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了中相微乳液对原油乳状液的相行为的影响 ,分析了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讨论了加入微乳液后原油乳状液的相行为与油、水分离之间的关系 ,为解决微乳液驱出原油的脱水后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还对油水分散体系液滴分离的扩张速度公式进行了补充 ,明确了液滴扩张速度和液滴最大变形部分的曲率半径之间的定量关系 ,使该公式变得更加准确和实用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表征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上下层电导率差异法。根据原油乳状液上下层电导率的变化,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了利用原油乳状液上下层电导率差异值来表征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条件和方法。研究发现,当原油乳状液破乳分相时,上下层原油乳状液的组成、形态以及电导率出现差异,因而可利用上下层的电导率差异值作为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表征参数。通过测定不同电学频率(0.1、1.0、10.0、100.0 kHz)下的原油乳状液上下层电导率及其差异值,发现高电学频率时上下层原油乳状液电导率及差异值均大于低电学频率下的数值,且灵敏度更高;当上下层电导率差异值大于15%时,原油乳状液表现为不稳定。结果表明,该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含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原油乳状液。  相似文献   

3.
4.
利用乳化稳定指数法和偏光显微镜研究了5种微胶囊常用壁材乳状液的稳定性.乳化稳定指数法测得乳化稳定性大小为:阿拉伯胶>变性淀粉>明胶>大豆分离蛋白>羧甲基纤维素.偏光显微镜观察5种壁材所成乳状液液滴的粒径分布为:阿拉伯胶25.4~39.0 pix,变性淀粉25.5~31.1 pix,明胶21~40.2 pix,大豆分离蛋白41.0~136.1 pix,羧甲基纤维素19.3~156.1 pix.液滴的平均粒径越小,分布范围越窄,稳定性就越好,由此可知偏光显微镜的观察结果与乳化稳定指数法的试验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5.
含酒精乳状液的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体系的pH值,盐,小分子表面活性剂,黄原胶,蔗糖以及均质压力对含酒精的脂肪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各种体系的粘度和分层状态的测定,比较了不同酒精浓度下乳浊液对各种因素的稳定性能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酒精的存在使pH值、Ca^2+、KCl等对酪蛋白稳定的乳状液的破坏作用更明显;小分子表面活性剂和较高的均质压力对提高体系的抗分层稳定性均有促进作用;在所添加的浓度范围内,黄原胶显示了与乳状液体  相似文献   

6.
乳状液膜法中液膜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乳状液膜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工程应用出发,研究膜相材料以及乳状液使用条件对乳状液膜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膜溶剂,表面活性剂,应用件等对膜稳定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液体石蜡/十六烷基磷酸酯精氨酸/甘油/水体系乳状液的絮凝作用。引入脂肪醇后,体系形成更大的液晶结构单元,得到双乳状液结构,注动相在一定程度上被固定,有效阻止了絮凝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油井堵水技术中,活性原油堵水技术以其低成本、低伤害、有效期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应用中发现,不同区块进行活性原油堵水调剖效果差异较大,有些区块措施效果明显,而另一些区块则效果很差,分析原因为不同区块原油组分中胶质、沥青质含量差异较大,而该物质会对活性原油乳化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活性原油堵水技术水平,通过室内乳化实验和光谱实验分析了乳化剂结构和原油组分对油包水乳状液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乳化剂Span系列的亲油端碳碳单链长度越长,乳状液黏度越大;而双键的存在不利于形成乳状液,且形成的乳状液黏度低;胶质中的5个芳香环排列组成的成分有利于沥青质的溶解,同时5个芳香环的面性排列会增加乳状液的黏度。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的水体积分数、搅拌速度和温度条件下制备油包水型乳状液,模拟混输过程中遇到的不同情况,分析了乳状液液滴粒径分布规律及其与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乳状液中水的体积分数小于60%时,随着搅拌速度的加快,乳状液分散相的平均粒径变小,黏度变大;随着温度的升高,乳状液分散相的平均粒径变大,黏度逐渐降低;随着水体积分数的增加,分散相液滴平均粒径变大,黏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是,当水体积分数大于60%时,随着水体积分数的增加,乳状液的黏度大幅度降低,乳状液流型发生变化。研究结果对管输的安全运行和集输工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内实验对加入不同类型破乳剂的苏丹Palouge FPF含水原油热化学沉降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效破乳剂TS-101最适合现场原油脱水,经过不同乳化条件乳化之后的不同含水率的稳定原油乳状液,加入TS-101破乳剂的最优破乳温度为80℃,最佳质量浓度为170~180mg/L,大部分试验油样在沉降13h后慢慢趋于稳定,沉降19h后全都符合预期脱后含水率低于5%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CO2(scCO2)混相驱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同时,也显著改变采出原油乳液的性质。利用自主研发的CO2-原油混相装置在模拟地层条件下对长庆原油进行混相处理,分别使用流变仪、电导率仪和显微镜研究了混相处理前后长庆原油及其W/O 乳液的流变性、稳定性和微观形貌。实验结果表明,scCO2 处理改变了长庆原油的组成,破坏了沥青质溶剂化层结构,使得失去保护的沥青质胶粒更易吸附于油水界面;scCO2 处理也使得析出的蜡晶尺寸更加细小,数量增加,这将导致乳液黏度显著增大。上述变化导致scCO2 处理后W/O 原油乳液的水滴粒径变小、分布更加均匀,宏观表现为乳液体系的流动性恶化、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3.
从东辛原油中分离得到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以及酸性组分,通过滴外形分析方法研究了各原油组分模拟油与地层水问的界面张力及界面扩张流变性质。结果表明,各类活性组分都具有界面活性,酯类组分的水解使得饱和分在高浓度时降低界面张力能力较强;扩张弹性随质量分数增大通过一个极大值,其高低顺序为:饱和分〉芳香分≈沥青质〉胶质≈酸性组分;饱和分中蜡组分在高浓度时以蜡晶形式析出,大大增强界面膜强度,造成较高的弹性,同时界面反应过程导致其较高的黏性。  相似文献   

14.
原油脱盐脱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油含盐含水不利于石油储运、加工,影响产品质量,对设备造成很大危害。近年来随着原油的重质化、劣质化以及加工深度的提高,原油脱盐脱水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介绍了原油中盐、水的来源、含量、存在形式及其危害,阐述了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因素及其破乳、脱盐脱水机理。综述了原油脱盐脱水的一些主要方法,包括沉降法、电化学法、过滤法、声化学法、磁处理法、微波辐射法、生物法等,其中电化学法应用最为广泛。对原油脱盐脱水方法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生物法和微波辐射法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室内配制的模拟乳化液的稳定性与真实原油的相似度对实验结果能否具有工程指导意义至关重要,首次在国内借助Turbiscan LABExpert稳定性分析仪,较为全面地评价连续相黏度、含水率等物性参数和剪切时间、剪切强度以及化学试剂添加量等配制参数对W/O型模拟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筛选出配制满足稳定性要求乳化液所需的最优参数,为后续降黏处理、破乳剂筛选和乳化液静电聚结特性研究等实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能够提高辽河油田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最优复配体系以及在不同条件下乳状液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利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FBRM)、流变仪,通过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探究了液滴平均粒径、分散度、乳状液黏度的变化规律,考察了外部因素对复配体系下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BS?50、AEO15/OS?15、OP?1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0%、4.0%、1.4%、1.4%的复配乳化剂有利于提高辽河油田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平均粒径与分散度存在正协同关系,与乳状液黏度存在反比关系;温度、油水体积比的提升,会降低乳状液的稳定性;加大搅拌速率及矿化度,有利于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矿化物NaCl的质量分数为0.2%~1.0%时,能较大幅度地提升乳状液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其质量分数对乳状液稳定性的提升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从辽河油田的诸多油污土样和水样中分离出若干能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菌株。将这些菌株经实验室的配伍试验,研制开发出了一种能降解原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细菌制剂。该制剂可将原油组分进行有效的生物降解,从而提高了原油的采收率。通过紫外、红外等分析化学的方法,对生物降解后的原油成分及其培养液的变化进行测定。该制剂可使原油的凝固点降低14℃;粘度降低了800MPa·s;pH降低了2.4个单位;原油降解率为70.4%,该制剂用于现场试验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反相乳液聚合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一种聚合方法,具有聚合速率高、高度分散、大小均一等突出优点.以Tween60与Span80为复合乳化剂制备了w/o型反相乳液体系.考察了乳化转速、时间、乳化剂的HLB值和质量分数以及油水体积比对乳液类型和稳定性的影响.由实验确定了反相乳液的最优条件:转速为14 000 r/min,乳化时间35 min,乳化剂HLB值为5.0,油水体积比为1∶1,乳化剂质量分数为4%时,可形成较为稳定的W/O型乳液.同时,结合实验结果对部分稳定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