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4):1324-132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7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病例,临床均给予PVP治疗。手术前后,评估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活动能力评分(LAS)、椎体前缘、中线以及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及骨水泥渗漏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 d,患者VAS、ODI、L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3、6个月、末次随访时VAS、ODI、LAS评分进一步降低(P<0.05)。术后1 d,伤椎前缘、中线、后缘高度比值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Cobb角明显减小(P<0.05);术后3个月伤椎前缘、中线、后缘高度比值及Cobb角出现一定程度丢失(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中线、后缘高度比值以及Cobb角与3个月时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但显著优于术前(P<0.05)。3例(4.1%)患者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但均未需进一步处理。[结论]PVP手术可有效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体畸形、残疾功能障碍指数及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单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8-12诊治的74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压缩骨折,39例采用手法复位PVP手术治疗(PVP组),35例采用单纯PKP手术治疗(PKP组)。比较2组术后3 d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结果 PVP组4例出现骨水泥渗漏,PKP组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均未出现严重的神经压迫、损伤症状。PVP组与PKP组术后3 d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VP组术后3 d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与PK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PVP与单纯PK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脊柱压缩骨折均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及形态,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8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组(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PKP)各43例。观察两组围手术期资料、伤椎Cobb角、手术前后VAS评分、术后伤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PKP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后伤椎高度增加都明显高于PVP组(P<0.05);治疗后两组椎体压缩率、伤椎Cobb角显著降低,且PKP组术后椎体压缩率、伤椎Cobb角显著低于PVP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效果满意,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改善患者椎体高度、伤椎畸形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过伸体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常规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08—2019-04间叶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PVP,观察组采用过伸体位复位联合PVP。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6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视觉模拟(VAS)评分、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治疗后第1天和6个月时,观察组的伤椎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VAS评分、OD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PVP比较,过伸体位复位联合PVP治疗老年OVCF患者,可促进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畸形恢复,有利于缓解腰背部疼痛和脊柱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20-11诊治的8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41例采用PKP治疗(PKP组),41例采用PVP治疗(PV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2组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3个月的随访。PKP组骨水泥注入量较PVP组多,骨水泥渗漏数较PVP组少,手术时间较PVP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伤椎前缘高度较PVP组大,伤椎Cobb角较PVP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PVP与PKP治疗均能显著减轻疼痛并促进术后快速康复,PKP在恢复伤椎高度、矫正椎体后凸畸形的效果优于PVP,且能减少骨水泥渗漏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单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06诊治的14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73例采用手法复位联合PVP治疗(观察组),70例单纯采用PVP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即刻脊柱后凸角、伤椎楔形角、伤椎前缘高度、中段高度、后缘高度、后凸角复位百分比、楔形角复位百分比、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百分比、椎体中段高度恢复百分比、椎体后缘高度恢复百分比、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2组术后1 d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14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术后即刻观察组脊柱后凸角、伤椎楔形角较对照组小,伤椎前缘与中段高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伤椎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凸角复位百分比、楔形角恢复百分比、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百分比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椎体中段、椎体后缘高度恢复百分比、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1 d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水泥注射量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较单纯采用PVP治疗具有良好的骨折椎体复位效果,但术中需注入更多的骨水泥。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自2012-02—2016-04诊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治疗者50例(PKP组),行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者50例(PVP组)。比较2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比值,以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2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后3 d、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值低于PVP组,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比值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功能障碍程度,PKP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效果更优,而高粘度PVP骨水泥渗漏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位及手法复位联合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SVCF)的疗效。方法对29例SVCF利用过伸体位和手法复位伤椎,再给予PVP或PKP治疗。结果患者获随访12~30个月,患者术前1 d与术后3 d、1年VAS疼痛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及手法复位能使SVCF伤椎高度有效的恢复,联合PVP或PKP治疗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手法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新鲜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收治的63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依采用手法复位结合PVP方法分为观察组32例,采用PKP方法分为对照组31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例数、住院天数、治疗费用,以及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AVH)、伤椎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水泥渗漏例数、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AVH、Cobb角、VAS评分、ODI评分对比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结合PVP与PKP治疗OVCF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手法复位结合PVP具有手术时间短、治疗费用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2):2103-210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VAS评分、ODI指数及X线片所测伤椎前缘高度来评价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1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其中男69例,共80椎,女81例,共100椎。年龄58~92岁,平均70.3岁。[结果]全部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有4椎出现骨水泥渗漏,未出现严重并发症。VAS评分、ODI指数、椎体前缘高度三项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可以迅速缓解疼痛,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2):2022-2027
[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PVP)后邻近椎体新发骨折保守治疗与再次PV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8月~2018年8月在本院骨科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VP术后95例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32例,PVP再手术63例,采用VAS和ODI评分评价临床效果,拍摄X线片,测量局部后凸Cobb角和椎体前缘压缩比。[结果]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和1个月时,手术组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时,手术组的VAS和ODI评分仍均低于保守组,但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后凸Cobb角和椎体前缘压缩率无显著变化(P0.05);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局部后凸Cobb角和椎体前缘压缩率均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P0.05)。治疗前两组间局部后凸Cobb角和椎体前缘压缩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各时间点,手术组的局部后凸Cobb角和椎体前缘压缩率均显著小于保守组(P0.05)。[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再次PVP手术治疗可更有效、迅速恢复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新发骨折患者自主生活能力,并能够一定程度纠正脊柱后凸畸形,恢复脊柱力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9—2017-08诊治的7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39例(63椎)采用PVP手术治疗(PVP组),36例(55椎)PKP手术治疗(PK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术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与后凸Cobb角。结果 75例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PKP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较PVP组长,骨水泥注入量较PVP组多,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PVP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VP组与PKP组术后疼痛VAS评分、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后1周、3个月ODI指数、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均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VP与PKP手术均可以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症状,但PKP手术对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恢复、后凸畸形改善的效果更好,进而更能够减轻患者脊柱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早期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围手术期指标和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其中PVP组52例、PKP组34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总量、术后伤椎增加高度、术后VAS评分)和随访指标(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体压缩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PVP组(27.7±6.0)手术时间短于PKP组(37.3±8.1);PVP组(4.6±1.4)骨水泥注入总量小于PKP组(6.0±2.7),PVP组(2.6±1.5)术后伤椎增加高度小于PKP组(9.0±2.0),PVP组(2.4±0.4)术后VAS评分小于PKP组(1.9±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比较,PVP组(19.85±2.16)椎体前缘高度低于PKP组(24.18±3.07),PVP组(12.43±2.08)后凸Cobb角大于PKP组(8.01±3.45),PVP组(24.89±5.52)椎体压缩率大于PKP组(20.23±3.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增加、后凸Cobb角和椎体压缩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PKP相比PKP能进一步改善OVCF病椎的裂隙修复,尽可能恢复椎体高度,术后疼痛程度轻;但手术时间较长,骨水泥注入量相对较多,且不适用于重度压缩骨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PKP)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程度与术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自2010-01—2010-12行PKP手术治疗的3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计算术后3 d椎体高度恢复比的平均值,高于平均值的患者纳入A组,低于或等于平均值的患者纳入B组。比较2组术前、术后3 d、术后1年、术后5年的VAS评分、ODI指数、SF-36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未出现一过性低血压、肺栓塞、感染、血肿、神经损伤等并发症。36例术后3 d的VAS评分、ODI指数、SF-36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3 d、1年、5年的VAS评分、ODI指数、SF-36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术式,可缓解骨折引起的疼痛,对椎体高度的恢复及局部畸形的矫正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椎体高度恢复的程度与患者症状缓解、术后其他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无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7—2018-06采用PVP与PKP治疗的22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比较术前与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伤椎高度占比、伤椎Cobb角,比较术前与术后3 d疼痛VAS评分,分析骨水泥量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值、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伤椎Cobb角变化值、疼痛VAS评分变化值的相关性。结果 22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6个月的随访。术后共出现43例骨水泥渗漏。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伤椎高度占比较术前高,伤椎Cobb角较术前小,术后3 d疼痛VAS评分较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值与骨水泥量呈正相关(P<0.05),并发症情况与骨水泥量呈负相关(P<0.05),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与骨水泥量无相关性(P>0.05),伤椎Cobb角变化值与骨水泥量无相关性(P>0.05),疼痛VAS评分变化值与骨水泥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 PVP与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可以恢复椎体高度,改善脊柱曲度,能够早期缓解疼痛,恢复患者行动能力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6):1445-1450
[目的]探索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联合体位复位法治疗老年人椎体压缩性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VCFs)的疗效。[方法]分析2014~2015年间74例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行单纯PVP治疗者35例,行PVP联合体位复位者39例。比较两组疼痛和生活功能改善情况(VAS评分、ODI评分)。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矢状面Cobb角,探究两种治疗方案对于后凸畸形的矫正能力。并观察骨水泥漏、再骨折等相关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均能较好的改善疼痛症状,并恢复良好的日常生活功能。术前、术后、术后1年两者在VAS、ODI评分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论术后还是术后1年,PVP联合体位复位在恢复椎体前缘高度及矢状面Cobb角均较单纯PVP组有着明显的优势(P<0.05)。骨水泥漏发生率在两种治疗方案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再骨折及临近节段椎体骨折发生率两者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案均能较好的治疗胸腰椎骨折,缓解症状,恢复日常生活功能。PVP联合体位复位能更好的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纠正后凸畸形。在骨水泥漏、再骨折等并发症中,两种治疗方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复位器联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6年9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67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PVP组(35例)和复位器联合PVP组(32例)。PVP组采用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复位器联合PVP组采用复位器复位后,再行PVP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VAS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和局部Cobb角。[结果]复位器联合PVP组骨水泥注入量显著大于PVP组(P0.05),但前者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无明显增高(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随时间延长而显著降低(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F-36评分随时延长而显著增加(P0.05),术后12个月时复位器联合PVP组的SF-36评分显著大于PVP组(P0.05)。在影像测量方面,术前两组间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和局部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复位器联合PVP组椎体前缘相对高度显著大于PVP组(P0.05),而局部Cobb角显著小于PVP组(P0.05)。复位器联合PVP组术后邻近节段再骨折发生率稍高于PV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位器联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疼痛,而且能够更好地恢复伤椎高度及纠正Cobb角,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2):2050-2054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多椎体(≥3)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2月~2016年2月收治的45例(147个椎体)骨质疏松性多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均在全麻下行PKP治疗,术中应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均顺利完成。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和ODI评分评估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央高度和Cobb角及随访时的并发症。[结果]11例(15椎)发生骨水泥渗漏,但均无相关神经或脊髓症状。术后平均随访(16.80±3.51)个月(12~23个月)。患者的VAS评分由术前的(6.73±1.03)分降低到术后的(3.58±0.89)分,末次随访时为(1.16±0.85)分(P<0.05)。ODI评分由术前的(69.62±5.07)%降低到术后的(34.44±3.10)%,末次随访时为(16.27±2.79)%(P<0.05)。影像测量方面,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的(16.24±1.46)mm恢复到术后的(19.38±1.37)mm,末次随访时为(19.36±1.36)mm;伤椎中央高度由术前的(18.01±1.67)mm恢复到术后的(21.10±1.41)mm,末次随访时为(21.09±1.67)mm;椎体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15.76±5.21)°矫正为术后的(9.23±3.95)°,末次随访时为(9.20±3.87)°;术前与术后影像测量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有4例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结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多椎体压缩骨折,疗效可靠,可迅速缓解疼痛,部分恢复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体位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A组行体位复位结合PVP治疗,B组行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两组术后3 d及3、6个月VAS评分、Cobb角度数均明显低于术前,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复位法结合PVP与PKP治疗OVCF的临床疗效相当,体位复位结合PVP具有治疗费用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桥复位法配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腰桥复位法配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16例,并与同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13例患者比较VAS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Beck值)、节段后凸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Beck值)、节段后凸Cobb角等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5.1±12.3)min、(89.7±20.1)min,P〈0.05。结论:腰桥复位法配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安全、有效,操作时间短且成功率高,能够早期解除患者腰背痛,重建椎体高度,利于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