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方法回顾对比2011年1月至12月期间实施临床路径患者与2010年1月至12月未实施临床路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危险因素干预及其预后等指标。结果实施临床路径后,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减低,危险因素控制的达标率提高,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实施临床路径可有效规范诊疗措施,可降低住院患者的药费,显著提高患者预后,降低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管理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变异情况。方法 73 例符合CP管理入径标准者,按既定短暂性脑缺血管理流程进行诊疗操作(CP)组。将此前非CP 管理患者作为对照组, 采用SPSS11.5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比两组间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以及其中药品费用所占的百分比、患者出院满意度评分及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等量化指标的差异,并对其中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实施临床路径后,患者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下降、患者满意度提高、药品所占住院费用百分比及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降低,P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 组入径率48%,变异率达42.5%,其中,83.87%的变异为与病人相关;与医院系统相关的变异16.13%;与医务人员相关的变异为0。结论 CP 管理可规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疗措施,降低患者的药费,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加强CP 管理的医患教育是推行CP 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比较神经内科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前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医疗服务满意度,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比较发病后1周和出院后3个月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平均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健康知识和医疗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发病后1周、出院后3个月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1.66%(1/60)、8.33%(5/60),略低于对照组,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对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效果不明显,但能明显提高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和护理满意度,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IA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症状发作持续时间界限应该改为1小时,治疗应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结论:对TIA患者应尽早做诊断检查和开始治疗,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青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青年人TIA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72例45岁以下的青年TIA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液生化检查、心电图、颈动脉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影像学特点、短期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青年TIA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电图异常及颈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均较高,TIA持续时间1小时以内最多.结论 青年TIA与老年患者有相似的危险因素,发作时间超过1小时的青年TIA患者应警惕脑梗死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将6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随时健康教育方式.结果 观察组在健康教育达标率、患者满意度、总住院天数、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明显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宣教内容的掌握程度,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由短暂性脑或视网膜局部供血障碍所致.一般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是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发病率很高,TIA可反复发作缓解,部分病人以后发生脑梗死,被认为是脑梗死的先兆和重要危险因素.TIA应该被看作潜在血管病的一个警告,应作为急诊处理,积极控制TIA,对及时有效预防脑梗死、挽救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8.
我院对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采用降纤酶治疗 ,并与传统疗法进行比较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TIA患者 5 4例 ,男 4 0例 ,女 14例 ,年龄 6 1~ 70岁 ,平均 6 4 .3岁。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 。近期有手术史及活动性出血、血压偏高 (>180 / 12 0mmHg)、并发其他脏器功能障碍及应用抗血小板、抗凝、纤溶制剂及有出血倾向者均不入选。将 4 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2 4例 ,对照组 30例。1.2. 临床特点 观察组 2 4例中 ,颈内动脉系统TIA 14例 ;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原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收集高血压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88例,进行24h动态血压检查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查舒张末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治疗方案采用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依那普利10mg/d,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75mg/d+氯吡格雷75mg/d,肝素100mg静滴,或可用肝素50mg静注,低分子肝素4000IU皮下注射3~5d;疏血通6m1+0.9%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结果:临床分型颈动脉系统40例,椎基动脉系统48例;24h平均收缩压(24hASBP)152.8±12.2mmHg,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81.8±8.0mmHg;舒张末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18±0.20mm;患者治疗后血压显著缓解,血脂和凝血指标均显著改善。随访6个月,总有效率93.2%。结论:高血压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独立危险因素,采用降压、稳定血压,降低血小板的功能,抗血小板聚集,阻止纤维蛋白形成,抗凝,稳定粥样斑块,改变不良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徐卓 《中外医疗》2011,30(32):44-4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TIA诊断标准的92例患者分别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阿司匹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氯吡格雷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影响血压、血糖及肝肾功能的显著不良反应。结论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别运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进行治疗,临床疗效均确切有效,且无显著性差异,但阿司匹林价格低廉,更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后循环系统TIA的TCD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勇  孙燕嫦 《河北医学》2008,14(1):66-67
目的:了解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TIA)的TCD表现。方法:用TCD检测76例TIA患者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系统各分支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脉动指数(PI)等有关血流动力学的数值。结果:76例中有69例(90.79%)TCD异常,主要为椎-基底动脉分支血流动力学异常;1个月TIA发作较频繁(≥3)的患者TCD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发作较少(<3)的患者。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TCD检测结果与临床判断的符合率较高,TCD检查结果可作为评价椎-基底动脉系统分支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SA检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选择TIA患者30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行DSA检查60例中48例(80%)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重度狭窄即狭窄程度≥50%的有30例(50%)。结论:DSA检查在诊断TIA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对指导有效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和侠  赵玉飞 《中华全科医学》2012,(7):1057-1058,1130
目的探讨并分析比较频繁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采用尿激酶降纤治疗与普通常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个临床病例根据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分组,实验组患者进行尿激酶早期降纤治疗,同时加用对照组治疗方案,对照组单纯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血管内膜斑块治疗,对两组在治疗后3,7,14 d的临床治愈率以及在1周、1周~1个月内、1~3个月TIA与脑梗死发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早期给予降纤治疗的频繁发作TIA患者在不同观察时间段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发展为脑梗死几率远小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前者临床疗效显著。结论频繁发作TIA的临床患者早期给予尿激酶降纤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治愈率,同时可以降低其发展为脑梗死几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现代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医学发展使人们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认识有了巨大进展。仅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分类、影像学、神经保护作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诊断、治疗、预后等现代认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贾培飞 《医学综述》2012,18(13):2059-2061
银杏叶提取物是从植物药银杏叶中提取的主要有效成分,近年国内外对它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作了大量研究,发现银杏叶提取物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炎、抗氧化应激、抑制血小板活化与聚集等多种作用,从而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起因、发病机制、危险因素等方面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现就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对阿司匹林抵抗(AR)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TIA服用阿司匹林后诊断存在AR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持续服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停用阿司匹林,改用西洛他唑治疗,均持续服用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测定由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治疗后复发及进展为脑梗死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29±2.48)%、(53.29±6.58)%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洛他唑可降低AR的TIA血小板聚集率,能够抑制疾病呈进展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约2/3的TIA患者会再发TIA或卒中。对TIA发病后的卒中风险进行临床评估,能判断患者的预后,以便尽早对高危患者进行干预。本文就TIA后卒中发生率以及如何预测TIA后的卒中风险做了综述,以期为TIA的预后评价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5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CT结果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的CT检察结果及其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7年来收治的50例TIA病人的有关临床资料。结果:50例TIA病人行头颅CT检查,33例无异常,17例有病灶性改变,表现为腔梗14例,占28%,陈旧腔梗3例,占6%。随访的30例患者中,1月内发生脑梗塞4例,占8%,1年内发生脑便塞10例,占20%。结论:TIA病人行头颅CT检查可发现病灶性改变,但不决定其预后,其预后是否发生完全性卒中,与TIA综合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3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根据以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详细记录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TIA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发作次数至治疗时间以及血压、血糖、血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因素,并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3例中48例发生了脑梗死,其中颈内动脉系统TIA 108例中39例发生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20例中7例发生脑梗死,同时累及两个系统者5例发生2例脑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A发作的持续时间>30 min、发作频率>3次/d、首次发作距治疗时间>24 h或发作>5次开始治疗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 TIA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未及时治疗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TIA患者如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的,在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