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癫癎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48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儿童癫痫丙戊酸(VPA)血药浓度的因素。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技术(FPIA)法测定482例癫痫患儿VPA全血药物浓度(TDx)。结果 达有效血药浓度(50-100μg/ml)270例(56.0%),低于有效血药浓度108例(22.4%),高于有效血药浓度104例(21.6%)。结论 儿童各年龄段体内VPA代谢差异。与其他抗癫痫药物的合用,采血时间正确与否是影响儿童VPA血药浓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丙戊酸和拉莫三嗪单药治疗儿童失神癫癎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典型临床表现和视频脑电图(过度换气诱发实验阳性)确诊儿童失神癫癎,将患者进行随机开放对照分组研究。分别给予丙戊酸和拉莫三嗪单药治疗,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发作控制情况,脑电图的改善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共有48例入组,45例患者完成观察,其中丙戊酸治疗组23例,拉莫三嗪治疗组22例。丙戊酸组在服药12月时有17例实现无发作,其中15例脑电图无癎样放电。拉莫三嗪组在服药12个月时12例无发作(P>0.05),其中6例脑电图无癎样放电(P<0.05)。所有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丙戊酸和拉莫三嗪均为治疗儿童癫癎的安全有效药物;丙戊酸控制癎样放电可能优于拉莫三嗪。[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8):653-655]  相似文献   

3.
拉莫三嗪、丙戊酸钠对癫(癎)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LTG)和丙戊酸钠(VPA)对癫痫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首次确诊的癫痫患儿76例中,36例用LTG单药治疗,40例用VAP单药治疗。用药6个月前后对二组进行智力(IQ)测定。同时选取2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1.癫痫患儿语言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和总智商(FIQ)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各项分测验得分亦均降低(Pa〈0.05)。2.癫痫患儿用LTG治疗6个月后VIQ、PIQ、FIQ及各项分测验得分较用药前无明显变化(Pa〉0.05);癫痫患儿用VPA治疗6个月后VIQ、PIQ、FIQ无明显变化(Pa〉0.05),而在分测验中知识项得分用药后比用药前显著提高(P〈0.05),编码、木块图项得分显著下降(Pa〈0.05)。结论:癫痫患儿易发生认知功能损害,且损害无选择性;癫痫患儿服用LTG 6个月后对认知功能无影响;服用VPA 6个月后FIQ未见明显变化,但在木块图和编码上有降低,而在知识项得分用药后比用药前提高,表明VPA主要影响右脑功能,而对左脑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丙戊酸(VPA)治疗对癫癎患儿血浆氨水平的影响。方法测定2003-04—2004-02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癫癎治疗中心就诊且服用VPA的32例癫癎患儿和33例与之年龄匹配的对照儿(儿外科患儿)的血浆氨和游离肉毒碱的浓度,并测定32例癫癎患儿的VPA的血药质量浓度。对服用VPA的癫癎患儿血氨与VPA的剂量、质量浓度、肉毒碱浓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VPA治疗组血氨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显著性意义。血氨与VPA剂量、VPA血药质量浓度显著正相关;与游离肉毒碱浓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血氨浓度高于单一用药组。结论VPA治疗可引起血氨浓度增加,且血氨与VPA剂量、VPA血药质量浓度显著正相关,与游离肉毒碱浓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可能是血氨增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癫癎儿童丙戊酸钠群体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建立癫疒间儿童丙戊酸钠的群体药代动力学 (populationpharmacokinetics ,PPK)模型 ,促进个体化用药。方法 检测 10 0例癫疒间 患儿丙戊酸钠的血药质量浓度 ,用USC PACK软件计算丙戊酸钠PPK参数值 ,建立PPK模型 ;据此预测 36例新癫疒间 患儿 (指未参与PPK模型建立的 )的血药质量浓度 ;将预测值与观测值做配对t检验 ;计算不同预测误差百分比的符合率及其 95 %可信区间 ,判断预测的准确程度 ,验证PPK模型。结果 PPK参数值 :消除速率常数为 (0 0 4 38± 0 0 384 ) /h ,选择吸收速率常数为 (2 5 2 2± 2 74 3) /h ,表观分布容积对体重的斜率为 (0 32 9± 0 4 96 )L/kg。预测值与观测值的配对 t检验没有统计学差异 (P =0 99) ;预测的误差百分比分别为 5 %、10 %、15 %、2 0 %、2 5 %、30 %的符合率分别为 74 %、84 %、89%、92 %、93%、95 %。结论 用USC PACK软件成功建立中国癫疒间儿童丙戊酸钠的PPK模型 ,准确预测丙戊酸钠稳态血药质量浓度 ,为获取个体药代动力学参数 ,设计个体化用药方案 ,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丙戊酸抗癫痫治疗过程中引发肉碱缺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肉碱作为机体长链脂肪酸氧化代谢的关键因子,它的缺乏可引起各种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并有研究发现其与丙戊酸致死性肝脏毒性相关,如在发病早期即给予肉碱补充治疗,能显著提高存活率.故了解肉碱的生理功能、丙戊酸治疗过程中肉碱缺乏的发生机制以及肉碱的补充疗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年龄 体重 剂量对癫癎儿童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年龄、体重、剂量是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效应以及交互效应对血药浓度有无影响还不清楚。该研究在探讨交互效应的基础上评价年龄、体重、剂量对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影响情况。方法:132例儿童癫癎病人口服相应剂量丙戊酸钠并测定血药浓度。使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研究年龄、体重、剂量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方差分析发现年龄(F=8.630,P<0.01)、体重(F=3.650,P<0.05)、剂量(F=11.720,P<0.01)及年龄与剂量(F=2.484,P<0.05)、年龄、体重与剂量(F=4.923,P<0.01)之间的交互效应对血药浓度影响有显著或极显著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发现剂量、体重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年龄(4月~6岁)、体重(5~25 kg)、剂量(每日10~30 mg/kg)及年龄(4月~6岁)与剂量(每日10~30 mg/kg),年龄(4月~6岁)、体重(5~25 kg)与剂量(每日10~30 mg/kg)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血药浓度有影响。用药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儿童癫(癎)持续状态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癎)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近年来,对于其定义、易忽视的发作形式、药物治疗及脑电图监测的作用不断有新的认识.本文着重对于SE定义、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并介绍国外难治性SE的最新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儿童癫痫性脑病是由癫痫性异常引起的进行性功能障碍,其主要原因是频繁或严重的临床癫痫发作和(或)持续大量的癫痫性电活动,这些疾病的临床和脑电图特征依赖其发病年龄不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本文对其特征、诊断、分类、治疗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癫(癎)患儿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DK)血药质量浓度监测、取血时间的选择以及对测定结果的评价.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271例服用DK患儿、155例服用丙戊酸钠糖浆(VPA Syr)患儿达稳态后进行血药质量浓度测定.分为DK1次/d服用组(DK qd组,126例),DK每晚1次服用组[DK qn组,次日晨即取血测定(26例)],DK每12小时1次服用组(DK q12 h组,119例),VPA Syr q12 h组(155例).计算各组血药质量浓度低于、达到以及高于丙戊酸治疗窗(50~100 mg/L)的比例.对4组的监测结果以及用药剂量行t检验.结果 DK qd组血药谷水平为(73.09±19.91)mg/L,与DK qn组的血药质量浓度[(94.94±25.44)mg/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DK q12 h组血药谷水平为(96.67±22.02)mg/L,明显高于DK qd组(P<0.01).VPA Syr q12 h组血药谷水平为(58.92±23.60)mg/L,明显低于DK qd组(P<0.01).DK qd组血药谷水平达治疗窗的比例为77.8%,高于治疗窗比例为9.5%,低于治疗窗比例为12.7%;DK q12h组血药谷浓度达治疗窗的比例为58.0%,高于治疗窗的比例达40.3%,低于治疗窗比例为1.7%.VPA Syr q12 h组血药谷浓度达治疗窗比例为58.1%,高于治疗窗比例为5.8%,低于治疗窗比例达36.1%.DK qd组给药剂量为(18.54±5.50)mg/(kg·d)(n=27),明显低于DK q12 h组[(23.39±6.50)mg/(kg·d),n=36](P<0.01),VPA Syr q12 h组给药剂量为(24.81±5.98)mg/(kg·d)(n=155),与DK q12 h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服用DK qn时,血药质量浓度监测取血时间应为次日晚服药前.DK q12 h服用血药谷水平偏高,其适宜的谷水平范围可能与普通剂型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丙戊酸镁缓释剂治疗癫的疗效及其对癫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8例患儿予丙戊酸镁缓释剂治疗,并密切观察其发作控制的程度、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血常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分别予患儿智商、P300测定,与正常对照组40例比较。结果完全控制18例(47.4%),显效11例(28.9%),有效6例(15.8%),无效3例(7.9%),总有效率92.1%;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癫组智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治疗后6个月癫患儿的P300潜伏期、波幅治疗6个月后较治疗前有所改变,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丙戊酸镁缓释剂治疗儿童癫疗效显著,使用方便,无明确的不良反应,且对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丙戊酸钠单剂治疗儿童失神癫的疗效。方法选择1990-04—2004-05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医院诊断失神癫并首选口服丙戊酸患儿123例,发作未能完全控制者加用氯硝西泮,观察其疗效并进行追踪。结果123例患儿中,丙戊酸单药治疗后发作完全控制者105例,发作完全控制率84.4%,其余18例单用丙戊酸发作未能完全控制者,加用氯硝西泮后,发作均得到完全控制,全部患儿发作完全控制率为100%。追踪34例停药后的患儿9个月至10年,其中2例复发,占5.9%。结论丙戊酸单药治疗失神癫能使84.4%的患儿发作完全控制,发作不能完全控制者应加用氯硝西泮,二者联合用药可使患儿的临床发作得到完全控制,且起效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治疗癫痫儿童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血药浓度监测下调节个体化给药剂量的临床意义。为开展儿童群体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择单用VPA治疗的癫痫患儿90例,在服药5~7个半衰期(t1/2=5~20 h)后,于晨空腹采静脉血2 ml,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测定。结果:服药剂量为每日10~30 mg/kg时,血药浓度与剂量呈正相关(r=0.56,P30 kg组呈中度相关(r=0.56)。结论:在血药浓度监测下调整个体的给药剂量,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癫(癎)儿童的睡眠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癫痫与睡眠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睡眠及睡眠剥夺可诱发癫痫发作或活化发作间期神经元痫样放电,有的癫痫发作仅发生或主要发生在睡眠中,癫痫与睡眠障碍可并存。癫痫发作及抗癫痫药物可能干扰睡眠,改变睡眠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癫(癎)患儿口服丙戊酸钠(VPA)后,体质量对清除率和消除半衰期等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对20例口服VPA的癫(癎)患儿治疗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测定,比较正常体质量患儿和超常体质量患儿的药物清除特点.结果 超常体质量儿VPA消除半衰期[(9.50±0.63)h]比正常体质量儿[(7.80±0.75)h]长,清除率[(0.11±0.03)ml/(kg·min)]比正常体质量儿[(0.18±0.03)ml/(kg·min)]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体质量对VPA存在影响,超常体质量儿VPA的代谢速度较正常体质量儿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癫(癎)患儿口服丙戊酸钠(VPA)后,体质量对清除率和消除半衰期等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对20例口服VPA的癫(癎)患儿治疗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测定,比较正常体质量患儿和超常体质量患儿的药物清除特点.结果 超常体质量儿VPA消除半衰期[(9.50±0.63)h]比正常体质量儿[(7.80±0.75)h]长,清除率[(0.11±0.03)ml/(kg·min)]比正常体质量儿[(0.18±0.03)ml/(kg·min)]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体质量对VPA存在影响,超常体质量儿VPA的代谢速度较正常体质量儿慢.  相似文献   

18.
<正>丙戊酸钠(VPA)因其对全面性癫癎及许多难治性癫癎均有良好的疗效,且价格适宜,一直用来作为控制小儿癫癎发作的传统药物之一。癫癎儿童是个特殊的人群,伴随着用药周期的是患儿自身动态的发育过程,其中身高、体重、营养及认知状况是家长密切关注的,而骨骼代谢是身高的物质基础。早在2003年有学者对影响癫癎患儿骨代谢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长期使用抗癫癎药物对骨骼系统的损害~([1])。随后学者们围绕这  相似文献   

19.
癫癎发作引起的脑损伤主要表现为神经元丢失及胶质细胞增生.广谱的抗癫癎药丙戊酸钠具有复杂的药理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丙戊酸钠不仅具有抗癫癎效应,其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还对癫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诱导神经营养,减少癫癎发作后神经元的缺失及阻止细胞的凋亡等.但丙戊酸钠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该文重点就丙戊酸钠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托吡酯(TPM)、丙戊酸钠(VPA)、硝西泮(NZP)治疗儿童睡眠中癫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00年1月-2006年7月首诊的ESES患儿30例,随机分为TPM、VPA二组,每组15例。分别予TPM、VPA治疗。随访6个月,有效者继续治疗;无效者加用NZP治疗,继续随访6个月,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6个月TPM组有效7例,有效率46.7%;VPA组1例治疗1个月因肝功能损害改为氯硝西泮治疗,余14例中有效7例,有效率为50.0%。二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组治疗有效者继续观察6个月后疗效良好。TPM与NZP合用8例,有效6例(75%);VPA与NZP合用7例,有效5例(71.4%),二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PM、VPA单药治疗ESES有一定疗效,合用NZP效果明显,可作为治疗ESES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