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基于单元应变能变化率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梁类结构,根据单元损伤前后的模态应变能变化率,推导了新的损伤位置识别指标,并利用结构在损伤前后模态应变能变化与频率变化的关系提出了损伤程度评估指标.悬臂梁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显示:损伤位置识别指标在损伤单元对应的结点处呈现显著的正号峰值,能够清楚地指示损伤位置;损伤程度识别指标对于单一损伤工况的损伤程度估算结果较接近于实际损伤程度,但对于多点损伤工况的损伤程度估计值偏小.所提出的损伤指标仅根据结构损伤前后的低阶模态频率和模态曲率即能达到较好的损伤识别效果,可应用于实际结构中.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输电塔结构的损伤识别问题,提出了基于模态应变能变化率和能量方程的两步识别方法。首先利用模态应变能变化率方法进行较为精确的损伤定位,然后引入损伤后的单元刚度矩阵,对结构模态应变能耗散率理论进行了相关的改进研究,从而推导出更精确的损伤定量方程方法。该方法只需要前几阶振型模态,不需要完备的测量信息。数值仿真的结果表明,该两步识别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出输电塔结构的损伤位置和程度。  相似文献   

3.
结构损伤识别的柔度灵敏度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出了结构损伤识别的柔度灵敏度方法。首先根据Neumann级数展开来推导结构柔度矩阵关于单元刚度损伤参数的灵敏度公式,以此为基础建立结构的损伤识别方程,通过矩阵拉直运算将矩阵方程转化为线性方程组来求解各单元损伤参数。指出了柔度矩阵灵敏度方法优于特征对灵敏度方法的几个显著特点。最后用一个桁架结构模型对所提方法作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提出诊断梁式结构中裂缝的位置和尺寸的一种时域两阶段方法.基于时域内的位移响应,结合正则化技术和假设检验,用平均曲率相对变化率表示的损伤指标来诊断梁式结构中边缘张开型裂缝的位置.应用线弹性断裂力学中的应变能释放率和应力强度因子与裂缝尺寸的解析关系式,推导出了时域内的裂缝尺寸模型来识别裂缝的尺寸.通过将裂缝模拟为扭转弹簧的有限元仿真分析,研究了文中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能够在较高的置信区间内准确地识别梁式结构中多处裂缝的位置,在一定精度内诊断出裂缝的尺寸.用受噪声污染的损伤指标与尺寸模型进行裂缝诊断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测量噪声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阻尼对梁式结构损伤识别结果的影响、提高损伤诊断和安全评估的精度,将梁式结构简化为比例阻尼系统,推导出基于单元模态应变能一阶灵敏度的解析表达式,建立了考虑比例阻尼影响的梁式结构损伤方程组及其损伤识别方法.采用混凝土简支梁数值算例模拟了6种小损伤工况,损伤识别结果表明:基于单元模态应变能一阶灵敏度的损伤指标能够识别出小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10%.分别采用包含不同位置损伤的实验室简支钢梁模型组和一座有实测损伤的梁桥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比例阻尼影响时,基于单元模态应变能的损伤识别方法可以识别出梁式结构小损伤和多损伤.  相似文献   

6.
在结构柔度矩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构的节点柔度灵敏度和单元柔度灵敏度的计算方法.利用计算出的柔度灵敏度构造损伤定位指标,用于三跨连续梁单个单元和两个单元损伤定位.在此基础上,用状态反馈控制的方法有目的地对结构进行极点配置,得到所需的受控结构的特征值和特征振型,并采用受控结构的特征值和特征振型构造柔度灵敏度指标,进一步提高损伤识别指标对损伤的敏感程度.三跨梁的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柔度灵敏度指标能达到较好的损伤定位效果;在检测结构适当位置施加控制力,采用受控结构的动力特性数据进行损伤识别,可进一步提高损伤定位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结构初始损伤识别的随机弹性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借助环境激励条件识别结构损伤,导出了求解未损伤结构与损伤结构随机弹性模量的方程.该方法从特征值问题出发,视泊松比参数、弹性模量参数分别为常量与随机变量,并结合结构的有限单元模型以及实测数据.通过引入结构单元损伤因子,对结构的初始损伤进行识别.该方法既可精确评价结构的初始损伤程度,也可初步估计初始损伤的位置,为结构损伤自动识别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灌河大桥为工程背景,提出了基于多尺度有限元模型修正的结合梁斜拉桥损伤识别方法.首先基于现场环境振动试验结果和两阶段响应面方法对初始多尺度模型进行修正,并将修正后模型定为原始未损伤状态;进而,利用多尺度模型修正方法对结构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损伤进行识别,并探讨了模态曲率损伤指标和单元模态应变能损伤指标对不同结构尺度损伤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噪声干扰情况下,模态曲率和单元模态应变能指标对精细小尺度单元区域主梁微小(1%)损伤均较为敏感,可识别出结构的损伤位置,而对大尺度单元区域的损伤敏感性略低;在考虑噪声干扰情况下,精细小尺度单元区域比大尺度单元区域在损伤识别方面的抗噪性更好,且模态应变能损伤指标的抗噪性略优于模态曲率损伤指标.故而提出的多尺度建模及其损伤识别方法具有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微损伤识别的潜力,并为大跨结构损伤预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青岛海湾大桥沧口斜拉桥为背景,采用多尺度有限元模型对钢箱梁局部裂缝进行损伤分析和识别.首先,采用小尺度的壳单元和大尺度的梁单元建立钢箱梁的多尺度模型,并根据实际监测数据对整桥模型进行模型修正;然后,对小尺度钢箱梁易损截面进行小损伤模拟,研究断面应变响应的变化规律和损伤敏感性;最后,采用BP神经网络法进行损伤位置和程度识别.分析结果表明:多尺度模型使小损伤模拟与计算效率得到较理想的协调;顺桥向应变对钢箱梁小损伤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应变变化具有显著的局部化特征;基于合理的应变测点布置,采用顺桥向应变的BP网络方法能较好地识别损伤位置及损伤程度,且具有较强的抗噪能力.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煤层冲击倾向性指标存在的局限性,基于考虑残余强度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从损伤因子、损伤速率和损伤速率加速度3个角度分别研究峰值强度点、损伤速率最值点、损伤速率加速度最值点处的损伤规律,对残余强度和动态损伤应变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新的煤层冲击倾向性指标—盈余能指数变化率,建立冲击倾向性指标体系,并开展冲击倾向性实验对新指标体系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考虑残余强度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煤岩体峰值强度后应力—应变曲线变化趋势及残余强度特点,得到峰值强度点、损伤速率最值点和损伤速率加速度最值点处的损伤规律及损伤速率最大值表达式;根据修正后动态损伤应变的力学意义得到动态损伤应变与动态破坏时间关系式,采用动态损伤应变来表征动态破坏时间,从而使冲击倾向性实验不再受加载方式的限制;采用盈余能指数变化率指标可综合衡量盈余能、峰后破坏过程损耗应变能、动态破坏时间的变化情况;由最大损伤速率、动态损伤应变、盈余能指数变化率构成的新冲击倾向性指标体系更为有效和全面,为准确评价煤层冲击倾向性工作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从"物质的量"及"运动的量"的改变引起物质性质的改变的实例,说明了质量互变规律在化学中的应用,有助于理解、掌握化学运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是鲁迅先生在西北大学的演讲纪录稿,其内容主要由<中国小说史略>而来.本文从"有意的总结中国小说的发展规律"、"与现实问题的紧密联系"等方面论述<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的价值,并在与<中国小说史略>的比较中窥测先生的一些变化和发展着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3.
任一自发变化发生时,不但体系不必消耗环境做的功,而且体系有时可对环境做功。从上述性质出发,讨论了自由能判据的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14.
Data sets of the changes of the length of day,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eastern Pacific and of the sea level in Hong Long from tide gauge observations are used to analyze and reveal the refle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s of the length of day and the sea level changes concerned with the premonitory phenomenon of next EI Niño event.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a new EI Niño event has been brewing with the ending of the strong La Niño event that started in early summer of 1998. The estimated formation period of the new EI Niño event will begin before the end of 2000, and the peak period may be reached at around the end of 2001.  相似文献   

15.
邓攻 《太原科技》2011,(4):73-76
介绍了S变换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实验数据,对比Fourier变换、短时窗傅立叶变换和S变换的时频分析特点,最后对地震数据分别应用S变换和Gabor变换,认为S变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点,更适合于地震资料的时频分析。  相似文献   

16.
耕地减少是全国和各省耕地变化的基本趋势,大连是北方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经济发达,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剧,在分析大连市建国以来有关耕地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并分析了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针对大连市的耕地利用实际状况,提出了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建设工程变更的相关概念和相关方,阐述了工程变更的程序,提出了控制工程变更与费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侗族南部方言区的传统婚俗受到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巨大冲击,发生了显著的变异:婚俗中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及原形态的道德择偶标准,或因商业需要而婚俗表演化,或因环境与身份的改变,一些淳风良俗的婚俗内涵渐渐淡化甚至消失。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虽然应当顺乎时代潮流,但优秀的婚俗不能市场化、商业化。只有让优秀民俗文化元素归原,才有实现文化与社会效益良性互动的可行性,才能使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得到长久的传续,使其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9.
基于Mann-Kendall的济南市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Mann - Kendall检验方法,通过对1951 -2007年济南市气温数据的分析,发现济南市年均气温存在十分明显的上升趋势,线性增温速率为0.24℃/10 a,其中50、80年代年均气温增温迅速,60、70年代呈相对稳定的波状起伏,1983年之后升温趋势十分显著,2000年之后升温趋稳并呈微小下降态势.研究时段内年均气温存在两次突变,分别发生在1975年和1984年.对于四季气温,春季和冬季增温趋势十分显著,两季的升温速率分别为0.31℃/10 a和0.43C/10 a;秋季气温增温显著,夏季气温随时间变化而增暖的趋势不明显,两季的升温增速分别为0.156℃/10 a和0.055 °C/10 a.四季气温随时间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季和秋季整体呈现缓慢波状上升,而夏季和冬季则起伏较大.分析表明,1969年的夏季和1986年冬季是季温发生突变的节点.  相似文献   

20.
利用郑州1951年以来的气温记录,采用统计方法和最小二乘法分析了郑州的气温变化特征。计算了气温变化的幅度.用孟津1961年以来气温变化与郑州作对比,并用两地增温率对比计算城市化对郑州城市气温变化的贡献率.结果显示1951年以来郑州市年平均气温变化总趋势是不断变暖,气温升高幅度约0.23℃/10年,年平均最低气温及春冬季节气温升温幅度最大,夏季气温却有降温趋势.1961年以来郑州年平均气温的城市化增温率为0.064℃/10年,城市化增温对郑州城市气温增加的贡献率为25%.郑州1951年以来气温的变化还主要是受区域背景气候的影响;受城市化影响在夏季最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