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据chsla.org.cn讯2015年6月8日,在中国风景园林第一线孜孜不倦奋斗终身,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的朱有玠先生仙逝。朱先生潜心于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研究,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朱有玠先生1919年4月出生于浙江黄岩,194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历任南京园林处设计科副科长、园林局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等职,曾担任过中国建筑学会、园林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园  相似文献   

2.
亦师亦友     
学报于我,亦师亦友。第一次认识学报时,还是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的一名学生。那时候,刚刚结束了文革的动乱时期。经历了那样一段无知、盲从、闭塞的暗淡无光的年代之后,渴望知识、渴望学有所长、渴望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报负,把耽误的青春和时光弥补回来,成为我们那一代青年心底最迫切的呼声。出于对音乐和艺术的喜爱,担任学校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我进入了与之相通的建筑学专业,初初接触这个领域,我感受到了这“凝固的音乐”的绚丽多姿,眼前的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全新的,我渴望了解与之相关的全部。正在这个时候,在学院图书馆,我第一…  相似文献   

3.
正岁月不居,大河奔流。京城的蜡梅已在初雪里飘香,转眼不见绍增先生慈颜已近周年。客居京华,寒夜编书,新一期《中国园林》即将面世,只是再也不能见到先生睿智、犀利的《主编心语》。而一年前骤失师长的痛心仍然难以平复。从1998年至2017年近20年间,绍增先生历任《中国园林》杂志编委、副主编和主编,尤其是自2006年任主编至今,从终审稿评语到主编心语,绍增先生都亲力亲为,对稿件终审精心细致,力透纸背的文  相似文献   

4.
举成  朱巧 《中国园林》2008,24(5):94
2008年4月19目,庆贺园林大师朱有瑜先生九十华诞活动在南京举行。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中层以上干部共40余人参加了庆贺活动。  相似文献   

5.
<正>每一天,我都竭尽所能地快乐生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亦能让灵魂在文字中开出馨香的花朵。流年岁月,润染笔墨,留下一串串文字的诗行。在不经意间,邂逅《城市开发》杂志,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城市开发》,被一篇篇文章所吸引,深深地感受到  相似文献   

6.
每一天,我都竭尽所能地快乐生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亦能让灵魂在文字中开出馨香的花朵。流年岁月,润染笔墨,留下一串串文字的诗行。在不经意间,邂逅《城市开发》杂志,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城市开发》,被一篇篇文章所吸引,  相似文献   

7.
<正>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首任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江苏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南京市第八届人大代表朱有玠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6月8日11点40分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南京)逝世,享年96岁。朱有玠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于2015年6月12日上午9点整在南京殡仪馆(天寺)举行。朱先生病逝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园林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园林》杂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最早的当代园林企业兴办于20世纪80年代,我有幸乘上了这股东风,更有幸的是我与孟院士密切交往始于2000年,让我获得了这位珍贵的良师益友。孟院士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的杰出代表,在建筑规划、园林设计、绿化施工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规划设计和施工相结合,为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创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相似文献   

9.
杨柳 《规划师》2008,24(10):90-92
转眼间,黄光宇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两年,值此先生辞世两周年之际,追思缅怀先生,无限的感慨,无尽的感激,涌荡胸中,禁不住百感交集。  相似文献   

10.
《建筑设计管理》杂志创刊30周年这一消息,是去年9月初我们河北省院在保定白洋淀承办杂志2013年编委会年会时听陈轸秘书长讲的。我当时在会上谈了杂志对我个人成长的帮助很大,秘书长就说"明年搞纪念活动时写一篇稿子吧!"。每每提笔,忆起杂志对我个人成长的帮助和促进,总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有一种难以言状的心情,几经反复,终于成文,籍此纪念《建筑设计管理》杂志创刊30周年。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14)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外部条件,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一些绘画基础知识、绘画技巧,更应该注重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起点。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深刻而精辟地说明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段翔 《华中建筑》2013,(10):I0020-I0020
《华中建筑》于我们,亦师亦友。 《华中建筑》自1983年创刊到现在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作为《华中建筑》的合办单位和编委感触颇多,《华中建筑》的三十年,坚持以学术性为主,不是以奇特的排版去炫耀,而是通过严谨的论文选题、全面的信息组织、客观的作品介绍、自由的学术评论,使读者感受到建筑最本质的熏陶。可以这样说,她是联系建筑界的桥梁,是沟通建筑师的“场所”,是激励读者的动力,是开阔视野的窗口。  相似文献   

13.
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和阅读《建筑学报》? 《建筑学报》如何伴随您的职业生涯? |关肇邺| 我是一名《建筑学报》的长期读者.我于1948年入清华大学营造系学习建筑,当时基本上没有什么书刊可看.《建筑学报》建刊之前,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只能读到几种美国的建筑杂志如Pencil Point、Architectural Record、Architectural Forum及法国的Architecture dau jourd hu等.解放之后,又增加了苏联的几种杂志,如《莫斯科建筑与建设》等.从《建筑学报》发刊第1期起直至现在,我始终订阅.其中由于自第1期至1956年间我的住处在学校的分配下搬过7次家,丢失了不少东西.由1957年起,我便将每年的《建筑学报》装订起来以便于保存,以后再没缺失过.但是50多年来的“学报”占去了我不大的书房一大片墙面.对我来说它不仅是一种读物,也带有纪念和文物收藏的意义了.  相似文献   

14.
曹娟 《中国园林》2007,23(11):47-47
纪念李嘉乐先生逝世一周年座谈会于2007年10月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以"继承与创新"为主题是为了记述李嘉乐先生一生不懈追求风景园林事业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表明业内人士在当前大好机遇下,科学发展的遵循。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5)
<正>2016年9月4日是我国声学泰斗魏荣爵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声学学报》特发专辑以纪念和表彰魏荣爵先生为发展我国声学教育和科研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这表达了我们广大声学工作者共同的心声。作为魏先生的学生,积极响应为专刊撰写论文,介绍先生生前感兴趣领域最近所取得的进展和动态,告慰先生在  相似文献   

16.
《建筑》2018,(21)
正故宫是全世界瞩目的中国国宝,因此是否可以说,故宫里发生的事没有小事?单老晚年说我有幸70年未离开故宫这个大学校,并以为至今尚未毕业。这真是语重心长的话语,促使我辈今人深长反思而应有所作为吧?什么是国宝?国宝就是人们现在常说的巨人的肩膀,是中华文明再现辉煌的坚实基础。就建筑文化而言,故宫就是我们眼前的巨人的肩膀和再现辉煌的坚实基础。记得,许多外国建筑家到中国来,几乎异口同声赞  相似文献   

17.
黄文熙先生在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方面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他提出的拱坝计算的格栅法,是在电子计算机出现以前的结构离散计算方法,也是有限元法计算的先驱;他提出了可以反映土的应力路径的三维地基沉降计算方法;他也是国内外公认的动三轴试验的首创者;他提出了具有突出特色的清华弹塑性模型,大大推动了我国土的本构模型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黎志涛 《建筑师》2021,(5):112-118
在梁思成、杨廷宝诞辰120周年之际,本文叙述了两位业界宗师在共同成长、成就、成功的一生中,彼此情同手足、肝胆相照的感人故事,以激励后学向先辈学习他们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专业素养和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9.
王家亮 《城市开发》2013,(11):67-69
2013年物业管理师考试成绩陆续公布,又是几家欢喜几家忧。注册物业管理师考试,说难不是很难,很多人可以一次通过;说不难又挺难,很多人考了好几年也没通过。但行业已经形成共识,物业管理师考试工作是今后行业的一项重点工作,也和每一位从业者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不管怎样惧怕和排斥考试,我们还是要调整心态,正确面对考试,勇敢挑战考试。笔者反对将考试和工作实践割裂开来的心理,在此谈谈如何更好实现二者结合。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文化为主线,分析贯穿了南昌万达茂策划、设计、实施等各个过程,深度体现了项目的文化内涵和技术创新,展示了万达规划团队的文化方向总体把控和细节推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