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美规范中受压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和美国ACI 318M—05规范中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的最小和最大配筋率、正截面轴心受压、偏心受压承载力及其配箍构造的规定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轴心受压构件,美国规范中受压承载力的折减系数小于中国规范;随着受力状态由大偏心受压向小偏心受压过渡,美国规范抗力折减系数的变化与构件的受力破坏特征有关,而中国规范的抗力折减系数基本不体现大、小偏心受压构件受力破坏特征的影响;对于高强混凝土,中国规范在确定混凝土材料强度标准值时引入了脆性系数,而美国规范通过较高的配箍率规定来保证高强混凝土构件的受力破坏特征与普通混凝土一致。  相似文献   

2.
根据美国混凝土协会ACI 318委员会新修订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ACI 318-08和已收集到的有关文献资料,介绍了ACI 318-08规范在确定混凝土配制强度的试验要求、弯矩调幅、强度折减系数、偏心受压构件的二阶效应限值、剪切、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现有结构物强度鉴定的试验荷载取值、抗震设计等方面的主要修订内容,可供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结合我国现行电力行业标准DL/T 5057-2009《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工作的需要,对中、美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 5057-2009《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ACI318-19"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for Structural Concrete")关于偏心受压构件自身挠曲引起的二阶效应(P-δ效应)的设计规定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针对中、美规范关于偏心受压构件自身挠曲引起的二阶效应(P-δ效应)的设计规定应用上不够方便的问题,在借鉴中、美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相关设计规定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稿中应用上较为简便的二阶效应(P-δ效应)设计规定的修订建议,可供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时选用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美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ACI 318关于裂缝控制的有关设计规定的背景材料及其发展历程,并与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的裂缝控制设计方法进行了比较,期望对我国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试验数据分析,对集中荷载作用下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矩形截面梁斜向开裂荷载的实用公式进行探讨,同时分别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和美国《钢筋混凝土房屋建筑规范》(ACI318-08)中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对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有腹筋高强钢筋混凝土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我国规范安全度略低,美国规范比我国规范偏安全,富余度较高。据此提出了集中荷载作用下高强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梁抗剪承载力实用设计公式。  相似文献   

6.
拉-压杆模型在钢筋混凝土深梁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完善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关于钢筋混凝土深梁的承载力设计方法,根据美国ACI318M—05规范D区拉-压杆模型方法,按中国规范的设计表达式,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深梁承载力的拉-压杆模型计算方法。基于所收集到的各国52个受剪破坏和29个受弯破坏的深梁试验数据,分别采用拉-压杆模型方法和中国GB50010-2002规范深梁承载力计算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拉-压杆模型方法的计算结果比中国GB50010-2002规范方法更准确。  相似文献   

7.
基于各国混凝土梁的斜截面抗剪试验结果,对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与美国ACI318M-05规范的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对最大和最小配箍率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美国规范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保证率比中国规范大,且两国规范公式保证率的差距随配箍特征值的增大而增大。通过比较得出,中国规范受剪承裁力计算还存在一止匕不足之处.需要讲一步旁善.  相似文献   

8.
在电力行业标准DL/T 5057-1996《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修订过程中,发现中外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安全度设置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结合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工作的需要,从相当安全系数的角度,对国内外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轴心受压和小偏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安全度设置水平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提出了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轴心受压和小偏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的改进建议,可供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现行DL/T 5057-1996"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轴心受拉、受弯、受剪、受扭、轴心受压、大偏心受压、小偏心受压、板受冲切等8种典型的基本构件为例,从相当安全系数的角度,对DL/T 5057-1996规范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安全度设置水平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当作用效应比值较小时,采用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时较为经济;当作用效应比值较大时,采用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时更为合理,使得所设计的结构构件在安全可靠与经济合理之间,在不同设计条件下都能达到一种较佳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比较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简称GB50010-2002)和GBJ10-8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简称GBJ10-89)受弯梁类构件配筋限值的可靠指标发现:除ρSV.min外,GB50010-2002相对于GBJ10-89的可靠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适筋与超筋界限钢筋为HPB235和HRB400时,部分可靠指标小于目标可靠指标的要求,GB50010-2002修订时应予以提高.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两端嵌固板的简单模型讨论了由混凝土干缩引起的受拉裂缝形成机理以及平均裂缝宽度、间距和数量的计算方法.利用该模型,通过算例比较中国GB50010-2002、美国ACI318-02、澳大利亚AD3600-1988三国规范关于混凝土板温度收缩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要求,并对此提出了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收集了国内外134个集中荷载下高强无腹筋简支梁的抗剪试验数据,将实测承载力与中国国标GB50010-2010和美国的ACI318-08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2国标准对于计算高强无腹筋梁安全度不够。GB50010-2010预测大剪跨比、有效截面高度偏大,纵筋率偏小的高强钢筋混凝土构件,可靠度偏低。  相似文献   

13.
通过1根C40普通混凝土柱与4根C80高强混凝土柱在竖向轴压力和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剪性能试验,深入研究了混凝土强度等级、剪跨比、轴压比和配箍率等因素对柱的破坏形态、滞回性能、位移延性及受剪承载力的影响.分别采用中国规范GB50010—2010、美国规范ACI318—08、加拿大规范CSA—04及桁架-拱模型对钢筋混凝土柱的受剪承载力进行计算,并与试验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小剪跨比钢筋混凝土柱,上述规范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均偏于保守;由于考虑了拱效应,桁架-拱模型较其他规范对钢筋混凝土柱受剪承载力的预测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4.
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挠度的计算,国内外提出了很多计算方法和公式,但这些公式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值得进一步探讨.对5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进行静力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我国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美国AC I318-99规范中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GB 50010-2002规范公式的计算结果与梁未开裂时的试验结果比较吻合,AC I318-99的计算公式对开裂后的计算相对准确,但两种规范对处于开裂荷载附近的计算均不是很理想.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自密实混凝土无腹筋梁的抗剪性能和裂缝开展形态,进行了集中荷载作用下12根无腹筋钢筋混凝土简支梁(8根自密实混凝土和4根普通混凝土)的剪切破坏试验,变量为混凝土强度和剪跨比。探讨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Zsutty拟合公式、美国规范(ACI318-11)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对自密实混凝土无腹筋梁抗剪承载力计算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收集了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的130根自密实混凝土和798根普通混凝土矩形截面无腹筋梁剪切破坏试验数据,将自密实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无腹筋梁抗剪承载力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自密实混凝土梁和普通混凝土梁的裂缝发展、破坏形态大致相同,自密实混凝土梁斜裂缝断面更为光滑;Zsutty拟合式计算结果与本文试验结果最接近;GB 50010—2010计算结果与本文试验结果也比较吻合,但偏于不安全;美国规范ACI 318-11计算公式偏差较大;自密实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略低于普通混凝土梁。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现行规范JGJ92-2004《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推荐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裂缝宽度计算公式为基础,同时参考美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ACI318-08关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裂缝控制的有关设计规定,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裂缝宽度计算的一种简便算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拉力作为构件截面外力,从而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裂缝宽度计算转化为普通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裂缝宽度计算.采用该方法得到的计算值与已收集到的84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裂缝宽度的试验值吻合较好,验证了所建议公式的合理性,可供我国相关规范今后修订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