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头针加刺络放血治疗中风后遗症8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头针加刺络放血治疗中风后遗症84例临床观察221005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潘小红221009徐州市中医院刘峰脑血管意外属中医中风范畴,我们选择经西医治疗后进入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病人84例,采取头针加刺络放血疗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2.
3.
透刺法配合推拿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脑血管意外)引起的一系列后遗症状,多属中风证中经络型,以肢体瘫痪,伴有口眼歪斜、舌强语謇为临床表现.笔者采用透刺法配合推拿疗法治疗3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车建丽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12):517-518
笔者从 1 993年 4月~ 2 0 0 2年 5月采用腹针配合刺络放血治疗中风后遗症 3 0例 ,并与体针治疗 2 0例作对照 ,取得满意疗效。1 一般资料50例均为本院针灸门诊及家庭病床的中风后遗症患者。经头颅 CT扫描确诊为脑梗塞、脑溢血患者。其中男 3 6例 ,女 1 4例 ;病程最短 5个月 ,最长 2年半。随机分成治疗组 3 0例 ,对照组 2 0例。2 治疗方法2 .1 治疗组 :用腹针加刺络放血。腹针取穴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及患侧滑肉门、上风湿点 (滑肉门穴之外上 5分 )、外陵、下风湿点 (外陵穴之外下 5分 ) ,健侧商曲、大横、气穴。针刺方法是 ,根据…  相似文献   

5.
浅刺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灸捻转进针浅刺治疗法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用针灸捻转进针浅刺法治疗,对照组30例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方法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捻转进针浅刺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飞针浅刺法配合短波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用飞针浅刺法加减配合短波,对照组只用短波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0%、对照组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724,P=0.021).治疗后VAS评分治疗组(1.95±1.45)分、对照组(3.50...  相似文献   

7.
三种刺法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不但要根据症状进行辨证立法选穴,而且要运用不同的针刺方法进行施治,方能取得显著的疗效。下面介绍三种刺法在中风后遗症的应用。“苍龟探穴”法治疗舌强言謇中风后,荣卫失调,气血瘀滞,壅阻经脉,蒙蔽清窍,遂至舌强言謇及吞咽困难。取廉泉穴施以“苍龟探穴”之法,可以使任脉与多条经脉相互交通,从而使气血运行通畅,去清窍之蒙蔽。操作方法 取廉泉穴,以75mm长针向舌底直刺,行捻转手法,待得气后,将针退至皮下,再向舌根两旁分别刺入,捻转得气后,将针退至皮下,再向舌根下方直刺,捻转得气,如此“一退三进”。因本手法针感强…  相似文献   

8.
王伟  孙占玲  张奕  寿芳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0):619-619
自1996-2001年,笔者观察治疗了中风后遗症病人168例,以头电针治疗并予常规体电针对照.主要观察头电针对中风后神志、语言、运动功能的康复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因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受风或受寒影响而发生痉挛,使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起病前数日有同侧耳后、耳内、乳突区疼痛,自觉面部僵硬,面颊动作不灵,食物残留病侧齿颊间隙,流涎,流泪,体检可见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面部向健侧歪斜,不能完成皱额、皱眉、闭目、露齿、鼓气或吹口哨等动作,患侧舌前2/3的味觉减退.笔者自2005年10月至今,采用多针浅刺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验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长期的从医生涯中,常运用"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中风及其后遗症,并获得若干体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治疗模式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优势。方法 6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治疗"模式组和"卒中单元"对照组。结果两组治疗第7天和第14天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独立生活能力量表(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总体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在疗程第7天和第14天时均较对照组为好;在生活能力方面,治疗组亦较对照组为好。结论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平台应用于急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患者优势明显,患者可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及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期的用药规律,以便更好有效的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在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以"中风后遗症期"为主题词,"中医治疗"、"中医药治疗"为副主题词,搜索2000年—2015年的相关文献,共搜索文献317篇,其中符合条件的64篇,将这64篇文献中所涉及到的单味药物输入EXCEL2003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据技术对药物进行分析,得出高频药物、药类、常用药以及相互关系密切的药物组成的聚类方。结果:61篇文献中,共涉及复方61首,药物128种,用药频次达688次,其中,用药频次大于20次的分别为当归、黄芪、地龙、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石菖蒲,按照中药类别分析,用药味数最多的类别分别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用药归经中以归肝为主,脾经次之,心经再次之。对使用频次10以上的18味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到2个聚类组。结论: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平肝熄风对于中风后遗症期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痰热腑实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社区获得性肺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振动排痰机—肠内营养—中医辨证)三联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76%,两组治疗后炎性反应指标比较疗效相当(P0.05),但试验组在临床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试验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咳嗽、咳痰(痰色、痰量),腹胀便秘、口干咽燥。结论:在抗感染的同时,中西医(振动排痰机—肠内营养—中医辨证)三联合治疗,可以提高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以西药治疗,治疗组50例,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5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54.6%,经统计学处理差异统计学意义(X2=6.66,P<0.01).结论 中医辨证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以西药治疗,治疗组50例,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5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54.6%,经统计学处理差异统计学意义(X2=6.66,P<0.01).结论 中医辨证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有效.  相似文献   

16.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原则下,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不同情况,对每个患者制定中医护理方案,分别从中医常规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康复护理等多方面进行调护,使患者能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主动地配合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原则下,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不同情况,对每个患者制定中医护理方案,分别从中医常规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康复护理等多方面进行调护,使患者能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主动地配合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00例,对照组50例,采取普通护理措施,试验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施护,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采用辨证论治中医护理措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眩晕症,属中医“眩运”或“眩冒”范畴,明·李梃《医学入门》谓:“眩言其黑,运言其转,冒言其昏。”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西医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近年中医治疗眩晕的临床报道繁多,涉及了较多的 中医证型,且辨证依据和要点存在较大差异,辨证难以掌握,影响了中医治疗眩晕的经验推广.  相似文献   

20.
焦虑症中医证候多元分析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焦虑症的客观辨证方法。方法:对符合CCMD-3广泛性焦虑症诊断标准者,填写中医临床症状表,并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焦虑症的中医症状、证型分布特征。结果:聚类分析将焦虑症的临床10余种证型简化为5种证型组合。5种证型组合中复合证候较多,以心脾两虚型最为多见,与临床观察实际基本符合。判别分析进一步显示了每组证型构成表征的权重和具有鉴别意义的表征,为实现客观辨证提供了依据。然而,聚类分析所得到的证型分类与传统中医辨证分型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多元分析方法是焦虑症实现辨证客观化的途径之一。但聚类分析所得到的证型如何实现与传统临床治疗经验的对接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