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技术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的RDS早产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采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MIST)技术的观察组(MIST组,30例)和气管插管-使用PS-拔管(INSURE)使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技术的对照组(INSURE组,30例),收集和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比较氧代谢指标、二次PS应用、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死亡发生率及72 h内机械通气比例、住院时间等情况。 结果 在6、12、24、48 h时,FiO2、PaO2、P/F、PaO2/PAO2指标MIST组明显低于INSURE组,而PEEP/EPAP、PaCO2指标相比,MIST组明显高于INSURE组,MIST组与INSURE组二次PS应用率(3.33%vs. 20.00%)、气胸(0.00%vs.16.67%)、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MIST组与INSURE组72 h内机械通气(0.00%vs. 3.33%)、BPD率(0.00%vs. 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均无早产儿死亡。 结论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运用(MIST)技术治疗早产儿RDS,可明显改善患儿氧代谢指标、减少二次PS应用、气胸比例,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改善早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NICU近2年半以来住院的133例HMD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8例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为观察组,55例单用机械通气为对照组,观察在相同的基础治疗上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并发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等.结果 观察组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30~120 min呼吸窘迫症状明显改善;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总吸氧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肺出血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观察组的总病死率及3 d内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HMD,近期疗效确切,病程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减少,远期病死率下降,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超  张桂欣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8):623-624,627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 74例晚期早产儿RDS分为2组,对照组36例给予机械通气、预防感染和脑损伤、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组38例在此基础上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入治疗;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24、48 h进行血气分析,并判定疗效。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前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P<0.01),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晚期早产儿RDS可以有效改善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初步评估在无创辅助通气基础上进行雾化肺表面活性物质(AS)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安全性及效果,开展了此项临床研究.方法 2019年7月—2020年6月,经监护人知情同意,符合入选标准的RDS早产儿,入院后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基础上,通过振动筛网雾化器系统给予100 mg/kg注射用牛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RDS患儿按简单随机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PS联合NCPAP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单独应用NCPAP治疗。结果 2组治疗后血气分析结果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均P<0.05),治疗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治愈率较对照组高,住院时间、病死率、机械通气应用率、肺部感染及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采用PS联合NCPAP治疗RDS,能迅速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机械通气的应用。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预防性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轶  李翠梅 《广州医药》2007,38(4):37-39
目的 观察高危早产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 30例高危早产儿作为预防组,气管内滴注单剂量PS100 mg/kg,并与30例同期住院未能预防性应用PS治疗的早产儿作为临床对照研究.结果 预防组早产儿RDS发生率为33.3%(10/30),对照组RDS发生率为76.6%(23/30),两组RDS发生率、需机械通气例数及Ⅲ级以上RDS发病例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用药后6 h预防组PaO2和pH值均较用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CO2较用药前显著性降低.预防组用药后氧疗时间为11天(2~21天),其中6例需要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为4.5天(3~11天);对照组30例氧疗时间为15天(4~30天),其中16例需要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为9天(3~18天),两组间氧疗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主要并发症如肺出血、呼吸暂停、脑室内出血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等,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病死率:预防组3.33%(1/30),对照组10%(3/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性应用PS可降低早产儿RDS发生率、减轻RDS的程度、改善血气、缩短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并且不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固尔苏联合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方法 将223例出生后确诊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固尔苏(肺表面活性物质)组(129例)和对照组(94例),固尔苏组早期足量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照组没有应用固尔苏.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固尔苏组患儿用药后均较快改善缺氧症状,68例无需辅助通气即能达到肺通气良好,经皮氧饱和度90%左右;39例仅需无创CPAP治疗即可达到满意临床效果;仅22例需辅助呼吸机治疗,且呼吸机参数较未应用固尔苏的患儿低,上机时间短,无一例死亡.对照组患儿须辅助通气,23例需无创CPAP治疗,71例须呼吸机治疗,较早期足量应用固尔苏的患儿辅助通气时间长,呼吸机参数较高(P<0.05),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 固尔苏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疗效肯定,必要时联合辅助通气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胃管代替气管导管注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5年9月在早产儿NRDS的替代中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患儿分为两组,将采用MIST方法的患儿确认为观察组(n=45);使用INSURE方法为对照组(n=45)。记录两组患儿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量,气管插管次数,插管时间,有创、无创通气时间,吸氧时间。观察治疗中患儿发生气胸,早期败血症等并发症及镇静治疗情况等。结果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体重、产前激素使用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首次插管1次性成功率,首次气管插管时间,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总剂量,再次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插管时间,有创、无创通气时间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中有69%的患儿不需要再次进行气管插管,而对照组患儿需要麻醉镇静的患儿增加,提高了气管插管率,延长了通气时间。结论采用MIST方法给药治疗损伤小,不需要镇静,减少给药次数,节约给药量,减少有创与无创通气时间,有效降低治疗期间患儿的并发征。  相似文献   

9.
刘敏  王玲莉  郑凤 《安徽医学》2017,38(8):1045-1048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点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成份为二棕榈酰卵磷脂和结合蛋白)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治疗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于黄山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RDS早产儿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NCPAP辅助通气,观察组在NCPAP辅助通气治疗的同时,应用气管插管复苏囊注入固尔苏(肺表面活性物质),依据接受治疗时间不同将观察组患儿分为早期亚组(出生8h内)和晚期亚组(出生8~12h).观察并比较各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NCPAP参数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气分析、NCPAP参数及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亚组血气分析、NCPAP参数及治疗有效率改善情况均优于晚期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CPAP治疗可显著提高早产儿RDS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母产前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6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8例患儿母产前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患儿生后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照组38例患儿生后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母产前未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死亡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住院天数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ROP、肺气漏、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母产前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氧暴露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及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SP)在内毒素(LPS)性急性肺损伤(ALI)中的变化趋势.方法: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S组)和肺损伤组(ALI组),ALI组采用LPS诱导建立ALI模型.用定磷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动态监测了NS组和ALI组第1、3、5、7h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总磷脂(TPL)和磷脂各组分,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肺组织SP-A、SP-BmRNA的表达情况,此外对肺损伤的病理学改变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与NS组比较,ALI组有明显水肿、出血和炎症.BALF中TPL在1、3、5、7h明显低于NS组(P<0.05),卵磷酯胆碱(PC)在3、5、7h明显低于NS组(P<0.05);而溶血卵磷脂(LPC)在1、3、5、7h明显高NS组(P<0.05).肺组织SP-A、SP-BmRNA表达在3、5、7h明显低于NS组(P<0.05).结论:ALI存在PS的代谢改变,以及SP-A、SP-BmRNA的表达降低,PS含量的降低和组分的改变是导致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肺表面活性物质与呼吸衰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Dong SH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7):1485-1487
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是肺脏为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而分泌的代谢产物,本文就PS与呼吸衰竭有关问题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设计并合成新型表面活性剂用于潜在难溶性药物载体。方法设计并合成结构中具有双亲成分的表面活性剂,通过傅立叶红外分光光度法(FT-IR)及核磁共振波谱法(1H-NMR)对所合成的终产物进行相应的结构表征,对所合成表面活性剂于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能、临界胶束浓度(CMC)及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进行测定。结果得到结构确证目标终产物,有机溶剂对所得产物的溶解能力大小分别为乙醚〉氯仿〉乙醇〉甲醇;电导法测定CMC值为6.00 mg/mL,表面张力法测定CMC值为5.71 mg/mL;HLB值在6~10之间。结论该表面活性剂可作为潜在的难溶性药物载体应用。  相似文献   

17.
表面活性剂在超临界流体萃取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考察表面活性剂提高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效率的作用。方法:以麻黄碱为研究对象,用含5%苯基硅氧烷交联毛细管柱进行分析,考察琥珀酸二辛酯磺酸钠(DSS)、十二烷基硫酸钠(SDS)、1-庚烷基磺酸钠(SHS)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4种表面活性剂对超临界流体溶解性的影响。结果:发现DSS,SDS,SHS及CMC-Na分别能够提高萃取效率246.8%,123.4%,83.0%和53.2%  相似文献   

18.
Hughes  J.  L.  McCall  E  Alderdice  F.  lenkins  J.  刘莉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8):27-27
对两个时期(1994年4月1日至1996年3月31日期间和1999年4月1日至2001年3月31日期间)胎龄不足32周的早产儿进行表面活性剂治疗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给予表面活性剂治疗的百分率从41%显著增加到54%,出生后1h内给药的百分率从13%增加到了60%。局部地区的数据收集及反馈有助于对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 in preterm neonates is caused by a deficiency or dysfunction of pulmonary surfactant.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surfactant includes the ability to lower surface tension, 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rapidly adsorb and spread. A wide variety of surfactant products have been formulated and studied in clinical trials.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find out whether prophylactic administration of surfactant leads to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risk of neonatal mortality and neonatal morbidity.

Methods

This was 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which a total of 125 preterm newborns less than 34 weeks gestation were studied. One hundred preterm newborns (controls) less than 34 weeks gestation were managed in the conventional manner as per the existing protocols in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Twenty-five consecutively delivered preterm newborns less than 34 weeks gestation were administered surfactant. Data regarding clinical outcomes including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profile was collected and analysed.

Results

The mean duration of ventilation in the ventilated babie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urfactant group was 129.8 ± 43 hours and 85.7 ± 46 hours,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be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surfactant group, four babies (16%) died and in the control group, 27 babies (27%) die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number of babies developing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and needing laser treatment for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was greater in the surfactant group.

Conclusion

Prophylactic administration of surfactant in preterm newborns of gestational age <34 weeks i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mean duration of ventilation and an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