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桩承载力自平衡法测试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桩承载力自平衡法测试技术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条件,并以工程实例分析说明。同传统技术相比,该技术可缩短工期、节约原材料、施工方便,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自平衡法在桩基承载力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一种新的静力试桩法——自平衡法,因其方法独特、操作简便、试验精度高等特点已在欧美等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介绍了该法的测试原理、试验装置、测试步骤及桩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分析了该法与常规静载试验方法测试原理的不同之处;提出了用荷载相等(Q1^i=Q2^i)的原则,将该法测试结果转化为常规静载试验结果的处理方法,提出的处理方法使桩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更加容易,而且得到的桩极限承载力数值偏于安全,使自平衡法更具有实用性;最后通过一个实例介绍了该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桩基自平衡法对贵阳某超高层建筑场区钻孔灌注桩进行桩基承载力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应用结果表明,测试取得很好的工程效果,该法可以在类似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推动反向自平衡试桩法在实践中的应用,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反向自平衡试桩法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以管桩为例,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数值模型,分别采用位移控制法和荷载控制法进行桩身和桩顶加载模拟,得到了基桩抗压极限承载力,进行了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分析;对建立的数值模型进行了位移控制法下的静载试验模拟,并与反向自平衡试桩法模拟得到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反向自平衡试桩法确定的基桩极限承载力与静载试桩法结果较为接近,不需要进行正、负摩阻力转换,但也存在平衡点位置的确定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讲述了某工程中由于桩的直径大、吨位大,且受场地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常规静载试验,应用桩基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法进行试验,使桩基的承载潜力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防汛调度楼的基础建设中,采用自平衡试桩法对钻孔灌注桩进行了测试,并与同一场地的传统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践证明自平衡试桩法适用于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测试。  相似文献   

7.
天津地区桥梁基桩多为长大桩,常规静载荷试验方法较难实行,自平衡法可以弥补天津桥梁工程桩无承载力检测资料的不足.该文简要介绍了自平衡试桩法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在空客A320项目干道七立交桥梁工程中应用情况,为天津地区桥梁工程桩的承载力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准确快速地测试高架桥基桩承载性能,分析自平衡法试桩与传统锚桩法在工程应用中的异同,在哈大客运专线桥梁工程中,采用自平衡法与锚桩法进行了2根基桩原位试验,测试对比了荷载分担比例、轴力分布形态和桩侧阻力-位移曲线形态等.结果表明,在以桩侧阻力为主的荷载水平下,2种测试方法均反映了基桩承载力和变形特性,在匀质土层中两者结果更为接近,自平衡法在验证基桩承载力时可以替代传统方法,其精度能够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自平衡测试法在仓儿总大桥中的应用,阐述了该方法的原理与应用程序,并分析了测试结果,探讨了该方法的应用范围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波 《科技信息》2013,(7):372-372,395
本文主要以黔中水利枢纽一期草地坡渡槽工程为背景案例,对该工程中桩基的自平衡静载试验方法做了分析,首先对自平衡静载试验的目的与原理做了介绍,然后主要对静载试验的方案与技术措施做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1.
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工程实际,探讨了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的取值方法,研究了垫层厚度对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桩土应力比的影响,分析了几种常用水泥土桩承载力的评价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标准贯入试验法,认为该法是评定水泥土桩承载力较可靠的方法,同时根据大量工程实测资料统计分析,给出了水泥土桩7 d 和28 d 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与水泥土桩身标准贯入击数N 值的经验关系,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桩底盾构施工引起的桩基承载能力损失计算方法.先实现考虑卸载过程的双曲线荷载传递函数编译,然后利用该桩土接触模型得到隧道开挖前和开挖后的Q~s曲线;取s=50mm时对应的荷载为桩基极限承载能力,采用桩基极限承载力损失百分比作为隧道开挖对桩基承载性能影响的评价指标.结合杭州地铁1号线某工点实例,分析了桩基承载曲线变化特征、桩体内力变化规律和承载力损失影响因素.案例中,盾构施工体积损失率控制在0.5%时,桩基承载力损失值为22%.隧道开挖后,桩体中存在一点侧摩阻力不变,在该点上部桩体侧摩阻力增大,在该点下部桩体侧摩阻力有所减小.承载力损失值随着体积损失率的增大而增大;桩基的初始荷载水平越大,承载力损失值越大;桩底与隧道顶部的距离越大,桩基承载力损失值越小.  相似文献   

13.
考虑剪胀效应的土钉抗拔承载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钉抗拔承载力是土钉设计中的关键指标之一,但根据相关规范推荐的经验公式得出的计算值范围较大。假定土钉和周围土体的界面强度服从摩尔-库仑准则,并考虑其剪胀性,推导出了土钉侧摩阻力及轴力的解析表达式,从而得到了土钉抗拔承载力的计算公式。通过与试验值的对比,证明了本文公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3维快速拉格朗日法(FLAC3D)建立了考虑基坑分步开挖对桩基础影响的动态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桩土之间的相对滑移作用,土体采用摩尔-库伦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桩身轴力、桩身最大拉力值及其位置随开挖步的变化,通过与实测值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进而对比分析了开挖前后桩基础承载性能的变化,并探讨了开挖后桩基承载力的损失机理.结果表明:基坑开挖使桩身轴力发生明显的变化,开挖后使桩基处于受拉状态,桩身最大拉力值随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其位置随开挖深度的增加而下移;开挖使得桩基的承载性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于土体卸荷回弹,桩身上部土体对桩周的约束作用明显减小,使得桩顶的荷载向下传递量明显增加;开挖降低了桩基承载力,其损失主要来自桩侧摩阻力.  相似文献   

15.
环境侵蚀对水泥土桩承载力影响的试验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试验模拟了具有一定水泥掺量的水泥土在各种环境因素(水、不同化学溶液、不同浓度以及不同pH值等)下的侵蚀作用,进行了水泥土试件90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探讨了水泥土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侵蚀效应、破裂行为与机理·结果表明,酸性和高浓度化学溶液侵蚀环境对水泥土力学性能的劣化明显;而碱性和部分低浓度化学溶液环境对水泥土力学性能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据此,对水泥土桩竖向承载力的设计公式进行了环境效应修正,提出了环境效应因子的概念,并对其取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提高施喷桩单桩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旋喷桩、旋喷放置钢筋笼桩和旋喷植桩3种桩型的工程静载荷试验结果分析研究,探讨了提高旋喷桩单桩承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对水泥土桩承载力确定的几个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水泥土桩桩-土接触面载荷传递模型试验、水泥土桩与灌注桩承载力的现场足尺对比试验和有限元分析,对水泥土桩载荷传递机理和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对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栽荷试验承压板-桩-土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方法对单桩进行检验的局限性,辩证分析了褥垫层对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认为垫层对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是有利的,本文还对单桩破坏模式及承载力的评定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表面粘贴应变片的管桩进行静载试验,分析沿轴向的管桩轴力及侧摩擦阻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身轴力沿深度方向呈现出倒三角的分布特征,其数值沿深度方向而逐渐减小;在含建筑垃圾土的土层中,管桩轴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快速降低,进入粉质黏土层后,其降幅较深层含建筑垃圾土的土层减缓;随着压桩力增加,管桩侧摩擦阻力逐渐增大,但其增幅减缓而最终达到极限值;浅层土与管桩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小,随着深度增加,摩擦阻力迅速增大;粉质黏土层与管桩之间的侧摩擦阻力小于底层含建筑垃圾土土层.  相似文献   

19.
静压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明确桩长与沉桩和承载力特性之间的关系,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对砂土中不同桩长的模型桩沉桩全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振弦式压力计、微型土压力盒和高精度位移计对沉桩时的压桩端阻力、卸载后的桩周土压力和桩体回弹量进行测量,揭示了桩长与单桩沉桩和承载力特性的关系。试验结果显示,利用端阻计有效测得沉桩过程中的压桩端阻力,在600mm深度范围压桩端阻力随沉桩深度和桩长的增大而近似线性增大的特性。微型界面土压力盒对桩周土压力的测量揭示了随桩长的增大卸载后的桩周土压力逐渐趋近于被动土压力,但在某一深度位置卸载后的桩周土压力随沉桩深度的增大而降低的变化规律。采用高精度位移计较准确测得卸载过程中的桩体回弹量,得到了桩体回弹主要发生在竖向与桩长有关,并且回弹量相对较小,约为桩长的0.35%。此外,桩体加载过程中沉降随加载变化的速率与桩长相关,桩体的极限承载力随桩长增大而非线性增大。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明确桩长对沉桩特性和桩体极限承载力特性的影响机理具有重要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