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①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对机体营养学指标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②方法回顾分析141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③结果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较普通输液及肠外营养更能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及胃肠道免疫屏障作用,对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④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较好改善机体营养和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外混合营养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将167例老年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外混合营养组(85例)和全肠内营养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基本营养状态、免疫学指标变化程度及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营养支持1周后,肠内外混合营养组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免疫指标(IgG、IgA、IgM)均较全肠内营养组显著改善(P<0.05);肠内外混合营养组腹部并发症、术后睡眠障碍及电解质紊乱等发生率也低于全肠内营养组(P<0.05).结论 肠内外混合营养是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更为理想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方法。方法:对我院2004年5月~2008年7月收治的278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无一例死亡,无严重的并发症,无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结论: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既能改善营养状态,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又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杜梅 《中外医疗》2010,29(14):71-71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水平对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食管癌患者68例,分为肠内营养组与静脉营养组。结果肠内营养组的淋巴细胞计数和白蛋白显著升高,静脉营养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肠内营养对机体免疫力的增加作用明显,可以有效预防患者术后的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首选手术治疗,术后由于手术创伤、禁食、肿瘤长期消耗,使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延迟,营养状况下降。临床和试验研究表明,食管癌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对降低感染率,保护机体免疫功能,加速机体康复和切口的愈合具有重要作用。现将2007年12月-2008年10月我院36例食管癌术后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患者的实施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10年12月在黄山市人民医院行食管癌切除、经食管床胃食管吻合术的食管癌患者120例,其中65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55例行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理化指标。结果术后肠内营养组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反而肺部感染、静脉炎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较静脉营养组低(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优于静脉营养组,肠内营养组患者较对照组术后白蛋白水平高,低钾血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食管癌患者22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传统的完全胃肠外营养组,每组11例.肠内营养组为术中给患者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24~48h经十二指肠营养管道滴注生理盐水后改(能全力)营养液,5~7d后过渡到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为传统治疗方法,术后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给肠内营养.观察两种方法患者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生化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肠外营养组提前,缩短了住院日,未增加食管癌相关并发症.结论 食道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中药辅助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老年舒管癌病人术后早期中药辅助肠内营养组的资料。结果中药辅助肠内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术后第8天比对照组的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高;中药辅助组和肠内营养组IgA、CD4+和CD4+/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所有病人均无吻合口瘘、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中药辅助进行肠内营养,可以显著降低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的促进和恢复胃肠功能,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9.
王素红 《中外医疗》2013,(23):172+174-172,174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应用不同途径营养支持护理效果。方法对2010年3月—2013年1月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69例分为35例肠内营养组、34例肠外营养组,与术前、术后7d进行体重、血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统计并比较。结果 35例肠内营养组、34例肠外营养组均顺利度过围术期,对两组病例体重、血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统计并比较,以观察护理效果,肠内营养组术前、术后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组术前、术后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组对机体营养摄入未造成明显影响,而肠外营养组存在营养素摄入不足使得体重、血清蛋白、血红蛋白显著下降,在食管癌术后应用肠内营养可以改善患者营养不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自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33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结果:本组33例行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患者营养状况较应用前明显示改善,肝肾功能及血糖无明显示变化。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肠功能的恢复,改善病人营养状况,增进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病人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1.
施宪孟  樊海英  杜若水 《中外医疗》2010,29(16):78-78,80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肠内营养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对20例食管癌术后并发症患者进行空肠造瘘管或鼻饲管肠内营养治疗,护理,病情观察。结果 20例食管癌术后并发症患者进行空肠造瘘管或鼻饲管肠内营养治疗改善了全身情况,改善了生活质量和存活率。讨论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并可有效保护肠黏膜的屏障功能,促进肠蠕动,有利于机体康复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减少住院天数,减轻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方法。方法 210例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临床观察生命体征,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各种不良反应,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病人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无明显肝肾功能改变。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既能改善营养状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又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食管癌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实用价值。方法对124例食管癌患者依据术后营养支持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64例,食管癌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组:60例,食管癌术后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生化指标。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内营养组明显低于静脉营养组(P<0.05),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肠内营养组较静脉营养组短(P<0.01),血浆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肠内营养组高于静脉营养组(P<0.01)。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蔡秋霞 《中原医刊》2011,(5):123-123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对236例食管癌、贵门癌患者于手术时置入空肠营养管,术后早期注入营养液,观察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有效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均较好地耐受空肠营养管的留置,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12例(5.1%),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掌握护理要点,积极防治并发症,充分发挥肠内营养的作用,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效果、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55例老年食管癌、贲门癌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130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125例),分别监测手术前后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观察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肺部感染、术野感染、心律失常、心衰发生情况并作对照分析。结果:EN组在营养支持治疗后与PN组比较,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缩短,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明显升高(P〈0.01),并发肺部感染、术野感染、心律失常、心衰等明显减少(P〈0.01)。结论:老年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提高免疫能力,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少感染,积极预防心肺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肠内营养制剂瑞能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调理作用和机体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10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中心静脉营养(PN)组?术前1天?术后1天?7天分别检测相关的营养和免疫参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术后EN组血清总蛋白?前蛋白?转铁蛋白?IgG?IgA水平以及CD3?CD4?CD4/CD8与PN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1),术后EN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肠内免疫营养瑞能可在食管癌术后早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明显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在贲门癌、食管癌患者术后的实施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对132例贲门癌、食管癌患者在术中经鼻留置营养管,术后经鼻肠管给予EN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未进行肠内营养。结果所有贲门癌、食管癌患者术中均顺利留置鼻十二指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的患者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术后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术后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也明显缩短。结论贲门癌、食管癌患者术后应用EN,能保护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感染能力,改善营养,减少费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增强康复信心,是患者术后简便、安全、有效的营养补给法。  相似文献   

18.
目前,外科病人营养支持的模式已由肠外营养演变成肠内营养为主。而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其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食管癌患者由于术前多有营养不良、术中创伤较大、术后禁食时间长,所以提供营养支持是食管癌患者术后治疗的重要措施。而肠内营养支持以其符合生理状态,应用方便安全,费用低廉等优点,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采用经鼻空肠置管行空肠内营养80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含谷氨酰胺的早期组件肠内营养对患者机体恢复的影响。方法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104例分为营养组和对照组各52例,营养组于术中将肠内营养管置入十二指肠或空肠内,术后24h予以组件肠内营养,主要给予添加谷氨酰胺,维持7d~10d,患者能较正常地口服营养液或进食半流饮食后停止;对照组于术后进行静脉营养治疗,肠蠕动完全恢复,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7 d测量患者体重、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总数,观察术后有无低蛋白血症、吻合口瘘、肺部感染、腹胀、腹痛等并发症。结果营养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体重维持、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含谷氨酰胺的早期组件肠内营养有利于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的尽早恢复、患者体重的维持和蛋白代谢平衡,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观察,探讨其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为肠内营养的护理提供指导。方法对56例食管癌术后患者,从术后6小时开始由手术中留置的十二指肠管内注入适量的全流质营养液。手术后14天测定患者的血浆白蛋白(ALB)、肱三头肌皮褶厚度(FSF)、外周血淋巴细胞、转铁蛋白等指标,并与术前比较。结果56例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护理满意,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转铁蛋白等有明显改善。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方法简单、安全、无副作用,且费用低,能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增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