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住宅的生活便利度指数指住宅居民在一定范围内可利用的设施种类与数量,是城市宜居度的重要指标.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数据是一组包含物理实体属性的地理坐标点,具有数据种类详尽、粒度精细、范围广和时效性强的优点.基于高德POI数据,对北京市城区住宅的生活便利度指数进行研究,提出面向地铁出行的各向异性距离度量方法,根据构建的生活便利度指数指标体系将住宅分为优质、良好、中等和待改进4个等级.各等级住宅在城区中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考虑地铁出行后,对住宅的生活便利度指数度量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吴成凤  蔡莉  李劲  梁宇 《计算机科学》2021,48(7):155-16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居民出行频繁模式挖掘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然而,现有的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对频繁模式发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描述,以及对挖掘结果分析不全面等.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居民出行频繁模式挖掘方法(Mining Method of Residents'Frequent Travel Patterns,MMoRFTP).首先,采用形态学图像方式将地图划分为多个区域,利用融合后的多源位置数据来构建出行模式,并采用主题模型识别每个区域的功能;然后,将缺乏语义信息的出行轨迹转化为具有区域和功能区语义的出行轨迹,并以区域为节点、语义轨迹为边构建居民出行模式图和标签模式图,在图模型构建的基础上提出MulEdge算法来挖掘区域之间由居民出行所形成的频繁关联模式.文中以城市路网数据、POI数据、出租车GPS数据和签到数据作为对象进行实验,结果表明MMoRFTP方法具有良好的性能,其发现的出行频繁模式能为道路规划、交通管理、商业布局等应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社区结构是复杂网络中普遍存在的拓扑特性之一,发现社区结构是复杂网络分析的基本任务.社区发现旨在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子结构,对于理解网络、揭示网络的潜在功能有着重要作用.图神经网络是一种处理图结构数据的模型,具有从图中对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表示的优势,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网络数据就是典型的图结构数据,使用图神经网络模型解决社区发现问题,是社区发现研究的一个新方向.首先对GNN模型进行深入探讨,分析GNN社区发现过程,并从重叠社区和非重叠社区这两个方面详细讨论现有GNN社区发现取得的进展以及未来可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动态网络的社区发现是目前复杂网络分析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然而现有动态网络社区发现方法主要针对同质网络,当网络包含多种异质信息时,现有方法不再适用。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联合矩阵分解的动态异质网络社区发现方法,首先计算动态异质网路中各个快照图的拓扑相似度矩阵和多关系相似度矩阵,其次利用时序联合非负矩阵分解方法,约束各个时刻快照图的社区划分,最后在真实网络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检测出动态异质网络中潜在的社区结构。  相似文献   

5.
肖飞  王悦  梅逸男  白璐  崔丽欣 《计算机科学》2018,45(12):268-278
城市的功能区域是指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功能(如工业、商业、居住、教育等)相对固定的地理区域。这些区域间的位置结构影响着城市中居民的出行模式,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也客观地反映了城市不同区域的真实的功能定位。文中以出租车运行轨迹数据为基础,研究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并根据所得模式实现城市功能区域的自动化发现。主要思路及贡献包括:1)使用车辆轨迹及路网结构数据构造区域模式图(region pattern graph)结构,并提出区域模式图构建算法,采用图结构将城市的不同地理区域连接起来;2)提出自底而上的功能区域发现算法(Bottom-Up Functional Region Discovering,BUFRD)框架及基本实现思路,包括提出频繁出行模式子图挖掘算法,发现区域模式图中频繁出现的出行模式;3)提出功能区域聚类算法,聚类已获取的出行模式子图集,并最终实现城市功能区域的发现。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所提方法发现的城市功能区域较传统方法所得结果的功能纯度更高,其熵值比传统方法降低了至少10%。  相似文献   

6.
基于信息瓶颈的社区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提出一种映射方法,把单部网络变换成二部图网络.针对得到的二部图网络,在信息论的框架下,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瓶颈的社区发现方法.该方法通过寻找网络的最优压缩表示来发现网络的社区结构,最优压缩表示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网络的拓扑特征.在真实数据集和计算机产生的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发现网络的社区结构.另外,对于有向网络的社区发现,现有方法忽略有向网络中边的方向而作为无向网络来处理,损失了有向的网络的方向信息,文中提出的社区发现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并能从有向网络中挖掘出一些现有方法无法发现的知识,这一特点使得该文的方法比现有方法更适用于解决像WWW这样的有向网络.同时,真实世界的许多网络本身就是二部图网络,相对于现有的社区发现方法,文中的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这类网络.  相似文献   

7.
在基于图的机器学习算法中,构造一个能较好反映数据内在结构信息的图尤为重要.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分割Bregman方法的非负稀疏图构建算法.该算法通过使用分割Bregman方法求解稀疏表示优化问题的一个等价形式,以此得到一个能将每个数据样本表示成其他样本的非负线性组合的图的边权矩阵.算法构建的稀疏图能较好描述数据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在半监督学习的框架下进行测试的实验表明,文中算法能较好反映数据内部潜在的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8.
城市空间功能结构分析是城市地理信息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正确分析空间功能可合理规划资源及方便居民利用城市空间.因此,文中提出时间敏感的城市功能区主题模式发现模型,用于分析随时间变化的城市动态功能区结构.模型中将城市空间网格化处理为多个空间单元,结合用户访问数据和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数据对空间单元进行嵌入表示.在时间维度上对主题特征向量进行聚类后得到具有差异性的特征分布矩阵,完成时段划分.在空间维度上对具有类似特征分布的相邻区域进行合并,最终得到具有时间敏感性的城市功能主题模式.基于北京市共享单车轨迹数据和百度地图查询数据划分动态功能区,可视化展示功能区划分的合理性,并利用聚类评价指标验证文中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交媒体多样性的增加,实时分析社交网络的需求不断增大,动态社区发现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已有的社区发现综述多是侧重静态社区发现,以及相关方法的探讨,无法进行网络演化分析,此外社区的实体数据往往具有交叉更替性和时序性,因此对动态社区发现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综述。首先,基于复杂网络的研究背景,提出了通用的动态社区发现研究框架;接着,形式化表示动态社区发现的相关定义,并从网络层面和节点层面对动态社区演化进行详细分析;然后,根据架构和技术的不同,对动态社区发现方法进行归纳分类,并结合常用数据集和评价指标对经典静态社区发现算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后,介绍了社区发现的典型应用场景,探讨了当前动态社区发现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为动态社区发现研究领域勾画出较为清晰和全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型网络中社区发现优化方法的效率问题,提出一种局部社区发现方法(LRW-LSA),从少量种子节点中识别本地社区的所有潜在社区成员.采用限制性随机游走进行采样处理,从种子节点出发得到一个相对较小的子图;利用种子的归一化指示向量对子图进行Lanczos迭代,得到相关节点与目标社区的隶属概率用以恢复出目标社区.在不同领域的真实数据集和合成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LRW-LSA优于现有的社区发现方法.  相似文献   

11.
徐晓伟  杜一  周园春 《计算机应用》2017,37(8):2362-2367
基于对智能交通卡数据的挖掘与分析能够为城市交通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但现有研究数据大都仅包含公交或地铁这两方面数据,且主要关注群体性宏观出行规律。针对这一问题,以某城市交通卡数据为例,该数据包含着城市居民日常出行公交、地铁、出租车等多源数据,首先提出行程链的概念对居民出行行为建模,在此基础上给出不同维度的周期性出行特征;然后提出一种基于最长公共子序列的空间周期性特征提取方法,并对城市居民出行规律进行聚类分析;最后通过规则定义5个评价指标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初步验证。结果表明引入该方法的聚类算法对聚类结果有6.8%的效果提升,有利于发现居民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以东莞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利用夜光遥感数据、POI数据与手机定位强度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数据格网化与双因素组合制图方法,获得3种数据空间耦合相同或相异区域,并比较其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研究表明,3种数据的空间分布趋势总体一致,部分区域出现空间耦合相异:①受交通、功能区与夜光遥感数据的“溢出”效应等因素影响,城市道路、商业区以及公共服务业集中区域,夜光遥感与POI耦合相异;在物流工业园、学校以及公园区域,夜光遥感与手机定位强度数据耦合相异。②职住地空间分布的差异,造成POI数据与手机定位强度数据空间耦合相异。公共服务与商务区的基础设施完善,POI密度高于手机定位强度数据密度;居住区人口集中分布,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POI密度低于手机定位强度数据密度。  相似文献   

13.
城市大数据为探索城市内部居民出行的行为特征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将以兰州市出租车GPS轨迹数据为基础,结合数据挖掘和可视化技术,研究兰州市城市居民出行规律和城市空间交互特征.首先,分析4个城区居民出行特征和城区间空间交互特征;然后,采用城市栅格方法,统计分析城市栅格空间之间的交通出行量,并采用CLARA聚类算法识别工作日和...  相似文献   

14.
一种基于层次化社团结构的网络可视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化社团结构的可视化方法,首先利用Blondel快速算法将网络划分为层次化的社团结构,然后依次在不同层次的社团内部采用力导引算法和环状布局双重布局,并通过对阈值的设置实现了两种布局方法的自由切换。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网络通信和社会媒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的大数据由于缺少高效可用的节点表示而难以应用。将高维稀疏难于应用的网络数据转化为低维、紧凑、易于应用的节点表示的网络嵌入方法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已有网络嵌入方法得到节点低维特征向量后,再将其作为其他应用(节点分类、社区发现、链接预测、可视化等)的输入来作进一步分析,没有针对具体应用构建模型,难以取得满意的结果。针对网络社区发现这一具体应用,提出结合社区结构优化进行节点低维特征表示的深度自编码聚类模型CADNE。首先基于深度自编码模型,通过保持网络局部及全局链接的拓扑特性来学习节点的低维表示,然后利用网络聚类结构对节点低维表示进一步优化。该方法同时学习节点的低维表示和节点所属社区的指示向量,使节点的低维表示不仅能保持原始网络结构中的拓扑结构特性,而且能保持节点的聚类特性。与已有的经典网络嵌入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CADNE模型在Citeseer和Cora上取得最优聚类结果,在20NewsGroup上准确率提升最高达0.525;分类性能在Blogcatalog、Citeseer数据集上取得最好结果,在Blogcatalog上训练比例20%时比基线方法提升最高达0.512;并且CADNE模型在可视化对比中能够得到类边界更加清晰的节点低维表示,验证了所提方法具有较好的节点低维表示能力。  相似文献   

16.
当网络中存在不同类型的对象时,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多种多样,网络的结构也会变得更为复杂。针对网络的异构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异构网络向量化表示方法。针对具有图片和文本两种类型对象的异构网络,采用多层次的卷积网络将图片映射到一个潜在的特征空间,采用全连接的神经网络将文本对象也映射到相同的特征空间。在该特征空间内,图片与图片、文本与文本以及图片和文本之间的相似性采用相同的距离计算方法。在实验中,应用提出的方法进行异构网络的多种应用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Network community has attractedmuch attention recently, but the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in finding a community structure is limited by the lower resolution of modularity.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ethod of detecting community based on representative energy. The method can divide the communities and find the representative of community simultaneously. The communities of network emerges during competing for the representative among nodes in network, thus we can sketch structure of the whole network. Without the optimizing by modularity, the community of network emerges with competing for representative among those nodes. To obtain the proximate relationships among nodes, we map the nodes into a spectral matrix. Then the top eigenvectors are weighted according to their contributions to find the representative node of a community.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is effective in detecting communities of networks.  相似文献   

18.
Network community has attractedmuch attention recently, but the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in finding a community structure is limited by the lower resolution of modularity.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ethod of detecting community based on representative energy. The method can divide the communities and find the representative of community simultaneously. The communities of network emerges during competing for the representative among nodes in network, thus we can sketch structure of the whole network. Without the optimizing by modularity, the community of network emerges with competing for representative among those nodes. To obtain the proximate relationships among nodes, we map the nodes into a spectral matrix. Then the top eigenvectors are weighted according to their contributions to find the representative node of a community.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is effective in detecting communities of networks.  相似文献   

19.
Marcus Foth 《AI & Society》2010,25(3):335-343
Theories of networked individualism and forms of urban alienation challenge the continued purpose and relevance of conventional community tools in urban neighbourhood. However, the majority of urban residents surveyed in this research still believe that there are people living in their immediate neighbourhood who may share their interests or who are at least personally compatible, but they do not know them. Web-based community networking systems have the potential to facilitate intra-neighbourhood interaction and support community-building efforts. Community networking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echnical connectivity alone does not ensure community and that new and weak communities do not benefit from community networking systems as much as existing and strong communities do. This paper builds on these findings to present a methodology combining principles of participation, animation and design. This approach buil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residents to find out about and meet one another in a private and inobtrusive way. It encourages residents to take social ownership of the community-building process and the community network. The approach recognises the network qualities in the communicative ecology of urban residents and supplements collective approaches towards community-building with personalised networking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