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证言难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言难取”是当前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中遇到的难题之一,其成因主要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侦查人员观念落后,缺乏新形势下做好证人工作的方法;证人作证的立法不完善,缺乏有关的证人保障制度。应当采取的对策是:创造有利于证人作证的大环境;加强公安机关的横向联系和协作制度,为异地寻找证人提供帮助;加强对证人心理的研究,提高询问的科学性;根据证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分清询问与讯问的性质,询问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对证人应采取热情、诚恳、和霭的态度;建立、健全证人作证的法律和有关的证人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
证人证言是一项重要的证据种类,其确实性和充分性直接影响着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处理。动机是推动证人行动的内在力量,证人陈述证言的行为和态度,受证人自身的心理支配。影响证人作证的动机和态度主要涵盖政治经济和治安形势、证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证人与案件之间利害关系、不同的询问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办案人员在询问证人工作中,应采取正确态度和方法,有的放矢的做好证人的心理转化工作,营造证人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言的气氛和条件,有效地消除证人作证的心理障碍,实现对其不利作证心理的矫正。  相似文献   

3.
证人证言不仅被各国诉讼法接纳为重要的证据种类之一,证人在法庭上接受当事人或法官的询问正是现代司法中最直观、最具标志性的活动。我国各大诉讼法均对证人作证义务作了规定。  相似文献   

4.
询问笔录是公安机关在审理刑事案件时依法制作的重要证据,本文从询问证人、制作笔录和审查证人证言三个方面提出了做好此项工作应主意的有关问题,以期引起同仁对严格执法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证人提供的证言是刑事诉讼中最为普遍的证据来源,询问证人是侦查过程中运用得最普遍的侦查措施之一.我国应细化保障证人权益的规定,规范询问证人的期限和笔录内容,并在询问证人时注意语言的文明合法、准确规范和简明灵活.  相似文献   

6.
询问证人是刑侦工作中普遍采用的一种侦查措施,在侦查破案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把握证人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询问证人的方法策略有助于指导公安实践工作。由于我国的询问证人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因此探究询问证人的基本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侦查、预审人员在询问证人时,应结合心理学理论,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确定证人证词的可信度;2.询问证人要及时;3.询问证人要细致;4.询问的方式对证言可信度的影响;5.不轻信证言,也不单以证言定案。  相似文献   

8.
对询问证人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询问证人是侦查工作中使用最普遍的措施之一,不仅每案必用,而且是贯穿于案件侦查过程始终的措施。但是,在刑事司法活动中,证人的范围、证人的责任、询问证人的期限如何界定,这些问题由于其重大的实践意义和处理上的艰难,一直是人们极为重视的课题。立足于我国实际,利用比较法的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公安工作中,无论是侦察破案。还是查处治安案事件,都有一个询问证人的问题,而且是一项经常性的大量的具体工作。我国证人的范围极其,。泛,但对具体的某个人把自己知道的情况,以对某件事实来作证的机会却是很少的,往往是第一次。因此见到公安人员不免显得胆怯、拘谨,尤其是一般的工人、农民就更加紧张。所以,办案人员就要讲究询问的技巧,努力改变不利局面。首先。要从思想感情和环境、气氛上先与对方打成一片,消除证人的陌生紧张和戒备心理。然后,再转入正题,询问工作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0.
刘维俊 《人民公安》2014,(18):68-68
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取得信赖,难题往往迎刃而解。 民警在调查取证工作中常碰到难题。比如询问证人时,对方不愿意配合民警做询问笔录,或不讲述实情,敷衍民警。怎样解决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证人证言是刑事诉讼中运用最普遍、最复杂的证据种类之一,它有利于尽快查明案件事实,提高诉讼效率。长期以来,在司法实践中,询问证人困难、证人拒绝出庭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侦查机关、司法机关特别强调证人的作证义务,追求证人的出庭率,并且通过相关的法律制定、宣传教育等方式来加强公民履行作证义务的法律意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证人合法权益的有效保障。证人的拒证权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  相似文献   

12.
证人询问既是获取真实、准确和完整证言的基本途径,也是证言极易被污染的关键环节。证人询问的程序和方法直接影响证人证言的质量和可靠性。①作为一套专门针对证人询问的技术——认知询问技术,简称CI,已在国外警务部门广为使用,且效果显著。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警务工作者证人询问技术水平,有必要将该项技术引入我国。文章从认知询问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认知询问技术的有效性实证研究以及认知询问技术实际应用的相关问题等方面做了全面综述,为该项询问技术引入我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与国外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相比,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证人证言这一证据形式规定得极为简略粗疏。为了恢复证人证言在民事诉讼中的重要证据地位,杜绝虚假证言,应当对目前证人询问规则加以所谓"科学化"、"规范化"的整体改造。我们必须借鉴英美法系国家成熟的"交叉询问",建立证人询问程序和证明力判断标准,充分激励代理律师,加强对证人的询问,努力向法庭展示案件事实,推进我国民事诉讼的庭审改革。  相似文献   

14.
交叉询问是指检察人员、辩护人及其他诉讼当事人,按照提供证据的一方先进行主询问另一方再进行反询问的顺序,依次对证人进行询问,借此查明案件真实的庭审程序。它是法庭证据调查的重要规则,是英美法系国家法庭调查的主要方式,无疑也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未来发展的方向。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交叉询问制度。司法实践证明,我国交叉询问诉讼机制的实际运行情况很不理想,甚至是失败的,主因是缺乏配套措施。从我国刑事审判开展交叉询问的现状看,交叉询问与法官主审并存,法官处于主导地位;交叉询问后辩方证人证言的采用情况不理想;证据开示缺失;交叉询问过程流于形式。我国刑事审判开展交叉询问存在许多困难:证人出庭率低影响交叉询问调查程序的价值发挥;控辩双方基本询问技巧的匮乏,弱化了交叉询问的开展;配套制度的缺位,影响交叉询问功能的发挥。完善交叉询问制度,应立足于本土资源,建立法官指导下的交叉询问制度;加强交叉询问训练,增强交叉询问道德;健全证据开示制度、刑事陪审制度等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5.
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询问证人的过程,是侦查讯问人员语言自我形象塑造的过程。侦查讯问人员语言形象、能力和语言风格,对侦查讯问或询问活动的成效具有最直接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询问技术是心理学与侦查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认知询问技术建立在有效询问的条件上 ,其心理原理是记忆与沟通 ;拥有一个核心程序 ,强调证人中心角色。其核心程序就是引导记忆提取 ,即侦查人员必须帮助与鼓励证人接近或进入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与案件有关的信息。强调证人中心角色是指将证人摆在询问的核心位置。  相似文献   

17.
诱导性询问常常被用作启发证人如实作证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让被询问人按照询问者的意愿回答问题。从其作用看,可分为积极的诱导和消极的诱导两类。英美法系国家不仅允许诱导性询问,而且规定了较为具体的使用规则。我国在《刑事诉讼法》中没有确立诱导性询问的法律规则,而其做为一种询问证人、被害人的有效方法在侦查实践中被广泛运用。当前,如何在法律中对它进行规范?在实践中又如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它积极的一面,防止消极的一面?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就刑事诉讼而言,保障证人如实作证暨防止证人作伪证是实现“正当法律程序”的关键性内容。如何防止证人作伪证?取证阶段,取证人员要掌握取证技巧,采取高科技手段固定证言;举证阶段要建立证言庭前展示制度,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设立证人宣誓制度;质证中可采用交叉询问、对质询问的方法;认证过程中可采用逐一甄别、相互对比、综合印证等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刑事证人作证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根图雅 《前沿》2005,(5):118-120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证人作证制度所作的修改, 为适应审判方式改革、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仍然存在不足。本文从证人作证特权、证人出庭问题、规范交叉询问规则、证人宣誓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为完善刑事证人作证制度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根据英美法意见证据规则 ,普通证人意见不可采 ,专家证人意见具有可采性 ,但在适用上都有例外。我国意见证据立法对普通证人意见规定有限可采原则 ;关于专家意见的采信 ,首先建立专家资格认定制度 ,赋予被告人委托鉴定人权利 ,是否采信由法官决定 ;无论普通证人还是专家证人必须出庭作证 ,接受交叉询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