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观察针刺治疗对角膜组织中胶原酶活性的影响.制作兔的细菌性角膜溃疡模型,测定针刺治疗后角膜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na ldehyde,MDA)含量和胶原酶活性.结果:针刺联合抗生素治疗能更有效地减少组织脂质过氧化和活性胶原酶生成.结论:针刺治疗能够影响角膜组织胶原酶的活性,联合抗菌素应用对细菌性角膜溃疡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针刺兔双侧三阴交穴的实验,观察、记录了对血糖浓度变化的影响情况,并对其变化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方法 用体重3—4kg雄性兔6只,自然饮水,分别在电针双侧三阴交前3小时、电针中和电针后3小时从耳缘静脉采血1ml,进行血糖测定。 电针用SD-G型生理多用电刺激仪,频率为30Hz,电压为5V,时间为0.5(S);  相似文献   

3.
针刺兔三阴交穴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兔三阴交穴对血糖浓度的影响150040黑龙江中医学院刘文云,刘晓瑞,齐彦,孙巧红150080哈尔滨市职业病院荆玉强针刺三阴交穴,是治疗糖尿病常用的主要穴位之一,在病理情况下,与其它穴位配用,可使血糖浓度下降;那么,在没有患糖尿病的正常情况下,单独...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对家兔实验性动脉再狭窄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应用PTCA球囊导管对实验兔行双侧髂动脉内膜剥脱以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术后1月髂动脉造影示50%以上狭窄者再行PTCA球囊扩张术,以建立再狭窄模型。模型成功后,将造模动物随机分成针刺实验组、普罗布考组、模型组,每组8只。自术前2天至术后14天为1疗程,针刺内关(双)、厥阴俞(双)、心俞(双)、膻中、足三里(双)等穴。髂动脉取材,石蜡切片,TUNEL染色,DAB显色,苏木素复染。观察各组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率及Bax、Bcl-2基因蛋白表达。结果:针刺组内皮细胞凋亡率及Bax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针刺后Bax/Bcl-2比值明显升高。结论:针刺能促进兔血管再狭窄模型平滑肌细胞凋亡,调整Bax/Bcl-2比值,从而达到防治PTCA后动脉再狭窄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实验性兔角膜溃胶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杰  王秋 《中国针灸》2001,21(1):47-49
观察针刺治疗对角膜组织中胶原酶活性的影响。制作兔的细菌性角膜溃疡模型,测定针刺治疗后角膜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na ldehyde,MDA)含量和胶原酶活性。结果:针刺联合抗生素治疗能有更有效地减少组织脂质过氧化和活性胶原酶生成。结论:针刺治疗能够影响角膜组织胶原酶的活性,联合抗菌素应用对细菌性角膜溃疡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内源性NGF-TrkA及下游通路的分子基因转录特点,探讨针刺治疗对高眼压后兔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30只新西兰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8只设为正常组,剩余22只造模。再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成功后1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每组8只兔。模型组与针刺组以复方卡波姆诱导建立慢性高眼压兔模型。造模2周后,针刺组开始给予毫针"合谷(LI4)、睛明(BL1)、球后(Ex-HN07)"穴治疗,每周3次,隔天1次,共治疗4周(12次);正常组和模型组不予治疗。治疗结束后,取3组兔眼球,行视网膜HE染色观测组织内形态学变化;采用RT-PCR法检测视网膜内神经生长因子信使核糖核酸(NGF mRNA)、神经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信使核糖核酸(TrkA mRNA)和神经营养素受体信使核糖核酸(p75 mRNA)的转录水平;以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视网膜内NGF信号通路下游分子AKT(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在治疗过程中,针刺组眼压均值波动在20.86~22.23 mm Hg之间,模型组眼压波动在23.82~25.49 mm Hg之间;造模后模型组、针刺组各时间点眼压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视网膜整体结构有明显变化,内核层、外核层均排列混乱且两层之间边界不清,且内核层的双极细胞和外核层的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数量有所减少,神经节细胞层显示细胞核间距增大,数量有所减少。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内核层双极细胞数量稳定,内核层与外核层之间边界尚清,神经节细胞层细胞核间距减小,数量有所增加。视网膜内NGF mRNA、TrkA mRNA转录水平均增强,p75 mRNA转录水平降低,下游信号分子AKT表达针刺组较正常组增强,针刺组较模型组增强。结论①针刺作用于慢性高眼压后兔模型,能稳定眼压,可以使视网膜病理损害减轻,稳定神经节细胞数量,有效保护慢性高眼压后兔模型的RGC。②针刺可以提升NGF-TrkA在慢性高眼压兔模型视网膜组织内的转录水平,降低p75在慢性高眼压兔模型视网膜组织内的转录水平,提升下游信号分子AKT的磷酸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针刺对突发性耳聋血液流变学及细胞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针刺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细胞流变学的影响 ,探讨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毫针平补平泻手法 ,针刺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三阴交、太溪 ,每天 1次 ,每次 3 0min ,6天为 1疗程。 4个疗程后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 ,比较针刺前后的血液流变、细胞流变学检测数据。结果 :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液流变各项指标、细胞流变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参考值 ,红细胞变形指数较正常值低 ,经针刺后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纤维蛋白元含量、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针刺前下降明显 (P <0 .0 5) ,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提高 (P <0 .0 5)。结论 :针刺可以降低突发性耳聋患者的高粘血状态 ,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提示降低血粘度可能是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龚岚  孙兴怀  马晓芃 《针刺研究》2006,31(6):347-350
目的:观察针刺对兔泪液分泌的影响,以及兔泪腺中神经肽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Polypeptide,VIP)浓度的变化,从而探讨针刺刺激兔泪液分泌增加的物质基础。方法:以纯种新西兰大白兔为对象进行针刺治疗,取单侧“太阳”“攒竹”“丝竹空”穴,留针20 min,每周3次,共治疗10次。对针刺前后的schirmer试验Ⅰ(shirmer testⅠ,S1T)值进行盲态评分,比较针刺前后评分变化差异,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针刺前后泪腺VIP浓度的变化。结果:S1T值针刺后即刻[(17.89±3.06)mm/5 min]比针刺前[(10.44±1.81)mm/5 min]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1);针刺结束后3 d[(16.89±4.46)mm/5 min]比针刺前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针刺刺激泪液(主要是水液性)分泌明显增加,且针刺刺激泪液分泌增加有持续性。同时针刺后的泪腺组织VIP浓度[(109.75±22.32)pg/100μg组织]明显高于针刺前[(62.71±20.12)pg/100μg组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针刺能增加泪腺组织中VIP浓度,VIP直接与分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刺激了腺体分泌泪液(主要是水液性),而且针刺刺激泪液分泌的作用持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对家兔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肾炎模型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肾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家兔随机分成5组:空白组、模型组、美托洛尔组、厄贝沙坦组、针刺组,每组10只.通过耳缘静脉注射C-BSA进行造模.美托洛尔组及厄贝沙坦组分别给予美托洛尔和厄贝沙坦药物灌胃治疗;针刺组选取“风门”“肾俞”穴进行针刺治疗;空白组与模型组不予治疗.观察各组治疗3周、6周、8周时家兔血压、心率、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的变化.结果:造模后,模型组肌酐(194.30±20,09) μmol/L、尿素氮(9.19±0.66) mmol/L及24 h尿蛋白(277.70±20.09) mg/24 h较空白组肌酐(66.03±4.76) μmol/L、尿素氮(4.11±0.71) mmol/L、24 h尿蛋白(14.28±1.47) mg/24 h均显著升高(均P<0.01);病理切片示肾小球呈弥漫性系膜增生,系膜细胞明显增多.针刺组治疗3周时不仅可明显降低肌酐(99.82±9.29) μmol/L、尿素氮(6.32±0.75) mmol/L及24 h尿蛋白(189.67±15.45) mg/24 h等指标,而且对血压、心率、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降低较其他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P<0.01).结论:针刺可明显改善肾炎模型兔肾脏功能,降低24 h尿蛋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减轻C-BSA肾炎模型兔的肾脏病理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干眼模型兔泪液分泌量及各脑区神经元中Ch AT含量的变化,探讨针刺治疗干眼模型兔的作用机制。方法: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和针刺组4组,每组4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皮下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2.0 mg/次,4次/d,直至实验结束;西药组和针刺组从干眼动物模型制作成功开始,分别滴1%毛果芸香碱滴眼液和针刺治疗,连续治疗7 d。采用Schirmer试纸检测各组实验兔不同时间段泪液分泌量,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实验兔各脑区神经元中Ch AT表达的变化。结果:Schirmer试纸检测泪流量结果显示,在实验第28天即治疗7 d后,针刺组与西药组与实验第21天相比,泪流量明显增加;实验第28天,针刺组与西药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h AT免疫阳性神经元表达与分布显示,Ch AT免疫反应阳性产物较多位于脑桥的被盖背侧核和臂旁外侧核内。其阳性物质计数显示,西药组、针刺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被盖背侧核和臂旁外侧核中Ch AT免疫阳性神经元表达个数均增多,且均值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平均光密度值显示,西药组、针刺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以上两核团内Ch AT免疫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均大于模型组。结论:毛果芸香碱滴眼液和针刺治疗均可增加脑桥的被盖背侧核和臂旁外侧核的Ch AT表达,促进兔泪腺分泌泪液,从而改善干眼症状。  相似文献   

11.
高卫萍  张义彪  李桥 《新中医》2011,(3):134-136
目的:观察针刺对兔干眼模型泪液流量及泪腺组织中乙酰胆碱(Ach)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刺促进干眼泪液分泌的机制。方法:选取纯种新西兰白兔42只,分为空白组6只,针刺组18只,模型组18只。以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滴眼3天,遣模成功后,模型组仍予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滴眼至实验结束,共25天;针刺组在模型组处理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取睛明、攒竹、丝竹空、瞳子谬、太阳穴,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15分钟,共治疗25天,观察针刺对干眼兔模型泪液流量及泪腺组织中Ach含量的影响。结果:在实验第5、7、14天针刺组泪液流量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组实验第5、7、14、21、28天泪液流量分别与实验第3天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第14天针刺组泪腺中Ach浓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够促进泪液分泌,提高泪腺中Ach的含量,提示针刺治疗干眼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Ach含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干眼模型兔结膜相关胆碱能抗炎通路与特异性生物学指标分析,探讨针刺治疗干眼眼表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36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针刺组、针刺组、西药组、针药结合组,每组6只.空白组每日皮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其余各组每日4次皮下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每次2.0 mg/kg,均连续35 d.造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阳陵泉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兔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和白介素18(IL-18)的影响。方法:选用3月龄雌性日本大白兔造模,评估后随机分组:模型组、单纯针刺组、单纯中药组、针药结合组。予以相应处理。各组于第0、4、8周取血,测定AChR-Ab和IL-18。结果:针刺阳陵泉和中药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EAMG兔血液AChR-Ab和IL-18的含量,针药结合有协同作用(P<0.01)。结论:针灸可以影响EAMG兔血液AChR-Ab和IL-18含量,这可能是针灸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预处理对脑梗死大鼠细胞凋亡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Zea Longa方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MCAO)模型,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脑梗死组、缺血预处理组、针刺预处理组5组各18只,每组均分为1、3、7 d 3个亚组各6只。正常组不予特殊处理;假手术组只切开皮肤,暴露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不插入线栓;脑梗死组采用改良Zea Longa方法制备MCAO模型;缺血预处理组于造模前24 h于颈外动脉插入自制线栓,栓塞大脑中动脉后,间断缺血30 min;针刺预处理组于造模前针刺大鼠双侧风池穴,连续7 d。各组分别于处死前4 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Realtime PCR和ELISA法分析脑组织TNF-α、IL-1β。结果脑梗死组、缺血预处理组、针刺预处理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TUNEL法阳性细胞计数、TNF-α、IL-1βm RNA表达水平和含量均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均P0.05)。缺血预处理组、针刺预处理组1 d时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与脑梗死组差别不大(P0.05),而两组在3、7 d时,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脑梗死组(P0.05或P0.01)。缺血预处理组与针刺预处理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差别不大(P0.05)。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可见少量TUNEL阳性细胞,梗死组、缺血预处理组和针刺预处理1 d时TUNEL阳性细胞数均较多,3 d时开始下降。而缺血预处理组、针刺预处理组3 d时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少于梗死组。脑梗死组、缺血预处理组、针刺预处理组1、3、7 d时,TUNEL法阳性细胞计数均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均P0.05)。缺血预处理组、针刺预处理组1 d时TUNEL法阳性细胞计数与脑梗死组差别不大(P0.05),而在两组3、7 d时,TUNEL法阳性细胞计数均低于脑梗死组(P0.01或P0.01)。缺血预处理组与针刺预处理组TUNEL法阳性细胞计数1、3、7 d时差别不大(均P0.05)。脑梗死组、缺血预处理组、针刺预处理组1、3、7 d时的TNF-α、IL-1βm RNA水平和含量均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均P0.05)。缺血预处理组、针刺预处理组1、3、7 d时,TNF-α、IL-1βm RNA表达水平和含量均低于脑梗死组(P0.05或P0.01)。缺血预处理组与针刺预处理组1、3、7 d时,TNF-α、IL-1βm RNA表达水平和含量则差别不大(均P0.05)。结论脑梗死后,梗死灶边缘神经细胞凋亡,TNF-αm RNA、IL-1βm RNA表达上升,炎性因子TNF-α、IL-1β增多。针刺风池穴预处理,可以抑制神经细胞调亡,减少炎性因子TNF-αm RNA、IL-1βm RNA表达,降低TNF-α、IL-1β含量,减轻脑梗死炎性反应,改善脑梗死大鼠模型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针刺吕景山对穴“后溪、列缺”“后溪、束骨”“后溪、列缺、束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模型兔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相关肽(CGRP)的影响,探讨“吕景山对穴”治疗CSA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 在造模前测定正常家兔血浆ET及CGRP含量,用硬化剂注射法建立兔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造模成功的40只家兔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10只,造模成功3 d开始对4组分别给予针刺“后溪、列缺”“后溪、束骨”“后溪、列缺、束骨”和常规饲养不予针刺的处理,针刺每日1次,连续针刺28 d。分别于造模开始前、造模后、针刺(或常规饲养)第7天、第14天、第28天,测定血浆相关因子(ET、CGRP)。结果 CSA造模兔血浆ET和CGRP含量异常;针刺对穴“后溪、列缺”“后溪、束骨”“后溪、列缺、束骨”均可降低血浆ET含量、升高CGRP含量,其中“后溪、列缺”“后溪、束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后溪、列缺、束骨”与前2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穴组方能降低CSA模型兔血浆ET含量;提高CGRP含量,可能通过改善椎动脉痉挛、缺血对CSA起治疗...  相似文献   

16.
用透明耳窗观察清醒家兔对针刺引起的微循环效应,针刺系用32号银制针灸针取相应于人膈俞(UB 17)穴位。在针刺期间的30分钟内虽未见明显变化,但拔针后连续观察2小时以上可清楚看到微循环的血流量逐渐增加,并伴随血管直径的自发性节律变化增强,即血管运动加强。微动脉与微静脉在血  相似文献   

17.
针刺对心肺复苏后兔血浆SOD、MDA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针刺对心肺复苏后家兔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并探讨针刺减轻脑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夹闭气管窒息法制作心肺复苏模型,通过针刺人中穴、内关穴,以黄嘌呤氧化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分别进行SOD和MDA的检测.观察各组各时间段SOD活力及MDA含量的变化。结果:针刺复苏组与常规复苏组相比,SOD的活性增加,MDA的含量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针刺复苏组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能提高心肺复苏后家兔血浆SOD的活力并降低MDA的含量,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揉髌手法对兔膝关节软骨组织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揉髌手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5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手法组、针剂组、模型组、假模组和正常组各10只。前3组通过手术造成骨内高压型动物模型。造模1周后手法组采用揉髌手法施术5周共17次;针剂组膝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液共5次。造模后16周末分别处死所有动物,取右膝关节内侧胫骨平台软骨组织,采用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光镜或电镜观察软骨组织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模型组软骨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明显,软骨组织退变严重,与手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揉髌手法可明显延缓兔膝关节软骨组织的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效应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及手针组,每组8只。利用TNBS灌肠诱导大鼠UC。"曲池"穴和"足三里"穴电针或手针20min处理,每日1次,连续6d。观察结肠病变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同型半胱氨酸(Hcy)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蛋白印迹法测定结肠组织中Bcl-2、Bax、抑制κB蛋白(磷酸化p-IκBα)和p-p 65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肿胀、出血明显,结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IL-6、IL-10以及MPO和Hcy的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Bcl-2/Bax比值显著降低,而p-IκBα和p-p 65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结肠病变明显减轻,结肠TNF-α、IL-1β、IL-6、MPO和Hcy水平显著降低(P0.01),Bcl-2/Bax比值显著升高(P0.01),而p-IκBα和p-p 65显著下降(P0.01),手针组除MPO及Hcy外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结论:穴位电针或手针均能减轻TNBS诱导的结肠病变,该作用与其调节免疫、抑制细胞凋亡以及核转录因子关键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激光穴位针刺对淋巴结作用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氦氖(He-Ne)激光穴位照射,具有镇痛、消炎、提高机体免疫机能、促进血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浓度升高,并增强细胞免疫机能。但He-Ne激光穴位针刺对机体免疫器官的作用,特别对于产生免疫机能的T、B淋巴细胞及抗原提呈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