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目的 分析全面肺康复治疗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比组.均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另辅以全面肺康复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之比(FEV1/FVC)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面肺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评估测试(CAT)与COPD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稳定期COPD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随着患者CAT评分的增加,患者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6分钟步行试验(6MWT)/m指标明显下降,吸烟和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in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FEV1/FVC、FEV1、CAT评分、6MWT/m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CAT评分与COPD患者预后有一定相关性,可对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情况准确评估。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8):150-153
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1月~2017年3月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的变化情况,观察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和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后试验组患者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改善更加明显(P0.01),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提高更加明显(P0.01),对护理的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个体化护理可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徐迪  闫靓 《黑龙江医学》2021,45(4):367-368
目的:分析综合肺康复治疗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及膈肌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4月—2020年1月间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10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52例,对照组51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采用综合肺康复治疗,对比两组的肺功能[用力肺活量(x±s)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以及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 1/FVC)]、膈肌功能和血气指标[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VC、FEV 1以及FEV 1/FVC均较干预前提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周后,两组的DTF、PaO2高于治疗前,PaCO2低于治疗前,研究组DTF及PaO2比对照组高,PaCO2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肺康复治疗可改善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提高膈肌功能,促进血气指标的改善,临床上可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治疗对其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20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氨茶碱片;观察组患者在口服氨茶碱片基础上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及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功能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量表中日常生活影响、活动能力、症状和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GRQ量表评分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SGRQ量表评分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阻肺稳定期患者采取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治疗效果切实,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及生存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扶正祛痰化瘀法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医院收治的50例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具有扶正祛痰化瘀作用的中药汤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肺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CAT评分、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CAT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祛痰化瘀法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可以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症状和肺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冬令膏方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6例确诊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予吸入剂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冬令膏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肺功能,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结果:基于中医症状积分的疗效观察提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36)。两组治疗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用力肺活量)比较,P0.05,提示两组治疗均有效。治疗后两组FEV1比较,P=0.61,提示两组治疗方案对FEV1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FEV1/FVC与对照组比较,P=0.042,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冬令膏方能较好改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症状,稳定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温阳包干热敷对肺肾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中医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肺肾气虚型COPD缓解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予合理氧疗、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定期宣教;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温阳包干热敷。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4 d后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_1/FVC)、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结果干预14 d后,试验组患者的FVC、FEV_1、FEV_1/FVC均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和COPD评定测试(CAT)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温阳包干热敷能够改善肺肾气虚型COPD患者的肺功能,缓解中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慢肺活量(VC)与用力肺活量(FVC)的差异,探讨两种肺活量指标在评估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气流受限程度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0例稳定期COPD患者和114例健康受试者,行肺功能测定VC、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结果 COPD组VC与FVC的差值(VC-FVC)显著大于对照组[(145.40±157.50)mL比(21.10±61.30)mL,P<0.001],COPD组FVC与VC的比值(FVC/VC)显著低于对照组[(93.61±7.10)%比(99.27±2.24)%,P<0.001]。COPD组VC-FVC与FEV1%pred呈负相关(r=-0.412,P<0.001),FVC/VC与FEV1%pred呈正相关(r=0.517,P<0.001)。FEV1%pred≥50%的COPD患者VC-FVC明显小于FEV1%pred<50%的患者[(78.23±108.26)mL比(189.26±169.21)mL,P=0.003]。结论 VC-FVC和FVC/VC是简便易得的静息肺功能指标,可用作稳定期COPD患者气道阻塞严重程度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顺尔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症状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孟鲁司特钠)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经2周洗脱期后,均予相同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孟鲁司特钠片10m g,每晚口服一次,疗程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和症状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肺功能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肺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较对照组用药前后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孟鲁司特钠对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肺组织血管生成变化与肺纤维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血管生成状态的变化,初步探讨血管生成与肺纤维化形成的关系。方法复制博来霉素诱发肺纤维化大鼠模型,用HE染色结合因子Ⅷ相关抗原(vWf)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模型组和对照组肺组织血管生成状态,采用羟脯氨酸含量测定法评估肺纤维化程度。结果模型组大鼠肺组织血管生成状态自第1d开始即明显活跃,血管计数升高,第7d达高峰,肺组织胶原沉积也相继出现;随着肺纤维化加重,血管生成逐渐减少,至第21d之后低于对照组水平。结论血管生成在肺纤维化早期显著增加,可能是肺纤维化形成中的重要启动环节。  相似文献   

13.
14.
肺气肿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肺气肿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5a来我院;确诊的17例肺气肿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症状、X线胸片、血气分析、肺功能、HRCT结果。结果 肺气肿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多具有较长的吸烟史,临床表现介于上述两种病变之间,其肺功能测定结果不完全符合阻塞型或限制型通气功能障碍,X线及HRCT兼具二者的特点。结论 尽管肺气肿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是确实可以并存,且具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胸部高分辨CT(HRCT)往往能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17.
Primary pulmonary Hodgkins lymphoma is a rare and enigmatic neoplasm commonly seen in females. The aim of this case report is to emphasize that pulmonary lymphoma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a young patient presenting with a lung mass and B symptoms. Extensive clinical details, imaging should be done to rule out the secondary involvement of lung by other lymphomas.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PBPV)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合并先天性肺动脉瓣下狭窄(轻度)和肺动脉瓣上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近10年经临床、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证实为肺动脉瓣狭窄合并瓣下狭窄(轻度)和瓣上狭窄共45例。行瓣膜扩张术前先确定瓣环大小、瓣口面积、跨肺动脉瓣压差。球囊直径选择比瓣环直径大20%~40%,扩张后即刻测肺动脉-右心室的跨瓣压差(△P),观察比较PBPV术后肺动脉瓣的开放、心电图及肺动脉瓣、三尖瓣的返流情况。结果:45例肺动脉瓣狭窄合并肺动脉瓣下狭窄(轻度)或瓣上狭窄患儿中,42例扩张成功,成功率为93.333%。在肺动脉瓣狭窄合并肺动脉瓣下狭窄(轻度)病例组及肺动脉瓣狭窄合并肺动脉瓣上狭窄病例组中,术前、术后跨肺动脉瓣压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动脉瓣狭窄合并瓣下狭窄(轻度)或瓣上狭窄病例组中,对于瓣环发育良好和轻中度肺动脉瓣环发育不良的患儿,术前、术后跨肺动脉瓣压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右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小于3.810 m/s时,PBPV术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合并肺动脉瓣下(轻度)狭窄有效方法。对于肺动脉瓣狭窄合并肺动脉瓣上狭窄的患儿(肺动脉瓣上狭窄内径大于5 mm),PBPV术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在肺动脉瓣狭窄合并瓣下狭窄(轻度)或瓣上狭窄病例组中,对于瓣环发育良好和轻中度肺动脉瓣环发育不良的患儿,PBPV术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20.
大鼠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肺血管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大鼠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肺血管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分流组和对照组,每组40只.分流组大鼠经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穿刺术建立高肺血流动物模型,对照组大鼠除不作穿刺术外,其余手术过程同分流组.两组分别在术后1、3 d及1、4、8周经右心插管法测量肺动脉收缩压(SPAP)、肺动脉平均压(MPAP);取心脏组织,称量右心室与左心室 室间隔重量之比[RV/(LV SP)];取肺组织制作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标本,在光镜下观察肺小动脉中肌型动脉(MA)、部分肌型动脉(PMA)及非肌型动脉(NMA)构成比例及MA的相对中膜厚度(RMT)和相对中膜面积(RMA)的变化,电镜下观察肺小动脉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PAP和MPAP在分流组术后1、3 d及4周时差异无显著性,分流术后1、8周时,SPAP、MPA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分流术后8周,RV/(LV SP)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分流术后1、3 d及1周时MA、PMA、NMA占肺小血管总数的百分比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分流术后4、8周时大鼠MA、PMA占肺小血管总数的百分比明显增高(均P<0.01),而NMA百分比明显降低(均P<0.01);RMT、RMA在分流术后1、3 d及1、4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分流术后8周时明显增高(P<0.05).肺小动脉超微结构在分流术后3 d时仅为内皮细胞肿胀、体积增大;分流术后1周时,除内皮细胞结构改变外平滑肌细胞增大、内弹力层厚薄不均;分流术后4周时平滑肌细胞与内弹力层呈垂直生长,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化;分流术后8周时细胞间见胶原纤维堆积.结论肺血管结构重建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内皮细胞肿胀出现最早,平滑肌结构改变次之,最后出现细胞外基质异常堆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