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电图慢波化比率〔(θ+δ)/(α+β)值,DTABR〕、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检测相对脑血流量(r CBF)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46例发病7 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记录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洛桑卒中预后评分(ASTRAL),脑电监测DTABR,ASL测量梗死区即感兴趣区(ROI)的CBF-ROI及对侧镜像区(ROM)的CBF-ROM,计算CBF-ROI/CBF-ROM得到相对脑血流量(r CBF),随访发病28 d的Barthel指数(BI),分析预后与上述指标的关系,探讨预测脑梗死预后的因素。结果 46例患者中BI60分35例,≤60分11例。预后不良组的女性比例较高,梗死体积、入院NIHSS评分、ASTRLA评分、DTABR患/健侧增加,CBF、r CBF值减少。Barthel指数与入院NIHSS评分、ASTRAL评分、梗死体积、DTABR患/健侧均呈负相关(r=-0.862,P=0.000;r=-0.772,P=0.000;r=-0.520,P=0.000;r=-0.414,P=0.004),与CBF-ROI、r CBF呈正相关(r=0.331,P=0.025;r=0.538,P=0.000)。DTABR患/健侧与r CBF呈负相关(r=-0.302,P=0.044)。入院NIHSS评分、DTABR患/健侧是预测脑梗死预后的危险因素,NIHSS评分、DTABR患/健侧越高预后越差。入院NIHSS评分8分,DTABR患/健侧1.159是预测不良预后敏感度及特异性均较好的界值。结论入院NIHSS评分联合定量脑电图DTABR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2.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急性脑梗死多为血栓堵塞脑供血动脉所致。溶栓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希望的疗法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就近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时机、途径、药物种类、剂量及疗效、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急性脑梗死在不同时间窗溶栓治疗以及护理干预对患者的预后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取进行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患者13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3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患者进行不同时间窗溶栓治疗,并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对照治疗,给予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11%、7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26%、2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7.37%、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脑中,根据患者的发病的时间进行不同时间窗溶栓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 ,脑卒中患病人数高达 50 0~ 6 0 0万 ,每年新发病例约 150万人 ,其中大多数为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有较高病死率 ,长期以来 ,人类一直在探索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80年代以来 ,国内外学者应用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 (t PA)、尿激酶 (UK)、链激酶 (SK)等溶栓剂在实验动物模型及临床上进行了研究 ,认为早期或超早期溶栓治疗能使阻塞的血管再通 ,避免缺血脑组织坏死 ,恢复中枢功能。  溶栓治疗的理论依据急性脑梗死是某一脑动脉供血区局部缺血的结果 ,脑缺血可引起脑细胞的能量代谢障碍 ,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钙离子过…  相似文献   

5.
影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效果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一直未能获得一致意见。许多问题,如溶栓药物的选择,给药时间和给药途径等尚存在争议。文章综述了影响溶栓治疗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溶栓治疗是国际公认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本文简要综述近年来溶栓治疗的主要方法及新进展。静脉溶栓静脉溶栓是静脉推注或滴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让闭塞的血管再通,使缺血但尚未坏死的脑组织(缺血半暗带)恢复灌注,避免坏死发生,改善临床结局。静脉溶栓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溶栓方法,也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全球性疾病,已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危害,我国是高发地区,每年新发病历约50万人,目前患病人数高达600万人以上。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及国内外研究资料,就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早期治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夏鑫  吴明华 《实用老年医学》2020,(10):1030-1033
目的探究年龄≥85岁急性脑梗死病人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的情况。方法纳入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脑病中心收治的资料完整的急性脑梗死静脉rt-PA溶栓病人,按年龄将病人分为60~69年龄组33例,70~80岁年龄组36例,≥85岁年龄组23例。回顾性分析溶栓病人的临床资料、危险因素、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总体疗效及安全性,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3组病人治疗前、溶栓后24 h、治疗14 d NIHSS评分及m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0 d总体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3组颅内出血、卒中再发、死亡事件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5岁病人使用溶栓治疗可同样获益,且不增加出血及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9.
赵学忠 《山东医药》2006,46(5):67-68
2005年1~9月,我们采用尿激酶(UK)溶栓治疗18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鸢尾素达水平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ACI患者95例,均给予静脉注射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于溶栓90 d后采用改良版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疗效,并根据其评分进行分组,0~1分为预后良好组,2~6分为预后不良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所有患者血清鸢尾素水平,分析其与mR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ACI预后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鸢尾素对ACI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预后良好组纳入46例ACI患者,预后不良组纳入49例;溶栓前预后良好组血清鸢尾素浓度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鸢尾素水平与mRS评分呈低度负相关(r=-0.245,P=0.017);单因素分析显示,鸢尾素、年龄、冠心病、心房颤动、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溶栓治疗间隔时间对ACI预后具有显著影响(P均≤0.05);Logistics回归显示,鸢尾素(OR=2.316,95%CI:1.166~4.600)、溶栓治疗间隔时间(OR=3.3...  相似文献   

11.
黄宁 《内科》2007,2(2):274-276
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s troke,AIS)是由于局部脑血流突然中断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而致的相应神经功能缺损。在脑卒中发生后脑血管造影显示80%病人有动脉闭塞,如抢救不及时,会造成脑组织不可逆性坏死。迄今为止,尚无有效并且十分安全的方法减轻脑组织的受损程度。理论上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改善脑组织的供血;二是保护缺血脑组织,减轻(或避免)各种继发性损害。为了获得理想的疗效,必须设法在缺血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害之前,尽早消除血栓,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及时恢复供血。因此,溶栓治疗被认为是挽救缺血脑组织的最佳方案。1958年Sussmav首先应用溶栓疗法治疗脑梗死,早期研究的溶栓治疗因并发出血太多一度停止使用。随着对脑梗死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和新型溶栓药物的问世,以及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成功经验,国内外普遍开展了大规模的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现就其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急性脑梗死发生后 ,缺血组织分为“缺血中心区”和“半影区”,“半影区”指暂时失去功能但具有潜在恢复性的脑组织 ,及时改善该区域的血流供应 ,即可防止组织的进一步坏死 ,“半影区”正是我们治疗的靶组织 ,基于此理论基础 ,早在 6 0年代就开始了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研究 ,但其效果不佳 ,且发生脑出血的机会太大 ,使这方面的研究一度中止 ,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和对相关病理生理学新的认识 ,近年来 ,溶栓治疗在国内外又蓬勃兴起。我们采用动脉或静脉溶栓方法 ,治疗了许多脑梗死患者 ,大部分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结束时出现戏剧性效果 :肌…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香娟 《山东医药》2006,46(25):100-101
2003年7月~2005年7月,我院对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脑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柳州市人民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并行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1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DSA结果将其分为侧支循环代偿良好组(3~4级,53例)和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组(0~2级,68例)。比较两组溶栓后的脑梗死体积、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及脑出血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侧支代偿良好组溶栓后发生出血并发症4例(7.55%),侧支代偿不良组发生出血并发症15例(22.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9,P=0.029)。侧支代偿良好组溶栓后脑梗死体积显著小于侧支代偿不良组[10.00(8.00,12.80)cm3 vs 37.00(28.25,44.25)cm3,P<0.05]。两组溶栓后NIH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ADL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且侧支代偿良好组的变化幅度均显著大于侧支代偿不良组(P<0.05)。结论 脑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静脉溶栓疗效及预后有重要影响,良好的脑侧支循环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电图异常与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15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视频脑电分析仪监测患者脑电图,记录患者脑梗死位置及异常脑电图的类型,出院后随访1年,分析脑梗死患者梗死位置及异常脑电图与癫痫发作的关系。结果 15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134例(89.3%)存在早期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异常,其中53例监测到癫痫样异常放电但无临床癫痫发作,17例患者诊断为早发性癫痫;按照位置不同分为部分皮层及皮层下91例、分水岭位置18例及大面积脑梗死41例,其癫痫发作及癫痫异常放电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17例早发性癫痫通过抗癫痫药物治疗,院后癫痫未再发作;53例早期监测到癫痫样异常放电但无临床癫痫发作患者中迟发性癫痫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VEEG无异常且无癫痫异常放电患者(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积极监测其脑电图,对脑电图癫痫异常放电患者,应密切关注以预防癫痫的发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执行功能评估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并在发病3个月及1年时对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检验其预测效能并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神经心理评分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纳入80例研究对象分...  相似文献   

17.
<正>血清尿酸在急性脑梗死病情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国内外研究者尚无定论〔1〕。既往多偏重于血清尿酸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方面的研究。本研究旨在对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溶栓治疗中血清尿酸水平变化进行分析,为临床溶栓治疗中是否有必要联合尿酸脑保护治疗提供参考。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63例,年龄均≥60岁。依据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峡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2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超早期溶栓分为2组:溶栓组和对照组,每组130例。溶栓组患者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在4.5 h时间窗内进行超早期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抗凝、降压等常规治疗。对比2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远期预后及患者的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治疗24 h后,溶栓组患者的APTT[(32.9±2.8)vs(30.1±3.0)s]、PT[(13.7±1.6)vs(12.8±1.5)s]、TT[(17.3±1.0)vs(16.1±1.3)s]均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患者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2.6±0.4)vs(2.9±0.6)g/L,P0.05]。治疗前,溶栓组和对照组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7 d、14 d、28 d后,溶栓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1、3、6个月,溶栓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溶栓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6.15%vs 64.62%,P0.05)。溶栓组治疗过程中出现1例牙龈出血,2例鼻出血,13例静脉输液部位皮下出血,余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发生。结论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对远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露菲 《山东医药》2001,41(18):11-11
1996~ 2 0 0 0年 ,我们应用自由清除剂 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 2 5例 ,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发病均在 6h内 ,男 3 9例 ,女 2 3例 ;年龄 5 1~ 88岁 ,平均 64.3± 14 .3岁。入院时全部患者意识均清楚 ,部分患者有完全或不完全性失语 ,一侧中枢性面瘫 ,一侧肢体肌力 2~ 0级 ,有或无偏侧感觉障碍 ,有或无病理体征。治疗方法 :入院后经 CT检查 ,排除脑出血。 6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2 5例 ,给予 2 0 %甘露醇 2 5 0 ml、维生素 C5~10 g、地塞米松 5~ 10 mg 静滴 ,尼莫的平 3 0 m g、…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早期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及相关血清学指标的指导意义。方法分析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治疗24 h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减少情况作为早期疗效评价标准,观察组(有效组,治疗前后NIHSS减少≥4分)34例,对照组(无效组,治疗前后NIHSS减少4分)44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基线资料、早期溶栓治疗情况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效果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研究不同预后结局患者血清总胆红素、Beclin-1蛋白、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PR)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既往脑卒中史、心房颤动发生率、发病至溶栓时间、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出现心房颤动、LDL-C异常升高、发病至溶栓时间3 h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效果的显著危险因素(P0.05);死亡组患者血清Beclin-1蛋白、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hs-CPR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出现心房颤动、LDL-C异常升高、发病至溶栓时间延长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效果的危险因素,治疗后患者Beclin-1蛋白、尿酸,hs-CPR水平与患者预后有关,可为患者预后情况的监测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