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DVT患者50例为DVT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5.6±5.2)岁.选取我科同期收治的非血栓性疾病患者50例为非血栓性疾病对照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47.5±2.3)岁,包括下肢大隐静脉曲张1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2例、颈动脉狭窄5例、腹主动脉瘤2例、主动脉夹层3例.选取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46.7±3.9)岁.检测3组DD及FIB的血清浓度.结果 3组DD和FIB的血清浓度分别为DVT组(0.91±0.26) mg/L和(5.18±0.09)g/L,非血栓性疾病对照组(0.54±0.06) mg/L和(4.57 ±0.69)g/L,正常对照组(0.29±0.09) mg/L和(2.71 ±0.29) g/L.DVT组DD和FIB的血清浓度均显著高于非血栓性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DD诊断DVT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0.00%和74.44%,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5.67%和91.78%;FIB诊断DVT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74.00%和76.67%,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79%和84.15%;DD和FIB联合检测诊断DVT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2.00%和73.33%,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5.71%和94.29%.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DD和FIB的水平能够提高DVT早期诊断的阳性检出率并且降低其漏诊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血栓性疾病,DVT全球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急性DVT若未能及时处理,易造成患者长期病痛,发生慢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ost 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可以致残。而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是临床上常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监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方法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法测定24例DVT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3天、1周、2周、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同步测定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1.67天.治疗后1周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降至正常范围.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与双下肢周径差的下降相符.结论D-二聚体可以作为DVT溶栓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45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治疗效果及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45例患者中,治愈219例,显效26例,有效100%。结论:置管溶栓治疗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45例混合型下肢DVT CDT治疗效果及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45例患者中,治愈219例,显效26例,有效100%。结论:CDT是治疗下肢DVT的重要手段,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可降低下肢DVT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①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疗效评价以及预后判断.②方法 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法测定26例DVT患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1周、2周、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③结果 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天.治疗后1周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降至正常范围.④结论 动态监测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DVT溶栓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深静脉置管溶栓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深静脉置管溶栓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此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使溶栓药物能充分地达到血栓部位,局部血药浓度高,全身副反应小。经过精心细致的护理,患者康复出院。本文总结了在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护理要点及病情观察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38例经颈静脉置管联合患肢足背静脉加压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238例经颈静脉置管联合患肢足背静脉加压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总结发病原因、治疗结果及护理对策.结果 血栓完全溶解199例,部分溶解39例.并发症:穿刺点出血6例,颅内出血1例,腹膜后出血1例,肌肉间出血1例,血尿6例.结论 经颈静脉置管联合患肢足背静脉加压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正确的用药方法及周密细致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提高临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出率,分析和研究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根据随机原则从考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选取160例作为试验组研究对象,按照同样方法选取同一时间段就诊的1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研究发现,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其D-二聚体平均含量明显上升,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55.6%,而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6%、100%。结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可将D-二聚体作为临床常用的敏感筛查指标,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Caprini评分、D-二聚体(D-D)对急性脑梗死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形成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3年3月在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根据住院期间双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将其分为血栓组(42例)和无血栓组(80例),收集两组的基本资料,比较两组FAR、Caprini评分、D-D等指标的差异。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性脑梗死后LDVT形成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曲线比较FAR、Caprini评分、D-D单独及联合对急性脑梗死后LDVT形成的预测价值。 结果 血栓组糖尿病患者占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4分患者占比、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8分患者占比、使用脱水药物>5 d患者占比、Caprini评分及D-D、FAR水平均高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prini评分(OR=1.803,95%CI:1.173~2.769)、D-D(OR=1.589,95%CI:1.235~2.043)、FAR(OR=1.609,95%CI:1.075~2.408)为急性脑梗死后LDVT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Caprini评分、FAR、D-D三者联合预测急性脑梗死后LDVT形成的受试者操作曲线下面积高于三者单独预测(P<0.05)。 结论 FAR、Caprini评分、D-D与急性脑梗死后LDVT形成有关,可作为LDVT的预测指标,三者联合检测能提高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86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下肢静脉超声检查、Wells评分与D-二聚体检测,评估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峰值分布及D-二聚体到达峰值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D-二聚体检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Wells评分的诊断一致性较好。不同骨折类型、不同疾病分期与血栓位置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显著。结论:临床检测骨折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诊断其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以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率。 方法 选取绍兴市人民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诊治的92例临床可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所有患者都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查,2项检查都在同一时间段(间隔时间控制在30 min内),对比分析其对中央型、周围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出结果,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红外热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计算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54例,检出率是58.7%;红外热成像技术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58例,检出率是63.0%;2组的检出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5,P=0.546)。以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经计算,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71.7%、74.1%、67.6%、79.6%、60.5%。 结论 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检出率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相近,具有检查时间短、可大批量检查的优势,可作为临床筛查可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辅助手段,值得推行。   相似文献   

14.
王俊伟  金心富  张发强  杨华 《吉林医学》2013,(25):5106-5107
目的:探讨经导管溶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治疗中的应用。方法:D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置入临时滤网经导管灌注溶栓,对照组按照外周静脉给药溶栓。结果:住院时间(5.52±1.48)d、并发症发生率(7.41%)、复发率(7.41%)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81.48%)也高于对照组。结论:对DVT患者实施经导管溶栓是安全、快速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手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手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初步经验。方法: 对48例下肢DVT患者采取腔静脉滤器植入、股静脉切开取栓、髂静脉球囊扩张内置支架以及暂时性动静脉瘘等方法治疗。结果: 随访1-38个月,26例肢体肿胀消退,无浅表静脉怒张,11例肢体轻微肿胀伴浅表静脉扩张,3例肢体肿胀稍消退,症状有所减轻,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无肺栓塞发生,无滤器内血栓残留。1例术后1个月对侧肢体发生DVT。结论: 本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是治疗下肢DVT较好的选择,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2):154-157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静脉通畅率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行IVCF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的下肢DVT患者120例,治疗后按照静脉通畅率将患者分为疗效差组(通畅率<50%)和疗效佳组(通畅率≥50%),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下肢DVT患者行IVCF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后静脉通畅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120例下肢DVT患者中,静脉通畅率<50%者62例(疗效差组),静脉通畅率≥50%者58例(疗效佳组)。疗效佳组并发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疗效差组(P<0.05),2组患者DVT分期及发病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佳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低于疗效差组(P<0.05)。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史、外伤史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DVT分期、发病部位是下肢DVT患者行IVCF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后静脉通畅率的影响因素(P<0.05),但并发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及血小板计数与患者静脉通畅率无相关性(P>0.05)。结论白细胞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DVT分期、发病部位是下肢DVT患者行IVCF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后静脉通畅率的影响因素,应针对影响因素制定相关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高立强  陈伟 《北京医学》2016,38(1):52-53
目的 探讨ABMD评分对急性脑卒中是否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提出预警.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急性脑卒中者847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87例临床资料,提出ABMD评分.对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急性脑卒中患者400例随机化分成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200例.A组患者应用ABMD评分结果来进行下肢静脉血栓预防.B组患者采用临床经验化处理.对两组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A组并发下肢静脉血栓5%(10/200例),B组并发下肢静脉血栓12.5%(25/20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ABMD评分可以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是否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提出预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42例我科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住院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22~79(48±15)岁.依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3组(n=14):A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全身溶栓、抗凝治疗;B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溶栓导管溶栓、抗凝治疗;C组,抗凝治疗.以肢体周径差、血栓溶解程度,介入治疗并发症及肺栓塞发生情况为指标评价近期疗效,半年后随访.结果 各组健、患肢周径差值均减小,B组患肢肿胀消退较A、C组快(P<0.01).B组血栓完全消失5例(35.71%),与A、C两组比较,溶栓疗效显著(P<0.01).B组尿激酶用量(1.56±5.80)×106 U,较A组[(3.06±8.24)×106 U]明显减少(P<0.01).A组出现肉眼血尿、滤器移位各1例,C组出现肺栓塞1例.34例患者取得随访,随访6~18个月.无滤器移位及血栓形成.B组中仅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症状.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结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