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西湖凹陷古近系及新近系储层砂岩中,自生高岭石是含量仅次于碳酸盐的第二大自生矿物,主要是长石等铝硅酸盐矿物溶解的产物;自生高岭石含量与砂岩碎屑中的长石含量有着明显的负相关性,自生高岭石含量在凹陷中呈现的"东西分带、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与成岩作用过程中有机酸和大气水对长石等铝硅酸盐的溶解作用有关,其中有机酸作用明显强于大气水。西湖凹陷平湖组在西斜坡具有比中央反转带明显高的自生高岭石含量,南部地区相对北部地区具有相对较高的高岭石含量,说明西斜坡平湖组和南部地区具有更好的次生孔隙形成条件,其储层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深层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深层碎屑岩储层埋深普遍大于3 000 m,储层质量较差且非均质性强,制约油气高效勘探。综合运用岩心、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压汞测试以及测录井等分析手段,对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和恩平组深埋碎屑岩开展了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研究表明,古近系文昌组岩石类型为岩屑质石英砂岩,储层孔隙主要由原生孔和次生孔构成,表现为一套特低-低孔隙度(平均孔隙度为9.42%)、超低-低渗透率(平均渗透率为8.38 mD)储层特征;恩平组储层主要由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构成,储层总体属于低-中孔隙度(平均孔隙度14.66%)、低-中渗透率储层(平均渗透率为198.43 mD),以原生孔为主。在3 600~4 400 m深度段,发育一套高孔隙度的优质储层带,主体为原生孔,可见大量次生溶蚀孔隙,孔隙度可达20%,渗透率可达263.74 mD。这套优质储层形成条件包括:①先天条件好,长距离搬运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中厚层砂体,具备岩性较粗、石英含量高、杂基含量低和结构成熟度高的特征,保留了较多的原生孔隙;②与生烃液态窗埋深对应良好,有机酸易对储层中长石和岩屑产生强烈溶蚀,明显改善了储层物性;③油气充注发生在长石和岩屑溶蚀之后、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大量形成之前,是优质储层得以保存的又一重要条件。总体而言,沉积条件、溶蚀作用和油气充注时间三者的良好匹配是深层优质储层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些认识对于珠江口盆地深层油气勘探以及相似地质背景的优质储层预测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常情况下埋深大于2 000 m的油藏中原油受次生改造作用影响较小,但珠江口盆地首次在开平凹陷埋深大于2 000 m的古近系发现了稠油油藏和大量沥青质砂岩层。为揭示该凹陷区稠油和砂岩储层沥青质的形成机制,开展了原油和岩石样品系统取样和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合凹陷埋藏-热演化史、油藏地质特征等分析,对典型稠油油藏和沥青质砂岩层进行了深入解剖。研究表明,10 Ma左右开平主洼文昌组淡水中深湖相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自深部向浅部依次充注到恩平组、珠海组圈闭中聚集成藏,成藏后遭受生物降解、水洗和汽油馏分烃散失等次生改造作用,使得原生成因的中质油藏原油变重变稠,从而形成了现今次生成因的稠油油藏和大量沥青质砂岩层。开平凹陷不具备生成原生成因稠油的石油地质条件,开平主洼文昌组淡水中深湖相烃源岩主要生成原生中质油和轻质油,因此洼陷内深部构造-地层圈闭具有中质原油和轻质原油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4.
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古近系物源复杂,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利用岩心、薄片、录井、三维地震及物性等资料,对黄河口凹陷北缘古近系的物源面貌进行了恢复,并探讨了古物源对优质储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古近系沟谷体系发育,沙河街组至东三段沉积期,母岩岩性和面积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物源区的范围经历了“大—小—大”的演化过程。②古物源演化对砂体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纵向上,沙三段沉积期物源区范围大,有大量中生界碎屑岩参与供源,沉积区形成薄层砂砾岩;沙二段沉积期物源区范围大,物源以火山岩剥蚀为主,沉积区形成厚层砂砾岩;沙一段沉积期发生快速湖侵,物源区范围减小,在沉积区形成薄层砂砾岩;东三段沉积期发生湖退,物源区范围扩大,有大量沙一段泥岩参与供源,在沉积区形成薄层砂砾岩。平面上,同一沉积期,物源区西部和东部东段沟谷体系范围大,以火山岩、花岗岩剥蚀为主,在沉积区形成的砂砾岩厚度、规模均大;东部西段以碳酸盐岩剥蚀为主,在沉积区形成的砂砾岩厚度、规模均小。③母岩对储层物性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沙三段至东三段,东部东段以火山岩剥蚀为主,且埋深较浅,储层中含有大量火山岩岩屑,后期易溶解,胶结作用弱,储层物性好;东部西段以碳酸盐岩剥蚀为主,埋深浅,但胶结作用强,物性差;西部埋深较深,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均强,储层物性差。因此,在相近深度段内,碳酸盐岩母岩供源时,沉积区储层中含有大量的碳酸盐岩砾石和岩屑,填隙物以灰质胶结物为主,胶结作用强烈,储层物性差;火山岩和变质花岗岩供源时,沉积区储层中以火山岩或花岗岩砾石和岩屑为主,灰质胶结物含量较少,胶结作用相对较弱,储层物性整体较好。该项成果可为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渤中凹陷石南斜坡区古近系中深层优质储层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包裹体、X衍射和物性分析等手段,对渤中凹陷石南斜坡区古近系中深层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古近系中深层存在优质储层,孔隙度为20%左右,渗透率为(100~1 000)×10-3μm2,为高孔高渗储层。储层孔隙类型以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和残余原生粒间孔为主,次生孔隙较原生孔隙发育。沉积作用为研究区中深层优质储层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溶蚀作用是形成该优质储层的直接原因,成岩演化控制了区内古近系中深层储层中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异常高压和烃类早期充注是形成中深层优质储层的辅助因素。  相似文献   

6.
利用岩心薄片、物性、扫描电镜、X衍射等分析资料,对西湖凹陷深层储集层进行了详细的物性特征、成岩特征及影响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深层储层以低孔低渗储层为主,深层普遍存在次生高孔带的"甜点";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导致深部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成因;溶蚀作用和超压作用是形成深层储层"甜点"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图像分析、物性分析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手段,在储层储集空间特征研究与有效储层物性下限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霸县凹陷古近系中深层有效储层物性控制因素,总结了有效储层成因机制,建立了有效储层成因模式。结果表明,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原生孔隙,相对含量以大于50%为主。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环境中杂基含量少,分选好,厚度大于2m的砂体是有效储层形成的有利物质基础。早期异常高压,抑制压实作用,保护原生孔隙,是有效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溶解作用对象以硅酸盐矿物为主,主要发生在较厚层砂体距泥岩最近距离大于0.32m的储层中,能够改善储层物性,对有效储层的形成起建设性作用。油气充注晚于硅酸盐矿物溶解,但早于晚期碳酸盐胶结,能够有效抑制晚期碳酸盐胶结作用,保护储层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是有效储层形成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8.
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的孔隙经历了由原生到次生的演化过程,主要储集空间为次生孔隙,不同深度范围分别发育不同的孔隙组合类型。平面上,次生孔隙发育的深度由北向南有增大趋势,但发育程度明显减弱。碳酸盐矿物溶蚀作用、长石矿物溶蚀作用、粘土矿物脱水作用是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的主要成因,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条件及压实、碳酸盐胶结和溶蚀作用控制,各因素之间存在一定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成果,结合钻井资料对青东凹陷古近系断层几何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有同沉积断层、后期正断层和基底走滑断层3种类型,平面上以近EW向、近NW向和近NE向3组方向展布,在数量上以近EW向最多,其次为近NW向,近NE向最少。按照主干断层和次级断层的组合形态,剖面上可划分为Y型、复合Y型、马尾状、多米诺骨牌式、梳状、卷心菜型等6种样式;平面上划分出平行断层系、斜交断层系和雁列断层系等3种形式。在分析区内断层的形成发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了区内断层在油气生成至成藏过程中的作用,主干断层活动控制了该区的盆地构造格局、沉积以及烃源岩展布;断层空间展布形态及组合构造样式控制了圈闭的类型,同时也组成了复杂的三维输导网络,为油气的垂向运聚成藏提供了有效通道。受断层控制形成的北部次凸和南部次凸构造高区域是油气垂向运移的有利指向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碎屑岩储层物性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了砂岩储集层物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古近系碎屑岩储层物性分布在横向上受砂体沉积相带控制,滩坝及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孔渗性较好;在纵向上受次生孔隙发育带控制,砂岩的次生孔隙发育带与有利的沉积相带、成岩作用和异常高压带的发育有关.压实作用与方解石、黏土矿物等胶结作用是储层物性变差的重要因素,酸性水的溶解作用能够产生大量次生孔隙,异常高压带的发育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和保存.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构造带安集海组下部滨浅湖滩坝和紫泥泉子组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储层物性好,是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1.
文中以经典层序地层学为理论指导,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的珠江组下段地层中识别出一个半三级层序,且划分出低位、海侵及高位等多个体系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储集砂体的类型及特征。研究表明,白云凹陷北坡的有利储集砂体分布及特征与海平面升降有关,随着海平面升降,研究区发育的储集砂体包括低位时期的低位扇砂体、水道化砂体、斜坡楔状砂体,海侵时期和高位时期的三角洲前缘砂体。其中,低位体系域砂体上倾方向尖灭于陆坡区,侧向受泥岩封隔,易形成隐蔽油气藏,而高位砂体与海侵砂体由于侧向连通性好,在上倾方向受断层的封堵,可形成构造油气藏。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始新世洼陷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利用新采集的长电缆地震资料及地质、测井和地化资料研究表明,白云凹陷在始新世文昌期由一系列断层控制的半地堑组成,断裂对文昌组沉积的控制作用明显,但晚期白云凹陷的持续沉降以及巨厚的渐新统-中新统地层沉积,掩盖了早期半地堑的形态.断陷期的半地堑控制了湖相烃源岩的分布,对这些半地堑的进一步分析有利于厘清文昌组烃源岩的分布及促进该区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储层孔隙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压汞分析等手段,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储层孔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储层的沉积环境、岩性特征和成岩演化过程对影响储层孔隙演化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该区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长石、硅质岩屑和早期碳酸盐胶结物溶蚀、溶解产生的粒间溶蚀孔隙和粒内溶蚀孔隙,在2 750~3 500m和3 800~4 600m深度发育有两个次生孔隙带。沉积相带的分异作用和成岩作用引起的孔喉变化是控制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沉积相带的不同导致储层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的差异,甚至孔隙水的差异,进而导致储层的物性差异。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使得原生孔隙急剧减小,但碳酸盐胶结物又增强了储层的抗压能力,为后期酸性流体溶蚀、溶解提供了空间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原油中双杜松烷(W和T)含量丰富。基于35个原油样品系统的色谱-质谱(GC-MS)分析,对白云凹陷双杜松烷分布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进行了研究。白云凹陷原油双杜松烷相对含量分布明显呈现"北高东低"的特点。双杜松烷相对含量在成熟-高成熟原油中基本不随成熟度变化,也不受气洗作用的影响,而主要受油气来源的控制。双杜松烷相对含量与姥鲛烷/植烷(Pr/Ph)及三环萜烷(C19TT+C20TT)/C23TT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偏氧化及高陆源输入的环境有利于双杜松烷的富集。双杜松烷相对含量是指示生源、沉积环境及油源分析的良好指标。此外,双杜松烷T/W比值是有效的成熟度参数,适用于低-中等成熟度的原油和有机质。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是南海北部油气勘探重要的前景地区,但是目前对白云深水扇的体系域构成及沉积演化过程的理解仍有待加强。基于三维地震剖面、钻测井数据和平面属性综合分析,探讨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13.8 Ma前后FSST和LST的划分识别依据,描述并对比了两体系域内深水扇的沉积展布特征和时空演化过程。分析后认为FSST为垂向上砂质单点源供给的小型舌状扇体,而LST扇体脱离三角洲主物源,为砂泥混合、多线源供给的大型不规则多期叠合扇体。多因素耦合条件下前者可向后者逐渐转化,推测陆架坡折处充足的沉积物供给和相对海平面变化等综合因素提供了背景基础,同时,强烈的自西南向东北的沿岸流是转化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始新统—下渐新统沉积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钻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根据地震相、地震速度岩性指数、沉积古地形特征和区域地质背景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白云凹陷古近系主要层序各体系域的沉积相发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凹陷古近系文昌层序与恩平层序是属于两个不同演化阶段的层序。文昌层序是断陷期沉积,低位体系域发育滨浅湖相沉积,湖扩体系域发育中深湖相沉积,高位体系域沉积期有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3个物源体系,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中深湖沉积体系。恩平层序属于断陷向坳陷转换期的沉积,低位体系域在构造高部位发育河道充填沉积,在凹陷内发育滨浅湖相沉积;湖扩体系域发育中深湖相沉积;高位体系域沉积期有北部和南部2个物源体系,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中深湖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7.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已发现数亿吨油气地质储量,而裂陷期古近系规模有效储层的分布是深水区勘探取得持续发现的关键。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挠曲缓坡带裂陷期从文昌组到恩平组的地震资料上可观察到持续发育的大型辫状河三角洲。在无井或少井的情况下,为进一步认识该区构造沉降过程中大型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单元组成、演化规律,开展了白云凹陷挠曲缓坡带三角洲沉积过程响应水槽模拟实验。实验设计了3期构造沉降,分别对应古近纪区域构造—沉积演化的3个时期,即均衡裂陷期、拆离裂陷期和断拗裂陷期,采用洪水、平水、枯水相间隔的方式模拟牵引流的水动力机制。实验表明,在3期构造沉降过程中,挠曲缓坡带均发育天然堤、泛滥平原、分流河道、废弃河道、支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三角洲沉积环境微相单元;辫状河三角洲以侧向进积作用为主,垂向加积作用为辅,沉积中心逐渐向洼陷中心迁移;裂陷期挠曲缓坡带三角洲形态及砂体分布主要受构造地貌、入湖河流流量、湖平面升降以及水体深度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是南海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域之一。前人借助岩心、地震、测井曲线以及古生物资料,将全盆地新近系划分出14个三级层序。在等时地层层序格架下,对白云凹陷北坡重点层序进行了层序构型分析,进而指导了油气勘探有利区域的预测。从北向南,研究区依次发育H型、TH型、T型以及L型层序。其中,L型和H型层序有利于储层发育,而T型有利于烃源岩发育。另外,内、外多种地质条件的共同控制使得白云凹陷北坡新近系发育着不同类型的三角洲,单个层序内可依次出现陆架边缘三角洲—内陆架三角洲—中陆架三角洲的交替。L型层序主要由陆架边缘三角洲-峡谷水道-浊积扇体等沉积体系组成;TH型、T型层序以内-中陆架三角洲及陆棚体系为主;H型主要包括了中陆架三角洲-陆棚沉积体系。白云凹陷北部的内-中陆架三角洲中的分流水道,以及白云凹陷中部的陆架边缘三角洲中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远砂坝、峡谷水道、浊积扇体均为油气富集的有利砂体。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断陷结构、构造特征研究及与已有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对比分析,论证了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纪断陷具有典型的张扭性断陷性质,表现为其具有典型的斜列式结构特征,构成断陷的基本要素(如断陷内的洼陷、低凸起、边界断层等)均呈斜列式展布。推测其形成机制主要受主伸展应力方向与基底构造走向斜交控制,从而沿断陷走向产生走滑分量,进而使断陷具有张扭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