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刚  刘玉浩 《科技资讯》2011,(3):138-138
黄河泥沙化害为利,事关黄河治理开发全局。黄河泥沙应该首先视为一种资源,而资源是可以利用的,如果利用得好,不但可以减少危害性,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只有从这个意义上考虑和分析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黄河泥沙的方法。本文试从资源的角度来探讨黄河泥沙化害为利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韩保平  娄小英 《科技信息》2011,(31):I0348-I0348
黄河问题在于泥沙,泥沙问题在于水少沙多,黄河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河槽过洪能力逐渐下降,从而造成黄河洪水危害严重,形成历史上三年两决口,多次大改道。为此,必须认真研究引黄泥沙问题,找出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的有效途径,使引黄沉沙变废为宝,造福与民。总结以下几点:第一转化为建筑材料,开发利用洪水泥沙;第二利用黄河泥沙资源改良土地和提供工程用土;第三积淤固堤,提高黄河大堤防洪水能力,利用黄河泥沙变废为宝提高黄河滩区群众及黄河职工的经济收入,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发展黄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高加生  刘岱  程宪堂  颜明  肖凌文 《科技信息》2011,(31):I0344-I0344
黄河是多泥沙二级悬河,大量的泥沙是黄河治理的心腹大患,也是黄河区别于其他河流的重要方面,过去就有治黄难,难就难在处理泥沙上。当前,随着治河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河滩地泥沙资源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黄河下游放淤固堤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诸多技术难题不断得到解决,远距离输沙放淤技术已相当成熟。在利用这些技术进行黄河堤防加固的同时,新的泥沙利用项目不断出现并拓展,为黄河下游泥沙处理和应用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于此同时,黄河防汛保安全和沿黄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远距离输沙技术和泥沙处理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需求,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即将成为黄河放淤固堤技术的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赵洪林  王锦峰  谷和长 《科技信息》2009,(29):I0719-I0719,I0774
黄河下游河道由于不断淤积,加固两岸大堤取土等多种因素,在近堤处形成很多低洼地。有些低洼地经常积水,杂草丛生,无法耕种,形成了近堤低洼荒地;分析了低洼对黄河防洪的不利影响;结合多年放淤固堤施工经验,探讨了利用黄河泥沙资源采用自流和机械施工淤填近堤低洼荒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黄河泥沙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是我国含沙量大的河流,过去经常决口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黄河携带的泥沙是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对黄河泥沙如何利用,要从害中看到其利,应充分治理与合理利用,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黄河泥沙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是我国含沙量大的河流,过去经常决口泛滥,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黄河携带的泥沙是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对黄河泥沙如何利用,要从害中看到其利,应充分治理与合理利用,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介绍了引黄工程现状、引黄沉淀泥沙在灌区平面上的分布及对环境的影响,总结了菏泽市在处理和利用引黄沉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分析了引黄灌溉面临的主要泥沙问题,提出了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于文涛  高坤  高昕 《科技信息》2008,(32):372-372
本文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简要介绍了引黄工程现状、引黄泥沙在灌区平面上的分布及对环境的影响,简要介绍了菏泽市在处理和利用引黄泥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分析了引黄灌溉面临的主要泥沙问题,提出了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0.
对黄河泥沙与水质关系的研究——回顾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河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泥沙河流,泥沙与水相互作用对黄河水质产生显著影响。根据以往研究工作,对黄河泥沙与水质的关系问题作全面的总结评述和展望,着重于4个问题:(1)黄河泥沙对污染物行为的影响;(2)黄河泥沙中的天然有机质与黄河耗氧有机物水质参数的关系和对污染评价的影响;(3)黄河泥沙中的本底量重金属与黄河重金属水质参数的关系和对污染评价的影响;(4)黄河泥沙中的碳酸盐对水质和对水质监测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旋流分离技术在黄河泥沙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针对农业滴灌中黄河泥沙分离问题,介绍了黄河泥沙的基本特征和应用旋流分离技术分离黄河泥沙的原理,分析了分离实验中影响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实验分析表明旋流分离器结构参数、操作条件和泥沙浓度对分离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产流产沙特性及治理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径流实验站的实测资料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沟道小流域的降雨径流特性 :该地区均为短历时的超渗产流 ,次产流降雨历时小于 70 m in,相应的径流量小于5 0 m m。根据极限含沙量的概念 ,在小流域内减少汛期径流就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通过坡改梯和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 ,可以有效地拦蓄汛期径流 ,从而显著减少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进入黄河干流的泥沙 ,减缓来沙量大于水流挟沙力的矛盾 ,使危害黄河的灾害泥沙保留在坡面上和小沟道内而成为资源泥沙  相似文献   

13.
张爱 《甘肃科技》2006,22(3):32-34
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黄河一直水患不断,加之中上游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下游大量泥沙淤积,每年输入黄河泥沙达16亿吨,其中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道中,使黄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洪灾威胁一直是两岸人民的心腹之患。2003年国家决定投资830.6亿元全面启动淤地坝工程建设,但对利用路桥和在大支流上筑坝均未立项,深感不足。如果全国都利用路桥改修淤地坝,将很快减少江河泥沙和泥石流之害,淤出很多土地,且节省投资以数百亿计。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黄河入海口拉深河床,从而形成上游拦,下游冲,使黄河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及危害,提出了治理黄河泥沙的新举措——小北干流放淤,分析了小北干流放淤的客观性和必要性,指出了小北干流放淤对黄河治理的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清华大学水利系师生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协作,进行了一系列治理黄河的科学研究工作。1969年参加了黄河三门峡工程改建的科研、设计工作,并提出了改建方案与运用方案(包括防洪、发电、春灌蓄水,防凌运用等),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肯定。1979年,在十多年来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黄河中下游治理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集中治理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区的意见,尤其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和肯定。 黄河的关键问题是泥沙问题。泥沙淤积造成的危害主要在下游,而根源则在于中游。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来量,是治黄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河南黄河放淤固堤工程效益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广运 《科技信息》2009,(13):324-324
黄河以泥沙之最著称于世,下游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放淤固堤就是利用黄河多泥沙及“悬河”的特点,将浑水或人工拌制的泥浆引至沿堤洼地或围堤内,降低流速,沉沙落淤,加固堤防。几十年来,放淤固堤作为处理黄河泥沙、巩固下游堤防的一种基本手段,既消除堤防险点隐患,又在背河侧起到压渗作用,同时又加宽了堤防断面,大大提高了提防的防洪能力,淤区顶部种植花木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对加固黄河堤防,确保下游防洪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所谓“治黄”,系指黄河下游的治理;“防洪”系指防御黄河洪水的危害。本文的主旨,在于综述古今中外治黄学说,借以提高对黄河的认识:说明单纯的防洪不是治理黄河之道,妥善处理与利用黄河泥沙水流的特性才能根治和利用黄河,同时也就免除了洪水的威胁。二、治黄的历史 1.大禹治河我国人民与黄河作斗争,已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公元前2286年,大禹担负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中游龙潼河段一维悬移质泥沙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适用于黄河中游龙潼河段的一维悬移质泥沙数学模型。利用十年实测水沙资料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实测冲淤量与计算值基本相符。本模型可用于预测不同减水减沙情况下的泥沙冲淤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依据黄河流域水沙变化特点,建立能够长时间反映河网上冲淤和水流携沙能力反馈调节规律的泥沙输移网络动力学模型.通过合理设值将黄河枯水期模型与丰水期模型进行连接,得到能够体现枯水、丰水周期更替的全周期模型.计算结果与河网上实测数据的比对,检验了模型的合理性,利用该模型可进一步研究黄河泥沙输移特点.  相似文献   

20.
张玉琴  秦素娟  张书龙 《科技信息》2009,(33):I0300-I0300
近年来,黄河泥沙除害兴利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此,主管部门要及时转变观念,强化对黄河泥沙资源化的认识,认真履行水行政管理职能,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搞好河道违规采沙预防,及早扼制无序采沙的苗头,把黄河泥沙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以维护河务部门的合法权益,确保黄河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