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验以盐粳系列13个品种为材料,对各品种在滨海稻区旱直播状况下成苗率、分蘖能力、生育期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同时结合田间表现及小区实脱测产、米质测量,筛选适宜滨海稻区旱直播的粳稻品种.结果表明,于8月17之前齐穗的盐粳933、盐粳1403成苗率、成穗率、收获穗较高;盐粳933实际产量为8.84 t/hm2,比盐粳1403...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直播稻生产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湖南省的直播稻生产情况,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在益阳、常德等地区的10多个县市,通过对30多个乡镇的300多个农户的调查发现:从20世纪开始,直播稻已逐步发展成为湖南省西北地区水稻的主要种植方式,2009年其面积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在水源充足和机械化程度高的靠近洞庭湖的地区比例更高;直播稻快速发展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一是气候的变化,二是收割机的普遍使用。本文系统地比较了直播稻与移栽稻、抛栽稻的生产成本、产量和经济效益,并讨论了当前直播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直播稻生产现状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本文简述了直播稻发展背景与条件,详细介绍了我国直播稻生产现状、主要特点、类型及主要研究发现,着重指出了直播稻在生产中仍存在的问题与研究上应探讨解决的课题。文章最后对我国直播稻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中国栽培稻选育品种等位酶多样性及其与形态学性状的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选取源自我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选育时期、不同类型的744份栽培稻选育品种为试验材料,应用5种等位酶12个等位基因位点分析我国栽培稻选育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研究等位酶和形态学性状在多样性研究中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等位酶多态位点百分率(P)、平均等位基因观察数(A)、平均等位基因有效数(Ae)、Shannon多样性指数(I)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分别为100%、3.167、1.515、0.452和0.272;籼粳两类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所不同,籼型多样性指数(I和He)明显高于粳型,分别为粳型的1.702和1.730倍;华中稻区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He=0.283),东北稻区则最低(He=0.062);除西南稻区外,其余稻区等位酶和形态学两类性状所获得的品种间距离矩阵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163~0.390。  相似文献   

5.
通过生产调研及栽培技术试验,总结山东省麦茬稻直播生产中的品种选择、稻种处理、留茬整地、精量播种、大田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以及收获等方面的技术要点,为山东省麦茬稻直播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近两年水稻直接播种栽培形式农户的需求热情与不推而广的态势及人们产生的困惑,研究了直播稻在本地安全齐穗的时间界线,探索高产的可能性,提出了直播稻安全齐穗的特性与播种到抽穗期的天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确定直播稻播期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为直播稻将来在滨海稻区迅速发展给予品种支撑,以吉粳系列、铁粳系列、北粳系列、盐粳系列等27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对各品种在滨海稻区旱直播条件下的成苗率、耐盐能力、收割前能否完全成熟等情况进行试验分析,结合田间表现及小区实割测产,确定滨海稻区适宜旱直播的粳稻品种。结果表明,旱直播条件下盐粳933、盐粳1403、盐粳927、盐粳662、盐粳765、盐粳22、富友33、北粳1604、铁粳14、吉粳88等品种的成苗率高、耐盐能力强、收割前能完全成熟,平均产量为8.03t/hm2,适宜在滨海稻区作旱直播稻推广。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西部直播水稻适宜品种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播稻具有省工、节本、节水、增效等优点,近年来在黑龙江东部地区大面积应用,但在黑龙江西部的半干旱地区应用面积相对较小。通过小区试验,拟筛选出适宜黑龙江西部地区直播的水稻品种。试验结果表明,龙粳31、龙粳21等品种丰产性及抗逆性表现较好,适宜在黑龙江西部地区作直播稻种植。  相似文献   

9.
沿江地区直播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沿江地区直播稻应用面积逐年扩大、主体品种较为明确、产量及效益较为显著的应用现状,并对直播稻不推自广成因进行了阐述;同时指出直播稻生产中存在的播后多种因素影响出苗、除草技术要求高、防倒措施不可忽视、"杂草稻"清除比较难等问题;提出精整抢播、科学用药、合理肥水运筹、采取综合措施防治"杂草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双季直播稻的技术要点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播稻是指将经过处理的种子不经过育秧和移栽的程序,直接播种于大田培育水稻的一种栽培技术。双季直播稻是指在同年同一丘田内,连作早稻和晚稻两季均采用直播栽培。直播稻按不同播种方式可分为撒直播、点直播和条直播,目前采用的多为撤直播。  相似文献   

11.
确定单位面积内的最适播量是采用母本撒播技术进行杂交稻春、夏季制种,获得高产群体的关键措施之一。经过对V20A、珍汕97A不同播量的试验表明:威优64、汕优64撒播制种中,单位面积母本植株成苗数与该面积的制种产量、有效穗数、总颖花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并提出了决定母本最宜播量的公式为g/m2=130÷发芽率÷成秧率×粒重。  相似文献   

12.
曾涛  刘辉  胡琼  凡迪  熊玉唐 《中国稻米》2019,(1):110-112,114
为筛选到适宜黔北地区直播的优质杂交稻品种,以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的宜香4245为对照,选用近年来审定的5个优质稻品种在遵义市余庆县进行试验,同时开展宜香4245品种传统人工栽插与直播的同田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品种生长情况、农艺性状正常,均可直播种植。从产量来看,C两优华占、宜香优2115、内香优6139较高,较对照宜香4245分别增产20.82%、17.84%和13.76%。宜香4245作直播较人工栽插每667 m2增产19.56 kg,减少人工投入3.5个,节本增收420元。C两优华占、宜香优2115、内香优6139和宜香4245适宜在黔北相似生态区作直播栽培。  相似文献   

13.
广西机直播稻发展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调研、科学试验和文献查询等方法,全面掌握了广西直播稻的发展现状,明确了广西机直播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广西发展水稻机直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适宜品种、现有直播机的适应性不广、一次性成苗全苗困难、杂草防治难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以期为广西发展水稻机直播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2015年在四川省德阳市进行大田水稻直播试验,以早稻、早熟中稻、中熟中稻、迟熟中稻等4种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3个播期茬口(前茬作物分别为蔬菜、油菜和小麦),研究不同茬口和品种类型对直播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为茬口及品种类型的科学搭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水稻播种至齐穗、齐穗至成熟的生育期缩短;早稻、早熟中稻、中熟中稻的产量先增加后下降,迟熟中稻的产量显著降低。蔬菜茬口和油菜茬口以中熟中稻的产量最高,分别为8.47 t/hm~2和9.30 t/hm~2,小麦茬口则以早熟中稻的产量最高,为7.99 t/hm~2。随着播期的推迟,早熟中稻、中熟中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早稻、迟熟中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呈降低趋势。由此可见,成都平原蔬菜茬口和油菜茬口水稻直播以选用中熟中稻品种较为适宜,小麦茬口水稻直播则选用早熟中稻较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多年、多点的大面积试验、示范,形成并优化了超级稻中嘉早17在衢州市衢江区的直播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为其在类似稻作生态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强再生力水稻品种筛选与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稻作为一种高效简约、高产经济的栽培模式,已在南方主要稻区形成较大规模。我国再生稻发展潜力大,生产方式正向机械化、轻简化、标准化和集约化过渡,而生产应用品种由高节位再生型向低节位再生型转变。本文综述了水稻再生力特性遗传、评价指标构建和强再生力水稻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再生稻品种选育的设想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不同直播方式下种子处理方式对直播稻出苗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选择合理的种子处理方式,解决水稻机直播全苗问题,选择杂交稻川优6203、常规稻金农丝苗,在水直播、旱直播方式下,比较了干种子直播、浸泡48 h后直播、浸泡48h催芽至露白后直播、浸泡48 h催芽至半粒谷长后直播等方式对水稻出苗率、基本苗数、有效穗数、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浸泡48 h催芽至露白时播种,有较高的出苗率,可以确保较高的基本苗数。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直播稻的有效穗数、千粒重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对颖花数及结实率的影响不显著。在水直播方式下浸泡48 h,催芽露白或至半粒谷长时直播,不仅有利于增加群体数量,还有利于改善产量性状。无论采用水直播还是旱直播方式,宜将种子浸种48 h后催芽至露白时进行机直播,出苗率高,群体足,产量性状合理,可以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水稻直播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直播技术因其节约资源、省工省力,应用面积逐年扩大。本文介绍了直播的类型及利弊,阐述了直播对水稻生育进程的影响,分析了高产直播栽培的关键环节,并以降低水稻生产损失为目的,展望了水稻直播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