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961年9月26日,茅盾同志在答笔者问时写道,“钱杏邨的《文学导报》上的对于‘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文章。署名为‘石萌’或‘石崩’者,我自己记不起来了。当时我写过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论文,但究在何处发表,用何笔名,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可能就是‘石萌’或‘石崩’的,也可能不是。我用笔名也是随手拈来,用过即不再用,因而也不能肯定我是否用过‘石萌’、‘石崩’的笔名。原因是我从来不写日  相似文献   

2.
鲁迅曾说过:他开始写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①.茅盾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我开始写小说的凭借,还是以前读过的一些外国小说.”②不少评论者往往以此为据来说明他们创作伊始就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巨大影响,也往往以此为证来阐述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诞生的.捷克的著名学者普实克就是如此论证的:“中国新文学与其说是从旧的本土文学中吸取灵感,不如说是受到外国文学典范的启发.作家鲁迅的情况是最明显的例证.”③这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创作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精神活动,当作家们运用自己所获取的生活材料创作时,浮现在他们脑海里的,绝不只是他们熟悉的素材,他们曾经读过的印象深刻的中外文学作品都会纷至沓来.在整个构思过程中,其布局谋篇、人物塑造、环境点染、表现手法的运用等诸方面,他们对这些作品的筛选、借鉴、吸收、融汇以至沿革、创新无疑都会于自己的艺术创造有所裨益.当然,有的是作家们所意识到的,而有的却是作家们所意识不到的.但是,作家们所意识不到的那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又往往是更为深层的意识活动,虽在作品中表现得不太明显,但似乎更为深刻得多.无论是直接明显的作用,或是潜移默化的作用,都是创作中客观存在的.茅盾明显地看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是指:通过虚构的形象来表现人生情理、探索人生心灵奥妙的文学体裁。中国小说观念的现代化就是指中国传统小说观念向这一观念的靠扰与认同。中国小说观念的现代化经历了数代人的艰苦努力,终于在20世纪20年代完成其初期工程。其中,茅盾的贡献甚为突出。中国小说观念的现代化,经历了旧小说、新小说和现代小说等三个阶段。三者从时间上的分界线是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在旧小说阶段,小说的地位极低,只能作为载道工具或娱乐品蟋优于文学殿堂之外。小说应具备的品格──表现人生情理、探索人生心理奥妙──被严重扼杀。在…  相似文献   

4.
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这个十九世纪挪威最杰出的戏剧大师,自1907年鲁迅先生第一个介绍进中国至今已是整八十年了。学术界对这位大师的研究也不断取得成绩。为使研究更全面深入,笔者不揣自陋,欲就这八十年来我国对易卜生的研究作一粗略回顾.提供一点  相似文献   

5.
从思想史角度,对茅盾小说中两大形象系列——知识女性与民族资产阶级,进行重新解读,认为茅盾对大革命前后知识女性人生悲剧的描写,意在反思和批判“五四”启蒙的思想与历史局限,同时也流露出对“五四”启蒙的眷恋。而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中国悲剧的叙述,在政治意识层面力图对他们进行现代性否定,但在思想史层面实际上描述和表现了他们在追求现代性的中国社会的重要性,以及他们的作为实际承续和完成着单纯的思想启蒙所不能完成的现代性启蒙,构成着对思想启蒙的互补与完善,而且这种物质层面的现代性诉求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物质层面,对人与精神的现代性改造和再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重要性和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6.
自然主义对茅盾小说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创作前的准备过程-对现实生活与把握的视角和素材的收集与整理上,也表现在创作过程中的创作心态与创作思路上,更具体表现在作品“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上,正是这种影响,使茅盾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风姿别具。  相似文献   

7.
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1828.3.20——1906.5.30),一生写作了二十五部戏剧。他的戏剧艺术力量和独创性,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 当易卜生轰动英国文坛时,一些批评家认为他的剧作不道德,有些粗野鄙俗,还有不少人认为他的剧作枯燥乏味。他描写生活在平庸环境中的小资产阶级,他们的最高级的奢侈,就是饮下一瓶香槟酒,来冲淡灰色、冷淡和单调的前景。 在很多人心目中,挪威也就像是一个寒冷而荒凉的国家,在巨大的、贫瘠的群山环抱之中,像这样的一个山国,值得去耕耘土地和开采矿石吗?同样,人们可以设问,值得探询易卜生的剧作,试图花费气力去寻求一条通向那剧作深层的道路,并且希望这种努力获得报偿?但是,易卜生的戏剧仍然赋予足够的吸引力,人们要努力地理解它们,因为这些剧作中闪烁的光芒,足以补偿他们所花费的气力。  相似文献   

8.
茅盾小说通过上海这一中心城市的种种骚动 ,尤其是证券市场的震荡 ,以及小市镇的惶恐不安与农村的破产倾圮 ,描绘出一幅 30年代前半期中国社会大动荡的全景图。注重内忧外患交织而成的政治经济网络的揭示 ,是茅盾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是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小说大师。如果说鲁迅是以其开拓性的卓越成就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基础,那么茅盾则是以其独创性的光辉业绩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发展。但是,不难看出,这两位大师的艺术风格又有着明显的不同。鲁迅以简炼、朴素、含蓄取胜;茅盾以细致、丰富、明晰见长。具体说来,他们的小说艺术究竟有哪些不同?而又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这便是本文要试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鲁迅和茅盾是我国新文学战线上两面光辉的旗帜,他们为新文学开拓、奠基,披荆斩棘,成就是多方面的、辉煌的.在创作的初期他们都以杰出的小说蜚声文坛,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典型.阿Q、吴荪甫等的形象,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读者中也是著名的人物.鲁迅的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一九二五——二七年大革命前夕的中国现实生活,茅盾的作品则描绘了“五四”到抗日战争后期的历史画面.它们各有侧重,又相互交错,共同揭示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在展现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的同时,在创作中也清晰地留下了他们的思想发展变化,不断求索的轨迹.熟悉中国现代文学的同志都知道早期的新文学运动经历了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而鲁迅和茅盾却正是这一发展过程中两位卓越的代表.鲁迅的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茅盾的小说却奠定了革命文学的基础,如果说鲁迅是文学革命的英勇旗手,那么茅盾便是革命文学的一员主将.我们说鲁迅的小说创作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不仅是从“五四”时期新旧文学斗争这一特定历史情况来评价,而且,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它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也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我国小说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相似文献   

11.
茅盾既是著名的小说大师特别是长篇小说大师,又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特别是新文学早期的理论开拓者。他的小说创作与他的文学理论素养和前期的文学经验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从诸多原始材料出发,详细探讨了茅盾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和从事小说创作之初的文学理念和实践,此中蕴含着茅盾和整个新文学创作的诸多要义。  相似文献   

12.
茅盾小说具有深刻的现代意识 ,主要表现在以人为本意识、时事政治意识、社会批判意识、现代都市意识、时代女性意识和现代文体意识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社会历史分析是茅盾一贯坚持的理论批评的原则和方法,而把小说研究分为研究对象、溯源、结构、人物环境等方面,并且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探讨,更使其文艺理论批评具有启蒙性和领携之功。  相似文献   

14.
茅盾小说与"红楼"情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楼”情结是茅盾经久的“图像仓库”的土壤。但这种情结不是板块式地嵌入的 ,而是经由转化、挪移、重组化合而生成的。这种历史的承传 ,可以是正面的 ,也可以是负面的。同时 ,这种对民族文化的吸取是在与中外艺术的多元交糅的关系中 ,融通建构的。  相似文献   

15.
说明 茅盾同志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在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  相似文献   

16.
前言1961年9月26日,茅盾同志在回答笔者问时写道:“钱杏邨说的《文学导报》上的对于‘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文章,署名为‘石萌’或‘石崩’者,我自己记不起来了。当时我写过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论文,但究在何处发表,用何笔名,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可能就是‘石萌’或‘石崩’的,也可能不是。我用笔名也是随手拈来,用过即不再用,因而也  相似文献   

17.
说明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茅盾同志在答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  相似文献   

18.
说明茅盾同志1956年4月8日在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由此可知,茅盾同志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过不少杂文,而这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几年的中国文学,已经远不是不能摆脱(也无权摆脱)官方肯定的十个所谓“革命样板戏”老框框的单层次文学了。那些“样板戏”曾规定了各种艺术形式的总谱。如果看一看1983年春中国作协举办的近年来全国文学作品评选活动的获奖者名单,其范围的广泛性不能不使人们感到惊讶:有久负盛名的老作家(如诗人艾青、李瑛,特写作家黄宗英),有初露头角的新手(如小说家路遥);有沉稳的格调(对于现实来说,是处于过份郑重的高度)和扎实的生活;有连贯的叙述形式和曲折的情节;有朴实的对话和严肃的沉思;  相似文献   

20.
随着意识流、精神分析学、情感符号说等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引进,小说家们日益自觉地致力于人物心灵世界的开掘,甚至以此构成小说人生内容的主体。小说评论也对剖析人物深层意识表现出浓烈的兴趣和经久的热情。这无疑为小说家更深地“切入”生活和评论界研究路向的拓展,开辟了新的前景,使近年来的小说创作和评论更大幅度地突破、超越传统的单一模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在欣喜之余,也不无遗憾地发现:一些小说家往往过分强调以本能为主导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神秘性,未能把人物的内心图景视为社会历史生活明晰直接或隐晦曲折的投影。对人物心灵世界纵深的专注与钟情,使他们有意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