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临床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防范对策,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75份血液样本均来自于本院,纳入时间2017年1月-12月,所有标本均需进行检验,统计这些标本检验不合格的概率,回顾分析不合格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防范对策。结果:75份检验标本中,不合格率为21.33%。结论: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有药物影响、延缓送检、抗凝不全、溶血、样本少等,基于此采取科学合理的防范对策,可有效降低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概率,保证检验的质量和精准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与质量控制要点.方法对800份微生物检验标本的检验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计算不合格微生物样本所占比例,总结导致标本不合格的原因,结合原因制定相应的质控措施.结果:800份微生物检验标本中共检出不合格标本230份,占比28.75%,且不合格微生物标本主要有痰液、尿液、血液、分泌物、粪便与无菌液体标本.结论:导致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较多,需加强沟通,规范检验操作步骤,强化检验人员责任心,对标本采集与送检等多环节给予严格质量控制,将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不合格率控制到最低,保证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并提出相应优化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6月间进行采血化验者的3852份血液标本的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首先由血液检验师对血液标本进行质量评价,并登记检查不合格血液标本产生的原因,包括剂量、溶血、凝血、抗凝剂是否正确等,分析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结果:3852份血液标本中有228份临床检验不合格,不合格率为5.92%,228份检验不合格的标本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溶血、凝血、延时送检、脂血、抗凝管使用不当、标准量不符合要求、采血位置不当、标签不当等;结论:导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很多,其中溶血及凝血发生率最高,我们应针对不合格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合格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并分析其相应的对策。方法:分析从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送检的血液标本资料1600份,从中检查不合格样品,并分析其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通过审查发现1600份血液样本中有110份血液样本存在不合格的情况。血液样本不合格率为6.88%。总结其血液样本不合格原因,包括凝血或抗凝不充分者22例,占所有不合格样本的18.18%;样本量不足者38例,占所有不合格样本的34.55%;送检延误者13例,占所有不合格样本11.82%;标本信息错误者9例,占所有不合格样本的8.18%;受检者准备不足者7例,占所有不合格样本6.36%;采血不规范者10例,占所有不合格样本9.09%;采血容器或材料不合格者11例,占所有不合格样本的10.00%。结论:临床血液检测标本不合格的造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如何在各个方面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对减少不合格样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临床检验体液标本送检不合格原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9月送检的2000份体液标本,统计出标本不合格率,探寻标本不合格的原因.结果:2000份体液标本,38份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90%,其中尿液标本11份,粪便9份,腹水5份,痰液3份,阴道分泌物10份:不合格原因包括送检不及时8份,被污染11份,标本量少6份,标本凝固5份,容器错误4份,药物影响4份.结论:导致体液标本送检不合格的原因较多,临床相关工作人员应认识到临床检验的重要性,严格执行标本检验规范,提高检验质量控制力度,确保检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类统计检验科所有不合格标本,分析总结其造成原因,改进措施,以提高检验准确度,满足临床精准诊疗需求。方法:对2016年3~2017年3月不合格标本共955份进行分类统计,研究原因,改进措施,提高检验准确度。结果:检验科标本总体不合格率为0.48%;造成标本不合格以输液侧采血、脂血、标本污染、标本量多(少)、溶血及血液凝固为主要因素,所占比例分别为6.81%、8.69%、9.32%、10.79%、18.53%及30.47%。结论:加强护理人员的操作培训,及时与临床沟通反馈,做好检验前质量控制是提高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关键,对临床进行精准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19 975份实验室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及分布情况分析,探讨持续改进措施,以提高标本的送检质量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医院LIS系统导出2016年9月-2018年8月实验室不合格标本19 975份,其中住院组17 252份、门诊组2 703份;改进前5 724份、改进后14 251份,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门诊组的不合格率明显低于住院组(P 0. 01);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原因是抗凝标本凝固(29. 82%)和标本采集量错误(28. 72%),其余依次为病区/患者要求作废/医嘱重复(17. 98%)、标本容器/类型错误(6. 48%)、严重溶血/脂浊(5. 43%),标本污染(4. 41%)和空管(3. 31%);不合格标本主要分布在门急诊检验实验室(78. 73%),其余依次为临床微生物检验实验室(9. 15%)、临床免疫检验实验室(5. 77%)和临床生化检验实验室(5. 03%)、临床血液检验实验室(1. 10%)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室(0. 23%);改进后的不合格率低于改进前(P 0. 05)。结论通过加强医护人员宣教,增强临床医师、护理和检验的不断沟通和积极配合,优化标本采集和运输流程,从而不断降低标本不合格率,是提高标本的送检质量及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汪洋 《药物与人》2014,(9):171-171
目的:对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及应用策略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择20i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采集的血液标本1280份,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中存在的不合格血液标本,并分析导致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再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结果:在本次研究的1280份血液标本中,不合格标本共有63份,占比4.92%,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包括有凝血、溶血、抗凝不全、样本量少、送检不及时等等。结论:我们需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对策对导致临床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完善与解决,才能最大程度降低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与质量控制策略。方法:本文随机抽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我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标本80例,将其定为对照组,对此期间微生物检验样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同时筛选2019年8月-2020年8月期间我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标本80例,并将其定为观察组,对此期间开展质量控制策略管理,将其管理质量与实施管理前对照组的管理质量进行比对。结果:通过分析发现,导致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采血量不足、未能及时送检、操作不达标、标本污染以及条码错误等,而观察组通过质量控制策略管理后,检验标本管理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检验科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发生的检验样本不合格事件较少,各项指标同实施前对照组数据比较占据明显优势,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值已达到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结论:在微生物检验标本管理中应用质量控制策略,能够进一步提升临床微生物检验管理质量以及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从而减少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无偿献血现场中开展快速HBsAg、ALT筛查检测法的效果,研究其应用意义。方法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选取2017年1—5月无偿献血者500名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献血者进行快速HBsAg、ALT筛查检测法检测血液样本为A组,未开展快速HBsAg、ALT筛查检测法检测血液样本为B组。A、B组血液样本均送实验室检测,对比检测合格率。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不合格22份,不合格率8.8%,其中HBsAg不合格9份,不合格率3.6%,ALT不合格13份,不合格率5.2%;B组不合格45份,不合格率18.0%,其中HBsAg不合格20份,不合格率8.0%,ALT不合格25份,不合格率10.0%;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偿献血现场中开展快速HBsAg、ALT筛查检测法能够有效提升无偿献血合格率,降低报废率,避免血液交叉感染,提高临床用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妇幼体系标本不合格现状,建立科学的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分析我院2018年7月—2019年12月标本不合格情况,以儿外耳鼻喉科为研究对象,自2019年7月起实施科学的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方法,直至2019年12月,并将该时间段设为研究组,2018年7—12月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标本不合格率.结果 2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检测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方法对我院检验科2011年6月-2011年12月的60例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0例不合格血液标本,不合格由于溶血有23例(38.33%),发生凝血15例(25.00%),由于送检延迟11例(18.33%),标本错误5例(8.33%),由于标本量不准4例(6.67%),存血容器破裂2例(3.33%)。结论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和检验要求采集血液标本,及时送检,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有效,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治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廖晓林 《现代预防医学》2018,(20):3785-3788
目的 回顾性分析某院2014 - 2016年间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分布特点及产生原因,探讨标本质量控制对策。方法 对2014 - 2016年间该院检验科微生物室不合格标本的分布特点、产生原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分析结果对临床科室人员进行培训,监测培训后的标本质量。结果 该院检验科微生物室2014 - 2016年间共计收到微生物标本33 953例,各年度不合格微生物检验标本总数分别为146、223、241份,对应不合格率为1.71%、1.80%、1.85%。不合格标本来源种类由高到低分别为痰液(7.15%)、尿液(6.31)、分泌物(3.24%)、血液(3.11%)、粪便(2.35%)及其他标本(1.74%)。产生不合格标本的主要原因包括标本采集操作不规范、标本运送不及时等。经培训后对微生物检验标本连续监测,痰液及尿液标本不合格率分别为2.11%、2.35%,经培训后标本不合格率明显下降。结论 加强检验标本采集、保管、运送等环节培训是降低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率的有效措施,职能部门应发挥有效监管作用,保证临床科室获得准确及时、可靠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护理管理不合格静脉血标本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采用PDCA循环对不合格静脉血标本进行管理,应用信息化软件对比湖北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9月(改善前)与2021年1月至9月(改善后)住院患者不合格静脉血标本的变化情况,以持续性改进标本质量。 结果2020年1月至9月的住院患者检验标本750 349例,不合格率为21.03/万(1578/750 349),2021年1月至9月应用PDCA循环管理后,住院患者检验标本不合格率降为17.78/万(1903/1 070 498),改善前后,标本总不合格率、抗凝标本凝集率、血培养污染率、患者识别错误率、标本运输途中损坏率、标本采集时机不正确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4732,322.9718,22.0901,14.9955,8.4113,302.7255;P均<0.05),且整改后重症监护室(ICU)、新生儿病区、儿科病区、感染科四个不合格率较高的科室静脉血标本总不合格率呈逐步下降趋势。 结论在护理管理中,PDCA循环工具管理后有效降低了住院患者静脉血标本的不合格率,提升了护理管理质量,保证了检验前质量,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大大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提升了医院的运营效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临床价值。方法:现将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检验科接受的需要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血液样本118例分为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的对照组59例和加用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实验组59例,对两组样本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采用不同方式对两组样本进行检查后,实验组阳性检出率和阴性检出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查具有直观、方便快捷等优点,但检出准确率不如联合血液涂片检查的检出准确率,因而可先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初步检查,再对阳性结果进行血液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可充分利用二者优点,尽可能缩小人工检验样本数量,提高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随机选取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本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7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对二者联合应用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提示与血涂片细...  相似文献   

17.
目的验证轨道物流联合机器人在病区急查血标本运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后对照试验,将2020年1月-3月的急查血标本200例作为对照组,将2020年4月-6月的急查血标本200例作为试验组。对照组由人工运送,试验组采用轨道物流联合物流机器人运送。结果试验组急查血标本送达时间明显缩短,运送正确率明显提高,并减少非直接护理占用时间。结论智能物流联合机器人在急查血标本运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中应充分运用智能机器人完成重复性劳动工作,既能保证护理质量,又可提高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药学干预对规范医院临床科室麻醉药品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期间,未实施药学干预的临床科室麻醉药品管理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1—12月期间,实施药学干预的临床科室麻醉药品管理为观察组,观察两组管理效果、麻醉药品管理质量、患者满意度评分、麻醉药品不合格处方情况。结果观察组差错事件发生率为0.15%、不合理用药率为0.22、处方调配合格率为99.63%,与对照组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药品管理质量、患者满意度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麻醉药品不合格处方2857张,不合格率为42.44%,合格处方为3875张,合格率为57.56%;观察组麻醉药品不合格处方91张,不合格率为1.36%,合格处方为6614张,合格率为98.64%,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药学干预,能够规范医院临床科室麻醉药品的管理,减少不合格处方的发生率,管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质量体系监控结果,分析不合格项分布情况及原因,促进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方法进行每月关键控制点检查,每季度质量巡查,年度内部质量审核。 结果2015年-2018年发现一般不合格项、观察项及建议项共347项,记录、献血服务、血液检测等环节存在问题较多,需重点关注并持续改进。结论通过改进监控方法,扩大监控覆盖面和深度,促进了血站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质量控制对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制片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4月住院的42例患者进行本次研究,遵循掷硬币法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参照组用传统方法制片,观察组进行质量控制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制片,对比制片良好率、相关情况。结果控制后,参照组制片良好率较低;观察组相关情况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量控制可提高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制片质量,让免疫类检查更细致,加强对制片的要求,提高制片质量,降低检查失误率,促进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制片发展,为临床检验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