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癫痫发作与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CBZ)对多药耐药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给雌性SD大鼠侧脑室注射海人酸(KA)或PBS,成模后再口服CBZ。成模或给药后3、5、7、14、21和28d灌杀大鼠取脑,用免疫组化和双标免疫染色对脑中P-gp进行半定量及定位分析。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的变化。结果模型大鼠脑电图及行为变化与人类癫痫相似,CBZ对癫痫发作没有作用。癫痫发作后第5天脑P-gp表达水平增加,7d时最高,21d后恢复到正常水平。阳性产物主要位于海马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也见于皮层的毛细血管及神经元。CBZ对正常大鼠P-gp的表达没有影响。CBZ KA组动物海马P-gp的表达与KA组动物相似,但7d时其表达明显增强。结论癫痫发作可诱导P-gp的表达;卡马西平在癫痫发作中也参与了P-gp的高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GIRK)在海人酸诱导慢性颞叶癫痫大鼠海马内的表达变化及其在癫痫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海人酸颞叶癫痫模型,运用原位杂交、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海马齿状回、CA1、CA3区GIRK1、2mRNA和蛋白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海马整体GIRK1、2蛋白变化。结果:GIRK1、2mRNA和蛋白在大鼠海马内分布广泛;慢性颞叶癫痫海马DG区GIRK2mRNA和蛋白表达增高有显著差异(P<0.01);GIRK1mRNA在海马DG区表达有差异(P<0.05);Westernblotting检测海马GIRK1、2未有明显变化。结论:GIRK1、2在慢性癫痫大鼠海马内的表达增高,特别在齿状回,提示是机体对神经元网络过度兴奋的代偿或适应性反应;其合成增加将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阻止海马内过度兴奋的扩散(DG-CA3-CA1)。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戊四氮(PTZ)点燃癫痫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海马神经元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表达的变化。方法 腹腔内连续注射PTZ制备点燃癫痫大鼠模型,用Morris水迷宫评测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海马神经元α-CaMKⅡ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在Morris水迷宫试验中,PTZ组寻找平台的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游泳距离显著增加(P<0.05),穿越平台的次数及在平台象限的游泳距离的百分率显著减少(P<0.05),搜索策略变差,同时伴有海马CA1、CA3区α-CaMKⅡ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PTZ点燃癫痫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受损可能与海马CA1、CA3区α-CaMKⅡ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海人酸(KA)侧脑室注射致大鼠海马损伤后骨形成蛋白-4(BMP4)的表达变化及其与颗粒细胞增殖和胶质细胞增生的关系。方法将成年大鼠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侧脑室注射KA7d后,用尼氏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丢失,用免疫组织化学与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海马齿状回BMP4mRNA阳性细胞与BrdU标记细胞、GFAP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正常成年大鼠BMP4mRN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海马齿状回的门区、颗粒下层、CA3、CAI区。BrdU标记细胞主要分布在齿状回颗粒下层。GFAP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齿状回、CA3区。在KA侧脑室注射致海马损伤后7d,海马CA3、CA4区神经元丢失明显,BMP4mRNA阳性细胞与BrdU、GFAP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加。结论KA侧脑室注射致海马损伤后,成年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增殖增强和胶质增生可能与BMP4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IL-1β)在谷氨酸钠致痫大鼠中对海马兴奋性G-蛋白α亚基(stimulated G-protein α subunit,Gsα)蛋白表达的影响,为阐明IL-1β在致痫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行为观察(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GluNa组、IL-1β GluNa组、rhIL-1ra IL1β GluNa组和D-AP-5 IL-1β GluNa组)。结果 行为观察显示,IL-1β GluNa组大鼠痫性发作潜伏期(平均2min)较其他组(平均6min)明显缩短,且发作程度(Ⅲ~Ⅳ级)较其他组(Ⅰ~Ⅲ级)严重;对照组无痫性发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Gsα蛋白在海马各区均有表达,IL-1β GluNa组大鼠在齿状回、CAl区和CA3区Gsa表达较其他组明显增强。结论 IL-1β参与致痫,且在谷氨酸致痫中可能通过Gs蛋白介导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在痫性发作活化后的表达特点,探讨COX-2抑制剂塞莱昔布(eeleeoxib,Cel)对痫性活动后海马区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模型制作:随机将120只体重为50~60g的3周龄健康Wistar幼鼠分为匹鲁卡品致痫组(EPOnly组)(n=45)和Cel干预致痫组(EP—Cel)(n=45)和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NS组)(n=30)3组。随机在EP—only及EP—Cel组各取10只匹鲁卡品成功诱导急性发作幼鼠进行腹腔注射溴脱氧尿核苷(BrdU):(1)行为学观察:根据Racine分级评价急性期和慢性期痴性发作行为;(2)形态学检测:各实验组分别在急性发作后第14天,第28天处死大鼠制备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COX-2阳性细胞在各组的表达变化趋势,以及BrdU+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和BrdU+星形胶质细胞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荧光免疫双标阳性细胞的表达,观察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及分化在各组的差异。结果:(1)动物行为学观察:在急性期,EP-only组全身性自发反复性癫痫发作(SRS)发作率(90%)明显高于EP—Cel组(560)(P〈0.01);EP—only组痫性发作Racine分级强度(3.7±1.3)明显高于EP—Cel组发作强度(2.5±1.1)(P〈0.05);在慢性期,EP—Only组SRS发生率(500)明显高于EP—Cel组(30%)(P〈0.05;岔检验);EP—Only组平均每天SRS发生的频率(1.9±0.58)明显高于EP=Cel组(0.6±0.3)(P〈0.01,t检验);(2)形态学检测免疫组化结果:①COX-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表达:匹鲁卡品致痫第14天后,海马区COX-2阳性细胞表达在EP—Only组明显高于EP-Cel组[(158±18)vs(118±20)](P〈0.01);②BrdU+NeuN和BrdU+GFAP免疫双标结果:急性期发作第28天后,BrdU+NeuN免疫双标阳性细胞在EP-Only组明显高于EP—Cel组[(36±4)vs(22±3)];同时EP-Only组门区有BrdU+GFAP免疫双标阳性的新生的胶质细胞明显比EP—Cel组高[(26±3)vs(14±2)3。结论:COX-2在痂性发作后被迅速诱导表达,COX-2抑制剂Cel能抑制痫性发作激活的异常神经发生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减少慢性期SRS。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目的为探讨谷氨酸钠(GluNa)诱导大鼠癫痫发作时海马mGluR5的表达变化。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Glu—Na致痫组及D—AP-5(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 GluNa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多克隆抗体抗mGluR5在海马各区及齿状回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变化,同时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行为变化。结果证明:GluNa注射后的大鼠均出现严重的癫痫发作。正常组大鼠海马中有丰富的mGluR5表达,以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和CA1锥体细胞层的表达为最高,而GluNa致痫组海马各区mGluR5表达明显下调。D—AP-5 GluNa组海马各区mGluR5表达较之GluNa致痫组又上调。同时观察到三个组的mGluR5的表达主要集中在细胞膜上。结果提示mGluR5在癫痫发作后表达下降可能在癫痫诱导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NMDA受体依赖性的。  相似文献   

8.
杏仁核点燃鼠海马不同亚区Bax 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ax mRNA在癫癎鼠海马不同亚区的表达。方法:利用电极植入鼠脑杏仁核的方法建立点燃癫癎模型,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鼠脑海马CA1、CA2、CA3及齿状回(DGL)区Bax 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大鼠海马各区少见Bax mRNA阳性细胞表达,杏仁核植入电极大鼠及其点燃后海马各区Bax mRNA表达阳性细胞数增多,点燃鼠Bax mRNA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高于仅仅植入电极鼠,海马不同亚区Bax mRNA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不同。结论:杏仁核点燃癫癎模型鼠的海马不同亚区均存在Bax mRNA表达增强,但不同亚区对Bax mRNA表达敏感性不同,以DGL区为最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大鼠模型来探讨FTY720能否对大鼠术后的脑损伤产生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RIRI组)和FTY720干预组(FTY720组),每组10只.RIRI组和FTY720组建立RIRI模型,Sham组仅暴露肾蒂,不做缺血处理;再灌注前15min,FTY720组腹腔注射液FTY720(1 mg·kg-1),Sham组和RIRI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术后24h每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处死,取肾组织和脑组织,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和海马组织CA1区的病理改变,TUNEL法测定海马组织CA1区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CA1区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3(Caspase-3)的表达水平;各组剩余5只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其学习能力和空间记忆能力.结果:与Sham组相比,RIRI组大鼠肾脏组织和海马组织CA1区出现明显病理损伤,海马组织CA1区凋亡细胞数显著增多,Caspase-3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穿越穿台次数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IRI组比较,FTY720组大鼠海马组织CA1区病理性评分显著降低,凋亡细胞数显著减少,Caspase-3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FTY720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平台穿越次数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TY720能改善RIRI引起的大鼠脑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FTY720抑制Caspase-3的表达水平,减少海马组织CA1区神经元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观察慢性吗啡处理及戒断后大鼠前额皮质、海马和杏仁核中parvalbumin(PV)的表达变化,为其功能的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本实验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吗啡依赖组大鼠腹膜腔注射吗啡,2次/d,起始剂量为5mg/kg,逐日递增5mg,至第10d为50mg/kg;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于末次注射后动物分别存活3h、3d和14d。用免疫组化方法和相对平均灰度值检测前额皮质、海马和杏仁核内PV的表达。结果显示:在生理盐水处理组各存活时间点,前额皮质、海马和杏仁核内PV的表达相同。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3h时海马和杏仁核内PV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但前额皮质内PV的表达减少。第3d时,海马CA1、CA3、CA4、齿状回和杏仁核内PV的表达减少,但CA2区PV表达继续增加,而前额皮质的表达开始恢复。至第14d时,CA2区PV的表达开始恢复,但CA1、CA4和杏仁核内PV的表达又开始增加,明显高于第3d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慢性吗啡处理及戒断后PV的表达具有区域特异性和时相特异性;这种变化在戒断早期可能主要与躯体依赖相关,而戒断晚期主要与精神依赖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难治性癫痫大鼠模型脑内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大鼠海仁酸注射以建立难治性癫痫模型,随机分为4个造模组:单纯rTMS组、假性rTMS组、丙戊酸钠组和丙戊酸钠+rTMS联合治疗组,每组6只;另有6只不造模作对照组,只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以作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和比较各组动物脑内P—gP的表达。结果:单纯rTMS组大鼠脑内梨状皮层和丘脑区P—gP的表达与假性rTMS组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5);丙戊酸钠组大鼠脑内P—gP表达在海马CA3区、梨状皮层和丘脑区明显升高,与联合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3,P=0.001)。结论:低频rTMS可以降低难治性癫痫大鼠脑内P—gP的高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频经颅磁刺激(TMS)对癫痫大鼠痫性发作的影响。方法:对50只大鼠进行TMS,根据不同刺激频率将大鼠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10只):0Hz组(假刺激组)、0.3Hz组、0.5Hz组、0.8Hz组、1.0Hz组,分组进行低频重复TMS预处理后,制作氯化锂一匹罗卡品癫痫模型,观察各组造模后70min内痼性发作的潜伏期和痫性发作行为表现。结果:0.3Hz组、0.5Hz组、0.8Hz组及1.0Hz组的痫性发作潜伏期[分别为(16.30±3.10)min、(18.60±3.50)min、(16.40±3.60)min和(15.90±4.10)mini,均比0Hz组[(12.80±3.20)mini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0.5Hz组最长;0.5Hz组大鼠出现的痫性行为表现为点头和(或)甩尾、须动和(或)头面抽动、前肢和(或)后肢抽动、全身抽动、窜动的次数均比0.3Hz组、0.8Hz组、1.0Hz组少,整体发作程度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量的低频的TMS可延缓癫痫发作潜伏期、减少癫痫发作次数以及减轻癫痫发作程度,具有抗痢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V)对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e,PTZ)慢性点燃大鼠行为及脑电图(EEG)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PTZ致癎组(B组)、RV干预组(C组),每组20只。B组和C组通过腹腔注射PTZ建立慢性癫癎动物模型,观察大鼠行为、脑电图及海马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腹腔注射RV可明显抑制大鼠的癎样放电,延长发作潜伏期、缩短发作时间,与PTZ致痂组相比重型发作率降低(P〈0.05);同时在病理学上还能减轻海马神经元的损伤程度。结论:RV可明显抑制PTZ诱导的大鼠癫癎发作,对致癎海马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水迷宫实验观察愈痫灵颗粒(YXLG)对戊四氮(PTZ)致痫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70只清洁级SD大鼠,从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大鼠用PTZ造模。将符合模型标准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YXLG组、丙戊酸钠组和模型组。以大鼠水迷宫实验的学习、记忆成绩来评价YXLG对致痫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学习成绩差,具有显著意义(P〈0.01),记忆成绩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提示癫痫可导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与模型组比较,YXLG组学习成绩差,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记忆成绩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YXLG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YXLG可明显改善癫痫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损害。结论:癫痫大鼠存在学习、记忆能力下降,YXLG可以改善癫痫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癫痫患者睡眠结构及夜间激醒、腿动、呼吸事件特点。方法:对63例成人原发性癫痫患者(病例组)及40名正常人(对照组)的夜间多项睡眠图(PS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入睡潜伏期、REM潜伏期、睡眠维持率、睡眠效率、浅睡期比例、深睡期比例、REM期比例和清醒期比例、分别为(87.64±27.94)minVS(150.33±82.26)min(P〈0.05)、(13.11±5.23)minVS(17.34±19.26)min(P〉0.05)、(0.58±0.09)VS(0.70±0.50)(P〈0.05)、(0.22±0.07)VS(0.16±0.35)(P〈0.05)、(0.20±0.05)VS(0.14±0.38)(P〈0.05)、(0.08±0.07)VS(0.17±0.90)(P〈0.05)、(0.91±0.07)VS(0.89±0.07)(P〈0.05)和(0.96±0.03)VS(0.81±0.16)(P〈0.05)。两组夜间激醒指数、在NREM期激醒指数、孤立性腿动指数、在REM期及NREM期孤立性腿动指数、呼吸暂停指数、低通气指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比较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原发性癫痫患者存在夜间睡眠结构紊乱、睡眠质量较差和睡眠呼吸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用赖氨酸(LHG)给予预防癫痫高危人群临床发作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有癫痫高危因素的个体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治疗组给予神经营养剂LHG;对照组只纳入观察,不给予药物处理。所有个体入组后即给予脑电图检查,此后每隔半年复查。观察所有个体2年内癫痫发作人数、平均发作持续时间、平均发作潜伏期及其脑电图变化。结果:观察期内,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癫痫发作人数减少,平均发作持续时间(rain)缩短,平均发作潜伏期(d)延长,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个体两年内4次脑电图上出现痂样放电的人数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P〈0.05)。结论:对癫痫高危人群给予LHG干预可减少癫痫发作,同时脑电图情况也有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α-细辛醚(α-Asarone)对侧脑室注射红藻氨酸(Kainicacid,KA)癫痫大鼠脑电图(EEG)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10)和癫痫模型组(n=40)。模型组再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单纯癫痫模型组(即KA组),α-细辛醚低浓度(6mg/kg)组,中浓度(12mg/kg)组和高浓度(24mg/kg)组。α-细辛醚组在术前30rain经腹腔注射给药,术后立即应用数字化EEG仪进行连续描记30min。观察各组大鼠EEG痫性丛状放电波发生频率、波幅变化和每一丛状放电波中峰电位数目(numberofspikesineachburst,NSEB)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EEG未描记到痢性丛状放电波,KA组大鼠EEG可观察到明显的痢性丛状波发放,其发放频率、波幅变化和NSEB值均较α-细辛醚中、高浓度组高(P〈O.05);低浓度旷细辛醚组癫痫大鼠丛状波发放频率与K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O.05),但其波幅和NSEB值变化不明显(P〉0.05)。在各α-细辛醚浓度组间,低浓度组在丛状波发放频率、波幅和NSEB方面与中、高浓度组相比存在差异(P〈o.05);中、高浓度组间差异不明显(P〉O.05)。结论:α-细辛醚可减少KA癫痫大鼠脑电图的痼样放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哺乳动物雷帕霉索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在幼鼠癎性发作后的表达变化。方法:海人藻酸(KA)诱导幼鼠癎性发作,根据疝性发作后不同的时间点(1h、3h、16h、24h、3d、5d、1w、2w、6w)进行取材,从大脑中分离KA注射侧海马组织,提取全蛋白进行westernblot检测观察癎性发作后mTOR信号通路活化的标志物核糖体蛋白56(p-S6)蛋白的表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海马区P-S6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KA海马内注射1h、3h、16h、24h,3d,5d,1w,2w,6w大鼠海马组织进行westernblot检测,发现在急性期P-S6的表达量呈现持续升高的表达变化。KA致癎1w后,海马区p-S6阳性细胞表达相对于手术对照组明显增高(76±12VS25±5)。在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亦可见到致癎后大量表达的p-S6阳性神经元(88±13 VS 15±3)。结论:mTOR信号活化标志物p-S6蛋白在KA诱导幼鼠癎性发作后表达明显增加,抑制mTOR信号的异常活化或许成为预防癫癎形成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经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frequent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和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添加治疗的疗效并观察其前后运动皮质兴奋性的改变。方法:将36例癫痫部分性发作患者分为rTMS治疗组和0XC治疗组,在继续原有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行0.5Hz低频rTMS治疗及OXC添加治疗,分析并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癫痫发作频率,记录治疗前后的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价其皮质运动兴奋性的改变。结果:36例患者经低频rTMS治疗和0XC治疗后,临床发作减少,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MS组运动阈值(motorthreshold,MT)明显增高,皮质静息期(corticalsilentperiod,CSP)延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XC组仅MT增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频rTMS治疗癫痫部分性发作疗效良好,MEP能有效地反映中枢运动皮质功能状态,有助于提高部分发作性癫痫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