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银背风毛菊Saussurea nive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色谱技术及重结晶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银背风毛菊丙酮提取物中分离了11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0(30)-烯-3β-羟基蒲公英烷(1)、20-烯-3β-羟基蒲公英烷(2)、1β-hydroxy-ursa-9(11), 12(13)-dien-3β-yl palmitate(3)、1β-hydroxy- oleana-9(11), 12-dien-3β-yl palmitate(4)、21α-hydroxy-taraxasterol(5)、20(30)-烯-21α, 22α-环氧-3β-蒲公英醇(6)、12-ursene-3β, 11α-diol 3-O-palmitate(7)、9(11), 12-ursadien-3β-ol 3-O-palmitate(8)、bauereny lacetate(9)、3β-hydroxy-11-oxo-olean-12-enyl palmitate(10)、3β-hydroxy-11α,12α-epoxy-friedoolean-14-enyl palmitate(11)。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是首次从银背风毛菊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11为首次从风毛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野葛Pueraria lobata藤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去氢催吐萝芙醇(dehydrovomifoliol,1)、布卢竹柏醇(blumenol,2)、3β-羟基-5α,6α-环氧-7-大柱香波龙烯-9-酮(3β-hydroxy-5α,6α-epoxy-7-megastigmen-9-one,3)、甘草素(4)、鹰嘴豆醇(garbanzol,5)、阿魏酸(6)、2,4-二羟基苯甲醛(7)、4-羟基-2-甲氧基苯甲醛(8)、(?)-块茎葛素 [(?)-tuberosin,9]、香豆雌酚(coumestrol,10)、β-谷甾醇(11)。结论 化合物13为倍半萜类化合物,为首次从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8为首次从葛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玉簪Hosta plantaginea的抗炎活性部位及其化学成分。方法 萃取法制备不同极性部位,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法、棉球致小鼠肉芽肿法筛选抗炎活性部位;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醋酸乙酯部位能明显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棉球肉芽肿;从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二十二烷醇(1)、β-谷甾醇(2)、豆甾醇(3)、(25R)-2α,3β-二羟基-5α-螺旋甾烷-9(11)-烯-12-酮(4)、胡萝卜苷(5)、(25R)-2α,3β-二羟基-5α-螺旋甾烷-9(11)-烯-12-酮3-O-{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6)、山柰酚3-O-(2″-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芸香糖苷(7)、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7-O-β-D-吡喃葡萄糖苷(8)、(25R)-2α,3β,12β-三羟基-5α-螺旋甾烷3-O-[O-α-L-吡喃鼠李糖基- (1→2)-β-D-吡喃半乳糖苷](9)、(25R)-2α,3β-二羟基-5α-螺旋甾烷3-O-[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半乳糖苷](10)。结论 醋酸乙酯部位为玉簪抗炎的活性部位;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玉簪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0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云南红豆杉Taxu yunnanensis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云南红豆杉种子中分离得到12个紫杉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表-10-去乙酰基紫杉醇(1)、9α, 10β-二乙酰基-2α-羟基-5α-桂皮酰基-3, 11-环化紫杉烷-4(20)-烯-13-酮(2)、2α, 7α, 10β-三乙酰基-9α-羟基-5α-桂皮酰基-3, 11-环化紫杉烷-4(20)-烯-13-酮(3)、2α-乙酰基-9α, 10β-二羟基-5α-桂皮酰基紫杉烷-4(20), 11-二烯-13-酮(4)、2α, 7β, 9α, 10β-四乙酰基-5α-桂皮酰基-11, 12-环氧紫杉烷-4(20)-烯-13-酮(5)、7β, 9α, 10β-三乙酰基-5α-桂皮酰基紫杉烷-4(20), 11-烯-13α-醇(6)、9-去乙酰基紫杉宁A(7)、5α-去桂皮酰基紫杉欧吉酚(8)、2α, 5α, 10β, 13α-四乙酰基-1β, 7β, 9α-三羟基-4, 20-环氧紫杉烷-11-烯(9)、7β, 9α, 10β-三乙酰基-2α, 5α, 13α-三羟基紫杉烷-4(20), 11-二烯(10)、7, 9, 10, 13-tetra-O-deacetylabeobaccatin VI(11)、taxacustin(12)。结论 化合物237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藏木香Inula racemosa根中的抗菌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应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藏木香根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和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活性测试。结果 从藏木香根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去氢木香内酯(1)、1α, 5αH-13-羟基愈创木-4(15), 10(14), 7(11)-三烯-6α, 12-内酯(2)、1α, 5α, 7α, 11αH-愈创木-4(15), 10(14)-二烯-6α, 12-内酯(3)、1α, 5α, 7αH-3β-羟基愈创木-4(15), 10(14), 11(13)-三烯-6α, 12-内酯(4)、1α, 5α, 7α, 11βH-3β-羟基愈创木- 4(15), 10(14)-二烯-6α, 12-内酯(5)、吉马烷-1(10), 4(5), 11(13)-三烯-6α, 12-内酯(6)、(E)-3-(4-羟基苯基) 丙烯酸(7)、7-羟基香豆素(8)、香草醛(9)、3β-羟基-5α, 8α-二氧环麦角甾-6, 22-二烯(10)、β-谷甾醇(11)、1α, 5αH-2α, 6α-二-(4-羟基-3, 5-二甲氧基苯基)-3, 7-二氧双环 [3.3.0]-辛烷(12)。结论 化合物25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对分得的12个化合物进行抗菌实验,其中化合物146显示较强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荔枝草Salvia plebai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鉴别和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荔枝草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齐墩果酸(oleanic acid,2)、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3)、2α,3β,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2α,3β,24-trihydroxy-olea-12-en-28-oic acid,4)、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 benzoic acid,5)、2α,3β-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2α,3β-d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6)、2α,3β-二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2α,3β-dihydroxy-olea-12-en-28-oic acid,7)、高车前苷(homoplantaginin,8)、印度荆芥苷(nepitrin,9)、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10)。结论 化合物24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追踪分离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的化学成分,并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方法 以95%乙醇回流提取,采用各种色谱技术对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确定所得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鸡矢藤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13β-二羟基-乌索-11-烯-28-油酸(1)、2α,3β,13β-三羟基-乌索-11-烯-28-油酸(2)、乌索酸(3)、2α-羟基乌索酸(4)、α-亚麻酸(5)、二十三碳酸(6)、棕榈酸(7)、β-胡萝卜苷(8)、β-谷甾醇(9)。结论 化合物124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穿龙薯蓣中抗血栓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进一步寻找穿龙薯蓣Dioseorea nipponica抗血栓活性成分,对其甾体皂苷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方法 采用正相、反相等色谱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物理化学方法,根据MS、NMR谱数据,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薯蓣皂苷元(1)、薯蓣皂苷元-3-O-β-D-葡萄糖苷(2)、薯蓣皂苷元-3-O-[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3)、薯蓣皂苷元-3-O-[α-L-鼠李糖基(1→4)]-β-D-葡萄糖苷(4)、薯蓣皂苷(5)、纤细皂苷(6)、伪原薯蓣皂苷(7)、26-O-β-D-葡萄糖基-3β,26-二醇-25(R)-Δ5,20(22)-二烯-呋甾-3-O-[α-L-鼠李糖基(1→2)]-O-β-D-葡萄糖苷(8)、26-O-β-D-葡萄糖基-3β,26-二醇-25(R)-Δ5,20(22)-二烯-呋甾-3-O-[α-L-鼠李糖基(1→4)]-O-β-D-葡萄糖苷(9)。结论 化合物347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大鼠静脉旁路血栓形成试验表明,化合物25显示出一定的抗血栓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脱皮马勃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脱皮马勃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是麦角甾-5, 7, 22-三烯-3β-醇(1)、麦角甾-7, 22-二烯-3β-酮(2)、麦角甾-5α, 8α-环二氧-6, 22-二烯-3β-醇(3)、麦角甾-7, 22-二烯-3β, 5α, 6β-三醇(4)、反式-桂皮醇(5)、反式-桂皮酸(6)、对羟基苯甲酸(7)、4-羟基苯基乙酸酯(8)、苯丙氨酸(9)、正二十八烷(10)、对苯二酚(11)、棕榈酸(12)。结论 化合物410为首次从脱皮马勃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产自河南的狭苞橐吾Ligularia intermedia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色谱技术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 从狭苞橐吾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β-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 8α-内酯(1)、6β, 8α-二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 8α-内酯(2)、6β, 8α-二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 8β-内酯(3)、eremoligularin(4)、8β-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 8α-内酯(5)、10β-羟基-艾里莫芬-7(11)-烯-12, 8α-内酯(6)、艾里莫芬-1(10)-7(11)-8(9)-三烯-12, 8-内酯(7)、咖啡酸(8)、棕榈酸(9)、齐墩果酸(10)、β-谷甾醇(11)、β-胡萝卜苷(12)。结论 化合物15、7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A/California/7/2009与A/California/4/2009病毒序列比较同源性在99%以上,本实验旨在比较两株病毒感染BALB/c小鼠研究感染力强弱。方法分别将A/California/7/2009(CA7)与A/California/4/2009(CA4)两株病毒分别连续10倍稀释后,对4~6周龄雌性BALB/c小鼠经乙醚麻醉后进行滴鼻攻毒,每个稀释度接种10只实验小鼠,测定CA7 MLD50为101.24/0.05 mL,检测小鼠感染、致病的多项指标,观察期为14 d。结果相同TCID50的CA7和CA4病毒感染小鼠,CA4感染小鼠后14 d内死亡率为20%,而CA7感染小鼠后8 d内死亡率为100%。CA7 106TCID50感染的小鼠病理表现为重度弥漫性间质性肺炎,CA4 106TCID50感染的小鼠病理表现为中度-重度间质性肺炎。结论在相同条件下,CA7感染力明显强于CA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金锦香 Osbeckia chinensis 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与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金锦香全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3-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3, 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2)、3, 3′, 4′-三甲氧基-鞣花酸-4-O- 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L-吡喃鼠李糖苷(4)、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5)、槲皮素-3-O-β-L-吡喃鼠李糖苷(6)、山柰酚-6-C-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β-L-吡喃鼠李糖苷-2″-乙酸酯(8)、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3″, 6″-二-E-(4-羟基)-肉桂酸酯(9)、4′-hydroxyflavone-3-O-(6-O-trans-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10)、山柰酚-3-O- β-D-吡喃葡萄糖苷-6″-E-(4-羟基)-肉桂酸酯(11)、3β-hydroxy-9(11)-fernen-23-oic acid(12)、1, 2-dihydroxy-9(11)-arborinen-3-one(13)、cholest-5-ene-2, 3, 21-triol(14)、β-谷甾醇(15)、胡萝卜苷(16)。结论 除化合物516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红葱Eleutherine americana 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红葱的化学成分,通过MS、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确定了7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9-hydroxy-8-methoxy-1-methyl-1, 3-dihydronaphtho [2, 3-c] furan-4-O-β-D-glucopyranoside(1)、eleutherinoside A(2)、豆甾醇- 3-O-β-D-葡萄糖苷(3)、kadsuric acid(4)、豆甾醇(5)、1, 2-二羟基-8-甲氧基-3-甲基蒽醌(6)、9-methoxy-1, 3-dimethyl-1H-naphtho [2, 3-c] pyran-5, 10-dione(7)。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红葱新苷。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7为首次获得的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瘦素受体完全缺陷的Leprdb/db小鼠肾损伤机制。  方法  选取28周龄瘦素受体杂合缺陷的Leprdb/+(作为对照)与Leprdb/db雄性小鼠各10只,禁食8 h后,分别测量两组小鼠体质量、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小鼠经股动脉采血后处死。采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肌酐(CRE)、尿素氮(BU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丙二醛(MDA)的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取肾进行病理观察。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及核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提取肾组织细胞线粒体,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中硫辛酸合成酶(lipoic acid synthase, LIAS)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Leprdb/+小鼠相比,Leprdb/db小鼠体质量、FPG、HbA1c、CRE、BUN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观察发现,Leprdb/+小鼠肾细胞结构完整,而Leprdb/db小鼠肾小球体积增大,基底膜及毛细血管壁增厚,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多。与Leprdb/+小鼠相比,Leprdb/db小鼠血清中GSH水平降低,MDA和炎性因子MCP-1、IL-1β、TNF-α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eprdb/db组小鼠肾脏线粒体内LIAS和肾组织中Nrf2蛋白表达量均降低,而NF-κB蛋白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8周龄Leprdb/db小鼠存在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肾损伤机制可能与LIAS调控Nrf2和NF-κB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薄层色谱及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其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苜蓿素(3)、5, 7, 3′-三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4),表儿茶素(5)、豆甾-5-烯-3β, 7α-二醇(6)、槲皮素(7)、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8)、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9)、没食子酸(10)、大豆苷元(11)和大萼赝靛素(12)。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17.
以铋硅酸盐玻璃(SiO2-Bi2O3-BaF2-AlPO4)为基质,通过掺杂Ho3+、Tm3+、Yb3+稀土离子,制备激光波长为2 μm的光纤激光器。对玻璃的声子能量、物理和光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确定基质配方为50SiO2-40Bi2O3-5BaF2-5AlPO4(SBBA,其中化学式前的系数为对应物质的摩尔分数,下同)。在玻璃基质中分别掺杂0.5Ho2O3-2.0Yb2O3(HY)、0.5Ho2O3-0.5Tm2O3-2.0Yb2O3(0.5HTY)及0.75Ho2O3-0.75Tm2O3-3.0Yb2O3(0.75HTY),研究了980 nm激发波长下样品的吸收、发射光谱和Judd-Oflet理论光谱参数。研究发现SBBA-0.75HTY中Ho3+的吸收截面、发射截面(σem)、FWHM(半峰宽)×σem数值最大,分别为7.38×10-21、10.54×10-21 cm2和19.71×10-26 cm3。掺入Tm2O3改善了玻璃激光器性能,且当Yb3+/Tm3+/Ho3+物质的量之比一定时,增加稀土离子含量,可加强红外发光及增益效果。  相似文献   

18.
蛇足石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 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5, 7, 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2)、5, 7, 4′-三羟基-3′, 5′-二甲氧基黄酮(3)、芹菜素(4)、正三十烷醇(5)、21β-hydroxy-serrat-14-en-3β-ol(6)、21α-hydroxy-serrat-14-en-3β-ol(7)、16-oxo-21β-hydroxy-serrat- 14-en-3α-yl-acetate(8)、3β, 21α-dihydroxy-serrat-14-en-24-ol(9)、3α, 21β-dihydroxy-serrat-14-en-24-ol(10)。结论 化合物25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绿玉树Euphorbia tirucalli 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和凝胶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绿玉树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树脂醇乙酸酯(1)、羽扇烯酮(2)、3-乙酰基-20-羽扇烷醇(3)、环阿尔廷-25-烯-3β, 24ζ-二醇(4)、环阿尔廷-25-烯-3β-醇-24-酮(5)、环阿尔廷-23 (E)-烯-3β, 25-二醇(6)、大戟烷-25-烯-3α-醇(7)、槲皮素(8)、山柰酚(9)、胡萝卜苷(10)、谷甾醇(11)。结论 化合物19为首次从绿玉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艾胶算盘子Glochidion lanceolarium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艾胶算盘子地上部分得到8个羽扇豆烷型三萜和1个甾体,分别鉴定为羽扇豆烷-20(29)-烯-lβ, 3α, 23-三醇(1)、算盘子酮(2)、羽扇豆醇(3)、3-表羽扇豆醇(4)、算盘子酮醇(5)、β-谷甾醇(6)、羽扇豆烷-20(29)-烯-lβ, 3β-二醇(7)、算盘子二醇(8)、羽扇豆烷-20(29)-烯-3α, 23-二醇(9)。结论 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算盘子三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