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2006年至2013年,作者对兴城市地区侧柏营养杯进行造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在6-7月份造林成活率和保持率最高。本地区侧柏苗木选择3至5年生苗木,高度在70-150cm,地径在0.7至1.5cm为最好,应广泛推广应用,苗高小于70cm,虽然成活率高,但保存率低,而苗高大于150cm,成活率、保存率都低。  相似文献   

2.
在3种处理条件下对猴面包树Adansonia digitata种子进行播种育苗,观察记录种子萌发特性、苗高和地径,以及连续观察两年物候。结果表明:(1)70 ℃热水浸种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分别为18.72%、6.20%。(2)苗高和地径增长呈“S”型,苗木生长分为缓慢期、速生期和停滞期;苗高和地径的速生期起点均为7月上旬,一直持续至9月上旬,在8月中旬出现苗高和地径速生点。1年生猴面包树苗高和地径可达81.9 cm和12.6 mm,苗木整齐度较好,苗木质量较高,苗木移栽成活率高达90%以上。(3)在云南元阳县干热河谷地区,2年内猴面包树苗期的物候无显著差异,生长发育正常,证明该地区是猴面包树理想的引种栽培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3.
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耐瘠薄优良个体无性系不同主干茎段穗条在不同季节扦插的生长适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带顶芽穗条扦插成活率高于不带顶芽主干茎段穗条,当年苗高、地径年生长量也达显著差异;不同季节扦插明显影响成活率与当年苗高、地径年生长量,在3月、5月扦插,当年生苗木高、地径生长超过国家标准,6月底扦插,苗木因生长期较短,苗木高、地径生长偏小。6月以前进行不带顶芽茎段扦插,当年培育苗木质量能达到杉木无性系国家标准的Ⅰ级苗,适宜进行不带顶芽茎段扦插培育,可有效提高扦插穗条的利用率,有利于无性系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苦楝在我国分布广泛,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性。为进一步做好苦楝种源筛选和良种选育工作,该文对不同产地苦楝实生苗生长性状和各阶段的生长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初步揭示了苦楝苗期生长规律。以15个产地的1年生实生苗为试材,对苗高、地径、复叶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等生长性状进行了观测分析,并用Logistics方程对生长节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1)不同产地苦楝苗高、地径生长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及复叶相关性状差异均达极显著性水平;(2)苗高和地径生长均呈现慢-快-慢的S型生长规律,且均存在2次生长高峰,与苗高生长高峰出现时间相比,地径生长高峰出现时间较晚;(3)Logistic拟合方程的R2为0.976~0.994,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说明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苦楝的生长节律;(4)总体上地径速生期较苗高速生期长20~30 d,北方产地苗高和地径进入速生期和结束速生期的时间均早于南方产地,速生期苗高和地径累积生长量均超过总生长量的60%;(5)各生长指标均与纬度负相关,苗高、生物量及复叶面积与经度正相关,其他指标与经度负相关。综上结果表明,苦楝为全期生长型树种,各生长性状在产地间达显著差异水平,生长受纬度和经度双重控制,以纬度控制为主。  相似文献   

5.
顶果木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内顶果木17个家系的实生苗为材料,探讨了顶果木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苗期选择的一些关键问题。结果表明:(1)不同家系间的苗高、地径生长量存在极显著差异。(2)通过苗高、地径两指标综合选择,选出苗期生长较快的优良家系5个,入选率为29.41%。(3)采用标准差选择法,选出155株超级苗,入选率为17.2%。  相似文献   

6.
采用4 a生钟萼木Bretschneidera sinensis实生苗进行不同海拔造林对比试验,对造林后4 a的净生长量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不显著,高生长、地径生长差异显著。在海拔350、660、750 m处树高平均净生长量分别为72、164、162 cm,地径平均净生长量分别为0.93、1.53、1.83 cm,说明在较高海拔造林的树高、地径生长量均高于低海拔,造林地对海拔要求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7.
王胤  姚瑞玲 《广西植物》2021,41(6):922-929
马尾松属高氮需求树种,然而在苗木培育中马尾松对氮素,尤其是不同形态氮素的需求尚不明确。该文以马尾松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基质培养方法,针对硝态氮、铵态氮两种氮素形态均分别设置了2、4、8、16 mmol·L~(-1)4个处理,以不添加氮素为对照,对苗木的高径生长、根构型参数(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平均直径和根尖数)以及生物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2~8 mmol·L~(-1)硝态氮处理下,除根冠比外,苗高、地径、根构型参数、生物量均不低于对照,其中以2 mmol·L~(-1)水平下苗木生长效果最好,苗高、地径、根构型参数、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在16 mmol·L~(-1)硝态氮处理下,苗高、总根长与根尖数低于对照。(2)在2~16 mmol·L~(-1)供试范围内,铵态氮处理下的苗木根冠比小于对照,但其苗高、地径、根构型参数、生物量均不低于对照,整体上以4 mmol·L~(-1)处理下的苗木生长表现最佳。(3)在任一供氮水平,除根冠比和2mmol·L~(-1)处理下的根总表面积与根尖数在两种氮素形态间无明显差异外,铵态氮处理下的苗木生长情况显著优于硝态氮处理,这说明马尾松组培苗偏好于吸收和利用铵态氮。综上结果表明,外施硝态氮、铵态氮均能促进马尾松组培苗生长,但需控制在适宜浓度范围内,其中以2 mmol·L~(-1)硝态氮和4 mmol·L~(-1)铵态氮处理效果较佳。高浓度硝态氮会抑制苗木高度及根系发育,且在相同施肥水平下,对苗木生长的促进效果大多弱于铵态氮。因此,今后为达到培育优质壮苗和提高肥效、减少肥害的目的,可考虑使用铵态氮肥。  相似文献   

8.
毛白杨种内杂交无性系苗期生长量及叶片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年生50个毛白杨种内杂交无性系(49个全同胞子代无性系和1个亲本)为材料,对其苗高、地径和10个叶片性状(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柄长度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间所有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50个无性系苗高平均值为64.47 cm,地径平均值为7.53 mm,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和单叶面积平均值分别为9.43 cm、8.78 cm和60.05 cm2;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2.88%(叶基角)-100.36%(单叶面积),遗传变异系数与表型变异系数接近,重复力变化范围为0.851(地径)-0.973(叶尖角),高变异、高重复力有利于优良无性系的选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单叶面积与苗高和地径间均达极显著正相关水平(P0.01);从回归分析来看,叶片宽度、叶片长度和叶片锯齿数量是影响苗高、地径的重要因子;利用综合评价法,以10%入选率对无性系进行选择,无性系Ph111、Ph153、Ph90、Ph14和Ph12入选,入选无性系苗高和地径遗传增益分别为32.20%和13.01%。  相似文献   

9.
对来自27个不同种源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进行苗期试验,测定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并对其21个月生的苗高和地径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云南松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其苗高和地径差异极为显著,初步选出其苗高超过对照(安宁种源)175.3—205.3%的10个种源,可供造林试验用种。本试验还对云南松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超深栽苗木在沙地造林后的地上部生长及根系发育,本研究以白榆(Ulmus pumila)2年生苗木为对象,于永定河下游沙地采用深根苗和普通苗进行超深栽和常规栽(即深根苗超深栽1 m、普通苗超深栽1 m、普通苗常规栽0.3 m,以下分别简称为深超、普超、普常),在栽植后第2年,调查各处理土壤含水量以及苗木地上部生长和根系发育情况。结果表明:(1)整个生长季节,与浅层土壤(0~40 cm)相比,深层土壤(60 cm以下)的含水量保持相对稳定且水平较高。(2)造林后各处理苗木生长差异显著,其优劣顺序为深超普超普常。(3)造林后苗木总根系生长差异显著,表现为深超优于普超和普常。(4)各处理的总根系与细根根系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规律一致,但各处理之间的分布规律不同,表现为:深超主要集中于0~20 cm土层;普超主要集中于0~20 cm与80 cm以下土层;而普常在80 cm以下土层中未发现有根系分布。综上所述,深根苗超深栽造林后生长情况显著优于普通苗超深栽和普通苗常规栽,其根系发育特性与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相契合,更有利于充分吸收土壤水分。鉴于普通苗超深栽同样具有较合理的根系分布且运输成本低廉,因此二者均可用于干旱沙地造林。  相似文献   

11.
为获得马尾松幼苗最佳施肥配方,该文以1年生马尾松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L16(43)正交设计,并通过测定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叶片N、P、K含量,探讨不同N、P、K配比施肥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特征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配比施肥处理间马尾松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和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处理12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隶属值最高。(2)施N对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施K对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对叶绿素和针叶养分有极显著影响;施P对叶绿素a、叶绿素b、针叶N和P含量有极显著影响,对苗高、地下生物量、总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3)施N对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a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和针叶N含量的影响最大,K次之,P最小。各因素对地下生物量和针叶P含量的影响均表现为N>P>K。(4)N3水平利于幼苗苗高地径的生长及生物量的积累,N4水平利于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及针叶N、P含量的积累,P4水平利于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养分P含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研究垂直结构(树冠指数、大树比例、小树比例和树高)及密度因素(基面积、乔木密度、灌木密度、灌木盖度和蚬木比例)对桂西南喀斯特山地典型蚬木种群天然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 群落平均更新密度为1742~3861株·hm-2,密度相对较低.垂直结构和密度因素对蚬木幼龄植株个体数影响不显著,对地径和株高生长有一定影响.在垂直结构变量中,树冠指数与蚬木幼苗株高呈显著负相关,与幼苗地径的相关性不显著;大树比例和树高与幼苗的地径和株高均呈显著负相关,小树比例与幼苗地径和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在密度变量中,乔木密度与幼苗地径、株高呈显著正相关;蚬木比例与幼苗地径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林分结构因子与蚬木幼龄植株个体数的拟合较差(P>0.05),蚬木幼苗的数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垂直结构的综合影响;林分结构因子模型对蚬木幼苗地径和株高的拟合较好(P<0.01),幼苗地径生长主要受乔木密度影响,株高生长主要受乔木密度和基面积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当年播种的峦大杉(Cunninghamia konishii)幼苗为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3个遮荫处理(50%、75%、100%光照),每隔7 d监测地径、苗高等生长进程;应用Logistic方程拟合苗高、地径生长过程并分析其生长节律。结果表明,遮荫显著促进峦大杉幼苗全生长季的苗高、地径生长,以50%光照表现最好;不同生长阶段遮荫对峦大杉苗高、地径生长量的影响有所不同,进行动态优化十分必要。Logistic方程能较好地拟合峦大杉苗木生长动态。50%光照处理显著提高峦大杉苗高、地径的线性生长速率、最大线性生长速率和线性生长量,显著提前苗高线性生长终期、缩短线性生长持续时间,显著推迟地径线性生长始期。峦大杉苗期光照强度动态优化方案:在t≤133 d前阶段宜采用50%光照,在t>133 d期间宜采用100%光照。  相似文献   

14.
长白落叶松是我国东北林区非常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以不同地点51个长白落叶松无性系为材料,对其2年生苗高和地径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其苗期生长变异和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无性系苗高和地径在地点间、无性系间、地点×无性系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不同地点苗高和地径的表型变异系数处于23.89%~36.82%,除四平试验点的地径重复力为0.172外,不同地点苗高和地径的重复力均处于0.573~0.891;遗传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LO 13等28个无性系的遗传稳定性较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苗高与地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以20%的入选率对无性系进行选择,不同地点均选出10个综合表现较好的无性系,其中无性系LO 10和LO 26在不同地点均被入选优良无性系,且其遗传稳定性较强,可将其初选为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5.
厚朴苗期性状及种源选择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8年6~10月,对试验区种植的18个1 a生厚朴(Mqgnolia officinalis)种源的苗高、地径等形态性状进行测量及分析,研究了厚朴不同种源苗高、地径的遗传变异、生长节律及与地理、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种源的苗高、地径差异极显著,且有显著相关性;不同种源厚朴在6~7月生长缓慢,7月后加快,9月后生长缓慢;环境因子及地理因素对厚朴种源的遗传变异有显著影响,且以地理因素为主;依据种源间苗高、地径生长性状的二维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结果,18个种源被划分为5个种源区,根据种源苗期生长优劣,初步筛选出道县、桑植、安化3个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6.
3种四照花一年生播种苗生长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3种四照花的苗期生长规律,对1a生大花四照花(Cornusflorida)、香港四照花(C.hongkongensis)和东京四照花(C. hongkongensis subsp. tonkinensis)幼苗的年生长节律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拟合的Logistic方程生长模型(R~20.98,P 0.01),可将3种四照花苗期的苗高和地径年生长进程划分为生长初期、生长盛期、生长后期3个时期。其中,生长盛期的苗高和地径的生长量分别占全年的55.23%~59.06%和59.46%~60.71%。大花四照花的年生长积累均大于2种东亚类常绿四照花,而香港四照花和东京四照花的苗高和地径生长相似;大花四照花的生长初期和生长盛期的启动时间早于2种东亚类四照花,但持续时间最短。3种1 a生四照花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呈现出"慢-快-慢"的生长节律,符合"S"型生长曲线;且地径和苗高呈现出异速生长现象。这为四照花栽培推广、引种驯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钟萼木Bretschneidera sinensis一年生苗高生长适应性与早期生长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苗木群体高生长类型权重呈正态分布于13~92cm区间;应用正态分布标准差分类法,以苗木群体高生长标准差值作为不同生长类型划分间隔值,苗木高生长划分为8个生长类型,85%以上个体的高生长量处于平均值与相邻两生长类型,地径生长习性遗传分化表现出与苗高相似特性。利用钟萼木苗木早期生长分化显著的特点,以苗木高和地径作为选择性状,依据t检验选择法确定选择标准,共筛选双重指标都能满足的个体4株,经综合评价,另选择5株优良个体,共计9株,分别命名为田钟1~9号,田钟1~9号高生长比平均值分别提高95%、97%、105%、105%、142%、113%、111%、100%、118%;地径生长比平均值分别提高57%、61%、63%、75%、105%、63%、64%、57%、79%。生长量表现较好的优良个体可作为该树种优良基因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8.
探讨几种市售肥料对红豆树(Ormosia hosiei)苗木各器官生长发育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为培育红豆树优质苗木选用肥料提供参考。以红豆树当年生大田苗为试材,采用3种常见肥料(复合肥、缓释肥和尿素)分3个施肥水平进行施肥试验,测定苗高、地径、根系指标、根系结瘤指标、各器官生物量及N、P、K含量,对不同施肥处理苗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不同施肥处理对红豆树苗木生长、结瘤和矿质营养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施缓释肥和复合肥的处理表现为随施肥量的增加苗木的生长和生理指标均表现出先增后降趋势,施尿素则表现为随施肥量增加呈逐渐递减趋势。通过隶属函数对苗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表明缓释肥30 g·m-2为最佳施肥处理,其苗高增量、各根系质量指标、各生物量指标、结瘤数量以及根、茎、叶的N、P、K含量均为最大。红豆树当年生苗木密度为50 株·m-2时,施用缓释肥(N-P-K: 30-6-7) 30 g·m-2可以有效提高红豆树的苗木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