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互联网+教育"思维和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一种以工程教育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教学(Engineering Education-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下面简称为E-SPOC)为核心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思路,同时结合专业教育改革,探讨了工程人才教育模式的构建方案及实施方法。该模式通过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O2O)课堂的结合,对接高校教育与继续教育,是工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尝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14)
"三对接跟进式"教学模式是基于高校和公司、企业的大力合作,共同打造协作式的互动、互惠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于此,该文以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为基点,探讨"三对接跟进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94-95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双创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所承担的重要任务。高职生"双创"能力的培养植根于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传感器"作为物联网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兼具较强的实践性与创新性,因此应在课程的学习中切入更多创新创业的成分。针对目前高职"传感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尝试通过产品应用驱动理论课教学,以项目实训确保实践教学,以学生自主的DIY创意设计巩固实践能力,形成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11)
艺术设计类专业30多年来发展迅速,艺术设计专业扩招使艺术教育规模膨胀,如何培养适应社会的实用人才是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文章从建立艺术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角度,探讨艺术设计专业应该如何培养更优秀、更拔尖、应用能力更强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9)
在"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地方高校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将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己任,不断地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为研究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体系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改革措施,为地方高校工科发展提供有利借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下,高校应该培养适应时代需求,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然而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重知识轻能力,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知识应用能力不足。论文结合管理学原理教学实践,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探讨了管理学原理研究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及注意事项。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将思政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该课程的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培养适应"双创时代"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等工程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型、创新型人才,但当前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该教育目标。探索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分析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文章论述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法规课程教学中的成功应用,着重探讨了"翻转课堂"在建设法规课程教学中的操作模式,为工程教育教学方法的革新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8.
工程学科范围广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等特征,而工程实践教学往往注重教学本身,强调工程学科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导致工程实践教育狭窄于技术或技术上的狭窄。在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发展趋势下,工程界对学生能力的多样化需求日益凸显,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章在工程实践教学改革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大工程"理念的工程实践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0)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逐步实施将中国与世界各国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外语人才,特别是小语种人才在中国与世界各国各个领域的合作中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复合型小语种人才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中意两国之间日益密切的贸易往来将会大大促进意大利语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意大利语高级翻译人才,特别是商务意大利语专业人才必然会出现稀缺。分析经贸意大利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探讨培养专业商务意大利语人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意大利语语言能力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培养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思路,为经贸意大利语教学的发展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6)
文章从本科应用型院校创新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出发,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基于MATLAB的"工程应用数学C"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21):86-87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要求高校教师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文章在比较分析不同专业"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教学案例,探讨了"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对课堂的主体性和融入性。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11)
未来化工产业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为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构筑并实施"生活案例—理论教学—工程案例"教学模式,应用引探、类比、启发等教学方法将生活案例、理论教学、工程案例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工程实践教育、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6)
探讨以护理技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护理技能操作流程、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完善,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为培养高技能型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国家首批一流本科线下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混凝土梁板结构、单层工业厂房结构、多高层建筑结构。在专业教育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法治精神、担当精神、人文素养,以更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课程教学团队充分依托"名师、名课、名专业"三方面优势,提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双核心"课程建设理念,重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等工作,初步形成"三阶段"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体系、"四要素"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五形态"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和"六模块"课程思政案例库,构建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9):57-58
古汉语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承担着培养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的教学任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高校古汉语教学改革已经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但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基本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仍然是被动地听课,"少、差、费"等低效教学现状普遍存在。针对古汉语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我们构建了"三步四型"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改革。该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智慧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24)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学习探究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基于立德树人思想,从项目化对接的意义、特点、德育效果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对接的具体方案,提高了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能力,实现了实践育人。  相似文献   

17.
在"新工科"建设大力推进的背景下,加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工程热力学是一门工程应用性强的基础理论课程,作为培养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该课程教学始终贯穿"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理念。通过探讨前沿教学拓展、工程案例设计、专题项目探究、综合能力考核等"四位一体"的高等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形成师生交流融合的学习研究共同体,构建教学相长、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3):93-97
随着我国广告市场的发展,广告公司普遍要求学校专业教学应与其人才需求对接,培养应用型人才,与高职教育理念一拍即合。近年来,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一再强调专业课的教学设计应切实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文章以"工作室化"教学法在"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中的应用为切入点,探讨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专业性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9.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课程建设对培养德才兼备的防灾减灾综合型人才至关重要。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丰富教学素材与授课方法,提升课堂活跃度,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文章结合典型工程灾害案例,通过专业化解读与课堂小组的讨论分析,建立了"浸润式"思政课堂教学模式,采用课程教师主讲与国际知名专家专题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了课程的双语互动教学实践,加强课程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知识的理解与思考,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内容实时共享。此外,探索了新冠疫情期间课程教学对策,以期为重大疫情期间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课程教学对策有效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5)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融合"教、学、做"为一体,将专业课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中,"做"是核心与主线。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事实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除此之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工作室"模式为授课核心,以项目引导为主的案例教学和模块教学为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