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气囊传感法观察了贲门失弛缓症及正常人各10例的食管上、下括约肌及食管体部的运动功能,结果发现贲门失弛缓症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明显升高,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明显降低,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时间明显缩短,食管体部出现病理性收缩波,食管上括约肌功能大致正常。提示贲门失弛缓症存在明显的食管运动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2.
贲门失驰缓症是一种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是指食管下括约肌(LES)松驰障碍为特征,病因迄今不明,大多学者认为贲门失驰缓症属于神经原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返流,非心源性胸痛,随着病情加重,体重明显减轻,营养不良.我院于2008年10月至今在胃镜下置入可回收抗反流支架治疗贲门失驰缓症,疗效满意,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3.
贲门失驰缓症内镜下金属支架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贲门失驰缓症(achalasia)是一种原发性食管神经肌肉病变所致的以下食管括约肌(loweresphageal spincter,LER)松驰障碍,食管体部缺乏蠕动性收缩为特点的动力障碍性疾病^[1]。笔者1998~2002年6月对7例贲门失驰缓症患者采用国产镍钛金属支架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生长抑素 (施他宁 )对贲门失驰缓症患者食管运动的影响。方法 :2 4例贲门失驰缓症患者食道测压后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8例 ,即假干预组 (I组 )、生理盐水组 (II组 )、施他宁干预组 (III组 )。在患者静脉给予施他宁 2 5 0 μg,或生理盐水或假干预后立即再次行食道测压检查 ,观察他们对食道运动的影响。 结果 :静脉注射施他宁后下食道括约肌压力 (LESP)明显降低 ,从 43.8± 6 .7mmHg,降至 2 6 .7± 4.8mmHg ,下食道括约肌 (LES)松驰率由干预前 6 4.1± 17.2 %增至 82 .7± 2 1.5 %。结论 :生长抑素 (施他宁 )对贲门失驰缓症患者食管运动有明显的影响。显著降低贲门失驰缓症患者下食道括约肌压力、升高下食道括约肌松驰率。  相似文献   

5.
贲门失驰缓症是一种下食管括约肌病态失驰缓、食管体部蠕动消失从而引起食物潴留和吞咽困难的疾病。人群发病率6/10万,平均发病年龄28.5—30岁。因本病  相似文献   

6.
贲门失驰缓症是一种原发性食管神经肌肉病变所致的病症,以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障碍、食管体部缺乏蠕动性收缩为特点的动力障碍性疾病[1].临床有吞咽困难、返食、胸部不适或胸痛症状;钡餐显示贲门痉挛,食管扩张;内镜和(或)手术除外贲门炎性狭窄和恶性病变.气囊扩张是治疗贲门失驰缓症的有效方法[2].我科于2005年7月-2008年12月采用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驰缓症39例,疗效满意.现将其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赵作成 《医学综述》2013,19(13):2403-2405
贲门失驰缓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食管运动功能失调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食管体部蠕动障碍和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障碍。该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主要症状是在进食液体食物或固体食物时出现胃食管反流和吞咽困难。该病在目前尚无法治愈,治疗目的仅是改善食管排空、防止食管扩张。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镜球囊扩张和微创手术治疗。近年来,针对贲门失弛缓症治疗方面的许多研究成果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8.
食管贲门失驰缓症二例治验杭州中山大酒店卫生所(310006)俞文武俞尚德(指导)食管贲门失驰缓症亦称责门失驰症、贲门痉挛或区食管。它是以食管原发性运动功能障碍为表现的神经原性疾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中年人,男女发病几乎相等,无种族差异,国外统计...  相似文献   

9.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主要是以食管下段括约肌(Lower Esophagus Sphincter,LES)松弛障碍及食管体部缺乏推进性蠕动为特征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  相似文献   

10.
贲门失弛症是食管运动功能障碍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是指吞咽部食管体部无蠕动,贲门部括约肌弛缓不良所致,多见于20~50岁的青中年人。从1983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85例贲门失弛症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梁波 《海南医学》2005,16(6):133-134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以下食管括约肌(LES)张力增高,食管正常蠕动消失,LES和贲门对吞咽动作的松驰反应障碍为特征,病因目前仍尚未明确,可能与基因遗传,自身免疫,病毒感染及食管肌问神经丛有关。现有治疗手段尚未能完全恢复食管正常运动功能,主要通过药物治疗,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扩张及手术括约肌切除治疗来松弛LES,降低其周围压力,从而缓解症状。本文就近年来贲门失弛缓症基础研究及治疗的一些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冯琳 《中外健康文摘》2009,6(34):109-110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障碍和食管体部无蠕动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食管动力紊乱性疾病.以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增高、松弛障碍,食管体部失蠕动为主要特征.临床上通常指原发性贲门失弛缓症,病因仍未明了,可能与食管壁内神经系统不可逆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监测山莨菪碱肌注前后食管动力的变化,探讨其在假性贲门失弛症和贲门失弛症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0例贲门失弛症和3例胃底贲门癌致假性贲门失弛症的患者,通过8通道袖套式测压导管持续观察食管动力在肌注山莨菪碱前后的变化。结果 10例贲门失弛症患者在肌注山莨菪碱后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程度达47.4%~74.0%,食管体部静息压明显降低;3例假性贲门失弛症患者食管括约肌松弛程度仅2.2%~8.8%,食管体部静息压亦无明显变化。结论山莨菪碱试验可作为贲门失弛症食管测压诊断时的重要补充,也是贲门失弛症和假性贲门失弛症鉴别诊断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贲门失弛缓症系食管神经源性疾病之一,由于食管神经肌肉的功能失调导致吞咽动作时,食管体部缺乏蠕动,食管下括约肌弛缓不良而致继发性食管扩张的一种疾病。我院自2001年开展了内镜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作一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15.
贲门失弛缓症大口径气囊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贲门失弛缓症是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顽固,一般保守治疗多难以奏效。于1995年,我院开始使用美国 Microvasive 产的 Regiflex 气囊扩张器对贲门失驰缓症患者行气囊扩张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是一种原发性食管神经、平滑肌病变所致食管下段括约肌(LES)松弛异常及食管体部缺乏推进性蠕动为特征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贲门失弛缓症在我国缺乏流行病学资料,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该病的发病率每年约1/10万,男女发病率相似,约为1∶1.15.本病多见于(30~40)岁的成年人,但其他年龄段也可发病[1].食管平滑肌抑制神经元或神经纤维的缺失是贲门失弛缓症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贲门失驰缓症并发食道癌一例报告马涛,王宁菊(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内科750004)患者男性,57岁。自1965年起因反复吞咽不畅,进食后呕吐,平卧后缓解,经食道钡餐及胃镜检查,诊断为贲门失驰缓症。于1972年在湖南医学院行贲门括约肌离断术,术后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贲门失弛缓症的食管压力改变及经腹改良Heller手术的疗效。方法:应用SGY-3多功能消化道检测仪对9例贲门失弛缓症术前及其中的7例术后进行食管压力测定,同时与8例健康人对照。结果:贲门失弛症患者的食管体部静息压和下括约肌静息压分别为8.72mmHg和48.17mmHg,显著高于健康人的1.18mmHg和17.52mmHg,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手术前后食管体部均无原发性蠕动。结论:经腹改良Heller手术能有效缓解贲门失弛缓症的吞咽困难,但不能恢复食管的蠕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亚型患者食管动力学特点的差异.方法 纳入2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食管测压检查并分型,观察贲门失弛缓症临床特点,同时对不同亚型患者的食管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①2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均有吞咽困难不适,伴有反流症状13例(13/24,54. 17%),I型患者伴发反流不适症状更为常见(P=0. 015);②2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食管测压结果均为食管同步蠕动,而且均存在食管下括约肌残余压升高和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不完全,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升高的患者有5例(5/24,20. 83%), Ⅱ型患者的食管体部近端蠕动压力和食管体部远端蠕动压力均高于I型患者(P<0.05).结论 贲门失弛缓症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食管动力学特点,对于怀疑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建议进行食管测压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和进行分型,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20.
用硝苯吡啶、谷维素与法莫替丁联合治疗经胃镜及食管造管确诊的贲门失驰缓症21例,有效率达100%,副作用轻微。认为硝苯吡啶、谷维素、法莫替丁三者合用是治疗贲门失驰缓症有效、安全、方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