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分析口腔黏膜白斑病临床治疗和预防的方法,以此总结治疗口腔黏膜白斑病的经验。方法选取2005年9月~2011年6月间到我院就诊的80例口腔黏膜白斑病患者,对80例患者采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并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采用随机的方法将80例口腔黏膜白斑病患者分为人数相等的4组,分别为CO2激光治疗组、预防治疗组、西药治疗组、中成药治疗组。结果经过治疗,CO2激光治疗组有效率高达95%;西药治疗组和中成药治疗组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率分别为85%和90%;而预防治疗组的有效率最低为80%。结论戒烟、少饮酒、避免进食辛辣食物保持口腔清洁可有效降低口腔黏膜白斑病的发病率,尽早发现并根据病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令患者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白斑癌变的发生机制。方法参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口腔黏膜白斑癌变机制的研究涉及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白斑的发生发展与念珠菌、人类乳头状病毒DNA等有密切关系,其深层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本市52周岁以上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口腔黏膜白斑发病情况及患者吸烟情况,寻找白斑与吸烟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病史询问及口腔检查方式。结果:2120例受检者中自斑发生率〉25.8%;吸烟者比率〉80%。结论: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白斑发生率之比为2.8:1,戒烟是预防口腔黏膜白斑最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薛志新  汤寅  巢云鹏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8):2763-2764
目的:探讨压片组织细胞学在消化道黏膜病变快速诊断中的病理形态特征。方法:对320例不同部位消化道黏脱病变组织进行压片。HE染色,光镜观察,并与石蜡切片进行对照。结果 20例中Ⅰ级119例,Ⅱ级34例,Ⅲ级167例,压片与切片一致者306例,正确率95.6%,不一致者14例,误诊率4.4%。结论:压片组织细胞学简便、快速,不需特殊设备,准确性高,既能看到瘤细胞的形态特点,又能看到组织学结构,在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快速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黏膜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7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7例患者共计189处病灶,181处病灶予以完整切除,转外科手术5例;活动性出血21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无穿孔发生。结论 EMR是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安全、有效、实用的内镜诊疗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年女性膀胱黏膜白斑术后护理要点,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中年女性膀胱黏膜白斑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过程,总结术后护理要点。结果:2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对护理、治疗均满意。结论: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促进恢复。尿管护理是术后护理重点,妥善的固定和保持其良好通常性可以减少膀胱痉挛、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内镜结合超声内镜进行临床诊断,确诊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结果内镜超声诊断符合率为100%,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有效率为96.8%,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胃镜可判断肿瘤起源层次,内镜下治疗对机体损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邓刚  陶晓峰  石鹏  许勇 《河北医药》2011,33(11):1660-1661
目的探讨经尿道KTP绿激光治疗膀胱黏膜白斑的疗效。方法将48例膀胱黏膜白斑患者采用单盲随机的方式分成两组,分别运用KTP绿激光和电切术两种方法治疗,并对治愈率、复发率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KTP绿激光一次性治愈率87.5%,电切一次性治愈率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TP绿激光及电切复发率分别为4.2%和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道KTP绿激光治疗黏膜白斑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疗效.方法 60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依据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超声检查及切除治疗,研究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半年后临床疗效及治疗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7% 明显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消化道SMT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情况,15例消化道SMT患者,用二代IT刀及钩型刀剥离、切除病变,并及时止血。结果 15例消化道SMT患者,其中1例因病灶较大且位于胃底,转外科手术,余14例患者一次性顺利完全切除,无穿孔及大出血,随访1年15例患者复查胃、肠镜显示创面已愈合,未见复发。结论内镜ESD治疗消化道SMT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总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护理配合方法,以提高ESD术的成功率及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我院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对63例SMT患者行ESD术,术前对患者行心理护理,备齐术中器械,术中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护理操作,术后做好健康教育预防并发症的发生。63例患者中48例(76.19%)成功剥离,15例改用腹腔镜完整切除病灶。术中穿孔19 例(30.15%),10例经胃镜下金属夹成功封闭创面,9例改腹腔镜修补穿孔创面,术中出血配合使用热活检钳、电凝、金属夹治疗。51例术后随访观察1~3年,均未复发。ESD技术的发展使消化道SMT能通过内镜进行完整地切除,护理人员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密切配合,熟练操作器械并正确使用是保证ESD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临床资料。方法:对95例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息肉切除治疗,标本送病理检查,观察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和内镜随访。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性完成切除,1例术后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后好转,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月至2年未见息肉复发。结论:EMR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时可提供较为完整的病理标本。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种安全、可靠、彻底的消化道息肉切除方法。方法常规胃肠镜操作,找到息肉后在底部或亚蒂根部对称注射2~4 ml生理盐水,使病灶隆起,退针后插入圈套器,套入息肉,收紧、电切。结果30例患者,28例均一次切除息肉,2例分次切除。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息肉安全、可靠,可达到根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内窥镜的普及和高频电切术的应用,为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治开辟了新的途径。现将近5年来21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窥镜下诊疗资料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均为门诊内窥镜检查发现黏膜下肿瘤患者。男11例,女10例;年龄25~71岁。临床有腹痛、腹胀、进食不畅、腹泻、大便带血等症状。肿瘤位于食管7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消化道病变患者112例,其中食管病变27例、结肠病变32例、胃部病变53例,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结肠病变患者2例和胃部病变患者5例中转开腹手术,其余患者经内镜治疗成功,内镜治疗成功率为93.8%。消化道病变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2.4±16.7)min。消化道病变患者的病变直径为(2.9±0.8)cm。消化道病变患者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有效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ESD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自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60例均为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患者,据其临床表现及经超声胃镜检查结果确诊为SMT,并对这些行ESD治疗的SMT病例进行3个月、6个月、24个月的回顾性分析。结果除8例因种种原因而无法随访,其他术后成功随访的52例患者中(随访率为86.67%)有49例随访患者半年内切面愈合率81.67%,两年内切面愈合率达100%,另外3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有癌细胞的存在,而采取其他手术方式治疗(胃大切)。结论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项简单有效、方便快速、费用低、损伤小、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Survivin在人口腔黏膜白斑和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红霞 《医药论坛杂志》2004,25(17):11-13,16
目的 探讨Survivin在口腔黏膜白斑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以及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口腔正常黏膜 (10例 ) ,口腔黏膜白斑 (34例 )和鳞状细胞癌(2 7例 )中Survivin的表达。结果 正常黏膜组中未见Survivin表达 ;异常增生性白斑组和鳞状细胞癌组中发现Survivin的表达 ,但表达强度不同。三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在异常增生性白斑组 ,随异常增生程度的增加 ,Survivin的表达逐渐增强 (P <0 .0 5 )。鳞状细胞癌中Survivin表达随细胞分化程度降低而表达增强 (P <0 .0 5 )。结论 Survivin的表达与细胞的增殖的分化有关 ,Survivin的表达水平增高是口腔黏膜白斑恶变发生发展中的早期事件 ,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将其作为预测口腔黏膜白斑恶变潜能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药科学》2017,(23):176-178
目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80例,按照双盲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参照组实施EMR(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研究组实施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病灶直径、病灶切除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手术时间和病灶直径对比中,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参照组,病灶直径明显大于参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切除效果对比中,研究组患者在横向切源阴性、纵向切源阴性和整块切除等病灶切除效果中均优于参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中,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参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统计学对比分析差异有意义(χ~2=5.1647,P=0.0230<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EUS)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价值,为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内镜中心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117例,并对其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诊断的准确性及合格率以术后病理诊断为标准。结果病变部位:食管13例,胃86例,十二指肠部4例,结肠14例;EUS检查发现息肉41例,间质瘤19例,脂肪瘤6例,平滑肌瘤35例,囊肿5例,异位胰腺11例;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22例,黏膜下层35例,固有肌层60例。结论EUS可对SMT的类型和起源做出较为标准的诊断,有助于选择合适的镜下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