的122例患者(136条患肢)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TASCⅡ分级、远端流出道情况、一期通畅率、有无截肢、死亡等。结果 1 PTA/S术组有64例74条患肢,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有58例62条患肢,PTA/S术组患者的年龄大于动脉旁路移植术组(P0.05);PTA/S术组TASCⅡA、B级病变肢体所占比例较动脉旁路移植术组高(P0.05),TASCⅡC、D级病变肢体所占比例较动脉旁路移植术组低(P0.05);PTA/S术组拥有1条和3条远端流出道血管的患肢数目分别较动脉旁路移植术组多(P0.05);2组患者拥有2条远端流出道血管的患肢数目、术前合并糖尿病、合病高血压、合病糖尿病及高血压以及术前吸烟史病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2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PTA/S术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动脉旁路移植术组〔(7.2±1.2)d和(14.1±1.4)d,P0.05〕;而术后3年死亡率PTA/S术组高于动脉旁路移植术组(4.7%比1.7%,P0.05);切口感染率PTA/S术组低于动脉旁路移植术组(0比3.2%,P0.05);2组患者截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12及24个月一期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个月一期通畅率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明显高于PTA/S术组(50.0%比40.5%,P0.05)。结论对于股浅动脉闭塞采用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能够获得较高的远期通畅率,但住院时间较长,个别患者会发生切口感染。股浅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支架置入术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对于年龄大,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有重要意义,但其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机械式旋转血栓系统Rotarex治疗髂动脉和股腘动脉处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们对20例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进行机械旋切处理,经造影明确髂动脉或股腘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选择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抽吸血栓。结果介入操作技术成功率为100%,4例存在残余狭窄病变,均行球囊扩张成形,其中2例植入覆膜支架。术前和术后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分别为0.38±0.24、0.91±0.31,差异有显著性(t=6.297,P=0.000)。并发症包括远端栓塞2例,穿刺点血肿2例,无肾功能不全、支架移位及断裂等并发症。20例平均随访13.1月(6~18个月),1例因足趾坏疽合并感染行截趾术。术后6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0%(16/20),免于靶血管血运重建率为85%(17/20);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75%(15/20),免于靶血管血运重建率为85%(17/20)。结论 Rotarex系统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短期通畅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股腘动脉硬化病变腔内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55例(57条患肢)TASCC型股腘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52条患肢)施行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应用踝/肱指数(ABI)、Fontaine分期、保肢率和通畅率综合评估治疗效果。结果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91.2%,围手术期死亡率5.3%,截肢率3.5%。腔内治疗明显提高患肢足背动脉AB(I0.38±0.17vs0.68±0.39,P0.01)和胫后动脉的AB(I0.41±0.18vs0.72±0.50,P0.05)。重症下肢缺血(CLI)的患肢数由治疗前的36条(63.2%)减少至治疗后的19条(3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随访(11.4±6.4)个月,随访期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ABI分别为0.48±0.38和0.61±0.47,与术前和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CLI的患肢数(12条,29.3%)与治疗前(36条,6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19条,3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治疗TASCC型股腘动脉硬化病变创伤小,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