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彬  贺松其  廖荣鑫 《陕西中医》2003,24(12):1108-1110
博士生导师吴仕九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 30余载 ,精研医典 ,学贯中西 ,治学严谨 ,精心育人。对温病湿热病证论治精微 ,遣方用药独具匠心。笔者有幸师从吴教授 ,从事湿热病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工作 ,现将其论治温病湿热证的理论与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 在诊断标准客观化方面强调宏微结合 ,中西并重 吴师长期从事湿热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她认为研究湿热证必须以三焦理论为指导 ,密切结合临床 ,应用现代医学方法和手段探讨湿热证的本质。在湿热证的诊断标准客观化方面主张宏微结合 ,中西并重。湿热病证是感受湿热病邪而引起的多种外感…  相似文献   

2.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清代温病学家薛生白的《湿热病篇》为论述湿热证的名著。当前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人们体质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脾胃湿热证愈来愈多见。李乾构“’主编的《中医实用消化病学》记载36种疾病有湿热证分型,包括慢性胃病、肾病(泌尿)、肝病以及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等与湿热证相关。  相似文献   

3.
脾胃湿热证是临床常见的实证,属湿热病证的范畴。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脾胃湿热证逐渐增多,脾胃湿热证亦成为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因此加强对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的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脾胃湿热证是湿热证中的常见证候之一,也是脾胃病中最常见的临床证型.脾胃病的诸多症状,都可由脾胃湿热产生.因此,从生理、病理、辨证、治疗等方面,对脾胃湿热证有一个全面、正确、系统的认识,对于进一步加强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研究和提高脾胃病的临床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功能衰竭湿热证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建  沈庆法 《中医杂志》2005,46(6):403-405
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湿热证的形成机制、主要病理表现、临床转归以及运用湿温理论对CRF湿热证辨治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禀赋不足,阴阳偏颇是CRF湿热证形成的重要内因;(2)"肾主水液"障碍是CRF湿热证形成的根本原因;(3)脾胃湿热是CRF湿热证的重要临床表现;(4)CRF湿热证的病理过程及转归;(5)温病学理论在CRF辨证施治中有重要意义.通过以上探讨,力求为CRF的中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脾胃湿热型或兼见湿热证的糜烂性胃炎在临床中十分常见,患者多有腹胀,胃脘痞闷疼痛,口苦口干,纳呆,大便秘结或粘腻不爽,舌红苔黄或黄腻的症状,与<伤寒论>中的实热痞极为相似,故笔者采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基本方,加减化裁后治疗脾胃湿热型糜烂性胃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魏怀英 《陕西中医》1997,18(8):356-357
以临床病案为佐,论述了引起常见低热证的阴虚、血虚、气虚、气郁、阳虚、瘀血、湿郁、误治等8个方面病证。并简介了各证型间的灵活变通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本病证候规范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近10年来以中医药为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结果 34篇文献中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出现频率大小依次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胃络瘀血。结论临床按照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胃络瘀血5型辨证论治可覆盖大多数病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药防治湿热证现有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将湿热证中医证候数字化,极大丰富了中医理论,为湿热证研究提供创新思路,同时也为湿热证的防治提供参考。湿热证可引起全身的病理改变,易诱发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胃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脏病、肠易激综合征、肺炎咳喘等多种疾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湿热证根据藏象分为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根据脏腑病位可分为湿热壅肺、大肠湿热、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肾病湿热证。清热祛湿是湿热证的治疗原则,中药凭借其抗炎性、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降血糖、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的药理作用达到治疗湿热证的目的,该文在中药与方剂两个方面上,以三焦辨证为主,脏腑辨证为辅,二者相结合,详细综述了脏腑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抗湿热中药的药理作用、应用情况,并基于实验室临床相关性指标、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具体分析与讨论,以期为湿热证中药数据整合、系统构建提供相关经验,并为后续湿热证脏腑病证临床药物研发及优化创新提供新思路与帮助。目前国内对湿热证的物质基础及相关防治作用机制仍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其潜在的生物学诊断标志物,加大抗湿热新中药制剂的研发,多途径多方位阐述中药对湿热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介绍杨志波教授治疗玫瑰痤疮的经验。临床按现代医学分为4型对应中医辨证4型论治。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肺经风热证)方选克玫Ⅱ号;丘疹脓疱型(脾胃湿热证)方选克玫Ⅲ号;鼻赘型(痰瘀互结证)方选克玫Ⅳ号;眼型(肝郁血热证)方选克玫Ⅰ号。从皮损、部位、邪毒、情志辨证,以疏肝解郁、宣肺清胃、活血化瘀立法,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水肿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7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4岁~65岁,平均46岁;病程5年以下者15例,5年~10年者13例,10年以上者9例;形体肥胖者21例,月经不调者17例。均就诊过西医内科或妇科,未发现特异性病变。1.2 西医诊断标准 ①女性患者全身慢性水肿;②病因未明。无心、肝、肾、内分泌及营养缺乏等疾病;③可伴有月经不凋和单纯性肥胖症。1.3 中医辨证分型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分为脾虚湿困型和阳虚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中医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用药经验,分析银屑病湿热证用药规律,将中医理论与中药药理相结合,以指导临床治疗,提高疗效。方法:以“银屑病”为关键词,以“湿热证”为主题词,在1979-201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1998年-2012年万方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资料内检索,重复文献除外。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搜集了用于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中草药和基本方。结果: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中草药共87味,基本方17首。土茯苓、白鲜皮、黄芩等23味中药治疗银屑病湿热证使用频率较高,属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主药。药物归经主要归肝经,在治疗银屑病湿热证应重点从肝经论治。结论: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的主要方剂为: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黄连解毒汤。  相似文献   

13.
辨证论治小儿急性肾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肾炎为小儿常见疾病之一,以浮肿、少尿及血尿为临床特点,属中医“水肿”范畴.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主张在中医辨证上将本病分为风热,热重于湿,湿重于热三型,兹就三型病证的论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脑出血急性期瘀热证探讨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多年来对脑出血急性或病人临床治疗实践,发现部分患者出现不同脏腑、不同程度的瘀热证,我们分别给予活血通络、清热凉血的治疗而取效。实践证明对于脑出血急性期的瘀热证若能妥善处理,可加速对病情的控制和降低病残率。1脑出血急性期瘀热证发病机理认识脑出血急性期按其临床表现属中医中风病证。历代医家论述中风病机虽颇为复杂,但归纳不外风、火、痰、气、血、虚六大因素。多数学者概括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肝肾阴虚和气血不足,标实为风、火、痰相因为患。据我们临床观察脑出血急性期部分患者以标实为主,而火热内郁是其重要病理机转。…  相似文献   

15.
耳鸣、耳聋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证,病情有轻有重,其发生的病机,虽颇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肾气不足、脾胃虚弱、情志失调、脾胃湿热、风热外乘等5个方面;各类耳鸣、耳聋可单独出现,亦可相互并见.既可以是多种疾病的症候群的一种表现,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病证,中医对该病的研究及防治有独到的见解,笔者从2002年6月~2012年6月10年间运用东垣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68例耳鸣、耳聋患者,收到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尿毒症(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复杂多变且危重。随着中医对尿毒症的认识和深化,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实验研究的开展,其疗效日益受到国内外医界同仁的重视。就其十年来证治综述如下。对病证的认识范围中医虽无尿毒症一名,究其临床演变经过表现和预后情况皆散见于呕吐、关格、水肿、癃闭、虚损等病证范畴。  相似文献   

17.
湿热证,是一个既受湿,又受湿与热相合,胶结多患的一种病证.正如薛生自《湿热病篇》所说“夫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又如陈平伯《外感湿病篇》:“东南地卑水湿,湿热之伤人独甚”.昆明地区,属干湿分明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与中原而言乃西南之隅,,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四面环山、南临滇池,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降雨量约1千多毫米,往往昼夜之间,睛雨之间温差较大,燠热燠寒,寒热时变,天热地湿,互为交蒸,湿热为病者甚众.湿热证,易患难愈,缠绵难速.苟辨审不慎,医治不当,则变症峰起.若审辨得法,医治得当,疗效亦体.现将笔者对本病的临床体会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8.
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湿热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热在中医领域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名词.在不同的场合所表达的意义不尽相同.有时指病邪.有时指证候,有时则指病名,但在多数情况都是泛指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既有湿象又有热象,具有双重特性的湿热证,它几乎可见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科。就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简称肾病)而言.湿热证的产生,可以来自外感,亦可缘由肺、脾、肾等脏器亏虚,致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受碍,继而内聚成湿,蕴久化热而成。肾病出现湿热证,笔者认为主要见于下述四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全国名老中医杨春波系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60a,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脾胃病诊治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是我国脾胃病湿热证的首创者,对脾胃病湿热证有独到的治疗经验。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传承研究"——"杨春波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课题进行中,我有幸跟师坐诊,亲临教诲,获益匪浅。现举验案2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三七九味方”治疗热证吐血吉林省通化县中医院(134102)边军伟长白山民间秘方研究所(134102)王奂实,王爽,王科主题词呕血/中医药疗法,胃热/中医药疗法热证吐血,是中医内科的常见多发病,在现代医学中属于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主要特征是吐血,血鲜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