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为带血管及神经蒂游离移植股薄肌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57例成人已固定尸体上进行解剖观测股薄肌的主要营养血管、神经的行程及毗邻,用游标卡尺测量血管长度、外径。结果股薄肌的主要营养血管90%起于股深动脉,7.8%起于股内侧动脉,2.2%起于股动脉。神经支配为闭孔神经前支。股薄肌神经血管门位于该肌中、上1/3交界处前缘深面,耻骨结节与股骨内上髁距离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r=0.4816,回归方程为y=6.38+0.1899x。结论通过测量耻骨结节与股骨内上髁的距离,可判断股薄肌神经血管门在体表的位置,为临床提供更便捷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股薄肌神经血管门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游离移植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57例成人已固定尸体上进行解剖观测股薄肌的主要营养血管、神经的行程、毗邻血管长度及外径。结果:股薄肌的主要营养血管89.47%起于股深动脉,8.77%起于股内侧动脉,1.75%起于股动脉;神经支配为闭孔神经前支。股薄肌神经血管门位盂该肌中、上1/3交界处前缘深面,耻骨结节与股骨内上髁距离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r=0.4816,回归方程为y=6.38 0.1899x。结论:通过测量耻骨结节与股骨内上髁的距离,可判断股薄肌神经血管门在体表的位置,为临床提供更便捷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髋关节内侧入路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斌  于光生  苗华  周建生  刘泉 《解剖与临床》2006,11(3):147-148,151
目的:为髋关节内侧手术入路及如何避免易损伤结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侧成尸下肢标本,参照髋关节内侧入路的层次对相关结构和神经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耻骨肌由股神经支配占97.2%,由闭孔神经支配占2.8%;长收肌由闭孔神经前支支配,入肌点与同侧耻骨结节之间的距离为(71.4±23.2)mm(50~95mm);股薄肌由闭孔神经前支支配,入肌点与同侧耻骨结节之间的距离为(138.8±35.1)mm(105~175mm);短收肌和大收肌的前部纤维由闭孔神经后支支配,进入大收肌的神经入肌点与同侧耻骨结节之间距离为(122.2±18.4)mm(102~145mm)。结论:1、髂腰肌与耻骨肌间隙为腰丛分支与股神经的神经界面,耻骨肌与短收肌、大收肌的间隙为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坐骨神经神经界面。2、手术入路中长收肌是手术的重要标志性结构,从该肌外侧缘深入经缝匠肌与长收肌之间再经髂腰肌与耻骨肌间隙(神经界面)到达病变部位路径;从其内侧缘深入即为从长收肌与股薄肌间隙经短收肌、大收肌与耻骨肌间隙(神经界面)到手术部位路径。  相似文献   

4.
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重建尿道括约肌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转位重建尿道括约肌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5例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股薄肌的形态、主要血管、神经的来源,血管神经蒂的长度、入肌部位等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股薄肌全长(42.0±0.6)cm,肌腹长(31.0±3.8)cm;肌腱长(10.9±0.9)cm;股薄肌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股深动脉的股薄肌支,该分支起始处外径(2.1±0.6)mm,血管蒂长(9.2±0.9)cm,入肌部位在股薄肌中、上1/3交界处前缘的深面;股薄肌的神经支配,均恒定地来自闭孔神经前支,该神经在闭膜管处,横径为(1.7±0.4)mm;厚(0.5±0.2)mm,从闭膜管至入肌点处长(10.4±1.4)cm。结论带血管神经蒂股薄肌瓣转位重建尿道括约肌术,经尸体摹拟实验,证明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观察了 68侧股薄肌的形态及血管分布。股薄肌的平均长度为 4 1.4 2± 2 .88cm,其肌腱长为 11.71± 2 .72 cm。股薄肌的动脉平均为 3.63支 ,其入肌处以距耻骨联合下缘的 6~ 10 cm者多见  相似文献   

6.
在11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测量了股薄肌。按照保留股薄肌的神经,吻接其主要血管,将其半游离移植到对侧以改进已瘫痪的股四头肌功能的手术设计,进行了有关的应用解剖学分析。股薄肌的神经可游离长度约10cm,转移至对侧耻骨肌起点处约9cm,长度是够的;但转移至股直肌起点处距离约16cm,神经长度不足,只能再移植一段神经加以桥接。血管吻接的供区和受区条件较好,本文提供了有关数据。  相似文献   

7.
刘泉  叶斌  周建生  苗华 《解剖与临床》2006,11(3):152-153
目的:为股骨前外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6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按股骨前外侧手术入路对股外侧肌神经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走行和毗邻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股外侧肌神经恰位于股骨前外侧入路切口的深面,横跨股骨干,与旋股外侧动静脉的降支伴行,在距髂前上棘(149.6±105.4)mm、耻骨结节(136.8±113.2)mm处分支进入股外侧肌。结论:行股骨前外侧入路显露股骨上1/3时,用缝线标志或用橡皮筋牵拉股外侧肌神经及其伴行的旋股外侧动静脉降支至一侧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8.
以节段性肌肉移植为目的的股薄肌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股薄肌的主次血管蒂进行显微解剖,为节段性移植提供参考。方法解剖40例福尔马林保存的股薄肌标本,采用一种比例测量法,解剖及测量动脉蒂以及神经和血管的伴行关系。通过将每1例标本营养血管的位置比例化,总结肌肉动脉及神经分布的规律。结果股薄肌有4条动脉供血,其中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肌支和股动脉肌支是恒定出现的两条营养动脉,管径粗大、长度充分,适于游离移植。它们分别在距肌肉近端1/5与距肌肉后缘2/3相交的位置、和距肌肉近端1/2与距肌肉后缘1/2相交的位置进入肌肉,95%的神经和血管伴行。结论股薄肌可以凭借主要营养动脉分支为蒂纵行游离移植,或分别以主次营养动脉为蒂横行游离移植。  相似文献   

9.
股前外侧皮瓣 一、血管蒂 旋股外侧动静脉降支及其分支(图1),属于肌皮血管穿支型血管(1)。 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4—9条肌皮动脉穿支(2)。第一肌皮动脉上方3cm处,降支的外径2.1(1.1~2.8)mm。 静脉: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两侧有同名伴行静脉,外径分别为2.3mm和1.8mm。 二、神经蒂 股外侧皮神经(图2),  相似文献   

10.
股内侧肌穿支蒂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为股内侧肌穿支蒂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以髌骨中点、收肌结节为观测标志解剖观测:①股中间皮神经走行与分布;②股内侧肌穿支与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间的吻合关系。另用1侧新鲜标本进行摹拟手术。结果①股中间皮神经前支体表投影相当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与髌结连线(髌骨中点至收肌结节的连线)中点的连线;②股内侧肌穿支穿出点位于股内侧肌支体表投影线(腹股沟中点与收肌结节连线中、下1/3交界点至髌骨中点的表线)中点附近,相当于收肌结节上(9.4±2.4)cm、髌骨中点垂线内(4.1±1.0)cm处。穿支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股中间皮神经的神经旁和神经干血管链(网)密切吻合,在大腿前内侧形成顺沿股中间皮神经纵轴的血管丛。结论可形成股内侧肌穿支蒂股中间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术式。  相似文献   

11.
带血管蒂股薄肌瓣转位修补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带血管蒂股薄肌瓣转位修补复发性腹肚沟疝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侧成人男性下肢标本上,密切结合带血管蒂股薄肌瓣转位修复复发性腹股沟疝的术式,对股薄肌的血管、神经分布等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结果:以股薄肌中上段动脉为蒂肌瓣转位长度可达21.3±2.6cm;而肌瓣转位至腹股沟管度环所需长度为18.0±2.2cm。股薄肌有多血供来源,在肌内有丰富的血管吻合,以该肌主要供血动脉为蒂,可保证转位肌瓣的血供。结论:以中上段血管为蒂股薄肌瓣转位修补复发性腹肚沟疝术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1.阔筋膜张肌全长400mm,肌腹与腱膜长度之比为3:5。2.阔筋膜张肌肌皮瓣的血液主要由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供应(占92%),该动脉于长37mm,外径2.6mm。该动脉在叽外的分支为上,下二支,肌支干长17mm,外径1.20mm。3.阔筋膜张肌血供动脉常有1—2支伴行静脉,血管外径略粗于动脉。4.阔筋膜张肌的运动神经是臀上神经下支,神经干长125mm,宽度为1.50mm。5.阔筋膜张肌肌皮瓣的感觉神经是股外侧皮神经和叻下神经外侧皮支,偶有生殖股神经股支参与,皮神经宽度为1.60mm。6.阔筋膜张肌肌皮瓣的皮动脉分布广泛,在股外侧上份较为丰富(占63%),皮动脉外径在0.50~0.80mm 之间。  相似文献   

13.
大腿肌内侧群痉挛肌外神经阻滞靶点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精确定位大腿肌内侧群痉挛肌外神经阻滞靶点的位置。 方法 设计经耻骨结节至股骨大转子外侧皮肤的连线为横向的H参考线,经耻骨结节至股骨内上髁水平的连线为纵向的L参考线。解剖暴露经甲醛固定的10具成人尸体的20侧闭孔神经及其肌支,涂抹硫酸钡于它们表面,烘干,X线摄片,PACS软件测量闭孔神经肌支肌外阻滞靶点在H线和L线上的百分位置。 结果 闭孔神经股薄肌支、长收肌支、短收肌支以及大收肌支在肌外的近侧运动点(P点)分别位于距耻骨结节外侧的大腿宽度(H线)的(21.48±1.80)%、(25.85±1.23)%、(28.07±1.65)%和(29.18±2.07)%处,位于距耻骨结节远侧的大腿长度(L线)的(8.83±1.01)%、(8.83±1.01)%、(7.57±0.63)%和(7.57±0.63)%处;远侧运动点(D点)分别位于距耻骨结节外侧大腿宽度(H线)的(16.9±1.33)%、(27.70±2.15)%、(31.18±2.18)%和(35.78±2.79)%处,位于距耻骨结节远侧大腿长度(L线)的(35.57±2.77)%、(26.9±1.96)%、(24.26±1.91)%和(28.04±2.17)%处。 结论 这些靶点的准确定位可提高大腿肌内侧群痉挛肌外神经靶点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旋股外侧血管、股直肌和阔筋膜张肌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剖了80侧成人下肢,观察和测量了旋股外侧血管及其供养的股直肌和阔筋膜张肌,讨论了有关的应用解剖学问题。多数旋股外侧动脉发自股深动脉(89.7%)。旋股外侧动脉干的长度平均为16毫米,外径为5.5毫米。旋股外侧动脉的分支型主要为升降型(77.5%),其次为升横降型和横降型。升支长平均为87毫米,根部外径为3.5毫米。伴行静脉一条或两条。升支可作为阔筋膜张肌肌皮瓣的血管蒂,其末端可植入股骨头或股骨颈内,以治疗缺血性坏死或骨折不愈合。降支长平均为200毫米,外径为3.5毫米。伴行静脉略粗于动脉。降支是股前部的一个多用血管,既可作为受区血管,又可将其末端植入股骨干或下端骨折处,以治疗骨折不愈合。股直肌主要有两组血管神经束。第一组的血管较短且细,不宜作为吻接血管。第二组血管神经束是股直肌的主要血管神经束。供养阔筋膜张肌的血管蒂动脉的长度平均为50毫米,外径为3.0毫米;伴行静脉一条或两条,略粗于动脉。阔筋膜张肌可制成一个相当大的肌皮瓣,也可将其下端及髂胫束移位缝接于髌上缘,以增强对髌骨的拉力和矫正拉力方向,合理恢复伸膝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带血管蒂股薄肌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显微外科的不断发展,用带血管蒂的肌瓣如带血管蒂股薄肌瓣修复软组织损伤,在临床上日渐广泛。为积累有关股薄肌的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提供解剖学依据,本文对股薄肌的血液供应,血管蒂长度、外径、走行和神经支配进行了应用解剖学观测。  相似文献   

16.
提睾肌耻骨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100例腹股沟区标本的解剖观察,研究疝的发病和疝修补术的复发的解剖学因素。方法:用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常规解剖和4 ̄10倍的解剖放大镜进行观察。疝修被术中使用25 ̄50mA-V(毫安-伏)电刺激此肌刺观察生理反应。结果:发现自提睾肌发生一肌束,由外上向内下以腱膜性结构抵止于耻骨结节,将其命名为“提睾肌耻骨束”,出现率为100%,此肌束由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支配。用直流电刺激此肌刺或生殖股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带血管蒂阔筋膜张肌及腱膜转位修补巨型腹股沟疝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阔筋膜张肌的动脉血管分布、神经支配、肌腹和肌腱的长度等。结果 阔筋膜张肌动脉来源有旋股外侧动脉和臀上动脉 ;该肌由臀上神经支配 ,肌腹长度为 (1 1 2 31± 3 1 3)mm ,髂胫束的长度为 (31 5± 6 8)mm ,髂前上棘水平至腹直肌外侧缘的距离 ,男性为 (1 68± 7 5)mm ,女性为 (1 76± 6 8)mm。结论 阔筋膜张肌血供丰富 ,肌腱膜长 ,位置邻近腹股沟区 ,可作为巨型腹股沟疝修补的供区  相似文献   

18.
髋关节神经支配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髋关节去神经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54侧成人尸体下肢标本上,对支配髋关节的神经支进行解剖观测。结果:①股神经耻骨肌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约2.3cm处,起自股神经内侧,横径约1.3mm,向内下走行,穿经股动、静脉深面进入耻骨肌;②坐骨神经股方肌支于梨状肌下缘稍上方,自坐骨神经深面发出,沿孖肌深面内侧下行,至股方肌上缘水平发一髋关节支,股方肌支主干下行进入股方肌内;③闭孔神经前支主干在出闭膜管外口后向外侧发1支耻骨肌支和2支关节支,闭孔神经后支主干在出闭膜管外口后向外侧发1关节支。结论:支配髋关节的3个来源的神经支及其分支均具有解剖位置恒定,容易显露和手术创伤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解剖2具标本时,发现股深动脉变异,查阅文献,该变异较少见,为积累国人体质调查资料,现报道如下. 变异1:40~50岁女性标本.右侧股深动脉缺如.股动脉起始处外径为8.14mm,旋股内侧、外侧动脉平腹股沟韧带高度直接发自股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起始处外径为5.00mm,在缝匠肌和股直肌的深面分为升、横和降支;旋股内侧动脉起始处外径为5.36mm,经髂腰肌与耻骨肌间向后走行.右侧穿动脉直接发自于股动脉后壁.对侧同名结构无任何异常.变异2:30~45岁男性标本.  相似文献   

20.
<正> Harii等1976年游离股薄肌到患者的面部治疗面瘫获得成功以来,股薄肌瓣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有关股薄肌的血管神经供应的研究,二军大解剖室、熊树明等、甄德儒等有过报导。为了进一步累积显微外科应用解剖学资料,本文对股薄肌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