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晓  徐如君  刘坚  周虹 《浙江医学》2011,33(9):1292-1295
目的 对乳腺实体乳头状癌(SPC)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进行探讨.方法对17例乳腺SPC的临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抗体包括CK5/6、34βE12、Calponin、SMA、p63、CgA、Syn、CD56、CollagenⅣ、ER、PR、CerbB-2,并进行阿尔辛蓝过碘酸雪夫反应和嗜银染色.结果 17例患者中男1例,女16例,平均年龄68.3岁.主要表现为乳头血性溢液和乳腺肿块,B超或乳管镜检查发现病灶;实体乳头状结构和单一形态的瘤细胞构成其典型的组织学表现,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内分泌分化,88.2%伴有黏液分泌,41.2%伴有浸润性癌; 肌上皮标记大部分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连续,2例完全缺乏和1例完全环绕,CollagenⅣ多数呈连续性表达,3例仅局灶表达;17例患者随访2 ~45个月(平均22.5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 SPC常见于老年女性,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其低级别的形态学特征,ER、PR高表达、CerbB-2阴性以及随访结果显示它具有惰性临床过程.  相似文献   

2.
叶欣  黄建 《浙江医学》2024,46(8):814-819
目的 分析乳腺乳头状癌各亚型的临床病理学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经手术切除治疗及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乳头状癌的82例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导管内乳头状癌(pDCIS)组23例,包裹性乳头状癌(EPC)组10例,实性乳头状癌(SPC)组13例,浸润性乳头状癌组24例,乳头状癌伴其他成分(混合型)组12例,对各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SPC组及pDCIS组多表现为乳头溢液或溢血(P=0.013),EPC组在超声下典型特征是囊实性界清肿块(P=0.002),SPC组增强MRI下多呈区域强化(P=0.012),乳腺乳头状癌易被乳腺X线检查漏诊。结论 超声联合增强MRI有助于乳腺乳头状癌检出和亚型鉴别。囊实性肿块是EPC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提高对不同亚型的认识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螺旋CT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36例经手术切除后确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的病理学基础。结果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螺旋CT诊断阳性率为92%。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螺旋CT影像学表现具有其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结果及MRI影像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局部见浸润性微乳头状癌,4例病灶合并导管原位癌,1例并黏液癌,1例并神经内分泌分化,1例伴有不典型增生,14例经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转移,12例脉管内出现癌栓。乳腺内病灶MRI强化方式表现为以肿块样强化的病灶18个,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缘呈不规则或呈见毛刺,边缘强化较内部强化明显,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均早期明显强化,时间-信号曲线(TIC)显示均为流出型曲线;呈非肿块样强化病灶4例,分布形态呈段样分布(2例),呈区域分布(2例),病灶内部强化不均匀,TIC显示3例流出型,1例平台型。MRI显示腋窝可疑转移淋巴结17(21)例,12例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达为70.5%。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MRI表现高度提示病变的恶性特征及淋巴脉管转移特点。  相似文献   

5.
吕建宏 《吉林医学》2012,33(8):1646-1647
<正>乳腺乳头状瘤发生于乳头及乳晕区大导管的良性乳头状瘤肿瘤由多个细小分支的乳头状新生物构成,常为孤立、单发,少数亦可累及几个大导管。本病多见于经产妇女,以40~45岁居多[1]。根据其病灶大小和发生部位分为孤立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多发性乳头状瘤。前者主要发生于乳头、乳晕下的输乳管以及大导管内,又称为中央型乳头状瘤,乳头溢液  相似文献   

6.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infiltrating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乳腺浸润性癌中的少见类型。1993年Siriaunkgul和Tavassoti[1]首次提出IMPC的概念,并描述其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结核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对3例乳腺结核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病变分别位于左乳外上、右乳内上、左乳内上象限。乳腺腺体呈不规则片状致密影,1例肿块影明显,1例仅表现为腺体结构紊乱,1例病变短期随访肿块明显,其中2例病变在胸部CT平扫+增强显示病灶环形强化,中央始终呈低密度。结论:乳腺结核X线表现不典型,各个时期表现不同,结合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根据病灶的强化特征,从而明确病灶性质,MSCT的各向同性,能从多角度观察病灶的形态、大小、密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从而诊断乳腺结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叶状肿瘤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5年7月间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乳腺良性叶状肿瘤的超声、X线摄影及MRI影像,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14例良性叶状肿瘤在超声、钼靶及MR上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结节或肿块,超声、钼靶有部分漏诊,超声及MR均能发现肿块内部的异质区。结论叶状肿瘤在超声、钼靶及MR表现有特征,多种影像学方法结合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输尿管癌较少见,约占全部泌尿系肿瘤的4.4%[1],其中大多为移行细胞癌.本文总结了我院自1989年至1997年收治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管细胞癌临床上较少见,由于其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容易误诊。现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6例胆管细胞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的特点,提高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6例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45岁~72岁,平均年龄56岁。26例均出现黄疸,上腹痛、腹胀15例,低热8例,AFP均为阴性。1.2方法采用日立公司PRATICO全身螺旋CT机,常规平扫+强化,扫面层厚为5 mm,层距为5 mm,部分病例2 mm薄层扫描,强化常规行双期扫描及延时扫描。磁共振为日立0.3T 7000AD,常规SE序列及MRCP。2结果发生于肝内胆管者10例,其中肝右叶为4例,肝左叶为6例。1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均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病灶,大小3 cm~7 c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其远侧肝内胆管均有扩张。强化扫描,动脉灶不强化者7例,轻微略强化者3例。静脉期逐渐强化,延时扫描呈线状或索条状强化者5例,表现为“枯藤征”者5例。合并肝叶萎缩者5例,肝内胆管结石1例,腹水4例,肝硬化及肝门区肿大淋巴结者各2例,3例行MR I检查,病变均表现为T1W I像呈不规则低信号,T2W I像呈略高混杂性信号灶,边界不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乳腺罕少见疾病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经术后病理或治疗证实的乳腺罕少见疾病9例的钼靶X线摄影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乳腺罕少见疾病中,分叶状肿瘤2例,化生性骨肉瘤、表皮样囊肿、海绵状血管瘤、乳腺皮肤过敏症、神经纤维瘤、少年两侧巨大生长活跃纤维腺瘤、副乳巨大纤维腺瘤各1例.结论 乳腺罕少见疾病中有些病变的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而有些病变并没有特征性;乳腺病变既可以为单纯乳腺病变,也可以是全身疾病或遗传相关疾病的局部表现,在临床中应密切结合病史,全面考虑,以减少乳腺罕少见疾病的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58岁,18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乳房内上象限肿物约指甲大,无疼痛,曾自行服药治疗(药物名称不详),无好转.近两个月肿物逐渐增大,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以"右乳腺肿物"收入.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2例患者乳腺腺样囊性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2012年8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2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这2例患者均进行乳腺X线摄片检查、乳腺MRI检查和乳腺超声检查,对这2例患者进行乳腺肿块切除术,术后对肿块进行病理检查。然后,观察这2例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其肿瘤的形态、边缘、强化方式及病理特征等。结果:这2例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后均被确诊患有乳腺腺样囊性癌,且淋巴结未见癌细胞转移。这2例患者乳腺的影像学表现为:1进行乳腺X线摄片检查的结果显示,高密度肿块且边界不清。2进行乳腺MRI检查的结果显示,肿块边界清晰,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3进行乳腺超声检查的结果显示有低回声区。结论:这2例患者乳腺的影像学表现与乳腺肿瘤良性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之间具有共性。因此,在为患者进行确诊时,应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其病理活检的结果对其做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病例 :女 ,36岁 ,自已发现右乳肿块 3天 ,来我院门诊就诊。触诊 :右乳内上限触及 2 5 mm×30 mm肿块 ,上缘边界清楚 ,下缘边界不清 ,活动 ,质韧硬 ,无触痛。门诊作 B超检查 ,结果 :右乳多发性囊肿。   X线检查 :右乳内上分别可见约 2 6mm×2 2 mm,1 8mm× 1 4mm,1 5 mm× 1 3mm,8mm×8mm,5 mm× 5 mm类圆形密度增高影 ,其内密度欠均匀 ,大部分边缘光滑清楚未见毛刺及钙化影。X线检查结果 :考虑右乳内上多发性囊肿。后放射科医师对右乳大肿块进行诊断性穿刺 ,抽出约 1 .5 ml血性液体 ,细胞学检查可见乳腺上皮轻度核异质。要求病人住院治…  相似文献   

16.
17.
<正>乳腺癌主要好发于女性,而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发病率较低,约占全部乳腺癌的0.7%~([1]),在男性肿瘤疾病中占比也小于1.0%,但据统计其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2])。男性乳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与女性相同,为浸润性导管癌,约  相似文献   

18.
正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既往常被认为是导管内乳头状癌(intraductal papillary carcinoma,IPC)的一个变异亚型,由于其常局限于囊内导管内,既往也被认为是囊内乳头状癌(intracystic papillary carcinoma,ICPC)或囊性乳头状癌~([1])。由于EPC十分罕见,国内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19.
戴辰晨    丁玉芹    曹颖丽    周建军 《复旦学报(医学版)》2017,44(3):294-299
 目的  探讨Ⅰ型和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PRCC患者资料,其中Ⅰ型21个病灶,Ⅱ型27个病灶(1例患者左肾含2个病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肾脏CT或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对PRCC的形态学特征、肿瘤外侵征象、增强CT表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对病灶最大径、三期CT值及皮髓交界期△CT、实质期△CT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分类变量进行比较。结果  一般形态学上,Ⅱ型PRCC平均最大径大于Ⅰ型(t=-2.604,P=0.013),密度/信号更不均匀(χ2=14.928,P=0.000),更易出现囊变或坏死(χ2=5.598,P=0.018),且程度更明显(χ2=4.769,P=0.029);在CT图像上,两型之间出血和钙化征象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有66.7%Ⅱ型PRCC和23.8%Ⅰ型PRCC出现乳头结节,两型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8.694,P=0.003)。在肿瘤外侵表现方面,除边界征象外,Ⅱ型较Ⅰ型PRCC更易发生肾周脂肪侵犯、肾窦侵犯及转移(P<0.05)。在增强CT表现方面,两型在皮髓交界期CT值、皮髓交界期△C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74,P=0.012;t= -3.109,P=0.005),而在平扫期CT值、实质期CT值、实质期△CT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Ⅰ型和Ⅱ型PRCC在形态学特征、肿瘤外侵征象及强化程度上有一定差异,部分Ⅱ型肿瘤具有侵袭性生物学行为,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20.
曾琪  梁子轩  杨伟萍 《海南医学》2020,31(21):2845-2846
<正>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患者因乳腺肿物就诊时,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为钼靶及常规超声检查。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作为一种罕见的乳腺癌,发病率低,仅占所有乳腺恶性肿瘤的0.5%~1%[1],其钼靶检查表现常表现为良性。本文以一例中年女性EPC为对象,介绍EPC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加深超声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及鉴别诊断水平,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