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检测的病原菌-福赛类杆菌(T.f)、具核梭杆菌(F.n)与龈下菌斑中检测的牙周致病菌的关系.方法 选择30例动脉搭桥的冠心病患者,分别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龈下菌斑,采用牙周致病菌特异性引物,通过(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粥样硬化斑块及龈下菌斑中病原菌的DNA并对其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及比对.结果 将两种细菌PCR产物的测序结果,通过blast比对,达到显著联配,它们的核苷酸相似程度为99%~100%,且符合Genbank中的标准序列.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龈下菌斑中检测的病原菌有同源性,说明牙周致病菌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感染负荷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2001年12月至2003年10月在本院接受介入检查的患者182例,血管内超声检测确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斑块性质;介入检查前抽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巨细胞病毒、幽门螺旋菌,肺炎衣原体、EB病毒、B型柯萨奇病毒、A型流感病毒、B型流感病毒、结核杆菌抗体IgG/IgA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根据感染负荷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感染原n≤3种,B组:n=4~5种和C组:n≥6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随感染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各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分别为44.4%,70.6%和76.7%(P〈0.001);感染负荷与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呈正相关,r=0.9396。血清hs—CRP水平升高者(〉5.0mg/L)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升高更明显(43.8%,70.0%,70.8%)比(45.5%,63.7%.96.8%).A、B、C组易损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3.3%、32.4%、51.7%(P〈0.05),感染原在5种以上者易损斑块检出率明显升高。结论以往感染微生物数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率相关,血清hs—CRP水平升高者中两者的相关性更明显.提示二者有协同作用。高水平的感染负荷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的易损斑块率相关。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探讨8种牙周可疑致病菌感染和细菌性阴道炎的关系.方法 选取48例细菌性阴道炎和47例阴道健康患者.采集其阴道分泌物和牙周龈下菌斑,通过DNA提取和二步PCR的方法检测8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即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福赛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sdenticola,T.d)、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intermedia,P.i)、变黑普氏菌(prevotellanigrescens,P.n)、微小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micros,P.m)、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nucleatum,F.n)和直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rectas,C.r)在其中的分布情况.同时记录社区牙周指数规定牙位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和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结果 实验组的牙周病患病率、PLI、BOP和CA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D在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龈下菌斑和阴道分泌物中均检测出8种牙周致病微生物;T.d在实验组龈下菌斑和阴道分泌物中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7种微生物在2组之间检出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细菌性阴道炎患者的牙周病患病率较高;8种牙周致病菌可能是龈下菌斑和阴道分泌物中的常驻菌群.T.d感染可能与细菌性阴道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李天文 《当代医学》2009,15(30):70-71
目的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并比较同一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胃黏膜中的幽门螺杆菌的一致性,以探讨冠心病与幽门螺杆菌之间可能的关系。方法选择31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分别收集胃黏膜下幽门螺杆菌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采用幽门螺杆菌特异性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粥样硬化斑块及胃黏膜中幽门螺杆菌的DNA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3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H.pylori的阳性27%,H.fennelliaede的阳性率45%,H.cinaedi的阳性率28%,31例胃黏膜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阳性率27%,H.fennelliaede的阳性率45%,H.cinaedi的阳性率28%。16例患者同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胃黏膜中检测出幽门螺杆菌。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存在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可能与冠心病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方法:选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96例,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无糖尿病、脑血管病史20例老年人为对照组。两组进行了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颈动脉超声的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采用Sutton法。结果:CHD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CHD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相平行,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在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是否存在牙周致病菌。方法:共选取在手术过程中剥离的、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的动脉内膜标本10例,采用PCR扩增16S rDNA (16S ribosomal DNA)片段的方法,检测7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福赛坦菌(Tannerella forsythia, Tf)、伴放线聚生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 Aa)、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 Pi)、变黑普氏菌(Prevotella nigrescen, Pn)、牙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 Td)及直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rectus,Cr)。结果:10例标本中有3例检测出了牙周可疑致病菌,3例样本均检出了Pg,这3例中有1例同时检出了Tf,另1例同时检出了Pn;其余7例标本未检出相关牙周致病菌。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样本中检出了部分牙周可疑致病菌,为牙周炎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可能存在联系提供了初步证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原(Cpn-Ag)表达与冠状动脉瘤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制肺炎衣原体单克隆抗体的直接微量免疫荧光法检测50例冠状动脉瘤标本和20例正常冠状动脉标本中Cpn-Ag的表达。结果冠状动脉瘤和正常冠状动脉标本中Cpn-Ag的阳性率分别是58.0%(29/50)和15.0%(3/20)。冠状动脉瘤标本中有大量Cpn-Ag沉积,分别位于外膜下及粥样硬化斑块内,而正常血管壁中仅有少量Cpn-Ag沉积,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Cpn-Ag在冠状动脉瘤外膜下有高表达率,Cpn可能是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损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拟行冠状动脉造影94例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对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分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粥样斑块形成情况,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性(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一虚拟组织学(intravascular ultrasound-virtual histology, IVUS-VH)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方法对38例ACS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angiography,CAG)检查发现91处狭窄程度≥50%的粥样硬化斑块,同时对91处病变行IVUS—VH检查,识别其中的纤维成分(fibrous,F)、纤维脂质成分(fibro—fatty,FF)、坏死核心成分(necroticcore,NC)、钙化成分(calcium,cc)。并将91处粥样硬化斑块分为罪犯病变与非罪犯病变,比较两者斑块成分的差异。结果91处斑块中F、FF、NC、CC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1.5%±10.8%、15.7%±8.1%、18.7%+9.1%、14.1%+8.8%。91处斑块中43处(47.3%)为罪犯病变,48处(52.7%)为非罪犯病变。两者F和FF相比均无显著差异(53.3%±10.5%YS49.9%_10.9%,P=0.134;14.0%±9.2%w17.2%±6.8%.P=0.062)。罪犯病变与非罪犯病变相比NC所占比例较高(21.9%±10.2%vs15.7%±6.9%,P〈O.05)。非罪犯病变与罪犯病变相比所含CC较高(17.2%±9.7%VS10.7%±6.1%,P〈0.05)。结论ⅣUS—VH可以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各种成分。ACS患者斑块中NC与斑块的易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法和PCR法对3种口腔常见致病微生物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对口腔致病菌的检出的敏感性.方法选择高龋和广泛型慢性牙周炎菌斑样本各40例,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传统培养法和PCR法对菌斑样本进行检测,检测龋菌斑样本中的变异链球菌(S.mutans)和慢性牙周炎菌斑样本中的具梭核杆菌(F.nucleatum)和牙龈卟啉菌(P.ginginvalis).结果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S.mutans检出率67.5%,P.ginginvalis检出率30%,F.nucleatum检出率70%.采用PCR方法,S.mutans检出率92.5%,P.ginginvalis检出率90%,F.nucleatum检出率80%.除了F.nucleatum外,其余两种细菌的两种方法检出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PCR方法检测口腔常见微生物的敏感性高于传统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粥样斑块特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痛)的关系。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3例分为单纯高血压痛组(A组,20例)、合并冠心痛心肌缺血组(B组,38例)及合并冠心痛,心肌梗死组(C组,15例)。各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井观察粥样斑块特征,计算斑块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并进行比较。结果(1)IMT、斑块积分,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B组高于A组,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斑块检出率B、C组均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3)C组软斑和渍疡斑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IMT及斑块特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超声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特征,既可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并与临床表现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22例行冠状动脉CT,观察冠状动脉血管形态、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及狭窄程度。同时进行血脂水平测定。结果:两组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血脂代谢异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血脂异常进行的积极干预,对冠状动脉硬化致心肌缺血发作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旨在明确动物水平肝素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及硬化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只7周龄LDLR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无菌注射液和肝素皮下注射干预。所有小鼠均给予相同的高脂+高蛋氨酸饮食,干预治疗12周后处死所有小鼠,分别检测两组小鼠总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和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其主动脉内膜面及窦部粥样硬化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窦部粥样硬化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结果肝素可明显降低小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并升高HDL—C水平(均P〈0.01);而对血中甘油三酯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明显影响(均P〉0.05);所有小鼠在主动脉内膜面和窦部均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但肝素干预组主动脉内膜面粥样硬化面积较对照组减少40.5%(P〈0.01),主动脉窦部粥样硬化面积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减少[(160648±15505)vs(192729±30208)μm^2,P〈0.05)]。与粥样硬化改变相似,肝素干预组主动脉窦部粥样硬化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较对照组减少49.3%(P〈0.01),结论肝素能抑制粥样硬化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并减轻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可能是肝素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实验性家兔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家兔对肺动脉的影响。方法:对40只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肺动脉血管及分支和肺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结果表明,除检出家兔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外,全部受试家兔(100%)检出不同程度以脂质斑块为主的肺动脉粥样硬化,间质性肺炎23例(57.5%)和胆固醇性肉芽肿性肺炎5例(12.5%)。结论:高胆固醇血症不仅可以诱发家兔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同时也可产生肺动脉粥样硬化和肺的炎症病变。提示,在临床冠心病防治中,这些严重合并症也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术前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2例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依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同时选取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积分以及斑块检出率。结果 各组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积分及斑块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7、15.58,q=2.93~9.27;χ^2=12.38~34.72,P〈0.05、0.01)。结论 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术前超声检测颈动脉能够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厨的与冠脉造影(CAG)相对照,研究320排容积CT与对冠状动脉管腔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性,并对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进行分类研究,探讨影响其准确性的原因。方法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CTA)发现冠状动脉管腔粥样硬化斑块并狭窄的102名患者,同期行冠脉造影(CAG)。对造成管腔狭窄的375个粥样硬化斑块进行研究,以CAG为参照,计算CTA对管腔狭窄分级程度显示的符合率;并应用冠脉探针技术和斑块分析软件按钙化、非钙化斑块进行分类比较。结果CTA显示375个粥样硬化斑块并狭窄(钙化宽块256个,非钙化斑块119个),测量狭窄分级程度与冠脉造影所示的管腔狭窄的符合率为89.1%,其中非钙化斑块狭窄的符合率为94%,钙化斑块狭窄的符合率为86.7%,具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不符合的41个病灶中92.7%(38个)CTA显示的狭窄程度等级高于cAG,82.9%(34个)为钙化斑块性狭窄,119个非钙化粥样斑块中78.2%发生于大分支近段。应用冠脉探针技术和斑块分析软件显示纤维斑块占53.8%,纤维脂质混合斑块占33.6%,脂质软斑块占12.6%。其中,不稳定斑块占18.5%(22个),稳定性斑块占81.5%(97个),多为稳定性宽块。结论冠脉非钙化粥样斑块多发生于大分支近段,多为稳定性斑块。320排CT对于显示冠脉非钙化斑块狭窄的符合率高于钙化斑块性狭窄。钙化斑块性狭窄CTA与CAG的不符多表现为对狭窄程度的夸大。320排cT应用冠脉探针技术和斑块分析软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非钙化斑块性狭窄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姚磊  宋文全  张征  余明芳 《重庆医学》2000,29(6):500-50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清抗巨细胞病毒(HCMV)抗体和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的水平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应用细胞酶联免疫反应(C-ELISA)和ELISA技术检测4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AECA和抗HCMV抗体(IgG)。结果:41例冠心病组抗HCMVIgG抗体的阳性率为73.2%,而对照组阳性率为31.0%。冠心病组AECA阳性率为34.1%。结论:冠心  相似文献   

18.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AS)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技术检测65例冠心病患者与6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抗Cpn IgG和IgM抗体。结果:患者组IgG抗体阳性率为63.1%,对照组为24.6%;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3.0%和6.1%,两组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0.025>P>0.01),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02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双侧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检测,结合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及冠心病各亚组间颈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冠心病组患者颈总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05);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斑块发生判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44.22%,特异性为96.88%。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密切,颈总动脉IMT和斑块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和进展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将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分为无斑块组(51例,31.88%)、稳定斑块组(43例,26.88%)和不稳定斑块组(66例,41.25%),比较三组的一般情况及血脂、hsCRP、FIB值。结果无斑块组年龄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FIB、hsCRP水平较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LDL—c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相关性。hsCRP、FI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