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经肘前的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处的导管.可以较长时间留置使用,通过此管常用于输液、输血、取血等多种静脉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方法 108例肿瘤患者采用两种化疗路径,PICC组(A组)54例和一般周围静脉留置针组(B组)54例,分别观察两组留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ICC组无一例出现静脉炎及导管堵塞,留置时间长,对照组9例出现静脉炎,6例发生导管堵塞,留置时间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组穿刺安全、方便,留置时间长,是肿瘤患者长期化疗首选静脉输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患者中临床护理效果予以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90例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静脉留指针穿刺进行护理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行护理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置管保留时间进行对比分析,其具有显著差异,且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到肿瘤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状况,控制患者有害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益于延长患者的置管保留时间,同时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其优点为穿成功率高,使用时间长(一般为3~6个月),感染率低,便于护理,而且液体流速不受体位影响,特别适用于长期输液、化疗患。2004年10月,我科应用PICC进行化疗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ICC与PIV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对使用PICC和PIV的肿瘤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及留置时间进行比较。结果: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PIV组为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静脉治疗持续时间为(50±12)d,PIV组静脉治疗持续时间为(4±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在肿瘤患者的化疗、抢救、高营养治疗中其临床应用价值显著高于PIV。  相似文献   

6.
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化疗周期长,化疗药物严重的毒副作用,患者难以承受药物外渗及反复穿刺的痛苦,为了减轻病人的不适,顺利完成整个化疗周期,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路是必不可少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安全性好、损伤小,操作简单、置管成功率高、病人容易接受等优点,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1].我科自2008年2月到2009年8月共有58例患者选用PICC置管化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经患者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将PICC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大剂量化疗.结果 108例患者中102例一次穿刺成功,6例第二次穿刺成功.导管留置时间58~192d,化疗过程中共发生静脉炎4例,无1例出现渗漏性损伤.结论化疗早期行PICC置管,可以更好地保护血管,减少患者痛苦,而护患双方的共同参与才是PICC留置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方便、无痛、安全、有效并可长期使用的静脉通路,但二者在临床应用时各有优劣,就二种置管方式在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1日—2012年1  相似文献   

9.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接受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病人90例,经贵要静脉穿刺45例,肘正中静脉穿刺36例。经头静脉穿刺9例。其中男68例,女22例,年龄32—84岁。学历大专以上40例,高中24例,初中19例,小学及以下7例。材料与方法:材料采用4Fr、5Fr配套导入鞘及导管,依据病人的静脉情况分别选用4F和5F配套导人鞘及导管,穿刺静脉选用左/右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PICC操作由培训后的护士负责。调查方法:置管成功后留置导管住院期间及出院前对病人进行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10.
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正常进行的保证,建立一条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做为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导管堵塞和感染是影响双腔导管使用时间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如何保持导管通畅和预防感染进行研究。我们采用抗生素加肝素原液封管的方法有效预防了导管感染,延长留置双腔导管的使用时间,现将使用方法及护珲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娟  王莉  刘文兰 《甘肃医药》2010,29(3):351-35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主要用于化疗、稳定状态输液、胃肠外营养等,被认为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对于需要长期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不应作为最后采取的方法,而应作为建立静脉通道的首选方法。置PICC可以减轻病人因反复穿刺所承受的痛苦,降低化疗药物外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认知治疗对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肿瘤患者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PICC肿瘤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人,实验组接受认知疗法,对照组未给予;治疗前后,所有受试者均接受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癌症病人生存质量问卷(QLQ-C30)评定.结果:实验组治疗后SAS、SDS、QLQ-C30中的疲乏、疼痛、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得分高代表较严重的症状或问题)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实验组治疗后SAS、SDS、QLQ-C30中的疼痛、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认知治疗可以降低PICC肿瘤患者的抑郁、焦虑水平,利于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可以在PICC肿瘤患者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老年患者应用中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总结80例老年患者PICC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原因.结果 80例患者中留置PICC管时间为16~128d,平均38.8d,因并发症而需拔管的占22.3%,主要并发症依次为:局部渗血、送管困难或导管异位、导管阻塞、静脉炎、导管脱出和感染等.结论 老年患者PICC管局部渗血的发生率较高,而堵管率较低,针对局部渗血、导管堵塞等并发症特点采取穿剌部位首选健侧肢体的贵要静脉,加上局部止血、防止血液返流等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张艳玲  王丽  李亚 《中原医刊》2009,(20):67-67
在肿瘤护理工作中,化疗药物刺激以及因反复穿刺造成的机体损伤,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而且使肿瘤治疗不能顺利进行。自2007年1月以来,我院内科对48例肿瘤患者在静脉化疗中应用了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肿瘤出院患者两种导管维护方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PICC带管肿瘤出院患者选择合适的维护方式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住院的217例PICC带管肿瘤出院患者,按照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n=136)和观察组(n=81)。对照组常规返院进行导管维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患者家属进行导管维护(冲管及封管、敷料的更换、肝素帽或无针接头的更换)。比较两组患者置管至拔管期间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张力性水泡、导管脱出、过敏性皮炎、穿刺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导管堵塞)发生情况。结果 剔除脱落患者,最终对照组127例、观察组75例完成研究。置管至研究结束,对照组张力性水泡、导管脱出发生情况好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过敏性皮炎发生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前3次导管维护中,两组均未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深静脉血栓、导管堵塞;对照组张力性水泡、导管脱出、穿刺口感染发生情况好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第4次导管维护至拔管期间过敏性皮炎发生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由家属对PICC带管肿瘤出院患者进行导管维护可以降低导管相关的过敏性皮炎发生率,且不增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深静脉血栓、导管堵塞的发生率;但家属进行导管维护的方式需进一步完善,尤其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前期培训及考核,进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6.
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是指从周围静脉导入,并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方法.对于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是安全可靠的选择.癌症患者化疗间歇期一般为2~3周,在此期间患者会出院回家休养,带管出院不可避免.癌症患者由于化疗后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严重受抑制,机体抵抗力下降,对于带管出院的患者,如何避免院外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出院后的管道护理尤为重要.随着PICC输液治疗护理领域的实践不断拓展,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现有医疗制度和水平的护理实践标准及带管回家的护理规范.  相似文献   

1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覃艾新 《微创医学》2006,1(5):399-40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指经外周肘部浅静脉穿刺,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置管新方法。1929年德国医生Forss manm在自己身上将一根长65cm的导管由肘部静脉插入右心房,即为中心静脉量管(PICC)的开端。1992年德国医生在X线辅助下定位首次成功完成[1]。20世纪90年代后期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患者化疗经外周静脉与应用PICC管对恶心、呕吐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肿瘤化疗患者98例,采用自身对照法,同一患者化疗时第一周期由外周静脉输入化疗药;自第二周期使用PICC管,经临床观察,对恶心、呕吐症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化疗经外周静脉与应用PICC管,恶心、呕吐控制有效率分别为48.98%和6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1;应用PICC管前后恶心持续时间>3d的患者分别占72.45%和3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PICC管输入化疗药物,恶心、呕吐症状较经外周静脉者明显减轻,恶心持续时间缩短,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从而提高了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置管病人导管感染的易发因素。方法:对中心静脉置管病人分别行导管入口处及肝素帽消毒前后的细菌污染监测,并对拔管病人进行外周血及其导管尖端细菌培养,结果:中心静脉置管病人导管入口处及肝素帽消毒前后的细菌污染监测有显著差异。以革兰氏阳性菌污染为主。结论:对置管化疗病人加强护理及导管管理。可有效地控制管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老年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导管留置时间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房住院并进行PICC置管的393例患者,对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3例中50例(12.72%)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并发症;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与导管留置时间和年龄并无直接关系(P>0.05);将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的血栓发生危险因素进行比较,两组之间的静脉血栓病史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在老年患者中仍有较高的发生率;静脉血栓病史是预测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