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贯中  白玲  庄浩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0):1296-129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22例均经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2例,潜在恶性9例,恶性11例。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率CD34阳性15例(71.4%),CD117阳性13例(61.9%),SMA阳性9例(42.9%),S-100阳性3例(14.3%)。结论GIST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非常困难,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完整切除肿瘤为治疗GIST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李冠雄  许延发  张磊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2):1655-165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4年收治的4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男29例,女17例,年龄23~84岁,平均55.8岁,免疫组化表型CD117均阳性。全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结论:GIST的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免疫组化可确诊,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结果 本组大部病例肿瘤部位以胃肠为主,均行手术治疗.GIST主要发生在胃11例(11/23,47.8%)和小肠9例(9/23,39.1%),其他部位少见.免疫组化CDll7阳性表达率为95.7%,CD34...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 对2001年12月 2008年4月收治的4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腹痛及腹部不适23例,消化道出血18例,出血伴腹痛13例.贫血2例,病程2天~6年.诊断治疗方式:剖腹手术20例,剖腹探查13例,ECT7例,腹腔镜探查3例.手术...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及腹部不适15例,消化道出血12例,腹部包块6例.病变部位为胃部24例,小肠9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100%,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率为93.9%,CD34阳性率为69.7%.结论 CD117和CD34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GIST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江小云  汪永寿  孟红 《四川医学》2006,27(9):937-93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05年8月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例GIST患者,其中恶性3例,交界性2例,良性7例。肿瘤发生的部位:胃6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2例,直肠1例,大网膜1例。1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因有腹膜转移,行姑息手术,其余11例均行手术切除。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8例GIST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因广泛转移行活检术,余26例均切除。病理诊断良性3例(10.71%),潜在恶性10例(35.71%),恶性15例(53.57%)。随访时间4~96个月,2例出现局部复发再诊手术,6例死亡(均为恶性GIST)。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于病理结果。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可服用甲磺酸伊马替民(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GIST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GIST位于胃25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19例,结肠4例,直肠3例。超声内镜确诊率68.8%(11/16);双源CT检查7例,阳性率71.4%(5/7)。CD117阳性率88.7%(47/53),CD34阳性率66.0%(35/53)。病理诊断良性间质瘤16例,交界性9例,恶性28例。本组均行肿瘤局部切除或局部消化道部分切除。53例随访6~72个月,16例良性间质瘤患者全部存活,28例恶性及9例交界性间质瘤患者中2例于术后10个月复发,4例术后18个月发生转移,10例术后36个月死亡。结论超声内镜结合双源CT是临床诊断GIST的主要方法,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对恶性或潜在恶性的胃肠间质瘤患者需行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部位:胃16例(76%),小肠2例(9%),结直肠3例(14%).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2%)和腹部肿块(47%).21例均行手术切除.全组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6~45个月,随访率为100%.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存活3年以上者10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好发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讨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我科2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其诊断、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结果 本研究组无手术死亡和并发症患者;术后生存期超过2年的18例,占研究组78.3%.结论 有上腹部隐痛不适,消化道出m的患者警惕胃肠间质瘤可能,CT对该病诊断帮助很大,免疫组化对其诊断较为重要.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完整切除肿瘤是该病治疗的最佳手段.分子靶向治疗可延长晚期GIST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8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94例GIST患者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GIST发生部位:胃54例(57.4%),小肠22例(23.4%),结肠11例(11.7%),直肠6例(6.4%),肛管1例(1.1%).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6.3%)和腹部肿块(32.1%), 94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1年、 3年、 5年存活率为83.4%、 53.2%、 38.8%,良性及交界性患者均无复发;23例恶性患者中9例复发,其中5例死亡.结论: GIST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GIST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特点、诊断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17、CD34、SMA和S100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表达。结果:30例均行手术切除,肿瘤直径1.0~18cm,CD117和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87%(26例)和63%(19例),S-100基本没有阳性表达。SMA仅1例肿瘤细胞出现灶状阳性。结论:根据肿瘤大小、细胞形态、核分裂像,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及遗传性特征,对于正确诊断GIST,防止误诊及正确的治疗及其关键。  相似文献   

13.
朱少问  武健  黄鹤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4):300-302,3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2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GIST18例,交界性6例,恶性4例。在26例获随访0.5~5年的当中,有2例术后复发。其余病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确诊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药物分子靶向治疗也具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3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GIST20例,交界性10例,恶性6例。在30例获随访2~3年的当中,有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1例术后28个月复发再行手术治疗,其余病例均存活。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困难,确诊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分子靶向治疗也具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45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分析。结果 45例患者中位年龄60.5岁。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出血、腹部肿块和腹痛是最常见的表现,45例均行手术切除,随访3-60个月,死亡2例,死于腹腔广泛转移。结论 GIST的诊断包括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杨林 《海南医学》2012,23(5):119-12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n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电子胃镜、医学影像学、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应用,电子内镜、CT、MRI以及病理学检查已成为诊断GIST的主要方法,手术与分子靶向药物仍然是目前GIST治疗的最重要的两种治疗手段。本文就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明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1):1510-15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术前诊断、治疗方法及手术疗效等。结果:37例手术患者无1例死亡,术后恢复良好,除3例出现短暂术后肠麻痹外,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37例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3~37个月,平均18.2个月,随访2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8例GIST患者资料,分析患者胃肠道间质瘤发病部位、临床表现、肿瘤性质和直径、不同类型间质瘤CD24与CD117表达、手术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GIST发生部位最多的为胃部,占47.92%,48例GIST患者发病率最高的为良性,其次为恶性,交界性(P<0.05);恶性肿瘤直径明显大于良性和交界性(P<0.05);48例GIST患者CD24阳性率为29.17%;CD117阳性率89.58%;大体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位置在浆膜下9例(18.75%)、黏膜下3例(6.25%)、肌层间36例(75.00%);镜下检查结果显示上皮样细胞型间质瘤患者9例(18.75%)、梭形细胞型间质瘤31例(64.58%)、混合型间质瘤8例(16.67%);所有患者均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决定手术方法,12个月~4 a随访,其中有2例患者死亡,均为恶性肿瘤,另有7例患者复发,再次给予手术治疗,随访至今仍存活。结论 GIST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及诊断手段,因此,临床诊断中应当采用综合诊断的方式,避免误诊、漏诊,同时一旦发现,需及时给予手术治疗,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0~2005年收治的CIST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本组20例GIST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结论 GIST术前诊断困难,手术切除是治疗GIST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2年8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GIST的患者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GIST的发生部位:胃31例,十二指肠1例、回肠1例,直肠2例。除4例为体检时发现,31例临床表现为:腹部疼痛、便血、呕血、排便困难。除2例放弃治疗,33例均手术切除。结论 GIST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等非特异症状,诊断主要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