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由根据地的民主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建设、民主党派的民主建设三部分组成。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包括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与完善、抗日民主的法制建设和民主思想的宣传教育。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建设包括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尝试。民主党派的民主建设包括其民主思想的发展与转变、民主党派的联合与组织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表明,民主政治建设须服从全民族抗战的大局,共产党的民主建设是推动全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民主政治建设应是开放的、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整套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战略策略,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道路,促成了全民族的团结,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抗击了日军的侵略。特别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军民作出了英勇的牺牲和卓越的贡献,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权思想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权思想及实践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共产党根据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及国情,把争取民族的生存权作为首要人权;把保障抗日各阶级、阶层的经济权利作为争取民族生存权的基础,发动以农民为主体的各阶级、阶层参加抗战,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把争取抗日各阶级、阶层的政治权利做为争取民族生存权的中心环节,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4.
抗战期间的中间势力是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1 4年间 ,在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 ,广大中间势力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抗日民主运动 ,其主体走过了一个崛起、发展 ,逐渐成熟 ,直至建立民主政党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抗战前后 ,我国民主党派作为游离于国共之外的第三种政治力量 ,最能代表其立场和追求的 ,是抗战胜利后其在建国问题上的政治主张和纲领 ,即民盟一大的宣言与政纲所阐述和设计的、基本上以英美式民主为蓝本的所谓中国型民主或曰第三条路线及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完整方案。然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固有的特点 ,决定了作为其政治代表的民主党派在构建理想大厦时无法解脱独立与依归的困惑。第三条路线只能是民主党派天真的幻想  相似文献   

6.
民主党派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李玉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主党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这个时期民主党派的主要斗争是坚持团结抗战和争取民主宪政。他们在政治、经济、组织、宣传等方面紧密配合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一支生力军,在诸多方面发...  相似文献   

7.
村政权是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石。晋察冀边区经1938-1940年村政建设,广大乡村实现了由村长制到村民委员会制的过渡,大批抗日人士走上了村长的岗位。为推进全民族抗战和边区民主建政进程,1941年之后的晋察冀边区村选贯彻了"三三制"思想,在更加扩大的民主范围和统一战线的基础上进行村政建设。村级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建设,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政权观日渐成熟。它适应了全民族总动员的抗日斗争的客观需要,适应中国社会阶级构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国情,使各抗日阶级、阶层、党派代表进入基层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行使议政从政的权利,促进了乡村社会治理,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乡村民众的抗日救国积极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解放区和新中国成立后村政建设积累了经验,树立起了"模型"。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长达八年之久的反侵略战争中,四川成为抗日正面战场的后方基地。一九三八年十月,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各民主党派、教育文化界的学者名流以及各方面的爱国人士都纷纷来到四川,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也设在重庆,四川又成为我党进行统战工作的重要阵地。八年抗战,四川人民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为祖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爆发后,进入山西的八路军在进行抗战的同时叉建立了三大抗日根据地,领导各抗日根据地广大人民进行了全方位的乡村民主政治建设。以“三三制”原则开展普遍的民主选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民主运动,促进了抗日各阶层的团结与合作,为坚持抗战和取得最后胜利打下坚实基础。对我们今天的乡村建设具有一定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五年八月,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工农商学兵各族各界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打败了半个世纪来妄图灭亡中国的日本侵略者,取得的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彻底战胜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九四一年以自力更生为方针,首先从陕甘宁边区开始,尔后迅速扩展到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的成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大生产运动,不仅为战胜日伪的破坏和国民党的封锁,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减轻人民负担,改善军民生活,而且也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民主党派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为了团结这支力量与中国共产党一道抗日,使之参加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中共对民主党派作了大量的统战工作,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效,这不仅对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也使中共与民主党派建立了合作共事的关系,为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今天,研究抗战时期中共对民主党派的统战工作,不仅可以加深对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理解,而且对于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具体体现.抗战大后方是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除抗日根据地外最重要的活动舞台.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最主要的工作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具体表现为:维系国共合作,为抗战胜利奠定政治基础;争取中间势力,为抗战胜利壮大进步力量;繁荣抗战文化,为抗战胜利提供精神源泉;开拓民间外交,为抗战胜利营造良好环境.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大后方的历史作用,有助于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认同,有助于深刻领会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在革命、改革、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为当下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提供生动素材.  相似文献   

13.
地方实力派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实力派是指除蒋介石的嫡系之外的一切有地盘的实力派和无地盘的杂牌军。地方实力派与国民党中央存在着矛盾、分裂和斗争 ,它关系到国共两党力量的消涨 ,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至抗战前夕地方实力派政治态度的转变及行动 ,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国方面达成的共识 ,促进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1936—1937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从此,中国从四分五裂的政治动荡转入到全面抗战的新局面。当时,李宗仁提出了“焦士抗战”的抗日救国主张,奔走呼号,力主全面抗战以图存。全面抗战爆发后,“焦士抗战”四字被广泛引用,成为最悲壮的抗日口号之一。近年来,史学界对各党派的抗日救国主张多有论述,对地方实力派的抗日救国主张的研究,则显得薄弱。诚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在重庆对中间党派的统一战线工作 ,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 ,都源于抗战时不断变化的实际。正是他关于促进中间党派转化为民主党派、发展民主党派力量以促成多党派联合政权的实现这种统战工作新思路的实践 ,推动了中国民主党派的产生、中共的“民主联合政府”战略目标的提出 ,为日后的新中国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具有“驱逐日寇”与“争取民主”的双重性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民主政治,是以党的领导为前提、法制为保障、普选制为基础、“三三制”为原则、抗战和“帮忙政府”为目的的有机整体。这一民主实践既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也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一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中间党派积极投身于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他们拥护国共合作、主张全面抗战、力促全民族抗战的发动;他们以多形式、全方位投身于抗日救国斗争;他们坚持民主、维护团结、开展民主宪政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聂荣臻与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及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爆发后 ,晋察冀根据地在聂荣臻同志的领导下逐渐发展壮大 ,抗日民主政权在从建立、初步健全到完善的过程中推动着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作风建设、基层政权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进步 ,密切了政权和人民的关系 ;推动着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 ,充分调动了一切抗日的力量 ;推动着根据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综合力量的建设的开展 ,使晋察冀成为了敌后模范根据地。同时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的实践 ,为我们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举国西迁及其导致的大批人、财、物的聚集与流动,使重庆一时成为战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也显示出川江航道作为中国抗战后方交通枢纽和门户的战略作用与地位。对伴随着三峡工程建设迅速淡出历史舞台的川江绞滩行业发展状况进行整理与发掘,可以客观揭示抗战期间大后方精英云集、同仇敌忾、国家利益至上的历史记忆;分析川江绞滩行业保障抗战大后方航运畅通的历史贡献,有利于丰富抗战后方的历史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落到振兴的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和平民主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重庆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首都,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同时,又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远东指挥中心。抗战八年,重庆因陪都而名扬世界,不但留下抗战历史遗迹200多处,而且留下了十分丰富和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和文物藏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