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尿崩症是以多尿为其临床特征,一昼夜尿量可达2万余毫升。一般认为本病病机多系阳虚,肾关不固。然余从临床诊视,尿崩症者舌苔大多干涩粗糙少津,舌质也以红绛居多,脉呈细数,按八纲辨证,其中阴虚燥热者居其大半。何以肾关不固之多尿而以阴虚燥热之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异病同治”之则,运用黄连阿胶汤辨证治疗胃痛、呕吐、淋证、齿衄、痢疾、崩漏获得良效,全赖辨证论治。作者认为“瘦人多火(阴虚)”,阴虚内热、虚实错杂、气机失调、脉络失和、冲任不固,是该方辨证新用的关键所在。无论何病,只要其病机与上述相同,就可运用该方加减治疗,收到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3.
固冲汤加味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10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辉英 《新中医》1993,25(10):29-30
将100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肾阳虚、阴虚血热、血瘀3型,以加味固冲汤治疗,结果:3天内止血43例,5天内止血66例,7天内止血11例。  相似文献   

4.
赵德荣 《陕西中医》2004,25(5):407-408
目的 :探讨张锡纯固冲汤加减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 :辨证分型为脾肾阳虚型 ,阴虚血热型 ,血瘀型。用固冲汤结合临床分析辨证加减治疗。结果 :治愈率为 82 .9% ,以脾肾阳虚型疗效最佳 ,血瘀型疗效较差。结论 :本方有健脾补肾 ,益气摄血 ,标本兼治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更年期是女性比较特殊的生理时期,而汗证临床证型较多,故更年期汗证辨证较为复杂,一般认为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多属阴虚内热,治疗根据证候的不同以益气养阴、固涩敛汗及调和营卫为主.随张兰教授出诊所见更年期汗证治疗案例两则,同病异治,源于经典又不拘于常法,临床辨证灵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杨明  王唯唯 《新中医》2004,36(4):5-6
人芽囊原虫病以正虚虫扰为基本病机。辨证施治应以扶正祛虫、调理脾胃为基本法则。临床根据其病情发展特点,分为大肠湿热、脾虚湿困、阴虚、阳虚等型辨证施治,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廖铦 《四川中医》2003,21(7):8-9
论文提出黄腻苔也主阴虚气滞的观点,认为其病机是阴虚则气病,气机受累,出现阴虚火旺,气机郁滞,水湿不化,因而出现黄腻苔。分别论述了肺阴虚气滞、肝阴虚气滞、肾阴虚气滞三种病证的辨证机理及证治方药。进一步论证了阴虚气滞为本,黄腻苔为标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杨霓芝 《新中医》1994,26(8):28-29
应用纯中药汤剂降压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人25例,并设有复方罗布麻治疗25例作对照组,结果降压方有效率为80%,而其中又以高血压I-II期中医辨证分型为阴虚阳亢者疗效为佳,有效率达90%,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李蕊 《四川中医》2014,(4):140-141
更年期是女性比较特殊的生理时期,而汗证临床又证型较多,故更年期汗证变证较为复杂,一般认为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多属阴虚内热,治疗上根据证候不同以益气养阴,固涩敛汗及调和营卫为主。本文是随师出诊所见更年期汗证治疗案例2则,同病异治,源于经典又不拘于常法,临床辨证灵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50例小儿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例小儿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辨证属肝肾阴虚,可兼有脾气不足,卫外不固,阴虚阳亢,心相火旺,瘀血内阻,复感风热等症。应用大补阴汤为基本方治疗,显效9例,有效3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2%。  相似文献   

11.
阴虚夹湿证临床较常见,其为本虚标实,既有脏腑阴亏的一面,又有水湿淫邪之内停,病机较为复杂,临证治疗亦颇棘手,滋阴虑其助湿,除湿又恐伤阴,故须分清病情之先后、缓急,分而治之.鉴于此,笔者拟从临床病例入手,浅谈辨证施治之体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探讨证素和盆底肌表面肌电值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262例,运用证素辨证方法,探究其证素分布特点,分析证素与盆底肌表面肌电的相关性。结果 (1)常见病位证素为肾、胞宫、心神、肝,其中肾的频数明显高于胞宫、心神、肝(P0.01)。常见病性证素为气不固、气虚、阴虚、血瘀、阳虚、血虚、气滞、寒,气不固、气虚的频数高于阴虚、血瘀、阳虚、血虚、气滞和寒(P0.05);阴虚的频数高于血虚、气滞、寒(P0.05)。(2)肾、气虚、气不固的证素积分与盆底肌表面肌电数值呈负相关。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病位主要在肾,涉及胞宫、心神、肝;病性以虚为主,基本病理特点为气不固,发病关键为肾气不固。盆底肌表面肌电数值的下降为盆底功能障碍肾气虚、肾气不固证的一个重要表现,为其电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阴虚夹湿证是指既有脏腑阴虚,又有湿邪内停的一类证候。阴虚夹湿证复杂多变,阴虚患者感受湿邪,或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致内生湿邪,而湿邪又导致和加重阴虚,都是其病因病机。根据阴虚和湿邪各自的病位可将阴虚夹湿证分为许多类型。因此辨证时除了要分辨是否为阴虚夹湿证外,还需确定阴虚和湿邪各自的病位。故辨证时应注意四诊合参,全面采集病史及询问病状,问诊时应详细,并注重舌脉。阴虚夹湿之证在治疗时需注意滋阴不碍湿,祛湿不伤阴,并根据阴虚和湿邪各自的病位而采用不同的滋阴药和祛湿药的方法和药物。除了养阴和祛湿的药物,还应根据情况酌加行气活血和补气健脾之品,以助气化。治疗过程中还应根据阴虚与湿邪比重而确定和调整滋阴药和祛湿药的用量比例。  相似文献   

14.
<正> 慢性咽炎属祖国医学喉痹范畴,其发病因素和机制较为复杂,且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近年来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一定疗效,综述如下。1 辨证施治慢性咽炎中医辨证不外虚实两类。虚证又分阴虚、阳虚。阴虚多是由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治以滋阴降火;阳虚则以健脾、补肺、温肾法治疗。实证多与痰,瘀有关,从肝论治,常用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法治疗。如何宗德等[1]将本病分为阴虚喉痹与阳虚喉痹两种类型。阴虚型,治以滋阴清热利咽。偏肾阴虛者,方取知柏八味丸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五脏阴虚的泛化和阳虚的空白 ,进一步探讨了谦斋医学的学术思想 ,其结论是五脏均有阳虚证 ,阳虚各有特点 ;脾与胃作用是统一的 ,其阴虚和阳虚都只能有一个 ;肝肾阴虚以肾阴虚存在为前提 ,其它内脏的阴虚也是如此 ;肺阴虚和胃阴虚为非阴虚 ,应正名为肺津亏和胃津亏 ;五脏之阴虚只有一个 ,那就是真阴虚 ;阴虚发热有规律 ,血虚发热没有固定热型 ;只有牢牢地把握阴虚与津亏的界定、阴虚发热与血虚发热的鉴别 ,才能彻底走出五脏阴虚的辨证误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其病因病机,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在住院病人中筛选出无心、脑、肾并发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血压昼夜节律异常164例,节律正常者292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及阴阳两虚型,结果: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与阴虚阳亢分型关系密切(P<0.01)。结论:阴虚阳亢是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的主要病机。提示中医辨证治疗。需抓住阴虚为本,阳亢为标,以调整阴阳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风病阴虚阳亢证与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关系,以从微观角度寻求中风病证候的辨证依据。方法 应用证候辨证量化诊断方法对151例经CT或MRI确诊为缺血性中风始发态的患者进行量化评分,将其分为阴虚阳亢证和非阴虚阳亢证两组,同时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测定本病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ET含节,并进行对照。结果 两组ET含量均升高,与健康人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阴虚阳亢证组ET含量较非阴虚阳亢证组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中风阴虚阳亢证与ET有密切关系,可作为该病早期微观辨证分型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阴虚、阳虚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医阴虚、阳虚病理变化与血清尿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482例,采用证素辨证方法计算辨证积分并按积分分为无病变组(〈70分),轻度病变组(70~100分)及病变组(〉100分)三组,开展阴虚、阳虚及各分组辨证积分与血尿酸值相关性分析。结果:①阴虚总体及70~100分、〉100分两分组辨证积分与血尿酸值存在相关。阳虚及各分组与血尿酸无相关性。②阴虚、阳虚无病变组、病变组间血尿酸值差异有显著意义,轻度病变组与其它两组血尿酸值无差异。结论:人体阴虚病变程度与血尿酸值存在相关性;血尿酸值不能作为临床判断阴虚病变程度的参考依据;证素辨证可作为中医辨证量化、客观化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吴煜教授认为肝癌病位虽在肝,但与脾密切相关,肝郁气滞,脾虚痰凝是肝癌的主要病机,其相关病理产物也与此病机密切相关,并形成肝癌辨证当以肝郁脾虚为要的辨证思路。在此病机基础上临证又可出现脾虚痰凝、脾肾两虚、肝肾阴虚等多种证型,在治疗方面以疏肝健脾为治疗肝癌的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20.
67例先兆流产经中医辨证:脾肾不足型34例,阴虚内热型24例,气血虚弱型9例,均用自拟“安胎饮”,结合辨证施治咖减治疗。治愈率为92.5%。其中脾肾不足型为94.1%。阴虚内热型为87.5%。气血虚弱型为100%。以阴虚内热型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