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十二指肠溃疡经用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等强效抑酸药物治疗,8周之内可有90%以上的溃疡获得治愈。但在此后不作维持治疗的情况下,于1年之后会有60%-90%出现复发,因而目前普遍推行长期的抗溃疡治疗。现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除菌治疗可解决这一问题。日本一组经双盲多中心协作研究(497例)的除菌治疗成功后1年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率分别为11.4%和6.8%。Miwa(2004)最近报告一组4940例大规模回顾性研究的复发率更低,胃溃疡为2.3%/年,十二指肠溃疡为1.6%/年,并指出胃溃疡复发例中以非甾体抗炎药(NSAID)服用者、吸烟者和饮酒者为多,提示较之十二指肠溃疡其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还有报道称对活动期(开放性)溃疡的治疗,采取联用Hp除菌的治疗方案可以提升溃疡治愈率,更有称单纯除菌治疗的胃溃疡治愈率与已往的抑酸药治疗效果无异,可见Hp除菌治疗的实用价值之大。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与GERD的逆相关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知同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相关的幽门螺杆菌(Hp)与GERD呈逆相关关系。有报道称,GERD患者的Hp感染率比对照组低,Hp除茵疗法可使GERD复发或使其不易控制。此可能缘于由Hp引起的萎缩性胃炎造成胃酸分泌低下,对GERD产生防御性作用。在Hp感染所致萎缩性胃炎发生率高的日本,较之欧美,这种逆相关态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自1983年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有关其与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以及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等一系列上消化道疾病的关联性的研究。1994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出台“对于伴有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不论其为初发或复发,均应施以抗酸药和抗菌药之除菌治疗”建议。同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Hp是胃癌之肯定的致癌因子”的见解。受此影响,以欧洲为中心的Hp除菌疗法兴致高涨并批准了数种治疗用药。在日本,以消化病学会和螺杆菌学会为中心,制订出了Hp感染诊断与除菌治疗适…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成为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以及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病原因。这在目前早巳达成共识,不再有何异议。资料显示的Hp还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和突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消化道以外的疾病),尚属于很多人不知晓的观点。事实上,的确已经出现了有关通过HP除菌而使得缺铁性贫血获得改善的临床报道。虽已确认Hp感染可引起铁吸收障碍,但机制并未完全明了.还只停留在假说阶段。目前推测,可能系感染引起了胃的腺体萎缩。也就是降低了胃酸分泌细胞数量,使得胃内呈现出无或低酸状态,导致维生素C以及2价铁离子溶解度的低下,进而产生非血红索铁吸收障碍。或许是HP本身,亦可使消化道内腔的铁被消耗,或者还可由于铁附着于细菌表面的方式而妨碍铁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Hp)目前的研究包括:①除菌治疗以抑制诱发胃癌已形成全球性推进趋势;②应用甲硝唑作二次性除菌已纳入日本医保;③日本的除菌疗法首选是ITP新治疗方案。对GERD及Barrett食管的世界性标准定义进行探讨,对RomeⅢ功能性胃肠病(FD)的定义与诊断标准进行修定。NSAIDs是后Hp时代最重要的胃黏膜损害因子。ESD于2006年4月纳入医保,而其顺利推行尚须构建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最近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几乎全完成于小儿期。Konno等(2005年)就44名Hp抗体阳性母亲所生小儿的粪便中抗原作5年追踪调查发现有5名受染,其感染时间在1岁时4名、4岁时1名,提示初感染时间多在2岁之前。以家庭成员间传播感染最为重要,约占80%,尤以母婴传播为多(约占70%)。对由5例感染小儿分离出的Hp依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检测证实,均与其母亲Hp株分型一致,即表明为母.婴感染。据今野等报告对25例胃炎患儿检查其双亲的带菌结果显示,21位母亲呈阳性,其中HpDNA分型一致者17位(68%);4位阴性母亲的小儿的父亲为阳性,但菌株不同。与母亲菌株相异而父亲为阴性的1例及另外4例,均被认为系由双亲以外感染者所致。在感染率高的国家和地区,除菌治疗成功后的再感染率亦不低。例如Okimoto等报告日本的年再感染率为2.0%,并能依PCR法RFLP检出与除菌前完全相异的Hp株。家庭外感染可能系幼儿保育机构和智瞳小儿养育单位内的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现状与展望幽门螺杆菌(H.pylori)疫苗用以预防和治疗,可大大减低与本菌感染相关的疾病,故其意义重大。动物模型H.pylori除人类以外仅能存在于猴及无菌仔猪胃中。因其无鼠类小动物模型,遂用能定栖于小鼠胃粘膜并引起胃炎的H.fel...  相似文献   

8.
一、化学预防 胃癌中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粘膜而发生者占绝大多数,提示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进展具有密切相关,这一点是明确的。然而,在胃癌的成因上,又同环境因素、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生活习惯等多种因子相关,其中Hp感染是最为重要的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9.
消化道疾病     
消化道疾病寺野彰等一、食管病1.反流性食管炎关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本年话题是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和除菌的关系,即Hp除菌能否导致发病或恶化,以及能否继而增加发生食管腺癌或胃贲门癌的问题。Labenz等将460例十二指肠溃疡依Hp除...  相似文献   

10.
有关对反流性食道炎治疗的生活指导 ,尚无系统指南。本病系因胃食道逆流而引起的食道粘膜障碍。在健康人 ,一天虽也会发生几次生理性胃食道逆流的生理现象 ,但胃食道流逆病则是胃液、十二指肠液向食道内逆流 ,引起病态的总称。本病诱因多是合并于食道裂孔疝和胃切除术后 ,但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全身性硬皮病、糖尿病性植物神经障碍以及因频繁使用治疗腹痛的抗胆碱药、治疗心疾病、高血压性疾病所使用的Ca拮抗剂也可成为诱因。最近也有报道本病可发生于幽门螺杆菌除菌治疗之后。虽然反流性食道炎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尚不甚明了 ,构成致…  相似文献   

11.
邹杰 《日本医学介绍》2002,23(12):560-561
幽门螺杆菌 (Heticobactorpylori,H .pylori)是 1 983年分离培养出的栖息于胃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经口投予该菌 ,即可建立人的感染 ,一旦满足Koch三原则 ,即成为胃炎的病因。该菌有 2~ 8根鞭毛、具有中和胃酸的尿素酶以及粘附于胃表层粘液凝胶层内及表层的粘液细胞表面。现已明确 ,H .pylori乃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因 ;除菌可使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率显著减少 ;除菌还可治疗低度MALT淋巴瘤 ,并与肠上皮化生乃至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截止目前的研究 ,已做出H .pylori系致胃癌因子的结论。其有…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病变     
对于脑梗死的治疗,日本于2005年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溶栓疗法,2006年氯吡格雷(clopidogvel)成为保险适用。国际性大规模病例登记试验REACH开始启动,并完成首份报告。有报道称正常高值血压使心血管意外增加,给予ARB治疗可以预防高血压发病。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IC)与脑梗死发病相关,有报道称吡格列酮(pio-glitazone)治疗糖尿病可降低心血管意外和死亡的发生。对日本人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大规模临床试验MEGAStudy显示对脑卒中有预防效果,SPARCLE报道他汀类药物具有预防卒中复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多发癌的问题川口实等早期胃癌的内镜下治疗方法有激光照射、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等。激光照射治疗始于1979年水岛等,1985年前后普及于各单位,除适应证外,有效率等也有了报道...  相似文献   

14.
通常认为在胃内的强酸环境下,细菌是无法生长的,但1983年,澳大利亚的病理学家Warren和消化科医生Marshall首次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组织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这是一种革兰染色阴性的螺旋状菌。它可以产生尿素酶,分解胃内的尿素产生氨而中和胃酸。因此该细菌可以在胃内定植生长。  相似文献   

15.
曲智 《日本医学介绍》2007,28(10):464-464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定义为“胃食管反流引起躯体症状或与反流相关症状对健康生活产生影响的疾病”。虽然内镜检查没有食管病变,但有自觉症状,并且对生活质量(QOL)产生影响时考虑为GERD。发生频率增加时,有食管黏膜损害的反流性食管炎和内镜下无病变的内镜阴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并存。  相似文献   

16.
与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所生成致病因子相关的继发症,可列举出伴发于肠出血大肠埃希菌[特别是产生Vero毒素(VT)或称志贺毒索(Stx)的0157株]感染的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HUS这一病症(综合征)是一个早已存在的综合征,只是没有被充分认识。事实上,最初报道HUS的是Gasser等1955年所作的报告。但是在而后的漫长期间始终未能揭示其真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螺杆菌(H.pylori)系1983年由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和Warren二人分离培养出的栖生于胃内的革兰阴性杆菌,该菌感染被认作是当今世上发病率最高的感染。关于本菌与胃癌的相关性,1994年WHO国际癌症研究局(IARC)认定,如同吸烟之于肺...  相似文献   

18.
抗溃疡新药──乙氨锌乙氨锌(zincacexamate,ZAC)是一种新型抗消化性溃疡药。化学名为6一乙酞氨基己酸锌,结构式为[CH。CONHCH。(CH。)4COO)。Zn。该药主要用于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与H。受体拈抗剂作用方式不同,本药除具有...  相似文献   

19.
肝炎、肝硬化与一氧化氮自发现一氧化氮(NO)是内皮源性血管弛缓因子以来,已有许多有关研究报道,已知它在体内除能调节循环动态以外,还知其有许多其它方面的作用。NO是借助于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由L-精氨酸所生成的物质。NOS有组织(结构)NOS(CN...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除菌疗法自1983年Warren与Marshal由溃疡病患者胃粘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以来,对消化性溃疡来说感染学说的重要病因因子。嗣后,历经世界各国临床家和研究者的研究发现,本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