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老年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 EVT)后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2...  相似文献   

2.
3.
4.
5.
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 AIS-LVO)是指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等大血管闭塞导致的缺血性卒中,具有梗死灶大、转归相对较差以及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特点。因此,早期血管再通并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改善AIS-LVO患者转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血管闭塞(large-vessel occlusion, LVO)患者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ET)术后24 h血压变异性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early neurological improvement, EN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  相似文献   

7.
静脉溶栓是一项被证明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溶栓后发生的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sICH)会影响患者的恢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确定溶栓后sICH的危险因素有助于筛选适合的溶栓患者.溶栓后sICH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男性性别、肥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高、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血糖、心房颤动、溶栓时间延迟、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脑白质疏松等.不过,其中一些危险因素仍然存在相互矛盾的报道,需要进一步大样本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8.
尽管血管内治疗提高了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再通率,但仍有约半数患者90 d时功能转归不良,称为"无效再通"。文章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无效再通的预测因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期对今后的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卒中机械取栓后脑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TICI)再通分级TICI 2b与TICI 3患者的转归差异.方法 回顾性纳入机械血栓切除术后"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卒中患者,并分为TICI 2b(几乎完全再通)组和TICI 3(完全再通)组.转归良好定义为发病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结果 共纳入83例患者.TICI 2b级38例(45.8%),TICI 3级45例(54.2%);49例(59.0%)转归良好,34例(40.9%)转归不良.TICI 3组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TICI 2b组(68.9%对47.4%;χ2=3.946,P=0.047).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基线收缩压、三酰甘油、静脉溶栓、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后,TICI 3级是发病后3个月时转归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 OR)3.75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98~12.871;P=0.035],而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 0.820,95% CI 0.715~0.941;P=0.005)和空腹血糖较高(OR 0.610,95% CI 0.410~0.906;P=0.014)是发病后3个月时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机械血栓切除术后"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存在差异,TICI 3的患者显著优于TICI 2b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转归,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治疗手段和研究热点,但影响其疗效的因素众多。文章就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前循环卒中患者血管内血栓切除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Clinical Trials 数据库和相关补充资料,纳入在前循环卒中患者中比较静脉溶栓治疗与血管内血栓切除术治疗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进行偏倚风险评价,提取研究基本特征和90 d时转归良好(定义为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0~2分)、死亡以及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等数据,应用 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其中血管内治疗组共1557例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组共1359例患者。纳入研究的质量整体较高,产生偏倚的风险较低。血管内治疗组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静脉溶栓对照组[优势比(odds ratio, OR)2.1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34~3.46;P <0.01],90 d死亡风险与静脉溶栓治疗组无显性差异(OR 0.86,95% CI 0.69~1.06;P =0.16),但 sICH 风险增高存在临界性统计学意义(OR 1.35,95% CI 1.00~1.84;P =0.05)。结论前循环卒中患者行血管内血栓切除术治疗的有效性显著优于静脉溶栓治疗,但在安全性方面仍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治疗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麻醉策略包括局部麻醉、清醒镇静和全身麻醉,但最佳麻醉策略仍然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和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和其他临床资料,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发病90d时临床转归,转归良好定义为mRS评分0~2分.根据HT情况将患者分为HT组和非HT组,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和转归不良组.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HT和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48例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男性25例(52.1%),平均年龄(64.77 ±9.14)岁,平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7.70 ±3.77)分.22例(45.8%)发生HT,其中9例为有症状HT;24例(50.0%)转归良好.HT组男性比例显著低于非HT组(30.4%对72.0%;x2=8.293,P=0.004),而糖尿病(65.2%对36.0%;x2=4.090,P=0.043)和心房颤动(78.3%对44.0%;x2=5.880,P=0.015)的患者比例以及基线空腹血糖水平[(8.514±4.400) mmol/L对(6.354±1.472) mmol/L;t =2.319,P=0.025]则显著高于非HT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优势比(odds ratio,OR)6.13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617~23.291;P=0.042]是机械取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转归良好组基线NIHSS评分[(16.050±4.865)分对(19.210±4.423)分;=2.354,P =0.023]以及糖尿病(29.2%对70.8%;x2=8.333,P=0.004)、前循环卒中(62.5%对87.5%;x2 =4.000,P =0.046)、大脑中动脉闭塞(29.2%对75.0%;x2=10.101,P=0.002)和脑实质血肿(4.1%对33.3%;P=0.011)患者比例显著低于转归不良组,而心房颤动(75.0%对45.8%;x2=4.269,P=0.039)和椎基底动脉闭塞(37.5%对12.5%;x2=10.113,P=0.006)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转归不良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5.898,95% CI 1.699~20.479;P=0.005)、基线NIHSS评分(OR1.167,95% CI 1.011 ~1.347;P=0.035)和脑实质血肿(OR 1.295,95% CI 1.099 ~ 1.875;P =0.028)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房颤动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HT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糖尿病、基线NIHSS评分较高和并发脑实质血肿是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开展机械取栓治疗前应充分评估其HT和转归不良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regional leptomeningeal collateral, rLMC)评分对晚时间窗前循环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在发病后6~24 h内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相似文献   

18.
19.
20.
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一线治疗方法,其术后CT平扫常见脑实质高密度灶,目前多认为由血脑屏障破坏后的通透性增加引起。高密度灶的出现不仅提示出血性转化风险较高,也预示发生梗死的可能。鉴别高密度灶对临床决策和干预非常重要,双能CT或MRI对此可能具有优势。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明确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